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共和的守護者:蔡鍔傳圖書
人氣:53

共和的守護者:蔡鍔傳

1916年11月,民國國會和政府決定為不久前相繼去世的黃興、蔡鍔舉行國葬。這是中國歷史上及時次舉行的現代意義的國葬。黃興是什么人?黃興是辛亥革命時期在政治上與孫中山齊名的偉大人物,在當時國內普通人的耳朵中...

內容簡介

蔡鍔(1882-1916)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僅34歲的生命創造了至今為人們所敬仰的奇跡。本書用簡明的語言敘述了蔡鍔的一生,突出介紹了蔡鍔在政治、軍事方面的成就和貢獻。傳記體例,老少咸宜,讀來通暢、趣味,即使對于歷史研究者也不無啟發,比如,本書及時次披露了蔡鍔的真正死因,及時次說明了中國抗日軍事思想淵源于蔡鍔,等等。

編輯推薦

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

憲政思想的播種機

共和體制的堅決維護者

將現代軍事思想引入中國的人

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的軍事家

他的理念富有現代文明思想

高瞻遠矚

開風氣之先

作者簡介

顧則徐,男,1962年生,上海人,1984年畢業于上海師范學院,知名學者、文化評論家。已出版著作:《別傳》(通俗歷史,香港)、《服裝是性的》(人類學,臺灣)。

目錄

序言:流星般的巨星 上篇 人生傳奇 及時章 吾將學萬人敵 第二章 流血救民吾輩事 第三章 吾腦質中,有一國魂在 第四章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第五章 成大事的人要有個修養 第六章 豐功偉烈,寧獨讓之先賢 第七章 協力同心,恢復漢室 第八章 光復之初,極意建設 第九章 長驅北指,直搗虜廷 第十章 替國家做些建設事業 第十一章 為四萬萬人爭人格 第十二章 往歡迎者,絡繹不絕 第十三章 賴以支柱者,精神之興奮耳 第十四章 貫徹始終,方肯罷休 第十五章 天禍中國,松坡病竟不救 第十六章 神妙不測——蔡鍔的軍事思想與成就(上) 第十七章 良心血性——蔡鍔的軍事思想與成就(中) 第十八章 與強鄰一相角逐——蔡鍔的軍事思想與成就(下) 第十九章 蔡鍔的傳說 中篇 代表作品 蔡鍔言論及釋評 《曾胡治兵語錄》蔡鍔按語集 下篇 紀念評價 當時人物對蔡鍔的評價 蔡鍔去世后的唁電和挽聯 為蔡鍔舉行國葬的文件及祭文 參考書目

在線預覽

及時章

吾將學萬人敵

1882年12月18日,蔡鍔生于湖南省寶慶府邵陽縣親睦鄉蔣家沖(今湖南省邵陽市大祥區蔡鍔鄉蔡鍔村)。蔡鍔原名艮寅,字松坡。他父親蔡正陵原來是個裁縫,也做過小買賣等。蔡鍔母親王氏磨豆腐,做些針線活。蔡鍔5歲時,蔡正陵一家遷居武岡州黃板橋(今邵陽市洞口縣山門鎮)。蔡鍔是長子,上面有個姐姐,下面還有個妹妹,父親蔡正陵有一定文化,開過私塾,蔡鍔6歲時由父親親自啟蒙讀書。之后蔡正陵把蔡鍔送到后來成為他岳父的劉輝閣家的私塾學習,老師叫張介壽。

蔡鍔讀書非常刻苦,13歲就中了秀才,這幾乎是個奇跡,要知道當時很多人刻苦讀了一輩子書,也中不了秀才,只能是白發蒼蒼的廩生,20歲前能中秀才都屬于很聰明、很的人了。這時候,蔡鍔已經被周圍人看作了天才。1897年,15歲的蔡鍔去長沙考舉人,沒能考上,正好湖南名人、翰林院庶吉士熊希齡領銜的時務學堂開辦,蔡鍔以第三名的成績考進了在長沙小東街、以后對中國產生巨大影響的時務學堂,分在及時班就讀。時務學堂后來改名為湖南省城大學堂,又與著名的岳麓書院合并為湖南高等學堂,1926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

蔡鍔身體瘦弱,讀書天才,按照這一成長軌跡,將來似乎應該成為文人,其實不然,蔡鍔的志向是軍事。時務學堂集中的是一批維新知識分子,已經主張維新的熊希齡擔任提調(也即校長),中文總教習是維新派主要領袖之一梁啟超,中文教習有譚嗣同、唐才常等,宣揚的是維新思想。梁啟超后來回顧時說:"新舊之哄,起于湘而波動于京師。"也即新思想的維新與守舊主義的爭論是從湖南開始的,之后才影響到北京。在時務學堂學生中,時髦的是研究西學,鼓吹維新,但蔡鍔卻沉默寡言,同學所讀的書他都讀,之外則閱讀各種軍事著作。蔡鍔的特立獨行被同學們譏笑,認為他讀的是沒有用的東西,蔡鍔回答他們:"吾將學萬人敵,不僅龂龂于時髦派中討生活。"萬人敵,也即大將軍、作戰。龂龂,即嘮叨不停。蔡鍔的意思是自己要往軍事方面發展,不跟大家那樣整天喊時髦的洋務、維新口號。

由此可見,蔡鍔從一開始就有自己獨立的主見,根據自己的思考立志于向軍事發展。實際上,蔡鍔有異于常人的個性,恰恰是深得諸位老師之心的。熊希齡跟蔡鍔一樣,兒童時候就有神童名聲,他雖然是個文人,卻是軍人世家出身,對軍事有特別研究。中日甲午戰爭后,熊希齡熱血沸騰,認為做文人沒用,上書兩湖總督張之洞投筆從戎,撰寫了中國最早具有現代意義的軍事學著作《軍制篇》,呼吁改革中國軍事。他轉為維新主張,目的之一也是希望中國通過制度改革達到強軍,以抵抗外國侵略。梁啟超雖然不懂軍事,但他卻是個主張中國有武士道傳統、并應該予以發揚的文人。至于譚嗣同、唐才常,雖然名為文人,卻都是性格剛烈、非常好武的人。正因為如此,蔡鍔在這時候,就成為了他們特別器重的一個學生,對他給予了特別的教導和愛護。

1900年蔡鍔第二次去日本時,正式把自己名字蔡艮寅改為蔡鍔,希望梁啟超幫助他進入日本軍事學校學習軍事。梁啟超擔心他身體太瘦弱,受不了軍事訓練,問他:"你是個文弱書生,能經受得起嗎?"蔡鍔回答:"只要先生為我想辦法,能夠去學陸軍,將來不做一個有名軍人,不算先生門生!"隨即,通過梁啟超的幫助,蔡鍔進入成城學校學習。成城學校是日本士官學校的預備學校,畢業后到軍隊實習,合格的人才有機會升入士官學校學習。后來的聲稱是畢業于士官學校,其實只是另一所預備學校振武學堂畢業,并沒有升到士官學校。

在日本仙臺騎兵第二聯隊作為入武生實習了幾個月后,蔡鍔于1902年底自費考入了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后來改為官費生,按照該校接受中國學生的屆次,屬于第三期,實際也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真正比較多數量、大規模訓練中國學生的及時批。

第二章

流血救民吾輩事

蔡鍔1900年第二次去日本后,為什么鐵了心要梁啟超幫他進軍事學校學習軍事呢?根本的原因當然是他本來就是"吾將學萬人敵",但學"萬人敵"并不一定要如此急迫,可以慢慢尋找機會。后來日本對待中國留學生的政策有了大變化,要學習軍事的機會很多。當時,梁啟超在日本辦了份報紙《清議報》,蔡鍔在上面發表了十首《雜感》詩,其中一首有這樣的句子:"流血救民吾輩事,千秋肝膽自輪囷。"發表時間是1900年10月,正是蔡鍔剛到日本不久。從詩句中可以看出,再次到日本后的蔡鍔已經最終下了要"流血救民"的決心,已經不愿意等待,因此才會堅定央求梁啟超。

蔡鍔"流血救民"想法與他的幾個老師有關。

時務學堂開辦之后,以梁啟超、譚嗣同為領袖,很快就在湖南形成強烈的變法呼聲,成為中國變法輿論的中心陣地。到1897年底,全國已經建立主張變法的學會33個,新式學堂17所,出版宣揚變法的報刊19種。到1898年初,整個中國社會的中上層人士已經無不談論變法,變法成了有知識的官僚、書生最時髦的語言。1898年4月,康有為、梁啟超在北京成立了保國會,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正式宣布實行變法。變法需要人才實行,因此,譚嗣同被召入京,光緒皇帝授予他四品卿銜。但是,8月份譚嗣同到北京時,恰恰也是變法轉入困境的時候。想有所作為的光緒皇帝無論在宗族中還是官僚階層中,都缺乏強勁有力的實力派支持,這些實力派由還沒有接受新觀念、新思想的慈禧太后控制著,對光緒皇帝形成了越來越大的壓力。

譚嗣同是官宦家庭出身,他父親譚繼洵曾任湖南巡撫、湖廣總督,因此特別受重視。1898年9月6日,光緒皇帝召見譚嗣同等,跟他們說:"汝等所欲變者,俱可隨意奏來,我必依從。即我有過失,汝等當面責我,我必速改。"意思是你們要實行什么變法措施盡管提出,我一定會同意的,即使認為我有什么過錯,你們也可以當面批評我,我會改正自己的過錯。對于非常有學問、熟悉歷史的譚嗣同來說,這可是不得了的事情,意味著遇到了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最開明的君主,性格剛烈的譚嗣同決定不惜一切手段幫助光緒皇帝。所以,當聽說慈禧太后將"訓政"時,而康有為企圖用一身武藝的拔貢畢永年刺殺慈禧太后和利用袁世凱的設想又沒有眉目,譚嗣同便冒險找掌握部分新軍的袁世凱,希望袁世凱提前進行兵變。只掌握槍彈被控制的五六千兵力的袁世凱作為軍事將領與譚嗣同不同,向來精明的他必須考慮有足夠勝算才會愿意執行,慈禧太后對他實際早已防備,他并無勝算。不進行兵變就只能投靠慈禧太后,于是,袁世凱隨即向自己的頂頭上司榮祿告密,出賣了譚嗣同和光緒皇帝。慈禧太后得到光緒皇帝有兵變想法的消息,馬上于9月21日改訓政為政變,軟禁光緒皇帝,抓捕維新人士。

梁啟超要譚嗣同一起逃跑,譚嗣同把自己的文稿、信箋交給梁啟超,只是要梁啟超逃到日本去,他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后起。"意思是沒有逃跑的人活下來,中國就沒有將來;如果沒有接受死亡的人,對后人就不能起到號召的作用。對日本使館派來幫他逃跑的人,譚嗣同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意思是各個國家實行變法都要流血才能成功,中國到現在還沒有為了變法而流血犧牲的,所以中國才不昌盛,我就做及時個流血犧牲的人吧。9月24日,譚嗣同在瀏陽會館接受逮捕,9月28日與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及時起就義,史稱"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在監獄中時,在墻上寫了一首詩,其中兩句成為了名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在刑場上,當時劊子手按照傳統允許死刑犯在被砍頭前,向圍觀的人群叫一聲"二十年后又是條好漢"之類話,譚嗣同則叫道:"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譚嗣同壯烈就義的事跡傳回時務學堂,引起了師生的巨大震動,對蔡鍔也產生了很大的刺激。譚嗣同的"請自嗣同始"想法,并不是臨時起意,而是他一貫的思維。他在教育學生時候,就強調"我不病,誰當病者!"譚嗣同的代表著作《仁學》是從哲學角度闡述維新思想,因此可見他的言行并不是頭腦興奮的一時之勇,而是有著深刻的哲學思考的。"請自嗣同始"和"我不病,誰當病者",基本意思都是"我不去犧牲,誰去犧牲",換一句話就是古希臘哲學、基督教、佛教中都具有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譚嗣同這一精神深刻地植入了蔡鍔的靈魂中,后來蔡鍔討論軍事問題時,特別強調軍人要有"大勇"、"良心"、"血性"。在蔡鍔與梁啟超計劃進行護國戰爭時,他與梁啟超約定:"事之不濟,吾儕死之,決不亡命。"意思是如果護國反袁失敗,他跟梁啟超就要像譚嗣同一樣接受死亡,絕不逃跑活命。實際上,如果護國反袁失敗,在外圍活動的梁啟超并不一定存在"吾儕死之,決不亡命"的問題,在戰場上的蔡鍔則一定存在"吾儕死之,決不亡命"問題,因此,與其說這是兩個人的約定,不如說是蔡鍔對自己個人的要求。蔡鍔的這一"吾儕死之,決不亡命"與譚嗣同的"請自嗣同始",在精神上是一回事,蔡鍔在精神品格上繼承了老師譚嗣同,他們都達到了東西方哲學所共有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高尚境界。

蔡鍔10歲去應縣試時,遇到了一個叫樊錐的人。清朝時候,縣試由考生所在縣縣官主持,通過了稱為廩生,取得廩生資格才可以參加由知府主持的府試。府試是院試的初試,通過府試后參加由省里主管考試的官員主持的院試,考取后稱為生員,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秀才,也稱茂才、相公,獲得了秀才便算是獲得了功名,也即相當于今天國家正式承認的高中、中專一級的文憑,清朝時候讀書人少,文盲是大多數,能獲得秀才就是很了不起事情了,國家要給予一系列待遇。有了秀才資格,才可以去省城參加三年一次的鄉試,也稱章試,如果考上,那就是中舉,就更加不得了,國家不僅要給予優裕的待遇,而且也歸入了做縣官的人才庫。可見,縣試是獲取功名的及時步。蔡鍔10歲就參加縣試,年齡是特別小的,因而在一個縣里很顯眼。年輕時讀了整整13年的書,19歲時候才參加縣試中了秀才,可見蔡鍔參加縣試之早。樊錐生于1872年,比蔡鍔大十歲,當時是縣里官辦學校的學生,稱為"縣學諸生"。樊錐是個窮人,他看蔡鍔父親更窮,但特別喜歡聰明的蔡鍔,就提出以后由他來教蔡鍔,把蔡鍔當兒子一樣對待,負責蔡鍔以后求學的費用。這是及時個決定蔡鍔人生道路的老師。

樊錐是個狂放不羈的青年,接受新思想,被周圍人看作是怪人。他對蔡鍔最重要的一個影響,是教育了蔡鍔不要考慮獲取功名,要學習對國家真正有用的知識。把15歲的蔡鍔帶到長沙考舉人,沒有考上后讓他考時務學堂,這都是樊錐幫助決定的。當時樊錐已經是湖南有名的維新分子之一,思想新潮,與熊希齡、譚嗣同等人發起組織湖南不纏足會。這樣,樊錐就把蔡鍔帶入了主張變法的維新分子圈子,使蔡鍔有了一個全新的人生。后來,樊錐又把蔡鍔帶到了日本,跟蔡鍔一起進入成城學校學習軍事,但騎馬摔傷,只能退出,改學了法政。

失敗后,朝廷抓捕維新分子,樊錐帶著蔡鍔、石陶鈞跑到武漢。狂人樊錐拜謁兩江總督劉坤一,慷慨激昂,劉坤一馬上寫了封給袁世凱的信,讓樊錐離開去見袁世凱。樊錐讓蔡鍔去上海等待,自己帶著信北上,見了袁世凱還是慷慨激昂,嚇得袁世凱唯恐惹禍,給了他一筆錢讓他離開。樊錐帶著錢跑到上海,這時蔡鍔等十幾個時務學堂的學生已經聚集一起,并跟逃到日本的梁啟超聯系上了,于是在1899年7月,樊錐帶著他們去了日本。從此,蔡鍔開始了他獨立的人生。

史學界有些人在敘述辛亥革命時,習慣于把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作簡單的對立,把革命跟暴力革命等同起來,然后把暴力革命的專利歸屬于革命派,這是不符合史實的。其實,維新分子中本來就有著很多性格剛烈并且好武的人物,而且康有為也并不排斥必要時使用暴力,按譚嗣同赴刑時的吶喊就是"有心殺賊"。康有為試圖進行刺殺和兵變,譚嗣同試圖策動袁世凱,正是維新分子最早的暴力嘗試。不僅如此,事實上,及時次舉行大規模起義與清政府進行對抗的運動,也是由剛剛經歷失敗的維新分子為主導的。失敗后,康有為明確了武裝勤王的想法,試圖通過暴力推翻慈禧太后的統治,建立君主立憲制度,這種武裝立憲的本質正是暴力革命。梁啟超后來回憶說:蔡鍔等十幾個時務學堂學生在失敗后跑到日本,"我和我一位在時務學堂同事的朋友唐才常先生,帶著他們十幾個人,租一間兩丈來寬一樓一底的房子同住著。我們又一塊做學問,做了差不多一年。我們那時候天天摩拳擦掌要革命,唐才常便帶著他們去實行。"可見,革命并不是孫中山革命派的專利,區別只是康有為、梁啟超并不是把革命當作公開的天天喊的口號而已。時務學堂的唐才常跑到日本之后,與康有為、梁啟超進行了商量,然后在上海組織了正氣會、富有山堂等,廣泛聯絡會黨,組織起了總部在漢口的、參加人數達10萬人的自立軍,唐才常自任總司令。在日本的蔡鍔等原時務學堂學生也基本都參加了自立軍,并回國參加起義。由于缺乏經驗和海外資金沒有及時到達等原因,1900年7月28日,漢口自立軍總機關被張之洞破獲,唐才常等人于次日即被殺,失去指揮的已發動起義的自立軍很快被剿滅。自立軍的起義雖然也得到孫中山革命派的支持和參與,但主導這次暴力革命行動的是以唐才常為代表的維新派分子。

這次失敗的起義進一步促使蔡鍔形成了"流血救民吾輩事"的志向。回到國內的蔡鍔找到唐才常,唐才常讓他到在湖南的清軍統領黃忠浩那里去,黃忠浩由于形勢變化判斷必然失敗,沒有起兵響應,堅決把蔡鍔留在身邊,這樣,蔡鍔也就逃過一劫,但是,蔡鍔的很多同學則犧牲了。唐才常被捕后跟審問他的、后來在抗日戰爭初期成為大漢奸的鄭孝胥說:"此才常所為,勤王事,酬死友,今請速殺!"意思是:這是我一個人的事情,跟別人無關,我的目的是為了勤王,為好友譚嗣同等人報仇,請馬上把我殺掉。純粹文人唐才常與一身武功的譚嗣同都視死如歸,這對蔡鍔的激勵是很大的。正是從這時起,他更名為了"鍔",意思是鋒利的劍刃。顯然,面對失敗的鮮血,年僅18歲的蔡鍔立志要學好軍事,"流血救民吾輩事",但他不僅準備流血,更準備要獲取勝利。

第三章

吾腦質中,有一國魂在

中日甲午戰爭后,被打敗的中國對日本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改變,從自以為老大帝國改變為承認自己落后,由于日本比歐美距離近,交通方便,費用便宜,文化接近,因此,清政府在1896年便派遣了及時批13名留學生到日本,開啟了中國學生到日本的留學歷史。不過,最初兩三年的留日學生數量總體來說很少,其中后來比較有成就的人有唐寶鍔、戢翼翚等。

人數開始比較多起來,是在1897年失敗之后,一是一批維新分子流亡去了日本后留學,蔡鍔就在這批人當中;二是鎮壓變法后以張之洞為代表的洋務派官僚不愿意因此倒退,反而進一步推動留學。1899年,中國在日留學生有一百多名。義和團運動是一個更重要的轉折,慈禧太后終于腦子開始有點清醒了,意識到依靠蒙昧的義和拳是沒有出路的,開始逐步轉向接受新事物,從而使留日學生進入高速增長期。1901年中國留日學生280名左右,1902年又翻了一倍,21歲的魯迅就是在1902年到日本留學的。僅僅到了1906年,中國通過各種渠道留日的在日學生總數達到了較高峰,當時由日本人估計的最少數字有12000人,最多說是超過了2萬人。在這個日益龐大而混亂的留日學生群體中,蔡鍔雖然年齡不大,但在中國人非常講究輩分、資歷的年代里,已經屬于老前輩了。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之一,但在國內時思想被限制,一旦到了國外沒有了拘束,便會發揮出驚人的智慧。留日學生中雖然很多混日子的人,一些人只知道酗酒、賭博、,引起日本當地人厭惡,報紙輿論也經常提出尖銳批評,但畢竟分子是真正的主流。這些分子張開了思想的翅膀,一方面磨練著體魄,一方面如饑似渴地汲取著各種知識,進行著嚴肅的思考和討論。正是這批留學日本的分子,后來改變了中國的歷史,蔡鍔就是其中之一。

有這樣一些直接因素導致了中國自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輝煌后,在日本的中國人群體中再次出現了百家爭鳴的輝煌。

及時,中國人兩千多年來及時次沒有了權力的強制干預。雖然清朝政府安排了監視、監督人員,但畢竟是在日本,無法真正對異端采取人身強制措施。因為對于日本來說是外國人,所以日本政府也不會管得太具體。這樣,在日中國人群體成了兩不管的自由人。

第二,擁有豐富的圖書、報刊資源。由于日本早在18世紀就興起蘭學(18—19世紀日本為了掌握西方科學技術,曾經努力學習荷蘭語文,當時他們把西方科學技術統稱為蘭學,即日本鎖國時代通過荷蘭傳入的西方科學文化知識),翻譯、積累了大量西方著作,在日本的中國人也為了賺稿費解決生活費用從日文、西洋文翻譯了大量著作,這樣就等于為中國人提供了短期內學習世界各種知識的捷徑。這也正是張之洞竭力推動赴日留學的原因之一。

第三,由于文化上的接近性和歷史的淵源,在日中國人中則有著康有為、梁啟超、章炳麟、孫中山、黃興等中國頂級的學問家、思想家和政治活動家,日本很多民間人士有著接近、幫助中國人的熱情,更愿意跟中國人士交朋友,互相學習,互相參與公開的和非公開的活動并進行合作。

第四,雖然日本在甲午戰爭打敗了中國,但當時日本政府侵略中國的主張還遠沒有占主流,政府同時也有著試圖幫助中國進行改革,希望中國強大起來,實現中日聯合對抗白人勢力的想法。這樣,日本政府就比較能夠包容在日中國人中的各種異端分子和思想,并愿意積極培養中國各方面人才。

第五,康有為、梁啟超流亡日本后,師生兩人思想逐步開始分化,作為老師的康有為仍然堅持維新主張,作為弟子的梁啟超則把重點放到了立憲上。雖然康有為不久離開日本,但孫中山、康有為、梁啟超之間發生了直接或間接的交往、溝通,這樣,最主要的改造中國的主張就發生直接大碰撞,這種碰撞所導致的思想交鋒和解放,是之前中國從來沒有過的。

第六,日本在明治維新后已經形成了成熟的基本國策,而在日本的中國人則正在尋求實現祖國進步的方向,正處于痛苦而意氣風發的時候,因此,從西方引進的各種主義,對中國人產生的沖擊力遠遠超過日本人,而且,中國人不僅要跟日本人一樣思考東西方文化、古代現代文化的差異,更要掂量中日差距的各種因素。

總之,中國的思想解放運動實際并不是到了后來五四時期才發生,而是早已經在日本的中國人群體中發生了,五四新文化運動其實是之后的又一個高潮。如果仔細對比五四新文化運動跟之前在日中國人群體的思潮,就可以發現,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各種主要元素,早在世紀初的在日中國人群體中已經具備了。

認識了以上道理,就可以認識到蔡鍔是在日本的中國人群體思想解放運動中,一個重要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國強國強民潮流的重要開創者,所產生的影響極其深遠。這個思潮是什么呢?1902年2月,蔡鍔在梁啟超主辦的《新民叢報》上發表《軍國民篇》。蔡鍔首先認為中國處于極其病弱的狀態,解決這一狀態的出路是必須實現軍國民主義。然后,蔡鍔從教育、學派、文學、風俗、體魄、武器、音樂、國勢八個方面對中國進行了批判,同時分別從這八個方面提出只有實行軍國民主義才能夠給予扭轉。對于什么是軍國民主義,蔡鍔強調了軍事,并認為關鍵在于要"先陶冶國魂"。蔡鍔認為,武士道就是日本的"大和魂"。對于中國魂,蔡鍔說:"欲于四千年漢族歷史中,搜索一吾種絕無僅有之特色,以認為吾族國魂,蓋杳乎其不可得矣!"也就是說,蔡鍔認為國魂應該是民族獨有的精神,而中國則并沒有這樣一種精神。既然中國沒有國魂,因此,蔡鍔感嘆:"吁!執筆至此,吾汗顏矣!然吾腦質中,有一國魂在。"腦質,即腦髓。蔡鍔這一感嘆,意思是中國沒有國魂,但在他腦子里有著一個國魂。

蔡鍔發表《軍國民篇》后,當時已經成為他至交的蔣百里在自己主辦的《浙江潮》雜志發表《軍國民教育》,又發表《國魂篇》。蔣百里文章的主旨,是如何通過教育培養中國的軍國民和國魂。一個叫河邊五郎的日本人把《軍國民篇》、《軍國民教育》兩篇長文合編在一起,名為《軍事篇》,印行了七次,銷售之好也即意味著影響之大。這一影響有對日本人的,但主要是對在日本的中國人產生了非常大的思想沖擊力。1902年6月,梁啟超在《新民叢報》發表《斯巴達小志》,介紹古希臘時期斯巴達軍事特色的社會狀況。之后魯迅在《浙江潮》發表了也許是他的平生及時篇通過翻譯改作的小說《斯巴達之魂》,與梁啟超一樣提倡尚武精神。

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中,本來就有一些尚武之風,蔡鍔發表《軍國民篇》后則是熱衷起了尚武精神。尚武不僅成了人們的時尚,更成了人們的品格追求,而討論和議論與"武"相關的問題更是成了日常話題,形成了一種風尚和思潮。不僅魯迅這樣純粹的瘦弱文人尚武,而且1904年到了日本的秋瑾女士也以尚武為榮。但是,盡管有學問、有思想的高手如云,尚武所包含的意義也極其豐富,蔡鍔《軍國民篇》所試圖表達的思想,集中到尚武這個焦點上竟發生了狹隘化的理解。從《軍國民篇》的行文來看,年僅20歲的蔡鍔這時候還沒有掌握成熟的哲學思維,但他有著天才的思想境界,這種境界則是那些掌握了成熟哲學思維的人所不具備的。

同輩人中,知蔡鍔者莫如同樣具備天才的蔣百里。蔣百里受啟發寫《軍國民教育》、《國魂篇》,便是意識到了蔡鍔的軍國民主義并不只是一個尚武問題。蔡鍔的軍國民主義誠然是來源并受古希臘時代斯巴達影響,也受日本軍國主義啟發,但蔡鍔并不是局限于希望發展國家軍事和武力,他要的是強國也強民,目的則不是為了侵略他國,而是為了抵抗外國侵略。蔡鍔不是要軍國主義,也不是要軍事國家,他要的是強國、強民。在蔡鍔的強國、強民思想之下,他希望的是國家和人民都得到健康發展,強民是強國的基礎和前提。

在蔡鍔平時沉默堅毅的外表底下,始終有著深刻的憂郁。在《軍國民篇》里,蔡鍔希望找到中國的國魂,但他無法找到。"吾腦質中,有一國魂在",似乎茫然,但卻是一種憂郁中極其堅定的意志,他是要創造出中國的國魂。梁啟超顯然意識到了蔡鍔思想境界中的關節點,但他思考了兩年后,還是不能找到蔡鍔所試圖追求的國魂,只能模仿日本,于1904年撰寫了《中國武士道》一書,試圖證明中國有著更悠久的武士道精神,希望"中國之武士道蘇",也即要恢復中國的武士道精神。但是,作為較高水平的學問家梁啟超,不會不明白蔡鍔所說的中國魂并不是武士道精神。因此,梁啟超的心境是非常落寞的,他并不能解決自己學生蔡鍔的志向,只能功利地搬來日本武士道以鼓勵爭取做"新民"的中國人。梁啟超在結束全書時寫道:"吾述中國之武士道,起孔子而訖郭解,陰氣森森而來襲余心,吾投筆唏噓而涕交頤。"意思是:我在這本書講述中國的武士道,從春秋末孔子一直列舉到西漢俠士郭解為止,森森的陰氣襲入到我的內心,我放下筆來嘆息,眼淚流滿了我的臉龐。

第四章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蔡鍔1902年5月從成城學校結業,然后以士官候補生的身份到日本軍仙臺騎兵第二聯隊實習了四個多月,于年底考進日本陸軍士官學校騎兵科。1904年10月,蔡鍔作為日本士官學校中國學員第三期畢業。所謂第三期,一般稱為日本士官學校第三期,逐漸發生誤解,一些書稀里糊涂以為就是日本士官學校的第三期學員。日本士官學校全稱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前身為創建于1868年的京都兵學校,至1874年根據《陸軍士官學校條例》正式創立,地址在東京兵學寮,直到1945年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關閉。1885年及時期學生入學,分步、騎、炮、工四個科,1896年增加后勤專業,1897年即已經有十一期學員,到1945年撤銷時,一共有六十一期日本學員。1898年該校根據清朝政府與日本政府的協議接受中國留學生,也稱中國班或中國學員,1900年12月(日本明治三十三年)正式入學的中國留學生被中國人稱為日本士官學校及時期。日本自己的學員學制為三年,中國學員為一年。及時期中,比如有后來擔任過清朝陸軍部尚書的滿族軍人鐵良,有辛亥革命時著名的革命將領吳祿貞、張紹曾,中國畢業學員按照名冊共40名。第二期于1901年12月(日本明治三十四年)入學,次年11月畢業,共25名,其中有清末禁衛軍頭腦良弼、辛亥革命著名的革命家和將領藍天蔚等。蔡鍔屬于第三期,1902年12月(日本明治三十五年)入學,次年11月畢業。一直到1937年中日開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一共為中國培養了29期學員,共1600多名軍事人才。在中國自己的保定軍校、黃埔軍校等軍事學校興起和成熟后,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回國的軍事人才在中國的發展進入衰退期,但早期畢業回國的人,對于中國軍事發展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

按照名冊,日本士官學校第三期中國學員共有95名,分屬于步、騎、炮、工、輜重五科。后來成為著名人物的人很多,比如步兵科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瞳瞳媽**的評論:

與小鳳仙的故事是流傳最廣的,書中的很多情節現在已不可考證

2014-09-04 09:39:3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好,特別好,,,,,,雖然不喜歡看,但是買了,還是看完了,,,,,很好,,,,

2014-04-24 17:43:03
來自快樂的**的評論:

裝幀印刷都很好,內容也是根據書后所列四頁“參考書目”編寫,是周有光任主編的《現代文明人格》叢書之一。

2013-04-10 14:28:01
來自oo小布**的評論:

一直很被小鳳仙和將軍的愛情拍手稱好,但是這往往是人門美化了的歷史

2014-03-09 15:43:46
來自jia4882**的評論:

寫的有些通俗易通,的確老少皆宜,不過沒有什么深度,想深入認識蔡鍔將軍的話這本書不太推薦。

2013-06-09 23:32:30
來自SannyTs**的評論:

他的思想他的品格,總是有其閃光發亮的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2015-04-14 10:01:15
來自文登信**的評論:

一本精致的小冊子,各方面還行,不挑剔的話,可以購買。

2016-10-24 08:34:14
來自繡花先**的評論:

蔡鍔無疑是邵陽的驕傲,同時也是我們邵陽蔡氏的驕傲,只要是涉及到他的書,會盡量買下的。書籍本身不錯,性價比高。

2013-08-24 10:55:08
來自appleda**的評論:

了解這位民國人物的風云一生 不過一大堆的文字真的讓人看不下去啊

2015-07-22 09:27:2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共和的守護者,他緊隨孫文,反對專制獨裁,民族的英雄,我們要學習敬仰。

2015-06-04 14:35:3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告訴我一個真實的共和守護者,告訴我們一個真正的革命家。

2016-06-01 08:45:42
來自猛男1號**的評論:

歷史上蔡鍔誰人不知啊!連袁世凱都要懼怕三分哪!

2013-04-12 20:40:1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一曲《知音》使人想起蔡錯將軍與袁世凱的斗爭,與小鳳仙的愛國和愛情

2016-12-17 20:47:3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想起了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已’,民族忠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2016-12-30 14:19:52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以前只是在護法運動中了解蔡松坡,通過這本書可以更加的了解

2017-05-21 09:43:15
來自無事生**的評論:

去年我正好去了邵陽的蔡鍔故居,和魏源是老鄉啊。有人評價宋教仁、黃興、蔡鍔三位人物都是太短命,天妒英才,不予民國壽祚。此書是中年作者所作,很不簡單,分蔡的傳記、蔡的代表作品(蔡的語錄以及蔡整編的曾胡治兵語錄)、后人的悼挽評述作品,并且有些獨到見解,如蔡的死因,和小鳳仙的傳奇(大體是虛構的)。值得推薦!

2014-03-12 22:13:44
來自倚燈火**的評論:

看了梁啟超和丘吉爾傳,覺得名人傳記看完確實讓人感到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處,所以又買了同系列的。覺得不僅僅是跟小鳳仙聯系在一起才是最讓人記憶深刻的。

2015-07-21 12:59:03
來自舞***(**的評論:

看看這些歷史人物的人生軌跡和成長歷程,一方面增長知識,另一方面從中獲取人生啟發和前進的動力

2017-03-01 13:27:3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個商品真的不錯,我是邵陽人,蔡鍔也是邵陽人,讀來有一種親切感。

2015-01-11 19:12:51
來自無限就**的評論:

蔡鍔,如流星般閃耀的人物,卻也如流星般稍縱即逝,他的智慧與謀略值得每一個人去學習

2016-05-24 23:48:3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喜歡蔡鍔,也很喜歡傳記之類的書,適合男女老少看,而且可以通過作者的敘說可以全面真實地了解人物。而且書本的價格實惠,值得一買!

2015-06-22 17:39:0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了解了護國大將軍蔡鍔波瀾壯闊的一生,很喜歡!

2015-06-29 18:14:2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蔡鍔將軍是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是共和體制的堅決維護者,閱讀此書可以了解他短暫的不平凡的一生。

2016-01-23 15:43:29
來自湖湘秀**的評論:

這是我家鄉的名人,在我家鄉除了蔡鍔因捍衛共和名垂青史外,還有譚人風這位締造共和功勛元老,說到中華民國的歷史就不能繞過他們!

2016-11-20 18:42:0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一直挺佩服蔡鍔將軍,也算是傳奇人物。在尾品匯搞活動時買的,2折多,挺劃算,一直在雜志之家買書,很不錯,寫評論有積分,積分可以抵現,雜志之家真的是良心賣家。

2017-02-09 11:40:06
來自四月天7**的評論:

對了解近代史上的一系列名人,這本書內容全面,講解系統。印刷精致,很正。排版不錯,厚厚的一大本,要細細的閱讀理解。個人而言,唯一不足的就是字跡小了一些,讀起來有密集感。內容有深度,是值得收藏的一本好書,推薦!!

2015-12-06 14:23:06
來自足夠強**的評論:

蔡鍔在一生中,注意辨別政治風云,順應歷史潮流,投身革命運動;在軍事理論和戰爭實踐方面都作出了較突出的貢獻。特別是在護國戰爭中,他抱病參戰,指揮劣勢軍隊頂住了優勢敵人的進攻,逼迫敵軍停戰議和,表現了他堅定不移、臨危不懼的精神和為國為民戰斗到底的英雄氣概。

2016-03-22 16:28:18
來自shihin**的評論:

對蔡鍔將軍的印象主要有兩點:共和的守護者、和小鳳仙的愛情(姑且這么認為吧)。本書對蔡鍔將軍的一生介紹的還算詳盡,對蔡鍔其人或民國那段歷史的朋友可以買來一看~

2016-06-16 13:21:48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兰店市| 虞城县| 平邑县| 陈巴尔虎旗| 盐亭县| 岑溪市| 谢通门县| 元江| 平远县| 仁寿县| 上虞市| 德州市| 山东| 且末县| 信宜市| 灵山县| 澄城县| 元氏县| 台州市| 定陶县| 饶平县| 济阳县| 遵化市| 鲜城| 衢州市| 新昌县| 中卫市| 陇川县| 上饶县| 汉沽区| 广安市| 隆尧县| 贡嘎县| 修武县| 宜兴市| 积石山| 沂源县| 东光县| 灵丘县| 南部县| 广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