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報業大亨魯伯特·默多克,1930年3月11日出生于澳大利亞的墨爾本。1952年,默多克繼承了父親的小報《新聞報》,短短的三四十年將其發展為跨越歐、美、亞、澳幾大洲,涉足廣播、影視、報業諸領域的傳播媒介帝國。在他的麾下,既有久負盛名的英國《泰晤士報》,也有美國電影界的巨無霸——20世紀福克斯公司。80年代初,默多克的國際新聞集團年營業額達到12億澳元,他本人也成為新聞界翹楚。
默多克報業集團的投資極為廣泛,除報業出版外,還延伸到電視臺、電影公司、唱片公司、圖書公司、足球俱樂部、航空公司、石油鉆探等非傳統領域。
著眼于長遠、敢于冒風險、善于撬動資本杠桿是默多克擴張的法寶,本書將為讀者展示默多克的傳奇經歷和經營奇才。
讀透默多克家族的故事,復制傳媒大亨的領導、經營方法! 默多克是一位決策高手。他的決策在常人看來如同巨大的賭注,但他往往成為賭注后的贏家。默多克是一位經營奇才。在默多克看來,推銷除了強力推銷之外,別的方法都不奏效。默多克是一位戰略規劃高手。他著眼于未來,這或許是敢于決策的基礎。默多克的奮斗史不僅是一個簡單聚斂財富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創造世界歷史的過程。在過去幾十年中,全球范圍出現的信息革命和默多克本人有著密切的關聯。也可以說,他創建的龐大的世界傳媒公司就是這場革命的一部分。 一幅默多克及其家族的清晰肖像畫,一段不容錯過的史詩般的故事!
及時篇 上帝與前輩同在 及時章 祖父的上帝之光 曾祖父:蘇格蘭教會的"反叛者" 祖父:福音灑向墨爾本 外祖父的冒險本性 第二章 在父親的指引下 牧師家庭里走出的記者 一封改變歷史的信 帝國初成 魯伯特·默多克的幸福童年 父親的期望 的環球旅行 "凱恩爵士已逝世" 遵從父親的遺囑 第三章 母親的鐵石心腸 老夫少妻 慈父嚴母 為子遷居 少小離家 母親的鐵石心腸和南尼的溫柔 第四節 是撒旦,還是報人 "我就是個報人" 他比薩達姆更像"撒旦" 默多克和《墨爾本論壇報》 "魔鬼"的魅力 金錢攻勢 "新聞獨立"的敵人?第二篇 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第五章 談笑間,及時個勝利 大衛戰勝歌利亞 由默契到分歧 進軍電視界 辭掉老朋友 為交易成功跳舞 發行依靠暴力與性 "他是一個痞子" 向全國性日報進軍 第六章 搶灘英倫 艦隊街門戶開放 "騎士"默多克出現 騎士變成了"色情發掘者" 《太陽報》易主 咄咄逼人的"擦屁股紙" "三版女郎"出爐 涉足英國電視界 第七章 進軍USA 夢想之地:美國 在美國建立"橋頭堡" 報業大王攻占紐約 強行收購《紐約》雜志 被迫出賣《紐約郵報》 "克拉克環"和默多克的夢想 第八章 決戰泰晤士報 和撒切爾夫人、卡特總統的"結盟" 湯姆遜家族不想玩了 誰將是最終的老板? 他進入了英國的心臟 第九章 與魔鬼的較量 "永遠不要賣給澳大利亞的那個混蛋" 又遇到了老對手 圍繞《金融時報》的戰斗 《太陽報》得罪了利物浦球迷 第十章 風云再起 經濟衰退下的"生死搏斗" 英國市場:只為收入 新聞集團"到盡頭了" 年輕女子挽救"新聞集團于將傾" 一個決定新聞集團生死的電話 第十一章 揮戈好萊塢 華納的羅斯嚇壞了 極低的價錢購入福克斯 "辛普森"奇跡 置之死地而后生 默多克撿了一個大便宜 默多克的東歐之行 第十二章 默多克效應 強硬老板和他的"通俗"辦報理念 與權勢集團互相倚重發展的路線 聯合起來抵制默多克 第十三章 帝國的東進 及時站:香港 聯手日本的"比爾·蓋茨" 印度的"私生子"事件 中國之夢 星空在中國的"郁悶"第三篇 豪門盛戰 第十四章 一入侯門深似海 如風的及時任妻子 老板與女職員的愛情故事 離婚變奏曲 一次昂貴的離婚 第十五章 鄧文迪的無間道 奇跡之路 誰是誰的拯救 無間女子 第十六章 太子拉克蘭的歸去來 辭職風波 拉克蘭為何辭職 專制"帝王"默多克 并不快樂的"默多克長子" 離開新聞集團后的日子 第十七章 "叛逆"者詹姆斯 任性的家族叛逆者 星空亞洲神話的創造者 天空廣播特立獨行的領導 第十八章 默多克風范:伊麗莎白 小試身手 拋棄舊愛 自立門戶 走自己的路還是回歸家族? 第十九章 副手彼得·徹寧 副手暫當接班人 彼得·徹寧的前途充滿挑戰 彼得宣布離職 續約合同上的分歧 "空想家"身邊的"實干家" "離默多克越近,工作越艱難" 第二十章 繼承危機已然開始 安娜與鄧文迪的博弈 默多克曾經的接班人計劃 戰斗仍在繼續 誰來繼承默多克? 及時篇 上帝與前輩同在 及時章 祖父的上帝之光 曾祖父:蘇格蘭教會的"反叛者" 祖父:福音灑向墨爾本 外祖父的冒險本性 第二章 在父親的指引下 牧師家庭里走出的記者 一封改變歷史的信 帝國初成 魯伯特·默多克的幸福童年 父親的期望 的環球旅行 "凱恩爵士已逝世" 遵從父親的遺囑 第三章 母親的鐵石心腸 老夫少妻 慈父嚴母 為子遷居 少小離家 母親的鐵石心腸和南尼的溫柔 第四節 是撒旦,還是報人 "我就是個報人" 他比薩達姆更像"撒旦" 默多克和《墨爾本論壇報》 "魔鬼"的魅力 金錢攻勢 "新聞獨立"的敵人? 第二篇 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第五章 談笑間,及時個勝利 大衛戰勝歌利亞 由默契到分歧 進軍電視界 辭掉老朋友 為交易成功跳舞 發行依靠暴力與性 "他是一個痞子" 向全國性日報進軍 第六章 搶灘英倫 艦隊街門戶開放 "騎士"默多克出現 騎士變成了"色情發掘者" 《太陽報》易主 咄咄逼人的"擦屁股紙" "三版女郎"出爐 涉足英國電視界 第七章 進軍USA 夢想之地:美國 在美國建立"橋頭堡" 報業大王攻占紐約 強行收購《紐約》雜志 被迫出賣《紐約郵報》 "克拉克環"和默多克的夢想 第八章 決戰泰晤士報 和撒切爾夫人、卡特總統的"結盟" 湯姆遜家族不想玩了 誰將是最終的老板? 他進入了英國的心臟 第九章 與魔鬼的較量 "永遠不要賣給澳大利亞的那個混蛋" 又遇到了老對手 圍繞《金融時報》的戰斗 《太陽報》得罪了利物浦球迷 第十章 風云再起 經濟衰退下的"生死搏斗" 英國市場:只為收入 新聞集團"到盡頭了" 年輕女子挽救"新聞集團于將傾" 一個決定新聞集團生死的電話 第十一章 揮戈好萊塢 華納的羅斯嚇壞了 極低的價錢購入福克斯 "辛普森"奇跡 置之死地而后生 默多克撿了一個大便宜 默多克的東歐之行 第十二章 默多克效應 強硬老板和他的"通俗"辦報理念 與權勢集團互相倚重發展的路線 聯合起來抵制默多克 第十三章 帝國的東進 及時站:香港 聯手日本的"比爾·蓋茨" 印度的"私生子"事件 中國之夢 星空在中國的"郁悶" 第三篇 豪門盛戰 第十四章 一入侯門深似海 如風的及時任妻子 老板與女職員的愛情故事 離婚變奏曲 一次昂貴的離婚 第十五章 鄧文迪的無間道 奇跡之路 誰是誰的拯救 無間女子 第十六章 太子拉克蘭的歸去來 辭職風波 拉克蘭為何辭職 專制"帝王"默多克 并不快樂的"默多克長子" 離開新聞集團后的日子 第十七章 "叛逆"者詹姆斯 任性的家族叛逆者 星空亞洲神話的創造者 天空廣播特立獨行的領導 第十八章 默多克風范:伊麗莎白 小試身手 拋棄舊愛 自立門戶 走自己的路還是回歸家族? 第十九章 副手彼得·徹寧 副手暫當接班人 彼得·徹寧的前途充滿挑戰 彼得宣布離職 續約合同上的分歧 "空想家"身邊的"實干家" "離默多克越近,工作越艱難" 第二十章 繼承危機已然開始 安娜與鄧文迪的博弈 默多克曾經的接班人計劃 戰斗仍在繼續 誰來繼承默多克?
1915年4月25日,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團的兩個師在達達尼爾海峽加利波利的一個荒涼的巖岸登陸。他們遭到了由穆斯塔法·凱末爾指揮的土耳其軍隊的沉重打擊,死傷達16萬多人。誰應當為此血腥的屠殺負責?許多澳大利亞人認為是英國將軍們的責任。這是傳說的及時部分。而第二部分是,只有凱恩·默多克準備說出事實真相。
這個故事基本上是這么說的:年輕的凱恩·默多克——一位勇敢的戰地記者,因為對英國人的命令感到不安,奮不顧身地來到加利波利海灘,不禁被士兵們的痛苦和英國人的指揮無能驚呆了。他不顧英國人的"軍事審查",記錄下了真實情況。結果,正如英國司令官所回憶的,對土耳其的戰爭被迫放棄了,英國的總指揮官被撤職,并成立一個皇家委員會來調查此次戰爭。有時候人們甚至說,默多克導致了英國政府的垮臺。這個故事需要研究,不僅它本身很有價值,而且凱恩·默多克對他的兒子魯伯特產生過不可估量的影響。
及時次世界大戰中。澳大利亞派出了人數多達33萬的志愿者,參加了一些激烈的戰斗,傷亡率甚至高于許多歐洲參戰國家。
1915年4月25日,協約國軍隊在奧斯曼土耳其的加利波利半島登陸。協約國登陸部隊主力是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還有一個法國師和英印部隊,共約七萬八千人。協約國軍登陸后遭到土耳其軍的猛烈抵抗,加上登陸地形不利,損失非常慘重。經過曠日持久的戰斗,協約國一直無法突破土軍防線。被迫于1916年1月9日全軍從加利波利半島撤退。協約國先后投入近50萬部隊。傷亡達26萬余人。土耳其軍亦投入50萬部隊,傷亡約25萬余人。戰役中共有七千六百名澳大利亞士兵和兩千五百名新西蘭士兵陣亡。兩國因此將4月25日定為澳新軍團紀念日。
1915年,凱恩·默多克被任命為澳大利亞一家新聞機構駐倫敦的記者和編輯,他父親的老朋友、當時的澳大利亞總理安德魯·費舍爾授權他在去倫敦的途中。在埃及停留一下,以便調查澳軍關于他們的信件延誤的抱怨。
在開羅,凱恩給達達尼爾遠征軍司令官漢密爾頓將軍寫信,要求允許他采訪加里波利前線。他向司令官保障,將遵守新聞檢查規定。漢密爾頓同意了。
1915年9月2日,凱恩到達了漢密爾頓將軍的司令部。這是聯軍登陸后約4個月。漢密爾頓后來回憶時說:"一位眼珠黑黑的、思維敏銳、很會講話的年輕人,他說他對士兵和戰斗一無所知。"他還對漢密爾頓解釋,他對澳大利亞的責任,以及為什么用筆比用來福槍做得更好。這些使這位英國將軍感到有些不舒服。
凱恩在那個地區呆了不到一周,大部分時間呆在記者站里。在那里,他與倫敦《電訊報》的記者埃里斯·巴菜特混得很熟,成了好朋友。巴萊特同樣也是一位不同尋常的戰地記者,消息靈通,他將自己聽到的所有重要消息都記錄下來,并透露給凱恩。 1915年4月25日,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團的兩個師在達達尼爾海峽加利波利的一個荒涼的巖岸登陸。他們遭到了由穆斯塔法·凱末爾指揮的土耳其軍隊的沉重打擊,死傷達16萬多人。誰應當為此血腥的屠殺負責?許多澳大利亞人認為是英國將軍們的責任。這是傳說的及時部分。而第二部分是,只有凱恩·默多克準備說出事實真相。
這個故事基本上是這么說的:年輕的凱恩·默多克——一位勇敢的戰地記者,因為對英國人的命令感到不安,奮不顧身地來到加利波利海灘,不禁被士兵們的痛苦和英國人的指揮無能驚呆了。他不顧英國人的"軍事審查",記錄下了真實情況。結果,正如英國司令官所回憶的,對土耳其的戰爭被迫放棄了,英國的總指揮官被撤職,并成立一個皇家委員會來調查此次戰爭。有時候人們甚至說,默多克導致了英國政府的垮臺。這個故事需要研究,不僅它本身很有價值,而且凱恩·默多克對他的兒子魯伯特產生過不可估量的影響。
及時次世界大戰中。澳大利亞派出了人數多達33萬的志愿者,參加了一些激烈的戰斗,傷亡率甚至高于許多歐洲參戰國家。
1915年4月25日,協約國軍隊在奧斯曼土耳其的加利波利半島登陸。協約國登陸部隊主力是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還有一個法國師和英印部隊,共約七萬八千人。協約國軍登陸后遭到土耳其軍的猛烈抵抗,加上登陸地形不利,損失非常慘重。經過曠日持久的戰斗,協約國一直無法突破土軍防線。被迫于1916年1月9日全軍從加利波利半島撤退。協約國先后投入近 50萬部隊。傷亡達26萬余人。土耳其軍亦投入50萬部隊,傷亡約25萬余人。戰役中共有七千六百名澳大利亞士兵和兩千五百名新西蘭士兵陣亡。兩國因此將4月25日定為澳新軍團紀念日。
1915年,凱恩·默多克被任命為澳大利亞一家新聞機構駐倫敦的記者和編輯,他父親的老朋友、當時的澳大利亞總理安德魯·費舍爾授權他在去倫敦的途中。在埃及停留一下,以便調查澳軍關于他們的信件延誤的抱怨。
在開羅,凱恩給達達尼爾遠征軍司令官漢密爾頓將軍寫信,要求允許他采訪加里波利前線。他向司令官保障,將遵守新聞檢查規定。漢密爾頓同意了。
1915年9月2日,凱恩到達了漢密爾頓將軍的司令部。這是聯軍登陸后約4個月。漢密爾頓后來回憶時說:"一位眼珠黑黑的、思維敏銳、很會講話的年輕人,他說他對士兵和戰斗一無所知。"他還對漢密爾頓解釋,他對澳大利亞的責任,以及為什么用筆比用來福槍做得更好。這些使這位英國將軍感到有些不舒服。
凱恩在那個地區呆了不到一周,大部分時間呆在記者站里。在那里,他與倫敦《電訊報》的記者埃里斯·巴菜特混得很熟,成了好朋友。巴萊特同樣也是一位不同尋常的戰地記者,消息靈通,他將自己聽到的所有重要消息都記錄下來,并透露給凱恩。
24小時,巴萊特告訴凱恩,他準備給英國首相赫怕特·艾思奎斯寫封信,抗議這場戰爭的指揮情況,并將此信的副本給了凱恩一份。但是,不幸的是,漢密爾頓知道了該計劃,他驅逐了巴萊特。此時,凱恩已經離開了前線。于是,漢密爾頓又給倫敦的戰爭辦公室打電話。當凱恩到達法國馬賽港時,他遇到了一位英國情報官員,這位官員迫使凱恩交出了那封信和記者證。
在緊急情況下,凱恩給自己的總理費舍爾寫了一封長信,這是一份非常有力的文件。這封信的語言尖刻,夸大其辭,有許多不實之處,將傷亡夸大了40%。他在信中還沒有根據地指責英國軍官,說如果士兵掉隊,他們就"朝自己人開槍",說他們把年輕人投入了戰爭游戲,這些士兵忍受著肉體和精神的折磨。"我不應評價漢密爾頓,但事實是明擺著的,有無數的事例可以證明他的無能,他可以做的事就是以無能來謀殺。"與此相反,他贊揚了澳大利亞人,"我可以告訴你許多關于澳大利亞軍隊的真實情況。" 凱恩原打算只把他的信給澳大利亞總理,但在倫敦,他將他的故事告訴了《泰晤士報》的一個編輯。該報的老板是洛德·諾斯克利弗,他于 1908年買下了《泰晤士報》,成為最早的報業大王之一。他一直反對英國政府在達達尼爾的角逐,而這位記者的信,成為諾斯克利弗用來向政府施加壓力的工具。
在諾斯克利弗的鼓動下,凱恩將他給費舍爾的信的副本寄來了,成為一份內閣文件。經過英國內閣的討論,認為凱恩的信雖然有一些錯誤,但必須采取某些行動以改善達達尼爾的情況。
盡管漢密爾頓將軍力圖證明這封信里所說的許多情況都是不真實的,但他還是被撤換了,取代他的是查爾斯·蒙羅將軍。不到3個月的時間,澳大利亞軍隊從這個半島撤出了。很難估價凱恩這封信的影響。這一系列事件使凱恩在倫敦和澳大利亞都成了一個不同尋常的人物。
幸運的是,直到凱恩去世15年后,這封信才被公開發表。他后來也承認,他犯了一些錯誤,夸大了事實,并為此感到遺憾。從他及時次訪問英國時,他就對英國人非常痛恨。當時,他在倫敦沒有找到醫治他口吃的辦法,又沒有工作,他把罪責推到了英國人身上,而澳大利亞士兵在距離海灘三英里遠的地方"遭受屠殺"也加深了他的這種仇恨。
1989年,當魯伯特被問及他父親的那封信時,他回答說:"這看上去也許不公平,但那封信,確實改變了歷史。" 1990年3月3日,倫敦的《泰晤士報》刊載了兩篇長文,紀念加里波利登陸戰役75周年。第二篇文章的標題是《終止了一場戰爭的記者》,頌揚凱恩·默多克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稱他"幾乎是一手停止了戰爭"。由于他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凱恩在澳大利亞成了一個著名人物,一座紀念碑。他的兒子魯伯特·默多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長大的——他的父親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了不起的英雄。
20世紀50年代。澳大利亞最有名的作家西德尼·諾蘭曾描述過加里波利的故事,"作為現代澳大利亞偉大的里程碑,是當時澳大利亞人都經歷過的感人至深的事件"。20世紀80年代,魯伯特資助拍攝了一部愛國主義影片《加里波利》。凱恩在倫敦度過了戰爭其余的時間,他對他的"杰作 "自鳴得意。P12-14
一般~
書不錯
好書建議入手
不錯
這個商品還可以
這個商品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