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記》是法國昆蟲學家亨利 法布爾傾其一生心血寫就的科學巨著。在他的筆下,昆蟲世界是如此的妙趣橫生、生機盎然。小小的昆蟲恪守自然規(guī)則,為了生存和繁衍進行著不懈的努力,螳螂、蝎子、蟬、甲蟲、蟋蟀等,都表現(xiàn)出了驚人的靈性。作者以人性來觀照昆蟲世界,字里行間洋溢著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
亨利 法布爾,法國著名昆蟲學家,科學家,科普作家。出生于農(nóng)民家庭,從小生活極其窮困,作過中學教師,業(yè)余自學,花十二年的時間,先后取得業(yè)士、雙學士和博士學位,中學教書二十余年兢兢業(yè)業(yè),同時業(yè)余觀察研究昆蟲及植物,發(fā)表過出色的論文,得到達爾文的肯定,帝國教育部獎勵他,但他想"登上大學講臺"的夢始終沒有實現(xiàn),開辟獨立的昆蟲學實驗室的愿望始終得不到支持。他的前半生一貧如洗,后半生勉強溫飽,但法布爾沒有向"偏見"和"貧窮"屈服。他依然勤于自修,擴充知識儲備,精心把定研究方向,堅持不懈地觀察實驗,不斷獲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擊"偏見"。他向?qū)W生傳授自然科學新知識,也得罪了不少以生理功能解釋本能的生物學同行,他不怕人們指責自己沒有與"十九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fā)現(xiàn)"中的細胞學說和進化論保持一致,他幾乎是在忘卻一切。法布爾一生大程度興趣,盡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發(fā)現(xiàn)自然界蘊含著的科學真理。正因為他熱愛真理所以他撰寫《昆蟲記》("Souvenirs Entomologiques")時,一貫"記述觀察得到的事實,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法布爾為之獻身的,正是這種揭示把握"真相——真理"的偉大事業(yè)。這成了他一生的至高理想和崇高勞動,他為此幸福與安慰。他將一切品質(zhì)和才華匯集在這種精神之下,為人類作出自己獨特的奉獻。
陳筱卿,1939年出生,1963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西語系法語專業(yè)。國際關(guān)系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考試中心專家組成員,享受國務(wù)院政府特殊津貼。翻譯法國名家名著約一千萬字,主要譯作有拉伯雷的《巨人傳》,盧梭的《懺悔錄》、《新愛洛伊絲》,繆塞的《一個世紀兒的懺悔》,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紀德的《梵蒂岡的地窖》,羅曼 羅蘭的《名人傳》,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法布爾的《昆蟲記》,尤瑟納爾的《哈德良回憶錄》,雅克 洛朗的《蠢事》,科萊特的《謝里寶貝》等。亨利 法布爾(1823—1915),法國博物學家、昆蟲學家、科普作家,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昆蟲界的維吉爾"。他是位在自然環(huán)境中研究昆蟲的科學家,并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完成了《昆蟲記》這部昆蟲學巨著。
蟬和螞蟻的寓
蟬出地洞
螳螂捕食
綠蚱蜢
灰蝗蟲
意大利蟋
田野地頭的蟋
大孔雀蝶
小闊條紋蝶
老象蟲
象態(tài)橡栗象
豌豆象
菜豆象
隧蜂
隧蜂門衛(wèi)
朗格多克蝎的家庭
朗格多克蝎
金步甲的婚俗
松樹鰓角金龜
圣甲蟲
圣甲蟲的梨形糞球
西班牙蜣螂
米諾多蒂菲
南美潘帕斯草原的食糞蟲
糞金龜和公共衛(wèi)生
譯后記
蟬出地洞
將近夏至時分,批蟬出現(xiàn)了。在人來人往、被太陽暴曬、被踩踏瓷實的一條條小路上,張開著一些能伸進大拇指、與地面持平的圓孔洞。這就是蟬的幼蟲從地下深處爬回地面來變成蟬的出洞口。除了耕耘過的田地而外,幾乎到處可見一些這樣的洞。這些洞通常都在熱干的地方,特別是在道旁路邊。出洞的幼蟲有銳利的工具,必要時可以穿透泥沙和干黏土,所以喜歡硬的地方。
我家花園的一條甬道由一堵朝南的墻反射陽光,照得如同到了塞內(nèi)加爾一樣,那兒有許多的蟬出洞時留下的圓洞口。六月的后幾天,我檢查了這些剛被遺棄的井坑。地面土很硬,我得用鎬刨開。地洞口是圓的,直徑約2.5厘米。在這些洞口的周圍,沒有一點兒浮土,沒有一點兒推出洞外的土形成的小丘。事情十分清楚:蟬的洞不像糞金龜這幫挖掘工的洞,上面堆著一個小土堆。這種差異是兩者的工作程序所決定的。食糞蟲是從地面往地下挖掘,它是先挖洞口,然后往下挖去,隨即把浮土推到地面上來,堆成小丘。而蟬的幼蟲則相反,它是從地下轉(zhuǎn)到地上,后才鉆開洞口,而洞口是后的一道工序,一打開就不可能用來清理浮土了。食糞蟲是挖土進洞,所以在洞口留下了一個鼴鼠丘;而蟬的幼蟲是從洞中出來,無法在尚未做成的洞口邊堆積任何東西。
蟬洞約深四分米。洞是圓柱形,因地勢的關(guān)系而有點彎曲,但始終靠近垂直線,這樣路程是短的。洞的上下暢通無阻。想在洞中找到挖掘時留下的浮土那是徒勞的,哪兒都見不著浮土。洞底是個死胡同,成為一間稍微寬敞些的小屋,四壁光潔,沒有任何與延伸的什么通道相連的跡象。
根據(jù)洞的長度和直徑來看,挖出的土有將近兩百立方厘米。挖出的土都跑哪兒去了呢?在干燥易碎的土中挖洞,洞坑和洞底小屋的四壁應該是粉末狀的,容易塌方,如果只是鉆孔而未做任何其他加工的話。可我卻驚奇地發(fā)現(xiàn)洞壁表面被粉刷過,涂了一層泥漿。洞壁實際上并不是十分光潔,差得遠了,但是,粗糙的表面被一層涂料蓋住了。洞壁那易碎的土料浸上黏合劑,便被黏住不脫落了。
蟬的幼蟲可以在地洞中來來回回,爬到靠近地面的地方,再下到洞底小屋,而帶鉤的爪子卻未刮擦下土來,否則會堵塞通道,上去很難,回去不能。礦工用支柱和橫梁支撐坑道四壁;地鐵的建設(shè)者用鋼筋水泥加固隧道;蟬的幼蟲這個毫不遜色的工程師用泥漿涂抹四壁,讓地洞長期使用而不堵塞。
如果我驚動了從洞中出來爬到近旁的一根樹枝上去,蛻變成蟬的幼蟲的話,它會立即謹慎地爬下樹枝,毫無阻礙地爬回洞底小屋里去,這就說明即使此洞就要永遠被丟棄了,洞也不會被浮土堵塞起來。
這個上行管道不是因為幼蟲急于重見天日而匆忙趕制而成;這是一座貨真價實的地下小城堡,是幼蟲要長期居住的宅子。墻壁進行了加工粉刷就說明了這一點。如果只是鉆好之后不久就要丟棄的簡單出口的話,就用不著這么費事了。毫無疑問,這也是一種氣象觀測站,外面天氣如何在洞內(nèi)可以探知。幼蟲成熟之后要出洞,但在深深的地下它無法判斷外面的氣候條件是否適宜。地下的氣候變化太慢,不能向幼蟲提供確的氣象資料,而這又正是幼蟲一生中重要的時刻――來到陽光下蛻變――所必須了解的。
幼蟲幾個星期、也許幾個月地耐心挖土、清道、加固垂直洞壁,但卻不把地表挖穿,而是與外界隔著一層一指厚的土層。在洞底它比在別處更加精心地修建了一間小屋。那是它的隱蔽所、等候室,如果氣象報告說要延期搬遷的話,它就在里面歇息。只要稍微預感到風和日麗的話,它就爬到高處,透過那層薄土蓋子探測,看看外面的溫度和濕度如何。
如果氣候條件不如意,例如刮大風下大雨,那對幼蟲蛻變是極其嚴重的威脅,那謹小慎微的小家伙就又回到洞底屋中繼續(xù)靜候著。相反,如果氣候條件適宜,幼蟲便用爪子捅幾下土層蓋板,便可以鉆出洞來。
似乎一切都在證實,蟬洞是個等候室,是個氣象觀測站,幼蟲長期待在里面,有時爬到地表下面去探測一下外面的天氣情況,有時便潛于地洞深處更好地隱蔽起來。這就是為什么蟬在地洞深處建有一個合適的歇息所,并將洞壁涂上涂料以防止塌落的原因之所在。
但是,不好解釋的是,挖出的浮土都跑到哪兒去了?一個洞平均得有兩百立方厘米的浮土,怎么全都不見了蹤影?洞外不見有這么多浮土,洞內(nèi)也見不著它們。再說,這如爐灰一般的干燥泥土,是怎么弄成泥漿涂在洞壁上的呢?
蛀蝕木頭的那些蟲子的幼蟲,比如天牛和吉丁的幼蟲,好像應該可以回答個問題。這種幼蟲在樹干中往里鉆,一邊挖洞,一邊把挖出來的東西吃掉。這些東西被幼蟲的顎挖出來,一點一點地被吃下,消化掉。這些東西從挖掘者的一頭穿過,到達另一頭,濾出那一點點的營養(yǎng)成分后,把剩下的排泄出來,堆積在幼蟲身后,有效堵塞了通道,幼蟲也就不得再從這兒通過了。由胃或顎進行的這種終分解,把消化過的物質(zhì)壓縮得比沒有傷及的木質(zhì)更加密實的東西,致使幼蟲前邊就出現(xiàn)一個空地兒,一個小洞穴,幼蟲可以在其中干活兒。這個小洞穴很短小,僅夠關(guān)在里面的這個囚徒行動的。
蟬的幼蟲是不是也是用類似的方法鉆掘地洞的呢?當然,挖出來的浮土是不會通過幼蟲的體內(nèi)的,而且,泥土,哪怕是松軟的腐殖土,也絕不會成為蟬的幼蟲的食物的。但是,不管怎么說,被挖出來的浮土不是隨著工程的進展在逐漸地被拋在幼蟲身后了嗎?
蟬在地下要待四年。這么漫長的地下生活當然不會是在我們剛才描繪的準備出洞時的小屋中度過的。幼蟲是從別處來到那兒的,想必是從比較遠的地方來的。它是個流浪兒,把自己的吸管從一個樹根插到另一個樹根。當它或因為冬天逃離太冷的上層土壤,或因為要定居于一個更好的處所而遷居時,它便為自己開出一條道來,同時把用顎這把鎬尖挖出的土拋在身后。這一點是無可爭辯的。
如同天牛和吉丁的幼蟲一樣,這個流浪兒在移動時只要很小的空間就足夠了。一些潮濕的、松軟的、容易壓縮的土對于它來說就等于是天牛和吉丁幼蟲消化過后的木質(zhì)糊糊。這種泥土很容易壓縮,很容易堆積起來,留出空間。
P14-17
一本優(yōu)秀的好書,適合孩子閱讀
服務(wù)態(tài)度很好,書很好,孩子喜歡讀下次買書還會在來,祝老板生意興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