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臺灣女作家琦君的中、短篇小說作品的精選集。
琴心
菁姐
百合羹
繕校室八小時
七月的哀傷
錢塘江畔
橘子紅了
梅花的蹤跡
紫羅蘭的芬芳
鐘
死因
長溝流月去無聲
阿玉
繡香袋
探病記
琴心
一
自從父親去世以后,母親的憂郁使我窒息得喘不過氣,我不敢與她多提起父親,不敢在家里彈琴,更不敢彈父親作的曲子。每天都是捧了琴譜到學校去練習。因為在那兒,有慈祥愷悌的梁老師能解救我的寂寞,舒暢我的胸懷。
從家到學校須經過父親安葬的公墓,每天去練琴時,我總是帶一束鮮花放在父親的墓前,然后踽踽走向學校。
父親去世周年紀念日,天空飄著濛濛的雨絲,我懷著比低氣壓更沉重的心,從公墓門口走出來,迎面看見了梁老師。
"大清早上哪兒去,小婉?"梁老師總是這么親切地喊我。
"去學校練琴。"我回答,"您呢?梁老師。"
"到公墓上去。"
"您也到公墓上去?!"我詫異地看著他手中拿著的一束鮮花。
"哦!看看我的小咪。"
"小咪!她是您的……"
"我的女兒。她才十四歲就死了。她彈得一手好鋼琴。"他低沉地一面說,一面走向公墓。我也不自主地跟在他后面,心愈加像壓著鉛塊似地不好受。
"梁老師,我一直不知道您有一個女兒,您怎么從沒有向我提起過她呢?"我關心地問。
"一個太可愛的女孩子,我實在不忍心提到她,可是我總要常來看看她。"他已經到墓前,把花小心地放下來,沉默了一會,又走到茅亭里的石凳邊,把雨衣脫下來鋪在上面說:"小婉,來,我們談談。"
"梁老師,您一個人住在宿舍里,師母呢?"我在他身邊坐下,無限同情地問。
"在小咪三歲的時候,她就去世了。"
"哦!"我很后悔不該引起他的傷感。
"一個多聰明伶俐的孩子,一雙像森林里的月色那樣清澈蔚藍的眼珠,就跟她母親的一模一樣。"他把目光停在我臉上半晌說,"小婉,最奇怪的是她的輪廓也有點像你。"
"像我!"我這才明白為什么梁老師在及時天看見我時,就泛起滿臉慈祥的笑。
"她秉承了她母親的音樂天才,小心靈里洋溢著無窮盡的美麗詩篇。十歲的時候,她就能演奏名曲,在一次音樂會里,她演奏了一首《月光曲》,博得滿堂的掌聲,鮮花朵朵飛落在她腳跟前,一位夫人流著眼淚抱起她親吻了又親吻。可是她并不因此而感到驕傲滿足,回家以后,她那蘋果般的臉兒反抹上了一層淡淡的憂郁,我不知道她是為什么。有一次,她夜深起來,小精靈似的摸到鋼琴邊,叮叮咚咚地彈起來,好似在向誰低訴心曲,直到我把她抱入懷中,她才捧著我的臉,眼淚汪汪地問:`爸,您說媽會聽到我彈琴嗎?`你想,我能拿什么話回答她呢?她就是那么一個逗人感傷的小精靈,到了十四歲,仁慈的上帝就把她帶走了。"他無限唏噓地嘆了口氣。
我不知拿什么話安慰他,只是默默地諦聽著。
"她一去,我就不能再作曲子了,奇怪,總沒一個音符能夠傳遞我的心聲,每次我都嗒然若喪地放下了筆。那一把常為她伴奏的小提琴,亦已經蒙上一層厚厚的灰塵了。"
我瞥見他額上隱約的皺紋,仿佛他凄愴的往事同樣縈繞在我的心頭。因為我想起了自從父親去世以后,母親也從不碰一下鋼琴了,憂傷真能催人的心情老去啊!
梁老師深湛的眼神注視著我,一手把我的肩抱得緊緊地。
"小婉!"他的聲音變得非常溫和,"你知道我非常愛你嗎?你的愁容,你的笑靨都使我重新看見小咪,你幫助我尋回了舊時的靈感。看見你,我覺得小咪逐漸在長大了。她的天才將會有更大的發展。小婉,你必須加倍努力,我將以全心靈來灌溉你。"
我被感動得說不出一個字來,只是依在他身邊,讓眼淚沾濕了他的襟袖。我似又仰望到父親的慈容,充分享受著他的愛撫。
"梁老師,我也是非常愛您的,只是以前不怎么覺得罷了,從今以后,我也傾全心靈愛您,梁老師,讓我來做您的小咪,答應我,快樂起來吧!"
我們緊緊相依著,微風細雨飄拂到我們的身上和臉上,一陣寒意,卻愈使我們體會到心頭的溫暖。
二
我像小雀兒似的蹦蹦跳跳回到家中,可是母親慘淡的容顏立刻又把我籠罩在陰暗的氣氛中,她一個人站在院子里,手里拿著一枝開殘了的月季花,落英片片飄到地面。
"媽,您怎么站在雨地里,小心著涼啊!"我扶著她慢慢走進屋子,她單薄的身體真是使我擔心呢!
"你又到哪兒去了,小婉。"
"去看一位老師,媽。"我隨口回答。因為我不愿意告訴她去練琴,更不愿讓她知道去過公墓。
"今天是你爸爸的周年,你記得嗎?"她眼里已滿是淚水。
"記得,媽。"
"把你爸爸作的曲子都拿來。"她走到鋼琴前,開啟了琴蓋。
"媽,您還是不要彈吧!"我凄婉地懇求。
"拿來!"她像石膏像似的坐在凳子上。
我不得不把父親的曲子全拿了給她。琴音像幽谷里嗚咽的泉流,從母親的手指尖上涌出,一聲聲敲碎了我們的心,淚水落在琴鍵上,她終于悄然而止了。
"媽,去休息吧!"我伏在她身邊說。
"一年來我好像天天聽見他柔情的呼喚,怎么今天的琴聲反而這么模糊!"她站起來,夢幻似地望著父親的照片,我從她迷茫的眼神里,感到人世間難于填補的缺憾和空虛。
三
月明如水的夜晚,悲涼的情緒使我再不能與母親愀然相對。我又悄悄地跑到學校去,坐在琴室里,只是反復地背誦著父親的曲譜,可是當我彈到他一支未完成的曲子時,我伏在琴上哭了。
"孩子,不要哭,再彈下去。"梁老師不知何時已輕輕地站在我后面,溫和地撫摸著我的頭發。
"不能啊!梁老師,因為爸爸沒有作完它。"
"再彈一遍!"他靠在琴邊,抽出了鉛筆。我重新彈著,眼睛看著他疾書的筆尖。
"多美妙的樂章,小婉,這是你父親的杰作。"
"這是他為我母親生日作的,可惜沒寫完他就去世了。"
梁老師銜著鉛筆沉思了一會,又坐下來伸手輕輕敲著琴鍵,鏗鏘清脆的琴音縈繞在靜靜的琴室里。他凝神思索著,側身傾聽著,我忽然看見他的眼珠像藍天的星星一樣,閃動著一線安詳而深遠的喜悅。他將我一把拉起說:"小婉,陪我到外面散散步。"
我們趁著皎潔的月色,穿過樹蔭,漫步在校園里軟綿綿的草坪上。早春料峭的夜風從樹梢飄來,我把圍巾包著臉,梁老師把自己的大衣脫下來披在我身上。
"您自己不冷嗎?梁老師。"
"不冷,我此刻心里感到十分暖和呢!"他一手繞著我的肩,舉首望著遙遠的天空,眼里閃著光,是一種難以言喻的神秘的光芒。
"小婉,我不是告訴過你嗎?自從小咪離我而去后,我就不能再作曲子了。因為我失去的不只她,還有她的媽媽。她們母女的愛就是我生命里的水源和陽光。沒有她們,我的生命枯竭了。我還能贊美什么,歌頌什么呢?可是今天你父親美妙的樂譜好像招回了我失落的靈魂,我聽來是那么熟悉、親切,仿佛它是從我自己心里奔瀉出來的。小婉,我的靈感回來了,我能夠再寫了。小婉,你看天空是那么遼闊寧靜,宇宙是那么奧妙新奇,可是它的原動力卻只有一樣東西,那就是愛。孩子,只要有愛、能愛,你就有了一切,懂得一切了。小婉,明天,明天你再來,或者我來看你好嗎?"
"不,梁老師,我母親不喜歡陌生人到家里來。"
"陌生人!"他笑了一下,"好,那么還是你來吧!"
四
第二天晚上,我從梁老師那兒回來的時候,母親已經睡了。起坐室里靜悄悄的,我捻亮了燈,看見鋼琴還開著,"母親又彈過琴了!"我想。不由得也坐下來展開了梁老師為父親續完的曲譜,顧不得母親是否已睡著,就緩緩地彈奏起來。啊!那樂調,那柔和的、甜蜜的、充滿了情愛的樂調,我幾乎聽到了父親的心跳和呼吸。像被擁在天鵝絨那樣溫存的懷抱里,我在樂聲中沉醉了。
母親的腳步聲驚醒了我,她已從樓梯上下來,面色在藍燈光下愈加顯得蒼白,淚珠凝在長睫毛上。
"是誰作的曲子?"她的嗓音在發抖。
"媽!您醒了!"我站起來。
"是誰把它續完了?"
"是梁老師,我的一位音樂老師!"
她沒有做聲,嘴唇閉得緊緊地,好像在吞咽著無限的悲痛。
"媽,梁老師也是一位天才的作曲家,我真是非常愛他的。"
母親默默地步到陽臺,在婆娑的月影里,她像是一具幽靈,她忽然掉轉臉來說:"孩子,再為我彈一遍。"
當我再彈起曲子的時候,抬頭望母親,覺察到籠罩在她眉宇之間的陰云愈加低壓下來,一雙深潭樣的眸子只是向著空空的前面探索,她在想起什么來了。
漸漸地,我也沉入了幻境:父親銜著煙斗,靠在沙發里聽他自己的杰作,母親在爐邊拈針微笑。我一面彈琴,一面歌唱……誰說父親已離去,他不是明明在我們身邊嗎?不然的話,這琴音、這境界究竟何由而來呢?
頃刻間,我奔向母親的懷里,我啜泣起來了。
"媽,我恍惚覺得爸爸回來了!"我嗚咽著。
……
很喜歡這本書的封皮,還沒讀,應該還不錯,看過電視劇
雖然在電視上播過,但係還是想看看原著,因為每次都係原著比電視好看,詳細~
因為喜歡電視劇所以買了原著看,結果挺失望的。都是短篇,覺得不管是人物還是事情都很單薄,不象張愛玲的故事,雖然也大都是平平淡淡地描述,卻讓人回味無窮。
這本書很好看啊,找這本書很久了。現在終于買到了。O(∩_∩)O~
這是看過的第一本琦君的書,有點舊時的風味。不知道她老還是瓊瑤老,好像瓊瑤也是這一派的文風。但是,琦君比瓊瑤是要深刻多了
看了白先勇對她的這篇文章的書評才買,也慶幸自己買了。
買了三本,送人兩本。剛看了兩篇:《琴心》和《菁姐》,喜歡這種細膩的文筆。
就是都是封建時代的愛情= =還好還好。。。語文書里的《春酒》寫得讓人喜歡。但是我不認為這本……
就是看了琦君的很多散文后才買這本書,很喜歡。
一直都很期待這本書的。 想必一定好看 我只看過電視劇沒看過書呢
書的質量不錯,沒有華麗的辭藻,樸實的文字將生活刻畫得淋漓精致,很值得一讀
現在我周圍的同事所要買的書,幾乎全給我包了,因為她們相信當當,價廉物美,物流神速,快遞員服務也很好,
給孩子買的書,剛取到書,孩子就迫不及待的打開包裝看起來,看到孩子那滿足的樣子,我就知道這是一本不錯的書!
書還是挺不錯的,質量很好,就是送貨是下午三點多,能不能建議下給學校這種地方送貨最后趕在中午或晚上,吃飯時間就順便取了
是我很喜歡的作家,文筆間總是淡淡的哀傷,最早接觸她的文章還是在上初中的時候,語文課本中有一篇她的文章——《金盒子》至今都記憶尤深
坦白講,在讀這本書之前,對琦君真的不夠了解,但剛剛看過第一篇,我就發現,這是一位很有才華的作家,有著細膩的情感和文筆,真的很感動。
喜歡琦的散文,從里到外透著中國人的善良和美好。文字溫潤如玉。
本書由多個短篇小說和中篇小說《橘子紅了》組成,書還沒看完,但已被作者細膩的文筆,淡淡憂愁的情感所感染。
一直很喜歡琦君的文字,溫暖,優雅,還有淡淡的憂傷,描寫得很細膩,寫出了那個時代各種女性的形象和命運,令人嘆惋。
喜歡琦君的作品,讀過她的散文后非常喜歡,又買了她的這本小說集。我發現她小說的主旋律很難走出她身世背景的影子,幾乎每一篇我都可以看到一兩個她散文中敘述的,兒時或年輕時候的生活片段或在她生命中出現過的人們的影子,或許只有如此懷舊如此感情細膩的人,才能寫出那么多讓人感動的文字吧!
《橘子紅了》是琦君的短篇小說集,篇篇經典,《紫羅蘭的芬芳》、《七月的哀傷》、《橘子紅了》、、、、
是因為看了電視劇《橘子紅了》才來買的書,雖然小說《橘子紅了》與電視劇不是一樣的劇情,但一樣溫婉動人。喜歡琦君女士的文字,可以從中窺探那個時代的印記。
在電視散文賞析中聽過琦君的《髻》,文字帶著淡淡的憂傷,一下子就喜歡上了。可惜這本書中沒有這篇文章,不過她的文筆確實很美。好多文章都帶有她自己經歷的影子,那個年代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