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哲學抱有濃厚興趣的人,蜜蜂是絕佳的課題,沒有任何昆蟲能使人類如此癡迷。每個時代、每種文明都有大量的思想家將蜜蜂視為觀照自身的鏡子,試圖通過對蜜蜂的行為和特性的研究,來解讀生命的奧秘。本書以蜜蜂為主人公,從神話、宇宙學、神學、哲學、人類學和科學的角度追溯從古到今的世界文化史,介紹了古代哲人對蜜蜂的認識、研究,探討了蜜蜂與人類的關系和對人類的啟迪。 亞里士多德、維吉爾、柏拉圖、笛卡兒、帕斯卡爾、布封、蒲魯東等哲人一路伴隨著我們在蜂巢中探秘。
作者達瓦佑兄弟,弟弟是哲學教授,哥哥是職業養蜂人且有哲學碩士背景,本書的專業性毋庸置疑。所引資料豐富翔實,包括維吉爾、亞里士多德、波菲利、莎士比亞、馬克思、達爾文等的論述,且配有難得一見的珍貴插圖。 本書梳理了由古至今,蜜蜂作為人類的一面鏡子,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的重要時刻所起的關鍵性作用,及其產生的深遠影響,涉及領域包括政治、經濟、宗教、人文、哲學、建筑、科學、互聯網等,內容兼具深度和廣度。 本書“嚴肅而不刻板”,文筆生動幽默,有篇章涉及一些深奧晦澀的哲學概念,卻能深入淺出,娓娓道來,這在哲學書中頗為罕見,難能可貴。 作者別出心裁地在每章正文之后加入《采蜜篇》(有關蜜蜂知識的科普短文)和《集錦篇》(哲學和科學原著的節選、分析),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識性,一場愉快的蜂巢探秘之旅。 作者“蜜蜂兄弟”將于2017年11月底來北京、廣州、深圳等地宣傳。 譯者蒙田為法國高等翻譯學院(外交部直屬)教授。
皮埃爾-亨利?達瓦佑
哲學博士,巴黎索邦大學哲學系教授、法國哲學學院院長,法國哲學培訓學校終身教授、法國第四大學哲學與社會學研究中心副主。、法國《社會學》雜志編輯委員會顧問。主要著作有《越來越好和越來越壞——超現代專欄》《代際戰爭會發生嗎?》《關于分享的思考》《生命的哲學》《個人的持續發展》《啟蒙時期的黎明》。
弗朗索瓦?達瓦佑
哲學碩士,后學木工和養蜂術,1984年獲農業(養蜂專業)證書,在法國中央高原開辟祺芙露養蜂場。2000年起開設養蜂夏令營和周末培訓班,給中小學生提供養蜂知識和體驗。
中文版序
緒言
及時章 神話中的蜜蜂 / 001
1. 阿里斯泰俄斯與蜜蜂的消失
人們看見,蜜蜂從一開始就消失了 / 005
2. 蜜蜂、仙女和女性
為何要選擇蜜蜂為妻 / 013
第二章 宇宙學中的蜜蜂 / 025
1. 養蜂人亞里士多德
蜂巢如何提供揭開萬物起源之奧秘
的鑰匙 / 028
2. 蜜蜂與羅馬和平:維吉爾
蜜蜂加入古羅馬軍團 / 050
3. 破譯蜜蜂:波菲利
蜜蜂是不朽的靈魂 / 072
第三章 神學蜜蜂 / 093
1. 蜜蜂歸來
蜜蜂以基督教寓言的方式獲得新生 / 096
2. 蜜蜂與復活節蠟燭
蜜蜂列席復活節守夜儀式 / 1 00
3. 蜜蜂與圣母
蜜蜂為圣母無玷始胎作證 / 11 1
4. 蜜蜂與修道院
蜜蜂入教 / 11 4
5. 異端蜂群
蜜蜂與魔鬼締約 / 11 9
第四章 蜂巢的政治 / 1 29
1. 帝國蜜蜂 / 1 31
2. 蜂巢,混合政府的理想模式
蜜蜂使國王、貴族與平民和解 / 1 37
3. 介于公民社會與國家之間的蜂巢
蜜蜂輪番變為無政府主義、共產主義
和自由主義者 / 1 58
第五章 人文主義蜂巢 / 1 85
1. 蜜蜂對戰蜘蛛
蜜蜂讓古人與今人和解 / 1 87
2. 顯微鏡下的蜜蜂
蜜蜂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卻未喪失 / 1 97
其魔法師的迷人魅力 / 1 97
3. 幾何學家蜜蜂:蜂房之爭
一位盲人學者首次正確地觀察蜂房 / 205
第六章 超現代蜜蜂 / 231
1. 2.0蜂巢 / 233
2. 蜜蜂與授粉型資本主義
蜜蜂在網絡時代又獲新生 / 235
3. 超民主蜂群
蜜蜂的集體參與智慧受到盛贊 / 241
結 語 / 255
譯后記 / 307
參考書目 / 311
所有的養蜂人都說,現在,人們再也不問他們“你好嗎?”而是問“蜜蜂好嗎?”蜇人奇痛的小小昆蟲竟然如此引人關注,不免令人驚奇。然而蜜蜂確實是一種與眾不同的生靈。試想,有哪一種動物能像蜜蜂那樣定期出現在各類報刊(其中不乏嚴肅的報刊)的頭版頭條新聞?有哪一個物種的健康、生存和可能的滅絕會引發如此深切的關注與擔憂?任何一種生物,即便是最為我們所熟悉、最友善或最受到威脅的動物(如海豹、海豚、紅金槍魚、棕熊等)都未能如此備受關注和研究。然而,更令人驚訝的是:當我們羅列出威脅蜜蜂的林林總總的危險時,可從中發現這與我們當代大大小小的恐懼有諸多奇異的相同之處。不少報刊文章、調查、紀錄片均將蜜蜂的危險處境歸因如下:來自亞洲的毀滅性螨蟲、大量使用殺蟲劑(如吡蟲啉和銳勁特)、轉基因植物(尤其是轉基因向日葵)、引入外國物種從而使本地物種基因貧化、全球化交流加快疾病傳播、電磁波,更有近期經由貨輪偷渡入境的亞洲大黃蜂……
上述大部分原因(其中一些為主因)無疑是損傷蜂場的元兇,而且我們發現,這些現象本身凝聚了當代社會的種種恐懼和焦慮。全球化、氣溫升高、地緣政治動蕩、失控的移民浪潮、科學技術的不良危害等均位列其中。各處流傳且據稱是愛因斯坦所說的預言概括了上述擔憂:“如果蜜蜂從地球上消失,人類將只能再存活四年。沒有蜜蜂,就沒有授粉,沒有植物,沒有動物,也就沒有人類。”但事實上,愛因斯坦從未如此預言(參見《采蜜篇》之一),即便他說過這番話,我們可以給予他多大信任?愛因斯坦雖然是個天才,但他畢竟是物理學家,既非生物學家也非博物學家,更非預言家。這個據稱出自當代最有威望的科學家的偽預言之所以風行一時,說明了下列問題:蜜蜂被視為人類的一面鏡子和人類命運的晴雨表,它堪為一面魔鏡,具有反映、改變和預見人類命運的三重功能。而這并不是當今才出現的新事物。追溯歷史長河,我們發現,各個時期、各個文明國度的思想家透過蜂房所尋找的不僅僅是蜂蜜,更是某種典范、模式和生活向導,意在揭曉大自然的奧秘和文化的奧妙。蜜蜂被描述為博學者或道德典范,被視作君主制或帝國制,無政府主義、民主制甚至是市場經濟的象征。從蜜蜂的行為中,人們總結出勤勞、克制、詩意、虔誠、忠貞,甚至相反——尋花問柳的準則。蜜蜂飛翔時發出的嗡嗡聲甚至成為互聯網時代播撒謠言的代名詞,“授粉”已成為數字經濟時代深受青睞的模式。近期,人們還借助蜂房去探索集體智慧、系統模式乃至公民自主參與現象,原因在于蜜蜂的內涵超出了其本身的特性。在欣賞蜜蜂飛舞的風姿、思索其組織架構、品嘗其蜂蜜產品之余,我們會不由自主地陷入形而上的沉思,蜜蜂好像把我們引向哲思……似乎蜜蜂就是哲人。
這一小小的生靈為何如此令我們著迷?我們如何從中尋找事物、自然和生命的奧義?我們在此所感興趣的是蜜蜂的哲學用途,試圖從思想史中追尋蜜蜂的飛翔軌跡,去呈現一個古老而現代的思想:觀察和了解蜜蜂有助于我們生活,好好地生活,更好地生活,成為睿智的哲人,超脫死亡。
歷史上的學人和哲人,都曾試圖從這一小小生靈身上尋找憂慮重重的人類亙古以來提出的人生終極問題的答案。正是在這一意義上,蜜蜂是最神奇的動物,最近似于寓言。這種寓言往往是哲學性的,而這一哲學寓言往往具有道德意義。意義何在?為何哲人會如此心甘情愿地以蜜蜂為師呢?
毫不夸張地說,很多年沒有見過如此有教益、如此有趣又充滿激情的書了。——法國《解放報》
一部像蜜蜂那樣廣收博采的哲學著作。——法國《觀點》雜志
這場“蜜蜂哲學之旅”,一路采集哲學、神學和科學中的小故事,揭示了整個人類的思想發展史。 ——法國《哲學》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