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文明之旅》叢書分為《長江流域的名山奇峽》《長江流域的樓臺亭榭》《長江流域的歲時節慶》《長江流域的飲食生活》《長江流域的名城古鎮》等32冊,著力把握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新特征,深入挖掘長江文化底蘊和特質,以求、系統地展示長江文明。全套書包括500多萬字和上千幅圖片,融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可讀性于一爐,雅俗共賞,適合全民閱讀。走進長江文明館,閱讀"長江文明之旅叢書",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畫卷慢慢打開,一條浩浩大江的光陰故事鮮活呈現!
鐘一鳴主編的《長江流域的書法篆刻》為其中一冊,介紹了長江流域的書法篆刻的有關知識。
不廢江河萬古流――關于長江流域書法篆刻的開篇語
長江流域書法、篆刻藝術的定義及特征
篆刻何以成為獨特的藝術
文明曙光映長江――商、西周及此前的長江流域書法
商、西周之前長江流域的原始刻劃符號
殷商時期的長江流域書法(文字)
西周時期的長江流域書法
奇葩璀璨炫南國――春秋戰國時期的長江流域書法
長江下游徐、舒、吳、越金文書法略述
楚系金文書法
楚系簡帛書法
楚系石刻、木刻書法
文化融合譜新章――秦代長江流域書法
秦代長江流域書法:秦、楚文化碰撞、交融的結果
湖北云夢秦簡牘書法解讀
云夢秦簡牘書法的意義
大漢雄風承楚韻――兩漢時期的長江流域書法
漢代長江流域的簡牘帛書略述
漢代長江流域的漢石刻書法簡介
龍翔鳳翥自覺天――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長江流域書法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長江流域書法
王羲之的書法藝術成就
王獻之的書法藝術成就
長江九派流中華――隋唐五代時期的長江流域書法
隋唐時期長江流域書法狀況略述
長江流域書家擷英
風景這邊獨自好――兩宋時期的長江流域書法
長江流域書法藝術成就及影響
蘇軾的意義:從書法角度看
"蘇門"師友間的黃庭堅
米芾:一位純粹的書法家
江南煙雨總風流――元、明時期的長江流域書法
趙孟?及他的時代
明代書法發展略述
空前活躍昌盛的長江流域書法
明代長江流域代表性書家簡述
日出江花紅似火――清代時期的長江流域書法
清代長江流域的書法發展
名家擷英
鐵筆石紙總關情――長江流域篆刻藝術巡禮
印以示信:璽印略說
奇詭多變天籟美:楚系古璽簡介
秩序化典范的漢?。杭皶r次高峰期的長江流域篆刻
藝術者的覺醒:元代長江流域篆刻
方寸天地顯風流:第二次高峰期的明代長江流域篆刻
雙峰并峙、大師輝映:第二次高峰期的清代長江流域篆刻
主要參考文獻
西周時期的長江流域書法
整個西周時期,是青銅器制作的高峰期,青銅銘文大大增加,金文取代了甲骨文,成為書寫的主要工具。
可以說,西周金文書法呈現出一種上升的趨勢,并迅速達到鼎盛期,成為這一時期書法藝術的主流。
西周時期的長江流域雖處于周王朝統治的邊緣地帶,但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礦產資源,使得周人屢屢南進,并留下了帶有明顯周文化特征的文化遺跡。以這一時期的長江流域金文書法而論,雖遠離西周文化的中心地帶,卻與西周金文書法保持著高度的一致。
1954年,在江蘇丹徒煙墩山出土了一批西周早期的吳國青銅器,其中有著名的"宜侯矢簋"。該簋銘文字多達100多個,字體清新秀麗,圓潤柔和,多縱式結體,運筆粗細劃一,工整修長。
1959年,在安徽屯溪出土"父尊乙",1965年于屯溪市弈棋機場3號墓出土"西周公卣",1982年在丹徒大港母子墩出土銘銅器"伯簋"等。
此外,上海市博物館收藏有一批西周青銅器,現擷一二略述。
"德方鼎"。
為西周成王時期之物,是一位叫德的人鑄造的,共有4件。此鼎為大程度,傳世之器。銘文書寫有晚商銘文的遺風,雖少了商金文雄健凝重的氣魄,卻有著寬博的風韻;章法疏密自然,錯落有致;字形結體除個別字外,皆呈方形,給人以偉岸寬博、疏朗方正的感覺;用筆道勁,線條勁直。
"頌鼎"。
為西周宣王時期之物,傳世之器。有銘文15行151字。從書法角度看,規旋矩折,用筆勻整,起止圓潤;結構穩重,嚴謹優雅,是西周晚期大篆中成熟的代表作,可謂金文書法中成就高者之一,多為學習篆書者所宗。
長江中游地區作為重要的銅礦產地,吸引著周人的足跡南進。為此,周王朝曾分封"漢陽諸姬",目的無疑是鎮守"南國",保護銅資源。一旦感覺受到威脅時,周王朝就會用武力來解決問題,如周昭王南征就是如此。
據張守節《史記正義》引相關史料:周昭王南征時,乘船渡漢水,駕船人有意想害他,故意讓他乘"膠船"。到了河中流,膠化船散,昭王落水,不會游泳,死在水中。從此,周人視漢水為畏途,再也不敢南進了。
故長江中游地區的西周文化遺址頗多,出土的青銅器也較多,但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兩地;青銅銘文也較殷商時期為多。據已公開發表的考古資料統計,僅湖北地區發現的鑄有銘文的銅器約有80件,分別出自武漢、襄陽、浠水、蘄春、孝感、江陵、宜都等10多處。 早在北宋時期,湖北安陸之孝感縣就出土了西周早期有銘青銅器,即著名的"安州六器"。
安州六器在南宋著名金學家薛尚功的《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一書里也有記載。無論是從文獻學還是書法學的角度,安州六器的價值都非同尋常。
若從書法的角度來看,安州六器的金文處于從周早期向周中期過渡時的作品。書法體勢雄奇恣肆,不受通常嚴謹格局的限制,字形大小因體而施,隨意自然而錯落有致,有瑰異之感;筆畫均勻飽滿,起筆落筆多露鋒,形成端。書寫者著意要表現出一種字跡的恣放感覺,故體現出了一定的自由度和創造性。
1966年,湖北京山蘇家垅出土有西周晚期的曾國有銘銅器10件,其中有"曾仲旃父豆"2件,豆盤內均有銘文2行8字;有"曾仲舴父方壺"2件,壺蓋內有銘文5行12字,壺口內有銘文4行12字,銘文均相同。銘文運筆果斷干凈,筆畫遒美清新,結體舒展,字體大小錯落有致,章法富于變化而顯得有活力。
楚之有銘銅器,所知早的為西周中晚期的"楚公家鐘"和"楚公家戈"。前者為傳世器,共4件,清代阮元《積古》一書中有著錄。4鐘形制相同,均為甬鐘,其中1件在紋飾上與其他稍異,有銘文2行14字;余3件均有銘文2行16字,含重字2個。后者為1959年在湖南長沙揀選而得,戈上有銘文5字。
從書法的角度看,"楚公家鐘"雖然還處于西周金文書法風格的籠罩之下,在形體結構上與西周大篆并無大異,但其書法風格已與西周大篆的傳統風格格格不入,有著沖破藩籬自由發展的端倪。如其間架結構就沒有西周成熟期金文書法的整齊、柔和,不是左右易位,就是隨意構形,或任意增減筆畫,往往一字寫法多種,形態多樣,顯得野氣十足,粗獷恣肆,體現出了自由、浪漫、狂放的楚文化因子。故此等作品"是以其奇姿異彩來顯示巫文化之底蘊的,商人的影響和鮮明的個性都給人以強烈的印象","而周人大篆的圓轉和奇肆的楚風依然有充分的體現。這表明,楚人書法初兼有商、周和個性三種成分,為王室作器以外各諸侯國金文書法所僅見"??梢娫缭谖髦苤型砥?,楚金文書法就已顯露出楚地域文化的特色,開楚書法之先河。
另據宋趙明誠《金石錄》記載,宋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湖北嘉魚出土西周晚期的"楚公逆镩"1件,有銘文4行37字,實為目前所知西周晚期楚金文中重要之資料。此鐘原器已佚,僅有翻刻銘文拓本。從書法角度看,此器銘文雖系翻刻,有所失真,但大致面貌還是存在的,從中仍能感受到西周晚期金文書法韻味對楚人的影響。字形的象形味道較濃,大小隨意,雖工整但不呆板,有著初學者的生澀幼稚;章法上排列錯落有致,疏密相間,較為和諧;運筆較顯舒松,仍然有著露鋒端;筆劃曲折流暢,弧度較為自然。
P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