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生了氣,有時候像滾水,有時候像火山。抗戰軍興,中國人蓄怒待發,出氣的對象有變化,先對外國,后對本國。……出入于兩種怒氣(對外國和對本國)之間的我,以一個少年人的受想行識,構成《怒目少年》這本書的內容。”
人活著,好比打開一架攝影機,少年時底片感光,不曾顯影,一直儲存著,隨年齒增長,一張一張洗出來。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第二部《怒目少年》,正是王鼎鈞流亡學生時代的顯影。1942 年夏天至1945 年抗戰勝利,一個中學流亡學生輾轉安徽阜陽、陜西漢陰等地,在這一場艱難困苦、顛沛流離之中,他如散落的一顆小小棋子,深味流亡學生的生存境況,見證了一個個普通中國人的遭際命運,也從細部揭示出兵痞、學潮、鄉村自治、青年軍形成的因果及社會的眾生百態。
多少人都寫自傳,因為人關心他自己;可是大部分讀者并不愛看別人的自傳,因為讀者關心的也是他自己。王鼎鈞先生的回憶錄不是寫自己,而是借自己的受想行識,反映一代眾生的存在。他希望讀者由此能了解、能關心那個時代,因為那是中國人重要的集體經驗。
用等待一輩子的自由
寫盡20世紀中國人的因果糾結、生死流轉
齊邦媛、朱西寧、楊照、高華、王奇生推薦
王鼎鈞,1925年出生于山東蘭陵;抗日戰爭爆發,他在山東老家跟著父親打游擊;1942年,他穿過日占區,到達安徽阜陽就讀國立二十二中學;抗戰末期,他成為國民黨憲兵,歷經徐州、南京、上海、葫蘆島、沈陽,洞悉國民黨真實面目;1949年,他在天津被解放軍俘虜,穿著解放軍服跋山涉水,逃到臺灣,亂中景象盡收眼底;1950年代,他進入(臺灣)中國廣播公司做編審組長、節目制作組長、專門委員,先后主編臺北《掃蕩報》副刊,臺北《公論報》副刊,擔任《中國時報》主筆和“人間”副刊主編,幼獅公司期刊部總編輯,閱盡臺灣文化界內幕和各色人物的苦辛與沉浮。
王鼎鈞的創作生涯長達大半個世紀,長期出入于散文、小說和戲劇之間,著作近40種,以散文產量最豐,成就。在臺灣,他被譽為“一代中國人的眼睛”和當代散文“崛起的山梁”。
由蘭陵至阜陽路線示意圖
國立第二十二中學西遷主要路線示意圖(及時圖)
國立第二十二中學西遷主要路線示意圖(第二圖)與生命對話(代序)
及時部
1 出門一步,便是江湖
2 最危險的事情最簡單
第二部
1 我,一個偽造的人
2 要皇宮,還是要難民營?
3 撒豆成兵,聚沙成塔
4 我是校長,不是總司令
5 我一定能帶好你們幾千個娃娃
6 “入魯”并未認真實行?
7 戰爭是一架機器,制造秘密
8 師友,在光陰里
由蘭陵至阜陽路線示意圖
國立第二十二中學西遷主要路線示意圖(及時圖)
國立第二十二中學西遷主要路線示意圖(第二圖)與生命對話(代序)
及時部
1 出門一步,便是江湖
2 最危險的事情最簡單
第二部
1 我,一個偽造的人
2 要皇宮,還是要難民營?
3 撒豆成兵,聚沙成塔
4 我是校長,不是總司令
5 我一定能帶好你們幾千個娃娃
6 “入魯”并未認真實行?
7 戰爭是一架機器,制造秘密
8 師友,在光陰里
9 莫等閑小看了疥癬之疾
10 將門子弟品嘗抗戰滋味
11 這樣那樣,漸漸長大
12 都是生物惹的禍
13 小說女主角會見記
14 貧窮的母親養育了太多的孩子
15 五叔毓珍
16 一百塊錢欠了四十年
17 群眾的憤怒轉向了
18 那天,戰爭幾乎吞噬我
19 我不敢感謝上帝
第三部
1 跟著摩西過紅海
2 夢中,文峰塔上的歌聲
3 從流亡三部曲中醒來
4 把好酒留到末日
5 世界上最長的散步
6 黃土平原上一行腳印
7 宛西,我聞我見我思
8 漢江,蒼天給我一條路
9 一個讀莊子的人談論政局
第四部
1 如果……這里就是江南
2 好的哲學老師
3 凡是你不知道的事就是新聞
4 從軍文告引發澎湃的熱情
5 悲壯與荒謬:無可評論
6 牛老師,戲劇與人生
7 新師表如此如此
8 孤雁不堪愁里聽
9 愛情,苦悶的象征?
10 千里萬里,愛情的網羅里
11 打日本,我過足癮了!
12 總得讓我想一想
13 抗戰勝利,別有一番滋味
14 形象是日漸磨損的幣面
15 遲到的歌聲:散了吧
16 王吉林:死有銳于利刃
17 興安日報,文學之路及時步
第五部
大結局
附錄
難忘的歲月
出門一步,便是江湖
詩人鄭愁予的名句:“出門一步,便是江湖。”離家五百里算是很遠了吧,哪想到后來更遠,更遠……
我一生漂泊無定。十四歲的時候開始“半流亡”,離開家,沒離開鄉。十七歲正式流亡,離開鄉,沒離開國。后來“國”也離開了。滾動的石頭不長青苔,一身之外,只有很多很多故事說不完。
現代中國,有個名詞叫流亡學生,它前后有三個梯次:及時梯次,“九一八”事變發生,東北青年入關。第二梯次,“七七”抗戰開始,沿海各省青年內遷。第三梯次,內戰期間,各地青年外逃。我是第二梯次,也就是抗戰時期的流亡學生。那時流亡是一種潮流,流亡的青年千萬百萬,流亡很苦,很孤獨,有時也壯烈,危險。
我在一九四二年夏天離開家鄉,前往安徽阜陽。一九四二,那是個什么樣的年頭?
那年是民國三十一年,我十七歲。
那是中國對日抗戰第六個年頭,第二次世界大戰(依照歐美人的說法)第三個年頭。那年中日兩軍在浙贛路會戰,在太行山會戰,在湖北宜昌會戰,在湖南長沙第三次會戰。這年中國遠征軍赴緬甸與日軍作戰,英美聯軍在北非登陸,德軍進攻斯大林格勒,與蘇聯苦戰。
那時,山東省鐵路公路沿線的據點,腹地重要的城鎮,都駐扎日軍,我們稱為淪陷區。但日軍以線制面的構想失敗,廣大的農村和山區由兩種武力分治,那就是:國民政府派出的正規軍,老百姓稱為中央軍,加上親國民政府的游擊隊,他們的地盤稱為游擊區;還有中國共產黨組織的游擊隊,老百姓通稱之為八路軍,開辟了解放區。今日話當年事,這些名稱先要交代一番。
那時,日本的打算是把全中國變成日本的屬國,先用暴力侵略,后用懷柔安撫。但是,民族主義是無法融化的冰。中國人對暴力造成的傷害不忘記,對懷柔施與的恩惠不感激,想加減換算,沒那么便宜,大家指天為誓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尤其是年輕人,憤懣之情溢于言表,罵“日本鬼子”,唱《中國的青年遍地怒號》。
中國人管日本人叫“鬼子”,一直叫到抗戰勝利,叫到對日和約簽訂,叫到一九七幾年,我在臺北進電視公司當編審組長,政府官員以電話指示,電視劇對白的“日本鬼子”一律換成“日軍”或“日本軍閥”,大家才心不甘情不愿地改了口。
對日和約簽訂后,日本政府在臺北設立大使館,抗戰時期的憤怒青年雖然漸漸老大,胸中怒氣未消,每逢行經館外,總要對著太陽旗罵句臟話。日本在臺北舉辦及時次商展,開幕之日,群眾一擁齊上,把日本館的太陽旗扯下來。
且說華北的“淪陷區”里,日本控制學校,修改文史課程,培養以日本為宗主的思想,辦理各種親日的活動。青年人和他們的家長拒絕這樣的教育,大批失學的青年另尋出路,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都成立了一所又一所戰時學校,收容他們。在日本的高壓之下,中年老年懂得世故分寸,可以茍全,年輕人血氣方剛,看鬼子不順眼,心里窩一把火,留在家里很危險。“出門一時難”,但是在家已非千日好,家長們千方百計把孩子送出去。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長篇小說的名字,成了當時流行的一句話。都說那個時代是洪爐,說這話的人自命是鐵匠,他要把人百煉成鋼。現成的燃料,那就是每人胸中的怒火。半個中國給日本占了,國仇家恨。鐵匠以高明的技術使我們自我熔化,再乒乒乓乓打造。
那天,戰爭幾乎吞噬我
一九四四年算是個豐年。這一年,蘇聯把列寧格勒的德軍擊潰了。克里米亞和羅馬尼亞也相繼解放。這年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成功,羅馬、巴黎光復,在南斯拉夫、愛沙尼亞、希臘各地大勝。太平洋方面,美軍在馬紹爾群島,在塞班島,關島,菲律賓,在摩鹿加群島,和日軍進行慘烈的戰斗,占領了這些軍事要地,直接威脅日本本土。
這一年,中國軍隊在緬甸和英軍并肩驅逐侵入的日軍,攻克孟關,在胡康河谷會師;占領孟拱、密芝那、芒市、八莫,鞏固滇緬邊境;把侵入滇西的日軍逐出,光復龍陵、騰沖,不許他們進窺長江上游。
可是,這年四月,日軍企圖打通平漢路,用兵河南,許多名城要邑不能固守,報上說,“三十七天內連失三十八城”,(書上說,四十四天內連失四十五城。)雖說戰略是以空間換時間,這空間太大,換來的時間未免太短了。
六親不同運,命運像化學課堂上的試紙那樣,遇見弱者就變惡。小小的日本國,原打算由南洋入緬甸,由緬甸入印度,由印度入中東,和德軍會師,壓迫英國求和;同時由太平洋直取中美洲,封鎖巴拿馬運河,壓迫美國求和。等到東西兩面都碰上鐵板,這才縮小范圍,經營第二個交通圈,他要由日本經朝鮮,越滿洲,貫穿北寧、平漢粵漢三大干線,轉廣西,以越南暹羅為跳板,和新加坡連接,使陸上海洋的派遣軍首尾呼應,脈絡貫通。他這才沿隴海路西進,平漢路南下,來打河南。這就像山后有人打圍,野獸都跑到山前來張牙舞爪。薄處先破,脆處先斷,是以君子惡居下流!
這一戰嚴重威脅阜陽。平漢路有失,將阜陽和大后方的連體切割,阜陽成為“敵后”,而且,日軍為了策應河南的戰事,從蚌埠出兵、沿淮河北進、企圖占領阜陽。兩路日軍打算在鄭州會師,席卷河南全境。警訊頻傳,我們這些大孩子雖也心跳氣促,但絕不是害怕。那年代,哪個地方要是沒打過仗,那個地方就好像有幾分不如人。而我們這一帶已經好幾年太平無事了。
頗有游擊經驗的曹湘源握著拳頭、望著前方說:“讓李校長帶著我們打一仗吧!”
四月底,日軍迫近我們居住的阜陽,我們唯恐他拂曉來一個閃電攻擊,夜夜躲在阜陽南部的丘陵地里,隨時一個急轉彎可以進入大別山。這時,弦歌不輟就難了,我們最喜歡把帶隊的老師圍在中間,聽他談打游擊的經驗。
我記得他說,小日本兒,哪來的這么大的信心呢,哪來的這么大的勇氣呢,從古到今,想用武力征服世界的人都失敗了,他們三朋四友怎么能成功?他怎么不想想,你有國家觀念,別人也有;你有民族精神,人家也有;你敢死,別人也敢死;你會殺人,別人也會殺!
說到這里,他的語調忽然陰沉。你們知道我殺過多少人?--啊,我們受了驚。--我殺日本鬼子,殺八路,殺漢奸。對付敵人和壞人,只有一個辦法,殺!我現在是放下屠刀拿起鞭子(教鞭)!我的遺憾是沒殺過俄國人,如果要我寫“我的志愿”,我的志愿就是:捉幾個俄國大鼻子,24小時殺一個!
雖然是在夜間,我也似乎看得見他的臉上有一團殺氣。大部分男同學都鼓了掌,只有在七年血戰之中才會有這樣的掌聲。也許是掌聲的鼓勵吧,他說,小日本兒的年紀越來越小,槍比人高,褲管比腿長。夜間做夢,想家,偷偷地哭,早晨班長伸手一摸,枕頭是濕的,馬上好一頓拳打腳踢,怪你給皇軍出丑丟人。依照政府規定,捉到了小日本兒要送到大后方,可是山長水遠,一路經過日軍占領區、八路占領區、土匪占領區,哪里行得通?還不是就地挖個坑兒埋了。那小日本兒哪,他哭,他磕頭,他并不是怕死,他哀求你一槍把他斃了。只有中彈而死才是軍人之死,靈魂才可以輪回再生。我真佩服日本人的教育,教人至死不悟!
這一段話,他另是一種語調,很平靜,幾乎帶一點感傷。萬籟無聲中,某種氣氛包圍了我,使我不想殺人,也不想為殺人者鼓掌。可是,你怎樣面對亡國的危機呢?你怎樣面對水火涂炭中的生靈呢?你怎樣面對無定河邊骨和深閨夢里人呢?皇天在上,人生在世,戰時有戰時的選擇,平時有平時的選擇,我們無法統一。
這時,有人問他,殺人有什么感覺。他睜大了眼睛、亦莊亦諧。感覺很好!像大便暢通!他有一等一的口才,先使我們驚,后使我們怒,末了,我們大笑。也只有七年血戰中才有這樣的笑聲。
戰火蔓延,我們停課下鄉,準備和日軍捉迷藏,飽學的宿儒隱退,通三教九流的教職員當令,這些人很健談,于是,我們從來沒聽見過的話聽見了,后來不知道的事情知道了。
我們到這一隊聽聽,再到那一隊聽聽,自稱“游學”。聽到醉心,忘了歸隊,于是,某一隊的人數越來越多,我們的帶隊老師干脆向他一拱手:老兄,你多偏勞了吧。
這位“老兄”引人入勝之處,是他背后有一張神秘的幕。他說:“我是來防范異黨活動的,我是來查察青年思想的。”望著那低垂的幕,我們肅然起敬了。不過那時我有一個疑問,一個負有如此重責大任的人,豈不應該深藏不露、運作于冥冥之中嗎,為什么這樣招搖呢?
他實在是一個受歡迎的人物,像一個魔術師一樣,伸手到那無形的大幕之后,不時取出一樣令人驚喜的東西。他說,湯恩伯的軍紀太壞了,河南人“寧愿日軍燒殺,不愿湯軍駐扎”。湯是及時戰區副司令長官,是魯蘇豫皖邊區總司令,指揮五個集團軍,聲望實力都超過司令長官蔣鼎文。
這位老師認為,日本人想并吞中國,征服世界,信心未免太大了,湯軍在鄭州只守五天,在許昌只守六天,葉縣是他的大本營,日軍還沒到葉縣,他先退到伏牛山里,他的信心又未免太小了。信心太大是狂人,信心太小是病人,河南戰役是狂人對病人的戰爭。
一個驚愕連著一個驚愕。他似乎決心要使我們永遠記得他。有些話怎么會從他的嘴里說出來?“以不變應萬變?”那是低能。“以空間換時間?”那是敗家。他告訴我們,后方正在流行兩句話:“前方打仗,后方打牌”;“前方吃緊,后方緊吃”。淪陷區正流行兩句話:“抗日、抗早了,當漢奸、當晚了。”他的解釋是:七七事變發生后,有些人立即毀家紓難,現在撐不下去,只好變節投敵,眼看著抗戰勝利近在眼前,他這個漢奸罪名怎逃得掉?有人先干漢奸,搜刮壓榨,渾水摸魚。經過一番養精蓄銳,等到日軍大勢已去,他來個改邪歸正,照樣升官發財。
這個人,我一輩子忘不了,借著戰火的余光,他展示了一本禁書,一本書外之書。只是我不明白,他為什么來給我們啟這個蒙、開這個竅?他是來防范異黨、查察青年思想的啊,他究竟希望他的學生變成什么樣的人?他扮演的究竟是什么角色?
許多年后,我聽到一個名詞:“鳥媒”,獵人把鳥制的標本放在樹林里招引它的同類,而獵人在旁張網以待。又過了若干年,我聽到更生動更恰當的比喻,“引蛇出洞”。這位防范異黨活動、查察青年思想的老師,或許是玩著同樣的把戲。
年輕多夢,我常常夢見他變瘦變高變黑,長袍束腰,頭上纏著白布,對著山洞吹那尖巧靈活的笛音。他的音樂確能引蛇,也能使蛇繁殖得多、生長得快。后來他疲倦了,沒有氣力了,不吹魔笛,蛇照樣成群結隊爬出來,他只好趕快起身逃走。天下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這一回,他做了因果的主宰,也做了因果的奴隸。
……
今人每謂抗戰精神,皆多簡化為艱苦奮斗,那可僅能言其表相,唯《怒目少年》得其真諦,故能顯現真相,這就是散文大家的意境。
——朱西寧
那樣一個什么都打碎了的時代,原本世界中所有美好事物轉過來全都成了最可怕的威脅,王鼎鈞寫出的,是從那個時代走出來后,留在身體里,永遠的傷疤與恐懼。
——楊照
王鼎鈞的回憶錄,不讀可惜了,讀了一遍再讀一遍
王先生的大作,大名鼎鼎,讀來這種散文的敘事方式很獨特。只看了第一本,了解那段戰亂風雨四起的的年代,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王鼎鈞的回憶錄四部曲,和齊邦媛的《巨流河》,是這幾年讀過的三聯出版的回憶錄精品。
用兩個晚上的時間讀完這本書,感覺很受感動,對當年的那一段歷史——被國人或者妖化或者過度美化的歷史,曾經的懷疑正在一點點得到證實,或者從一流的遺跡中才能還原歷史。
王先生的文字很深沉,讀起來莫名其妙地沉痛。身處亂世,有幸讀書是幸事,真心羨慕王先生有一個重視教育的父親。如此。無論身處哪個時代,王先生都能夠成就王先生。
散文大家王鼎鈞先生的作品,正在看,很有意思,換個角度看國共抗戰
讀書是一個行為,它和吃飯睡覺走路一樣都是一個行為。沒有必要貶低它也沒有必要神話它,更沒有必要被這種行為本身所引申出的買書行為所捆綁起來。這個時代消費主義盛行,人們都陷入了一種買買買的癲狂狀態。而事實上,對于一個真正喜好讀書的人而言,不管你處于怎樣的階層上,以怎樣的方式讀書都是可以的(我指的是正版)。
散文樸質而又不乏文采。不記得是從什么書里讀了一段瘋爺說詩然后就記住了王鼎鈞這個名字。后來才曉得是臺灣散文大家。不過慶幸自己還是遇到了一部好書!
王鼎鈞的創作生涯長達大半個世紀,長期出入于散文、小說和戲劇之間,著作近40種,鼎鈞的作品,學生必備。書是好書,多讀書,讀好書。
這也是之前在圖書館看的,覺得想再看一遍,所以果斷買了下來,王先生的文筆非常好,而且基本寫實,能讓我們了解那個年代的歷史,真的是非常值得收藏的一本書
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全四冊):《昨天的云》《怒目少年》《關山奪路》《文學江湖》在臺灣,無人不識王鼎鈞。
很好的書,買了第三套了送朋友,買過85元的,買過70元的,現在恢復110多元。感覺這本書是回憶錄,語言很好,但不是工具書,銷過了一段時間后,價格應不宜定太高。
王鼎鈞的回憶錄寫的不是他自己,而是通過他自己的經歷來寫家、國、天下。他經歷過抗日戰爭,國共內戰,一路逃亡到臺灣又經歷了戒嚴期,從他所見所聞可以知道國民黨在大陸必敗的原因,也可以看到國民黨在臺灣的專制,他善長用小故事,小見聞來談大問題。真心覺得是難得一見的好書。
王鼎鈞先生的回憶錄不是寫自己,而是借自己的受想行識,反映一代眾生的存在。他希望讀者由此能了解、能關心那個時代,因為那是中國人重要的集體經驗。
王鼎鈞說:“我一生漂泊無定。十四歲的時候開始“半流亡”,離開家,沒離開鄉。十七歲正式流亡,離開鄉,沒離開國。后來“國”也離開了。滾動的石頭不長青苔,一身之外,只有很多很多故事說不完。”·····這樣的故事,值得一看。
王鼎鈞的散文寫的很有靈性,這四部曲更讓我們這種80后重溫了一部現代史。很難說文學經的史學敘事是否嚴謹,但是王鼎鈞的敘事讓人感覺是十足真誠的。老爺子聽說90多歲了,非常難得一部作品。值得閱讀和收藏。
鼎公的書開始是從圖書館借來看完的,四本我看了一個多月。好久沒有通宵看書的我,在看怒目少年時竟然一直看到了凌晨4點。這套書寫出了他一生的起伏漂泊,值得在家里收藏,以后留給孩子看。
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全四冊):《昨天的云》《怒目少年》《關山奪路》《文學江湖》在臺灣,無人不識王鼎鈞。確實是經典文學,回憶錄的最高峰
王鼎鈞是我一直喜愛的一位散文大家,最早的接觸是學生時代的一次課外閱讀,到后來的作文指導系列書,使我更加明白真正的大家從來都不會作什么高深之論,從自己的經歷和內心的感悟出發,娓娓道來……
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傳記。分四冊攜帶方便。文字優美。不僅有個人心路的成熟過程還有成熟的契機,看后,能夠讓人明白怎樣成長。還有,給予家長的正確啟迪。尤其是當孩子要離開家長獨自闖入江湖時。更有不同的老師對于孩子的成長的啟發。大贊。
王鼎鈞先生的回憶錄不是寫自己,而是借自己的受想行識,反映一代眾生的存在。他希望讀者由此能了解、能關心那個時代,因為那是中國人最重要的集體經驗。用等待一輩子的自由,寫盡20世紀中國人的因果糾結、生死流轉。
泰斗級人物王鼎鈞先生的回憶錄四部曲,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潛流涌動。讀后感覺,的確如著名歷史學家高華對此部回憶錄的評價所述:“作者對國家命運、歷史教訓的獨立思考,是一份極具歷史和人文價值的個人總結”。這四部書值得收藏家中,細細讀、慢慢品!
上初中時,看過一篇王鼎鈞的文章,非常喜歡,從此就喜歡上了他的書,買了不少。看了一本,還有三本沒看,很好的書,留著以后慢慢看。我買了書都沒有寫評價啊,今天一個個補,補了二個多小時還沒有寫完。下次,收到貨就寫評價,不能留,真累人。
王鼎鈞回憶錄描述大歷史背景下的個人人生際遇。物美價廉,快遞迅速。網絡買書一直在當當,而且推薦給朋友。
王鼎鈞先生的回憶錄是借自己的受想行識,反映一代眾生的存在。讀后感覺,的確如著名歷史學家高華對此部回憶錄的評價所述:“作者對國家命運、歷史教訓的獨立思考,是一份極具歷史和人文價值的個人總結”。
知道這套書是很久以前看天天向上的時候陳丹青推薦的,就想買來看看里面到底都講了些什么。后來知乎里面有人說王鼎鈞的文風影響他很深,于是我就在雙十一書本大減價的時候毫不猶豫的剁了手,只能說,一個優秀的作家,總是不會讓你后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