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我與我的世界圖書
人氣:41

我與我的世界

代序:談傳記文學 近二十年間,我看過屬于傳記文學的專集,在五百種以上;當然并不嚴格地限于"傳記"或"自傳",包括"回憶錄"、"懺悔錄"、"感想錄"、"隨筆"、"談話錄"、"旅行記"、"日記"、"書簡集"在內,見到了就看...
  • 所屬分類:圖書 >傳記>自傳   圖書 >傳記>文學家  
  • 作者:[曹聚仁] 著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中國現代自傳叢書
  • 國際刊號:9787542645548
  •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05
  • 印刷時間:2014-05-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我與我的世界》是曹聚仁先生晚年所寫的回憶錄,后由家人整理增補,按"傳記文學"自覺經營,坦誠自白,縱橫上下,酣暢灑脫,是一部具有重要史料價值與文本意義的傳記。它將其生平世界"不加掩飾地揭示出來"。從金華童年的"神道黃昏",到浙江一師的"四大金剛";從"國學"和"文壇",到"我與魯迅"和"文白論戰",從上海春秋、報刊生涯,到抗戰軍興、執筆從戎;不但閱歷豐富、見識繁多,而且他頗想勾畫出那一時代的生活輪廓及文化工作",所以"史的意味,比較更重一些"。正因如此,才是一本既有史料價值,又具文學可讀性的大家作品。

編輯推薦

曹聚仁在浙江省立師范學校時期;在中任學生自治會主席,曾主編《浙江新潮》。到上海后創辦滄笙公學,于《覺悟》上長期撰稿,與柳亞子等人成立"新南社",并成為章太炎入室弟子,在上海文化學術圈聲名鵲起。

"八 一三"淞滬抗戰爆發,曹聚仁"脫下長袍,穿起短裝,奔赴戰場",開始"書生有筆日如刀"的戰地記者生活。由于他對淞滬戰場出色的現場報道,不久被國民黨中央通訊社聘為戰地特派記者。曾首報臺兒莊大捷和首次向海外報道"皖南事變"真相。

抗戰勝利后,曹聚仁獲得"云麾勝利勛章",重新回到上海,過起編報、教書的生活。后受邀到香港《星島日報》。

早在1943年春,曹聚仁即與商務印刷館的王云五先生會晤,透露自己準備編寫戰史的計劃。1946年夏天,曹聚仁蝸居上海家中,埋頭撰寫《中國抗戰畫史》,選配圖片,半年時間完成編撰工作。1950年,曹聚仁赴香港任《星島日報》編輯,在此期間,曾擔任國共特使頻繁往來于海峽兩岸。

曹聚仁1972年在澳門逝世后,總理蓋棺定論稱贊他為"愛國人士",并指示"葉落歸根"。

這本自傳出自大家手筆,文風樸實,娓娓道來,優美流暢,真實可感。雖是個人人生記錄,但因其獨特的經歷和交往,也從一個側面再現了宏闊的歷史風云,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史料,因而具有其他類作品無可比擬的特殊魅力。

作者簡介

曹聚仁(1900—1972),字挺岫,筆名袁大郎、陳思、彭觀清等。民國著名記者、學者、作家。浙江蘭溪人。畢業于浙江及時師范。在校期間,曾受業于陳望道、劉大白、夏丏尊等,時并曾代表學校出席杭州學生會。

1921年到上海教書,后任上海大學、暨南大學、復旦大學等校教授,并從事寫作,以散文創作立足文壇。經常為邵力子主編之《民國日報》副刊《覺悟》撰稿。是年,章炳麟(太炎)于上海職業教育社發表系列演講、聚仁筆錄講稿,匯整為《國學概論》一書出版,風行一時,并拜章為師。1931年主編《濤聲》、《芒種》等雜志。1934年與陳望道、茅盾、葉圣陶、夏丏尊等人發起大眾語運動。同年,被推為救國會十一名委員之一,并曾與馬相伯、沈鈞儒、章乃器、陶行知、鄒韜奮、鄭振鐸、蔣維喬、錢基博等二百余人,聯名發表宣言,主以之決心,堅持領土及主權之完整。

1937年淞滬戰事爆發后,任戰地記者,先后為《立報》、《大晚報》、《星島日報》、《抗戰》、《東南日報》等報刊撰稿,后轉入中央通訊社,任戰地特派記者,往來各地,曾報道淞滬戰役、臺兒莊之捷。并曾任江西《正氣日報》主筆、總編輯。抗戰勝利后重返上海,任《前線日報》主筆。1947年,任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教授。

1950年夏,應林靄民之邀,赴香港任《星島日報》主筆。其后從事寫作,曾興辦創墾出版社,并與徐訏、李輝英合辦《熱風半月刊》。1956年以后,曾六次赴大陸訪問,促進祖國統一事業。1972年病逝澳門。

一生筆耕五十余載,著述逾四千萬言,成書約七十多種。計著有《燈》、《酒店》、《文思》、《筆端》、《魚龍集》、《李秀成》、《議論文》、《新文心》、《大江南線》、《小說新語》、《書林新語》、《人事新語》、《文筆新策》、《亂世哲學》、《國故零簡》、《元人曲論》、《北行小語》、《北行二語》、《北行三語》、《采訪本記》、《采訪外記》、《采訪二記》、《采訪三記》、《采訪新記》、《萬里行記》、《觀變手記》、《新事十記》、《蔣經國論》、《魯迅評傳》、《魯迅年譜》、《中國剪影》、《中國剪影二集》、《火網塵錄》、《文壇五十年》、《文壇五十年續集》、《國學十二講》、《國故學大綱》、《一般社會學》、《蔣畈六十年》、《蔣百里評傳》、《秦淮感舊錄》(二集)、《周曹通訊集》(二輯)、《新紅學發微》、《到新文藝之路》、《平民文學概論》、《中國文學概要》、《山水思想人物》、《現代中國通鑒(甲編)》、《浮過了生命海》、《我與我的世界》、《中國近百年史話》、《中國史學ABC》、《萬里行記》、《聽濤室劇話》、《曹聚仁雜文選集》、《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與他人合著有《前線歸來》、《東線血戰記》、《轟炸下的南中國》、《中國抗戰畫史》,另編有《卷耳討論集》、《古史討論集》、《書信甲選》、《小品文甲選》、《散文甲選》、《小說甲選》、《魯迅手冊》、《浙潮及時聲》、《現代文藝手冊》、《今日北京》、《舊日京華》、《現代名家書信》、《懋庸小品文選》、《現代中國報告文學選》、《現代中國戲曲影藝集成》等。

目錄

代序:談傳記文學

一 我的自剖

二 金華佬

三 我的童年

四 初試云雨情

五 己酉辛亥之間

六 先父夢岐先生

七 育才學園

八 地盤動了

九 浙東

一〇 失望的旅行

一一 我的母親

一二 她的婆婆

一三 神道的黃昏

一四 父子之間

一五 時代的諷刺

一六 永生的時代

一七 另外一群人

一八 環繞蔣畈的另一群人

一九 金華一年半

二〇 諸侄

二一 志趣卑下 行為惡劣

二二 杭州初到

二三 明遠樓前

二四 我們的校長

二五 后校長姜伯韓

二六 來了

二七 前四金剛

二八 我們的教師

二九 一代政人沈仲九

三〇 衙前那一群朋友

三一 從夏丏尊先生說起

三二 白屋詩人劉大白

三三 《霞底謳歌》

三四 杭州

三五 拾遺

三六 后四金剛

三七 "留經運動"

三八 一師的毒案

三九 湖上

四〇 在上海生根

四一 國學與國學概論

四二 "可殺的張鳳"

四三 書記翩翩潘伯鷹

四四 詩人汪靜之

四五 補說汪詩人

四六 《世說新語》中人物

四七 我做了教授

四八 孤山文瀾閣

四九 《四庫全書》

五〇 史學家楊人楩

五一 上海甲記

五二 《情書一束》的故事

五三 藍布衫的故事

五四 南社—新南社

五五 小鳳葉楚傖

五六 插說一段話

五七 再插一段話

五八 暨南前頁

五九 暨南中頁

六〇 暨南后頁

校后記

在線預覽

一 我的自剖

英國哲人休謨,他寫自傳,一開頭就說:"一個人寫自己的生平時,如果說得太多了,總是免不了虛榮的,所以我的自傳,要力求簡短。"我呢,也不想多說自己的事,我永遠是土老兒,過的是農村莊稼的生活。我們所處的時代太偉大了,過去半個世紀,真的比以往十個世紀還要復雜,宇宙越來越大,我們知道以往想象中的天河,有八百萬光年那么寬,地球便越來越小。我們的世界,就是矛盾加上矛盾的一串,因此,我要寫起來就不像想象中那么簡單了。

二十年前,我曾經引用了當代大哲人羅曼?羅蘭勾畫米開朗琪羅的話,作為自己的考語:

他是孤獨的,他恨人,他亦被人恨;他愛人,他不被人愛,他在周圍造成了一片空虛。這還算不了什么,最壞的并非是成為孤獨,卻是對自己也孤獨了。和自己也不能生活,不能為自己的主宰而且否認自己,與自己斗爭,毀壞自己,人們時常說起他有一種反對自己的宿命,使他不能實現他任何偉大的計劃。他的不幸的關鍵,足以解釋他一生的悲劇,只是缺乏意志和賦性怯懦,在藝術上,政治上,在他一切行動和一切思想上,也都是優柔寡斷的。

我雖非是米開朗琪羅型的人物,但我是一個徹首徹尾的虛無主義者。我是夢岐先生的兒子,卻又是他的叛徒;優柔寡斷,賦性怯懦。

那時,我剛從上海南來,候鳥似的停留在小島上,我曾經寫過南來篇,一位朋友提醒了我:"你是五十之年的人了!"我瞿然自驚,對鏡自照,白發半頭,真的五十之年了。吾家子桓有云:"四十之年,忽焉已至;年行已老大,但未白頭耳。"像我這樣一個半百的人,難怪滿懷都是蕭索的秋天氣象了。那位朋友,隨又分析我的心境,說是"由于精神上的衰老,所以保守持重,沒有先前那樣的鋒芒了"。這可以說是知己之言。我記得有一年夏天,那時,還只有三十六歲,和珂云旅居余姚,看見一群青年學生,在旅社客廳上高聲唱抗戰的歌曲。我便走了過去,想跟著他們一同唱幾句;哪知,我一走近,他們都停聲了。他們對我格外表示尊敬,我和他們的距離便格外遠了。一時凄然之感如箭刺,人到中年,便不復能混在青年群中散步了。

照說,五十歲之人,已不必存過多的希望了;那時,把報紙上的小廣告看看,只有看門打更的職務還可以做得;到了今天,連看更的事,也不會輪到我們了。假使"時代"吩咐我說:"你倒下去,你填到溝坑中去。"我決無二言,會默默地填到溝坑中去的。我決不想做時代的絆腳石,我又記得就在余姚小住的日子,友人某兄,邀我吃午飯,飯后,忽有一年輕人叫工友來邀我去;他"教訓"我道:"你是領導青年的,不要隨便吃別人的飯,不要和別人去應酬!"他的好意,我是心領了,但我自己想想,從來不想領導青年呀!

三十以后,我時常浮著羅亭的影子(羅亭,屠格涅夫的小說中人物),當羅亭離開娜泰雅時寫給她的信中說:"大可異的,凡近于滑稽的是我的命運,我想獻出我自己,切望地,整個地,為了某種事業,而我不能獻出我自己。我將為了什么,連我自己都不能相信的傻事,或別的,把自己犧牲作為了結。可憐,我所能反省的,也是如此。"一位朋友曾經對我說:"你總是脫不了羅亭的影子!"我承認他的說法,不過我們眼前這一群人,又有誰能脫開羅亭的影子呢?那位日本社會主義大師河上肇,他坐滿了刑期,從獄中出來了。他對新聞記者們說:"力量微弱

的我,在暮年已迫的今日,早已不堪再走荊棘的路,我想我是完成了作為學者的任務的人,今后將過隱居的生活。現在成為一退出戰斗場的老廢兵的我,所希望的,是如何地不妨礙人類進步的前提下,躲在社會的某一隅作極安靜之呼吸,了事。"作為思想戰士的他,對于政治斗爭的厭倦,不也正和我一樣嗎?我們這一群,又有誰不受著社會環境的窒塞,愿意躲在某一角落上,作極安靜之呼吸呢?

詩人亞諾德,曾有過一首詩,說到一只被捕了的鸛鳥,到了秋天,看見它的伙伴,從它的頭上飛過,它的心就是那么地不安,那詩句是:

正如一頭被頑童們所捕獲的鸛鳥,系在空庭中;

在秋天,看見若干群,它的同類者飛過它的頭上,

到那保有日光的溫暖的陸地和海岸上去,

他掙扎著要脫離它的被系處,和它們一同飛行,跟著它們長鳴訴怨!

生物學家解釋這種不安定的心緒,說:這是動物的本能,肉體上的桎梏,迫使那只鸛鳥那么煩亂不安定;政治的鎖鏈桎梏了我們的心靈,誰又不激起靈魂上的擾亂呢?《詩?柏舟》:"憂心悄悄,慍于群小;覯閔既多,受侮不少。靜言思之,寤辟有摽!日居月諸,胡迭而微?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靜言思之,不能奮飛。"心靈大受了桎梏,直率的繁感的人們,大概是憤怒著活不下去,于是便成為殉教者而被殺害了。不直率的人,就玩弄人生,自己麻醉著自己,活活地挨著過活,阮嗣宗一醉數十日,對窮途則痛哭,走這樣迂曲的路以達到茍全的目的,他實在是可憐的。

我且抄一段三十多年前,我寫給一位知心人的信:

我在這兒反省,我的靈魂為什么這樣怯弱呢?假使說人生只是一種累積的夢,我不妨先談談我祖先的故事吧:當太平軍從浙東退去,我們那個小村莊,人和房子都燒光了殺完了,只留下了一個寡了的曾祖母,孤了的祖父,她們母子倆是在對這個乞憐對那個下跪,含忍著活下來的。這歷程把先父鍛煉成一副銅鐵般堅強的意志。他一生對惡勢力反抗,永遠保持著戰斗的姿態。但他把那堅強意志帶回墳墓中去,留在我的軀殼里,只有怯弱影子;出了氣的燒酒似的,一點也沒有性子了!

依舊回到二十年前去,那時,南來之初,恰成為眾矢之的。一家報社的資料室中,G小姐替我剪存了八百多篇批評我的文字。那時我卻說:"我這個中年人,雖不算十分天真,卻也不是世故老人,說到寫文章,實在是爬格子,像是貧血的奶媽拼命地擠一點奶汁出來,卻也并非有什么`不能已于言`的苦衷。許多年前,我曾以但丁自比,并非我會那么狂妄,會以但丁的天才及其偉大成就自比,而是以但丁的立身處境自況。但丁的心中,對于社會革命與國家統一這兩種工作的先后輕重,常是彷徨苦悶,不知應當把哪一方面看得重要些;后來,他終于為謀國家統一而努力了。這是我走的路子,抗戰給我一個新的信念,那時,我相信中華民族有了新的希望。我還相信抗戰的血多流一點,或許社會革命的血就可以少流一點了。因此,當時我對中國的前途一變而頗為樂觀了。可奈在泥濘長途走了一陣子,那份樂觀了的念頭,又漸漸地褪了色,到了后來,在抗戰勝利后那幾年中,依舊回到但丁當年徘徊歧途的心境,何去何從?簡直無法去肯定。在二十年后的今日,我是樂觀,這是主席所推動的舵向,我也記起了魯迅于惶惑以后所說的那句話:`失望之為虛妄,有如希望。`"

究竟余姚朋友請我吃飯,我該不該吃?我的想法并不和那位年輕人想法相同。假如年輕人在今日,他自己又該怎么說呢?我這個人有一點肯定了的態度,即是從來不想領導別人,卻也不受別人的領導;語云:"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絕物也。"吾其為絕物乎!

五十年來,和我同一輩的朋友,升沉窮達,變化很多,由于政治斗爭的尖銳化,各人翻各人的筋斗,拆穿來看,也就是這么一回事。一個社會革命的領袖,他是我同窠的小鳥,他殉難時,在遺書中說:

我們知識分子,在政治上經歷風波,造成這樣濃厚的虛無色彩,多么可以傷心呀!知識分子比一般人多些知識,時常要多想一點;世間百凡事業,為什么不可以合作并進?各黨各派,為什么不可以并行不悖?一投入政治的旋渦,為什么非你刀我槍,拼個死活不可?拼個死活,抹殺了理性,只憑獸性的沖動?這都是我們知識分子所不能理解的。

正如蕭伯納所寫的,肚子餓了的愷撒,也就是一個常人,一個革命戰士的心境,和今日我們的心境,我們的看法,又有什么不同呢?德國有一位社會的黨員,對他的外國朋友說:

我是這樣的一個人,覺得事事可以用情感講得通,人人都是可愛的,而且無時不想幫助別人。但是,事實呢,沒有一個人得到我的幫忙,如今連自己也覺得不可能了。所謂情感是看不出來的,威力反倒受崇拜。我們在爐邊縱談了一晚人類的愛,趕不上說謊的人在群眾中大聲一呼的萬分之一。我這一生是命運注定的了,但,想不到社會也淪落到我這般地步。回想她十年前是如何煊耀一時,竟像是我回想我兒時所看到的父母的努力一般。

這些話,在今日,不也同樣響在我們的心頭嗎?

四 初試云雨情

我是早慧的,因此,我的性知識,也是早熟的;但,究竟早到什么程度,這又是一本糊涂賬。先父很早在那兒教導我們:天理人欲,明天理,遏人欲,所謂圣賢,都是有這種遏欲功夫。他對我講解《近思錄》,就是這么說的。天理究竟是什么?我一點也不知道;至于人欲呢,那也是摸不著頭腦的;我只知《朱子小學》及時卷,就引用了《禮記》上的話,說是七歲男女不同席;大概古人以為男女性知識,到了七八歲,就開竅了。(性心理學家以為性的啟蒙,比古人所說的,還要早一點。)

大概七八歲以后,我就知道要娶老婆了;為什么要娶?我也不明白。不過年輕同學中,娶了童養媳的頗有其人;童養媳的年紀總比他們大了幾歲。年長的逗著我們說要娶親了,我心中明白,這回事是免不了的,圣人也說婚嫁是人生的大事。究竟誰將嫁給我呢?蔣畈這一三家村,并無幾個女孩子,所以說來說去總是育才小學的女同學。其中有兩位女生,她們的父親,都是先父的至友,而她們又和我同年。我和W相處得很好,卻冷厭那姓N的;但G的父親,卻把我看作是未來的女婿。(后來G父遺囑托孤,要先父把G看作自己的媳婦。)W的父親也心中作了準,連W也把我當作預定的丈夫。十歲那年,我和W一直同衾共枕,床的那一頭,便是我的母親;媽媽當時想不到我們這兩個小鬼已經懂得作怪了。有24小時將近黎明,媽媽先起床下廚去了,我倆偎依著談笑甚歡。她忽然對我說:"你知道嗎?我爸爸要把我嫁給你的,我倆是夫妻呀!"我問她:"夫妻又怎么樣呢?"于是,她就把她所偷看來的"行周公之禮"的事告訴了我。那是她看見了她哥哥跟鄰家少女所作所為,記在心頭,依她所了解,總是一件頂有趣的事。她忽然建議:"我倆既然是夫妻了,又何不試試看?"我那時就告訴她以書本上的知識;因為我剛偷開一位親戚的書櫥,看到了幾種描寫色情的小說(后來才知道是最有名的色情小說),把書上的動作形容給她聽。她聽得很入神,叫我依樣畫葫蘆,嘗試著做一回。哪知兩小雖有一肚子性知識,畢竟行不了周公之禮,貼身親熱了老半天,還是廢然而止。她說她下回看清了再告訴我。其后不久,放年假了,她回家鄉去了。其明年,我進了中學,到金華去了。又明年,她便夭亡了。我從金華回家鄉,繞道經過她的家中,我特地到她墓前去憑吊,對著一堆土丘,不禁潸然淚下。我知道她是一心要做我的妻子,把靈魂肉體都獻給我的。

十三歲那年,我進了金華中學(那時,還是四年制的中學),離開了先父那條理學的索子,就可以胡天胡地,無所不為了。我從十一歲起專找色情的小說來看,除了《紅樓夢》、《金瓶梅》,幾乎都找來看過了。當時,我也不知道那也是一種色情狂,但對于好奇的我,已夠滿足了。在理學空氣中,我們是用意淫來滿足自己的。我只知道男女相偎依,自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感!

夏娃和亞當,為什么要吞下禁果?食色性也,究竟應當禁欲或是導欲?這都是圣人的事,跟我們小孩子是不相干的。(圣人主張導欲,遏欲乃是宋明理學家的事。)有一回,我和鄰家女一同在山谷間放牛,彼此偎依著,戀戀不忍舍。要不是第二天我出門讀書,她一定可以啟發我,一同吃下禁果了。我和她也是同年,她似乎比W小姐成熟得多。我們鄉間,流行一個謎語。謎面的字句很色情,說是:"肚皮對肚皮,肚臍對肚臍,當中流出來的白雪雪。"謎底,乃是"磨豆腐",并不色情。這謎語對于我,富有暗示性,讓我明白男女私情,會有這樣的結局的。那時,有一位以老實著名的C表兄,他有24小時偷偷告訴我以男女三部曲,正和這謎語所說的差不多。我年輕不懂事,老老實實對大家這么說了。大家都在笑我,我就老實指出是C表兄說的,他卻賴著不肯承認,倒變成了我的笑話。我過后想想,此中大有文章,男女私情,一定如此如此的。

我一進了金華中學,那些無法無天的小伙子,正當二十來歲的壯年,什么話不敢說?什么樣事不敢做?就把我這個不夠成年的"排尾",教得什么都懂了。他們是時常半公開地實行那種"自慰"的。我也好奇心重學著樣子做。這一來,卻嚇昏了我,我勉強完成一場"自慰",立刻暈過去了。那份痛楚的反應,直到今天,我還記得清清楚楚;我實在太年輕了,不過,我愛慕異性的心理,就在那幾年活躍得很,有時近于燃燒,幾乎胸口都要爆炸了。年長的同鄉同學,他們每逢假期,總是到醋坊巷一家人家去打牌;那家只有女主人,原是張弓的外室;張弓,他是參加光復會的革命黨,辛亥革命成功,他在金華攪獨立,后來給槍斃了,和王金發一樣的收場。這位小寡婦,三十來歲,她豐韻很好,就靠幫會中人來幫閑過活。進入她的閨中去的,都跟她打得火熱。她總是滿面春風,跟誰都是笑嘻嘻的。我看他們都對她動手動腳,向她去進襲;她只是嬌罵一聲,不以為忤。我依靠在她的胸前,也向她襲擊一下,她也只是在我頭上打了一下,罵我一聲"小鬼頭"。這聲小鬼頭,一直在我的耳邊響著;那晚,我回到宿舍去,仿佛阿Q回到了土谷祠,有些飄飄乎也。不過,也頗有些悲哀,因為在她心頭,我只是一個"小鬼頭"。先父當年曾譏刺官場中人,在茭白船吃花酒,給姑娘們打了一下,還是哈哈大笑,得意萬分。我雖不敢批評先父的說法,但給女人打一下,罵一聲,確乎有說不盡的妙處。至于那位在風塵中慣了的少婦人,她一定想不到我這個小鬼頭,暗中在癡戀她的。我在金華中學那一年半中的不長進生活,倒把我陶化得成熟了。十四歲那年夏天,給金華中學除了名,垂頭喪氣回家中去,"天才"的地位,一落千丈,先父傷心透了,我倒滿不在乎。至親好友,都在暗中笑我,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他們也覺得我這位"神童",到金華去翻了這一筋斗,簡直不成器了。那幾位準備做我妻子的女同學,也都不再提起了。只有那G姓的小姐,她的父親還是期望著我,要結這一門親事;可是我對G,還是冷淡得很!

那一時期,我的數學頗有進步,文章卻并不怎么開朗。腦子里,覺得世間什么都是空虛的,只有女人才是實際的。我當然不敢向先父要求娶媳婦;我已經被中學開除,憑什么再向人家去求親。而且,我急于要找一個睡在一起的女人。退而求其次,就向一位比我小幾個月的鄰女求歡。那時,我不懂得什么是愛情;男女之間要發生關系,就是這么一回事。這一鄰女,她還是什么都不懂的少女;她的母親,也頗贊成我和她女兒結私情;但我們不能完成好事,她也是愛莫能助的。哪知這位什么都不懂的女孩子,只過了一年半,她十五歲了,就成熟過頭了。她自己來遷就我的時候,她是什么都懂得。顯得我這個男孩子太沒有熱力了。她是一團火,夠得把我整個兒融化掉。其明年,她就上市墟去了,做了酒家女,成為我們鄉間有名的風塵女孩子;而我又裝成道學家模樣,敬鬼神而遠之了。

這樣飛絮亂飄的情懷,直到我十五歲那年,才有了一個偶然的著落。那年春天,我隨大嫂到城中S家去主辦一家家塾小學。S家是城中大糧戶,他家只有一個女兒,一個兒子(還有一義女是長姊,已經出嫁了),她叫如瑤,已經十六歲了,可是沒讀書,并不識字。為了要入學開蒙,要我做她的義務教師,她是我的學生。她每天要我替她把著手來寫字,兩人就偎依在一起。有時,她故意寫錯幾個字,換過幾張紙,拉長這互相偎依的時間。她那雙腳,裹得很小,我忽然覺得小腳太美麗了,連先父從杭州帶回來的主張女人放腳的口號都拋開了。有24小時下午,她正在裹腳,就讓我緊緊握著。她一臉通紅,對我只是微笑。她雖說比我長了一歲,但男女之間的事,總得男的積極一點才行。我呢,忽然想到了先父的教訓,就只偎依了一回,便一笑而出了。我倆這樣癡迷了一個多月,晴天霹靂似的,先父要我回家準備功課,下杭州去應試了。我就是那么喪魂失魄地過了幾個月,直到離開家鄉,才清醒過來。那年秋間,我在杭州投考清華大學幼年班,雖是考不取,卻在杭州住了一個月;抽點閑錢買小說看,才看到了《紅樓夢》。賈寶玉是在夢中和秦可卿初試云雨情的:"柔情繾綣,軟語溫存,與可卿難解難分。""寶玉迷迷惑惑若有所失,遂起身解懷整衣。襲人過來給他系褲帶時,剛伸手去大腿處,只覺冰冷黏濕的一片,嚇得忙退回手來,問:`是怎么了?`寶玉紅了臉,把她的手一捻。襲人本是聰明女子,年紀又比寶玉大兩歲,近來也漸省人事;今見寶玉如此光景,心中便覺察了一半,不覺把個粉臉的飛紅。"我是和他一樣年紀,做了幾場高唐之夢,卻半點也沒有著落,想起來竟是十分可笑!

在這兒,我并非談什么風流韻事,而是一個理學家的兒子,對于男女私情這件事,究竟該怎么說,一直沒個結論。現在倫理學家說:"性,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不道德的,乃是非道德的。"

二六 來了

一九一八年秋,我從家鄉到蘭溪,乘公司船下杭州,一上船,便看到施存統兄(施復亮)在對艙。施兄也是一師同學,比我低一年,也是單不庵師的入室弟子,篤信程朱理學的。(有人以為存統兄是中國社會革命的老前輩,而我呢,說是和存統相識,不免有點高攀云云;我也不知怎么說才是。)他家鄉在金華東鄉,施宅和我家相距只有二十五華里,還帶點遠親呢。船行三日,我們接席傾談,當然無所不談。我看見他的枕下,擺著幾本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隨手拿來看了幾篇,不覺有些異樣的感覺。那些文字,雖是用文言體寫的,內容卻是嶄新的。如吳虞所主張的只手打孔家店,在舊士大夫眼前,真是大膽妄為,大逆不道。我問他:"存統,我們的單老師看了,他會有怎么樣的想法?"他說:"單老師,也未必會反對的!《新青年》中的寫稿人,都是北京大學的教授!陳先生,他還是北大的教務長呢!"這便是的風信旗,《新青年》正是的紀程碑。施存統呢,五十年前,乃是國人皆得誅之的叛徒,一個赫赫有名的新聞人物。

一九一九年五月,那便是""的主潮日子,為了反對北洋政府賣國喪權,北京各大學學生在天安門前游行示威,這是一場愛國運動。但,乃是新文化運動,也是新文學運動,又是新社會運動,這是民族覺醒的大運動。(于今,日本及歐美各國發生了學生運動,人皆稱之為記。)我只記得杜威博士來華講學,上24小時剛到了杭州,預定五月五日作連續性學術講演,還決定請蔣夢麟博士擔任翻譯。五四學生游行示威電訊傳來,蔣氏立即北歸,翻譯工作改請鄭曉滄先生擔任,其后一個月,罷課罷工罷市狂潮遍及全國,北京政府派往巴黎和會的代表團,也就拒絕在和約上簽字。愛國運動,仿佛告一段落了。

新文化運動,就此星星之火燃燒起來,成為反封建的主潮。這一狂潮,沖開了貢院前的大門;一師學生便投入社會運動中去,和革命主流結合起來。我回到了一師,校中一切如常,單師果然對《新青年》的急進主張并不反對。可是校外年輕人,正在響應《新青年》的思想革命傾向,主張"廢孔"、"廢除舊家庭",迎接"現代化的民主自由",在阮家組織了浙江新潮社,發行周刊。(清末,浙江革命黨人孫翼中、蔣智由、蔣百里曾在日本東京創辦《浙江潮》,他們乃以"浙江新潮"命名。)阮氏兄弟而外,工專則有沈端先,一師則有黃宗范,一中則有查猛濟諸氏。他們只是一群年輕人,只是向往著光明,至于革命航向如何,如何組織群眾,喚起群眾,都沒有什么定見。大體說來,也只是《新青年》的應聲者,在積極試行的,便是拋棄文言文,改寫白話文;我們所向往的,乃是胡適之的八不主義和他的《嘗試集》一體的新詩。就在這一年,《新青年》才開始用白話文來刊載,魯迅也開始他的及時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的、了、嗎、呢"的文字,才把舊社會士大夫嚇住了!

早從《非孝》識經公,眾議紛紛撼學宮;

論定蓋棺離亂日,寒松終不負初衷。

——郁達夫:《題經子淵畫松圖》

往者,從朋友處看到一幅經子淵師的《畫松》,上有郁達夫兄的題詩,其一首如上引。郁兄在詩尾自注中,說及經校長以《非孝》為當局所撤職,語焉不詳。

《非孝》問題,乃是五四時代在杭州爆出來的一件大事。這篇文章刊在《浙江新潮》第二期,施存統兄所寫,跟經校長毫不相干。可是,存統系一師學生,浙江省當局便據此撤了經校長的職,鬧成了留經大運動。浙江省議會據此對一師作攻擊,把經校長當作洪水猛獸看待。當時,攻擊經校長的,列舉了四大罪狀:1.廢孔、2.非孝、3.公妻、4.共產。其實,一師于之后,"廢孔"則有之。廢孔者,即是廢除月初祭拜孔圣的儀式,至于把孔圣的神位從禮堂神座中搬開,送到后面校園中去,乃是我任主席時所做的,讓孔圣和狐仙同廟,正是物以類聚之意。《非孝》那篇文章,只是一個嚇人的題目,內容很平凡,只是說倫理要相對地推行,"父慈則子孝",不可片面地苛求兒子來盡孝的。并不如孔融所說的,"兒子從母親腹中養出,仿佛一件東西從瓶子里拿出來,并無什么恩情可言。"更不可目為邪說,而且也不應讓經校長來負責的。

浙江省議會的議員們,居然把這四大罪狀列入彈劾經校長的正式文件中。我們的學生自治會,也發表宣言書來辯駁,他們推我起草;其中最重要的兩點,即指明"公妻"乃是希臘哲人柏拉圖理想國中的主張;柏氏所說的"公妻",乃是男女婚姻由國家來決定,有著淑種的作用。我揭露了省議員常識不夠,用自己的骯臟想法來誣蔑經校長,不僅無恥,而且可憐。說到了"共產",我便舉了《禮運?大同篇》為證,"天下為公……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這是人類的理想社會境界,圣人所提出的較高標尺,我們能實現共產社會,不正是合乎孔夫子的教訓嗎?這篇宣言,刊在滬杭各報上,倒把頑固派的嘴塞住了。(這一來,也就注定了我在學生自治會的地位。)

在這兒,我且補說當時的學生自治會的進程。一九一九年春天,開學后,我便開始組織學生自治會,由各級各班推出代表,共同議訂"學生自治會章程",即等于我們的學生憲法,學生自治會便是我們的國會。說起來,正是對學校當局的革命;我們要撤銷夏丏尊師的一切職權,把宿舍中的管理事宜,由自治會派人主管,我們還組織了學生法庭,我還做法官。我們還從校中把膳費領來,膳廳的事,也由自治會主理。我們所議定的章程,刊在上海各報,也成為全國學生自治會所取法。自治會組成后,由各級各班推舉了代表,組成常務理事會。我還以"一師"代表地位,參加了杭州學生會;范堯生兄以浙江學生會代表地位,到上海參加了全國學生會,還主編全國學生會日報。

我之回憶,已在五十年后,用今日的角度,來看那座紀程碑,觀感自有不同,當時,出現了一個子虛烏有的人物,便是寫在易卜生筆底的《傀儡家庭》中女主角挪拉;她昂然站在社會面前,要看看究竟她錯,還是社會錯?這是易卜生主義的基本精神。當時,個人的覺醒,代表著時代的氣息,我還記得上海《申報?副刊》,刊過一篇有關易卜生創造娜拉的故事,說真的娜拉畢竟回到家中去的。這番話,犯了眾怒,我們都怪責他侮辱了娜拉。不過,魯迅先生在女高師講演《娜拉走后怎樣》。他說:"娜拉畢竟是個女子,走向社會,只是一只鴿子,空中的老鷹在張嘴等著她,一口吃掉她,那是常事。所以,娜拉依舊回到家中,也不足為奇。"他又說:"一個娜拉走出了家庭,會有人同情她的;要是十個百個娜拉,走出了家庭,那就沒人理會了!"這更是有分量的話。他勸女高師女生,要爭取平等地位,必得首先爭取經濟權。可是,新中國建立后第八年,北京戲劇界,為了紀念易卜生百年生辰,在工人俱樂部上演"娜拉"。觀眾們又有一種看法,他們說:"娜拉為什么不走向社會去,社會上有著多少機會在等待她呢!"時隔四十年,對易卜生主義的評價便不相同了。

我們那些年輕人,走出了校門,都有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氣概。(一般人一定不會記得清朝一代在圣廟中那座臥碑上的話,秀才是不許過問天下事的。雍正帝便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話,那還用得著帝王卿相嗎?清末維新運動以及五四時代學生運動,這才開始了書生干政的新趨向。)不過,我們所感興趣,乃是白話文運動。新青年提出了反桐城派古文,反文選派駢文的口號;舊文人疾首痛心,說寫"的、了、嗎、呢"的,都是引車賣漿者的俚俗文字,簡直丟盡了讀書人的臉。一位用文言文翻譯英國小說家狄更斯《雙城記》、小仲馬《茶花女遺事》的林琴南,他寫信給北京大學蔡校長,公開反對白話文,認為比孟夫子所說的洪水猛獸,還要可怕!我們追隨新青年派的號召,把以往被夏丏尊所沒收的《水滸傳》、《紅樓夢》、《三國演義》搬到教室中,讓它們代替了《古文觀止》、《古文辭類纂》的地位。一部最時行的小說:劉鐵云的《老殘游記》,其中如白妮說書,黃河上看打冰、大明湖諸篇,我們念得

媒體評論

曹聚仁把魯迅、周作人視為知己,與周氏兄弟同時保持著數十年的親密關系。周作人解放后在海外發表文章、出版著作,多由曹聚仁催生,在《新晚報》、《南洋商報》(新加坡)連載,結集出版。此書稿的校對,也是曹聚仁承擔的。曹聚仁與周作人的往來書信多打300余封(1973年香港南天書業公司出版了《周曹通信集》(及時輯、二輯))。正如錢理群在《曹聚仁與周作人》一文中所說:"或許`曹聚仁與周氏兄弟的關系`將給人們提供一個理解曹聚仁思想、學術以及性格的復雜性與豐富性的極好視角。"

《魯迅全集》《書信》就收了魯迅致曹聚仁的二十五封半信。

兒子回憶曹聚仁當兩岸"密使"的細節與遺憾

1956年7月16日,北京。下午四點左右,一輛藍色的"華沙"牌轎車載著我和父母三人直奔頤和園。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政務委員邵力子和夫人傅學文已經在門口等著,他同我父親曹聚仁是"亦師亦友"的關系。晚上,我和媽媽回城里去了,父親和邵老留在了頤和園。

牽線"第三次國共合作"

后來從父親的文章當中才知道,那晚,總理和、邵老夫婦、張治中等,同他在昆明湖上泛舟三個小時。主賓之間談的就是臺海兩岸實現"第三次國共合作"的可能。父親問,早先關于和平解放臺灣的談話票面票里的實際價值究竟如何,回答說:"和平解放的實際價值和票面價值相符。國民黨和共產黨合作過兩次,及時次合作有國民革命軍北伐的成功,第二次合作有抗日戰爭的勝利,這都是事實。為什么不可以第三次合作呢?"

有關內容,父親以《頤和園一席談》為題,在新加坡《南洋商報》上刊出,這應該是北京及時次公開發出"第三次國共合作"的呼吁。而那24小時,快滿九周歲的我,無意中成了這一歷史事件的間接見證人。

從1956年到1959年,父親多次往返香港與北京,1998年出版的《年譜》中有多處記載,及時條就是:"1956年7月11日:()出席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會上商議接見原國民黨中央通訊社記者、現《南洋商報》特派記者曹聚仁的有關事宜……"那時,父親已經到了北京,我和媽媽也從上海前來。

10月7日,由邵力子、張治中等人陪同,與再次赴京的曹聚仁會面。這次談話內容,《年譜》記錄得十分詳細:回答了曹聚仁詢問如果臺灣回歸后,將如何安排等問題,周說:"當然不要做地方長官,將來總要在中央安排。臺灣還是他們管。"關于陳誠和蔣經國也都有提及,表示,陳誠如愿到中央,職位不在傅作義之下。母親鄧珂云后來在筆記中記載:"這次接見了他。"

為傳話

1958年8月,再次接見我父親,讓他將中共金門炮戰的目的主要是對美不對臺的底細,轉告蔣氏父子。后來在報紙上以"郭宗羲"之名發表了獨家文章,透露了炮轟金門的"醉翁之意"。提及這段歷史,原中調部部長羅青長說:"十分重視曹聚仁,當時講(這是)政治性`試探氣球`。""總理和我們也等著曹先生把消息傳遞給臺灣。當時曹聚仁可能沒有與蔣經國直接聯系上,或者出于別的什么原因,但他為了執行交給的特殊任務,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后來在新加坡《南洋商報》以記者`郭宗羲`的名義發表。"

三十年后,我在香港遇到了當年主理《南洋商報》香港辦事處的郭旭先生。他說他接到我父親從北京發來的新聞稿電報,一時不知如何處理,就決定用自己的姓,造出了郭宗羲這個名字發表。后來我又到新加坡《聯合早報》(多年前由《南洋商報》與《星洲日報》合并而成)和馬來西亞《南洋商報》,它們都把這篇獨家報道作為報史中的重要一頁。

1958年10月13日——也就是做出炮擊金門的決定50天后,在、李濟深、張治中、程潛、章士釗的陪同下,這樣告訴曹聚仁:"只要蔣氏父子能抵制美國,我們可以和他合作。我們贊成保住金、馬的方針,如蔣撤退金、馬,大勢已去,人心動搖,很可能垮。只要不同美國搞在一起,臺、澎、金、馬都可由蔣管,可管多少年,但要讓通航,不要來大陸搞特務活動。臺、澎、金、馬要整個回來。"《年譜》記載,當時表示,"臺灣抗美就是立功。希望臺灣的小三角(指、陳誠與蔣經國)團結起來,好一個當`總統`,一個當`行政院長`,一個將來當`副院長`"。

對臺灣政策,后被概括為"一綱四目"。"一綱"是:"只要臺灣回歸祖國,其他一切問題悉尊重總裁(指)與兄(指陳誠)意見妥善處理";"四目"包括:

(1)臺灣回歸祖國后,除外交必須統一于中央外,所有軍政大事安排等悉由總裁與兄全權處理;

(2)所有軍政及建設費用,不足之數,悉由中央撥付;

(3)臺灣之社會改革,可以從緩,必俟條件成熟,并尊重總裁與兄意見協商決定,然后進行;

(4)雙方互約不派人進行破壞對方團結之事。

的這個想法在1963年初通過張治中致陳誠的信轉達給臺灣當局。而根據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出版金沖及的《傳》,的想法正是在1958年會見曹聚仁的一段談話表露出來的。

兩岸"密使"的遺憾

1959年夏,父親再次到達北京,但和卻纏身于廬山無法如期返回,中央決定先讓曹聚仁到處走走看看。結果,父親這次北行前后長達四個月,去了東北,又去武漢看了及時座長江大橋。時間遠超先前各次。

這次之后,父親沒有再到北京,但他在兩岸間的事情并沒有停下,只是方式有些變化。早幾年,上海作家葉永烈和臺灣一些朋友都告訴我們,臺灣日月潭畔的涵碧樓有記載說,曹聚仁1965年某日在那里見過蔣氏父子。只是,我至今還沒有弄清楚這一記載源自何處。

1966年開始后,父親在香港日子越過越艱難,有好幾年可謂"貧病交加",但他仍然自視如波蘭作家顯克微茲筆下的"燈臺守",等待又等待。1971年中美關系出現重大突破,父親在家信中也隱約透露出一種新的樂觀情緒,不幸沒多久,1972年夏他病逝于澳門。我從安徽用了三天三夜趕去,卻只能在追悼會上見到父親的遺容。我們家人把父親的骨灰帶回大陸,現葬在上海近郊的福壽園墓地。

2005年5月14日,北京《三聯生活周刊》記者李菁采訪了原中臺辦主任楊斯德。關于五六十年代的兩岸關系,楊斯德說:"我們那時主要是和`蔣(介石)—陳(誠)—蔣(經國)`打交道,中間的`牽線人`包括章士釗,有關這方面的報道已經很多了。曹聚仁也是我們的聯絡人之一。"

父親能夠成為兩岸之間的"密使",與他抗戰之初走出書齋"帶筆從戎"直接相關。他作為"中央社"戰地記者穿行東南戰線,結識國共雙方不少高層人物。尤其是蔣經國到贛南主政,邀我父親幫他重振《正氣日報》,其間過從甚密。1950年父親移居香港,處在國共交鋒的夾縫中,但他始終相信雙方仍有機會重新攜手合作,就像夫妻那樣"床頭打架床尾和"。終于,如"癡漢等婆娘"般,他等到了為此奔走效力的機會,付出了整整十六年的心血,還是如陸放翁般留下"家祭毋忘告乃翁"的遺憾。

父親沒看到的,我看到了

父親去世時,臺海兩岸高度敵對,壁壘分明。而二十年后,當我作為香港《亞洲周刊》記者踏上臺灣土地時,那道海峽已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屏障了,但我見證的卻是國民黨的蛻變。李登輝的當權,造成了兩岸之間的新危機。在《亞洲周刊》(屬香港《明報》集團)上,我們率先討伐李登輝對司馬遼太郎發表"臺獨"傾向言論,詳細報道浙江"千島湖事件"的真實內情,明確反對美國航空母艦重臨臺海——也發出國民黨可能下臺、民進黨可能上臺的警告。記得有24小時,《明報》集團主管編務的高信疆先生告訴我,臺灣方面對我的一些評論很有看法,但他又表示"事情本來就如此",支持我的見解。

1998年我加入香港鳳凰衛視后,立即開始對臺灣政局劇變作持續報道和評論,不斷往返于臺港之間。2000年3月18日,我們在臺北現場直播了選舉過程。國民黨當時的下臺雖在意料之中,但民進黨和陳水扁的當選仍然令人震驚。特別是兩岸關系會受到怎樣的沖擊,立即成為的懸疑。那些日子中,如何報道和分析臺灣局勢演變,壓力空前。

這年的5月20日,我們在凱達格蘭大道直播陳水扁宣誓就職。那時,誰都沒有料到八年之后民進黨潰不成軍,國民黨重新上臺。實際上,我在一次次赴臺灣采訪中,越來越感覺到多數臺灣民眾要求改善兩岸關系的強烈意愿。尤其是連戰、宋楚瑜相繼訪問大陸,第三次國共合作就此實現。宋楚瑜回到他湘潭老家那一刻,感慨中緊拉我手,抱在一起。

2008年3月22日,馬英九以壓倒優勢勝出。這天晚上,我感到臺灣民眾已經把"臺獨"變成死路,未來兩岸必然走向利益的融合。同父親一樣,我也見證了歷史。

(摘自新加坡《聯合早報》 作者:曹景行)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2016-12-08 11:47:0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好好好!

2016-12-09 18:35:32
來自查查查**的評論:

裝幀印刷很三聯風格,內容很棒。

2016-12-19 16:21:59
來自y***u(**的評論:

好書,不錯。值得買。

2017-02-14 10:23:09
來自q***r(**的評論:

買書一直在當當,雖然說書店里買書很有氣氛而且還能一睹為快,但是始終沒有網上買書來的方便,全面,總之當當的速度快,書很全很方便。

2017-03-06 18:12:00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質量不錯,應該是正版,總體很滿意

2017-03-26 10:38:56
來自***(匿**的評論:

打折是很合算。不錯

2017-04-04 01:12:34
來自正***x(**的評論:

書不錯,好評。五星

2017-04-04 19:36:3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好書好評便宜滿意!

2017-04-14 11:45:3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收到,還不錯

2017-04-14 18:17:36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便捷,活動時買很優惠。

2017-06-08 10:23:23
來自s***x(**的評論:

內容和印刷紙張都很好。

2017-06-14 15:22:2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非常好的一本書,作者寫得深入人心。當當正版書

2017-06-14 23:08:39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曹聚仁先生的回憶錄。。好東東。

2017-06-21 17:21:0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搞滿減活動,這本沒有發,退了9元,也是醉了

2017-08-29 18:51:13
來自鮮***巴**的評論:

書本有破損

2017-09-08 14:08:0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經典好書,值得一讀!

2017-09-20 15:48:58
來自我能做**的評論:

價格便宜配送快速,很方便,以后再來!

2017-10-23 20:19:27
來自大吉山**的評論:

我與我的世界》是曹聚仁先生晚年所寫的回憶錄,后由家人整理增補,按“傳記文學”自覺經營,坦誠自白,縱橫上下,酣暢灑脫,是一部具有重要史料價值與文本意義的傳記

2014-10-12 12:09:2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封面居然裂開了,但是還是發貨給我了,真是太不責任了,對與喜歡書的人來說,這個真是個很大的打擊

2015-03-24 09:10:2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不錯。印刷紙質都還行。優惠價買的,比較便宜。可以一看。

2014-08-31 21:04:5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十幾年前,從《新文學史論》中看了節選,就一直找這本書,終于找到啦!大贊

2016-11-26 20:16:1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對于了解民國社會生活很有幫助,但不是很系統,流暢

2016-12-10 17:22:05
來自沂水陳**的評論:

因近期讀魯迅,購了一批相關書籍,本書還未來得及讀。雜志之家購書到貨快,價格低。

2016-11-05 19:56:14
來自h***豬(**的評論:

書有質量問題無書可換,就在其它地方買了,曹是出版人,一定有很多的回憶可說。

2017-04-26 14:58:44
來自秀***(**的評論:

很喜歡讀曹聚仁先生的作品。這本自傳文風樸實,娓娓道來,優美流暢,真實可感。

2017-05-17 16:13:58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曹聚仁也是現在炒的火的,仿佛一哄而上就一片贊譽了。的確,他的作品質量不錯,本書也是值得一讀的,從中可觀作者的內心世界

2017-05-18 10:38:56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兴县| 鹤山市| 宜兰市| 天气| 白玉县| 鹤峰县| 女性| 开封市| 施甸县| 诸暨市| 丰城市| 宁国市| 开原市| 邯郸市| 衢州市| 叶城县| 瑞昌市| 都江堰市| 临西县| 油尖旺区| 越西县| 凉山| 仲巴县| 东城区| 和政县| 鹿邑县| 泸西县| 衢州市| 雷波县| 丹棱县| 普陀区| 饶平县| 平原县| 新竹县| 红安县| 遂昌县| 晋江市| 县级市| 江山市| 彩票| 浏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