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登山世家卻高反嚴重的阿泰,有24小時忽然迷上進山。每個對山有情結的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瘋狂與夢想,眼睛在天堂,身體在地獄;行走云海間,暫別塵世事。一萬個癡迷群山的理由,只因山中有另一半的你。
17項登山必備裝備——背包、登山鞋、帳篷、飲水器具、頭燈、急救包……
9大登山專業技巧——打包、迷途辨位、野營保暖、戶外飲食、體力恢復……
6種行前重要觀念——輕量化、對自己負責、無痕山林、登山禮節與禁忌……
簡單、實用、易操作的野外生存指南:17項登山必備裝備 | 9大登山專業技巧 | 6種行前重要觀念。
從背包、登山鞋的選擇,到怎么打包、應對迷路、累了如何休息等一系列登山、戶外基本常識,甚至教你在山里如何優雅又有功德地上廁所!《山知道》,沒有復雜的數據和繁冗的理論,簡單、實用、易操作!不僅適用于對山、對大自然感興趣卻沒邁出步的戶外新人,還適合爬了一陣山、走了一些路,卻總被“老驢”嫌棄的山友。
戶外、登山、旅行愛好者的洗腦保命手冊:對自己負責,不再說走就走,才能想回就回。
“說走就走的旅行”“xx有人被困,出動xx位消防員地毯式搜救”“征服xx座8000米雪山”……每當這些新聞或媒體誤導流行一時,我們為逝去的生命惋惜,更為匆忙的上路痛心!沒有做足準備,各種突發意外讓你疲于應對,甚至小命不保,何談從容賞景觀心、舒舒服服享受人生?跟著《山知道》,學會如何與山、與大自然相處,其實更是如何與自己相處,對自己負責。
誠摯,附贈臺灣四大徒步路線:如果你喜歡山,或者你的“他”也喜歡。
《山知道》作者阿泰,出生登山世家,卻是一個長大后才愛上登山、還嚴重高反的普通人。阿泰沒登頂過N座8000米雪山,但他在每一個前進的步伐中,學會了如何獲得真正的自在,并且收獲了重要的伙伴,是山友,也是妻子。如果你喜歡山,或者你的朋友喜歡,又或者你的另一半喜歡山,請把這本“愛山的普通人寫的戶外保命書”,推薦給他。
楊世泰(阿泰)生于臺灣彰化,住在海邊鹿港。25歲前玩樂隊,25歲后玩戶外,單車、登山、慢跑照單全收。跟隨父親的腳步走入山間,上山信心滿滿,卻因高反狼狽收場。嘴巴喊著再也不要爬山了,身體卻很誠實地拜倒在高山美景之下。
戴翊庭(呆呆)生于臺灣花蓮,長于奇萊山下。多年前看到嘉明湖的照片,當時雖然不懂“山”,內心卻感動莫名。當雙腳真正踏上海拔3000米的棱線時,身體像被按下開關似的,不自覺地流下眼淚。從此,跟山結下不解之緣。
推薦序1 靜謐山徑上的兩顆星星 詹偉雄......8
推薦序2 可以和喜歡的人一起登山是件很爽的事!張震......10
推薦序3 走了啊,還睡!張震岳 ......11
前言 寫一本書,講與大自然的相處之道 阿泰......12
CHAPTER 1裝備篇︱ HIKING GEARS
背包......20
背包是裝備之母,因為它是背裝備的裝備。
登山鞋......26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底層衣......32
底層衣的重要性,就像是人體的第二層皮膚。
保暖外套......38
化學纖維和羽絨是最常被使用,也最值得信賴的保暖材質。
風雨衣......44
不管天氣預報如何樂觀,風雨衣和雨褲都是上山的必備品。
登山褲......48
把牛仔褲好好收在衣柜里吧!
服裝配件......54
登山的服裝配件,嚴格來說沒有一個是多余的。
帳篷......62
文明社會稱之為“家”,在山上或是野地,它叫作“帳篷”
睡眠系統......70
失眠,可以說是登山人最痛苦的噩夢。
飲水器具......76
常有人比喻某些事情“跟喝水一樣簡單”,但是這句話拿到山上可就不太成立了。
戶外廚房......82
小時候扮家家酒道具的升級版!
頭燈......88
光不會憑空出現,至少在你頭燈沒電的時候是如此。
登山杖......92
只要掌握使用技巧,就會像在山林里拿著手杖悠游漫步的紳士。
衛星定位手表......98
有時候,一條路走得太久,你會開始質疑自己是否正走往正確的方向。
急救包......102
死亡不會是從正面襲來,而是在不經意的轉角出現。
貓鏟......106
大自然是需要共同維護的珍貴資源。
女子登山物品......110
張開的傘面,就是野地上廁所好的掩護。
CHAPTER 2 技巧篇︱ HIKING TECHNIQUES
行前準備......118
做好萬全準備,是登山安全的及時道防線。
打包......126
背包承載的是夢想,是渴望,是把所有家當一肩扛起出走的浪漫。
迷途辨位......132
發現自己可能已經迷路,必須牢記“S.T.O.P.”口訣,并立即應變。
步行......138
慢慢走,就會變快了。
機能穿搭......144
不是單純穿得帥就好,穿得聰明才是在山上走得舒適自在的關鍵。
野營保暖......152
在山上搭帳篷過夜會有多冷?很簡單,只有兩種答案—“好冷”和“真的好冷”。
清潔與衛生......160
如果不打算吃掉牙膏或喝掉漱口水,就請打消帶它上山的念頭。
戶外飲食......166
戶外料理應該秉持簡單健康、營養均衡又適量的原則。
恢復......174
運動后一小時內,是通過進食來恢復能量和修補肌肉的黃金時間。
CHAPTER 3 觀念篇︱ HIKING CONCEPTS
輕量化......180
建立“輕量化的觀念”比購買“輕量化的裝備”重要。
對自己負責......186
依賴的習慣一旦養成,就永遠無法得到真正的獨立和自由。
無痕山林......192
除了照片、回憶,什么也不取;除了足跡,什么也不留。
登山禮節與禁忌......200
對人對山都應該抱持尊重的態度。
登山的終點......206
不是站上山頂,也不是走到盡頭。
不能丟在山上的是什么? ......210
是廚余還是別的垃圾?都不是的話,那到底是什么?
BONUS 路線篇︱ HIKING ROUTES
桃山......224
武陵四秀中最容易親近的百岳,5 月杜鵑花開與山頂的日出日落不可錯過!
合歡群峰......230
最平易近人且大眾化的新手路線。
奇萊主北......236
日出的草原和氣勢萬千的洶涌云霧, 體驗不同凡響的金色奇萊。
雪山主東......242
走過哭坡,穿越黑森林,進入壯觀的雪山圈谷,登上主峰瞭望圣棱線群峰。
后記 山知道...... 呆呆 249
#1 C H A P T E R 1
背包 BACKPACK
背包是裝備之母,因為它是背裝備的裝備。
“背包”一直在人生各個階段扮演重要的角色。小學時,它是裝進課本、鉛筆盒還有零食玩具的大書包;急著長大,剛拿到及時份工作,你就買下不合時宜的“老氣電腦包”;或是往后身為人父,你需要一個能裝進奶瓶、奶粉的“爸爸包”。背包有各種樣式、各種用途,但一般來說,背包的使用還是以戶外活動或旅游為主,而登山是各種戶外旅游形式中最需要使用到背包的活動。因此剛開始接觸登山運動,大多數人及時個考慮的就是“背包”。臺灣輕量背包品牌Hanchor 的總監說過:“背包是裝備之母,因為它是背裝備的裝備。”這句話很貼切地說明了背包在整個戶外活動里的重要性。所以,我的墻上總是少一個背包,就像女孩子的衣柜里總是少一件衣服一樣。
及時次登山,我跟朋友借了一個來歷不明的背包,容量約莫60 升左右。說是來歷不明,是因為朋友明說那是仿冒的名牌登山包。但是我不以為然,一心在意的只有背包的外觀是否帥氣,沒有考慮過登山背包的特有功能、使用邏輯跟自己以前認知的旅行背包是截然不同的玩意兒。因此,當我用怪異的姿勢將背包背上肩,沒仔細調整肩帶、腰帶,也沒將背包內的裝備重量做均衡的分配,走在去排云山莊的路上時,一段原本簡單輕松的林道,卻讓自己如同走在深山峻谷般氣喘如牛、吃盡苦頭。肩頸和腰椎傳來陣陣的酸疼和讓人頭昏眼花的高山癥并發,等走到當天終點的山屋時,我已經體力不支倒地,無法想象,這時還有人可以馬上再出發往玉山西峰攻頂。雖然隔天清晨我還是站上了臺灣較高點,欣賞了海拔近4000 米的日出美景,但回程的路上還是心有戚戚,對帶我上山的老爸直嚷著:“以后再也不要爬山啦!”不過說說而已,我并沒有停止從事這么美妙的登山運動,只是有了這次經驗,往后挑選背包或是使用背包,會用比較嚴格的標準來看待。
還有一次到合歡山的小溪營地看星星,天氣差就算了,我推薦呆呆使用我覺得很棒的背包上山,結果因為背長跟肩寬的細微差異,導致在及時公里就讓她背痛復發,苦不堪言。爬山最需要使用的核心肌群失效,硬撐著身體在霧雨中抵達營地時她已筋疲力盡。我的背包我背得很舒服,但呆呆心里應該是唱著:“你的背包,讓我走得好緩慢……”這個教訓我一直記在心里,時時刻刻提醒想要購買背包的朋友,每個人的負重能力跟自身的肌力、體力都有關聯,加上身體條件的差異,別人背起來覺得舒服的款式不見得適合自己,實際到店里挑選并負重試背,遠比任何高評價或是高售價的背包來得適用。
登山包的挑選是一門學問,列入考慮的參數有很多,在刷卡結賬之前,務必要厘清使用的用途和容量的大小,分得再細點,還有依照脊椎背長或是腰帶寬度,或是分成男女專用的背包。攀巖、百岳、郊山、健行、溯溪、自行車,每一種活動都有對應的款式,但也有幾款多功能背包能夠符合不同的需求,比如說輕量的攻頂包也可以當作單車用背包,而攀巖包也常常被當作一般的登山背包使用。確認背包的用途及目的,可以幫助自己建立選購的雛形。
而“挑選多大容量的背包?”是最常被問到而且需要花很多時間來解釋的問題。大部分的人都想要一款容量能適用任何用途的背包,能上郊山、登百岳,要輕、要帥、要便宜,卻忽略真正適合自己的選項。而事實上我認為大部分人挑選背包的尺寸都過大,造成多余空間的浪費,或是因此收納太多不必要的物品而徒增重量。建議新手入門選擇一個容量45 升左右的背包,一至三天的行程都適用,原因是剛開始幾乎都是參加團體行動,公裝公糧的負擔比較少,而經驗較豐富后,比較懂得打包技巧和裝備取舍,45 升加上延伸外掛后也能應付低的需求。
進階一點的山友,我會建議三種不同容量的背包都各買一個,用來應付不同的需求。一個18 升左右的輕量小包,用作輕裝攻頂,也可當作日常使用的小背包,務必要挑選可以折疊收納在大包內的輕薄款式;一個35 升上下的中背包,有簡單的背負系統,可以承受10 公斤內的重量,一日單攻或是兩日的輕松行程都能應用得當;一個是重裝包,容量65 升或更大的登山包,適合三天以上的行程,極限負重可近30 公斤,如果打包得當并使用輕量裝備,也可以完成七至十天的長途行程。但是容量越大的背包,通常空包自重也會越重,如果想要走得輕松一點,可以挑選輕量包的款式,重量在1 公斤上下,比一般大容量重裝包輕了至少一半。
容量也關系到可背負的重量,購買背包之前好參考原廠提供的數據,以容量60 升的背包來看,將60 除以2.5 得到24 這個數字,代表最適負荷重量是24 公斤,如果超過最適負重就進入極限范圍,恐怕背起來并不會太輕松。但即使背包的載重能力可以到達這個數據,也不代表自己能夠背到這種重量。越大的背包就背得越重,心理上會產生“反正還有很多空間,我多帶一些東西也無妨”的迷思,結果導致身體不堪負荷,影響后面的行程。
有“大地詩人”之稱的美國國家公園之父約翰•繆爾(John Muir)有句名言:“我從來沒有認真花太多時間去準備一趟旅行,頂多隨手抓起一塊面包和一些茶葉丟進舊麻布袋里,然后躍過后院的圍籬。我的行囊輕得像是松鼠的尾巴。”身為一個熱愛大自然同時也是環境保護先驅人士的約翰•繆爾,早在近百年前就傳遞這樣的思想,異地旅游或是荒野健行,生理跟心理都不要帶上太多包袱,用最輕松的姿態,去體會陌生環境的沖擊和隨之而來的美好與酸苦。
而人生也像是一趟持續幾十年的健行,不同的人走在不同的路上接受不同的試驗,有些人走得長遠而有些人短促。走到終點之前,每個人都會遭遇聳立的高山與深邃的溪谷,也會走過平坦的草原和彩虹的起點。但是我們能夠背在身上的東西有限,如果能夠走得輕松自在,又何必將那么多沉重的負擔壓在自己的身上?
POINT
購買背包最快的篩選方法,請掌握以下原則:
一、只生產背包或背包配件的品牌。
二、背包分尺寸和性別的品牌。簡單的產品線能讓品牌經營者更專注在擅長的商品上,并做到好。而分尺寸跟性別的背包,代表開發者思考到生理構造相異的人有不同需求,在細節的處理跟調整上,也會比一般不分男女的背包來得貼心。做到以上兩點,背包的質量跟評價自然就不在話下。
#1 C H A P T E R 2
行前準備 PREPARATION
做好萬全準備,是登山安全的及時道防線。
有一位朋友的父親想要上山進行三天的行程,是一條并不困難的路線,如果是經驗老到的山友可以輕松走完。但據了解,這位叔叔在此之前沒有高山經驗,頂多在多年前“爬過山”而已,可以參考的樣本經驗并不多,而且約不到一起同行的伙伴,他仍然很固執地想要獨自完成這個計劃,更別提他上山的時間可能會降下大雪。直到出發前兩天,他還搞不清楚應該帶什么服飾跟裝備,問到有沒有糧食計劃跟行動糧,他也一臉狐疑,似乎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只是憑著一股熱情和對體力的自信,就打算貿然上山。這種沒有任何計劃又讓朋友和家人擔心的魯莽行為,無法跟那種隨興自由又浪漫的背包客旅行畫上等號。由于苦勸不聽,我們只好趕緊幫忙提供所有必要信息,并祈禱這位叔叔可以遇到好天氣、看到好景色,然后平平安安地回家。
登山健行的活動地點,大多是與世隔絕的荒郊野外,絕大部分地區都無法順利對外取得聯系,除非有衛星電話在身或幸運地走到有信號的路段,不然要是遇到突發狀況就只能自求多福,利用手邊的有限資源解決各種棘手問題。有些人會覺得,如果是參加團體活動,至少還有領隊或是隊友可以提供協助,但遺憾的是其實大部分山難,遭遇不幸的多是落單的登山客。
做好萬全準備,是登山安全的及時道防線。走上步道進入深山,就必須有任何事情都可以自行打理的心理準備,因為真正危急的時刻,能夠信任的只有自己。而且做足準備和訓練,可以強化心理素質,遇到問題就可以冷靜處理,而不會因為慌亂、緊張,把自己帶到更麻煩的處境。當然,如果怕火的呆呆不會開爐頭,我還是會乖乖地把晚餐煮好,但還好,她會準備很多好吃的零食,也很認真地學習各種裝備的操作,所以,要是哪天我真的在山上行動不便,可以相信她能帶我脫離險境,或至少煮一碗熱騰騰的泡面溫暖我的胃。
體能訓練
常有人說,能否登頂的關鍵是意志力而不是體力。這句話說對了一半,意志力的確很重要,但如果沒有充沛的體力支撐到登頂前的一道關卡,可能連使用意志力的力氣跟機會都沒有。
體能的訓練必須盡早規劃,如果平時沒有運動習慣,就得上緊發條,認真制定訓練菜單,肌力、耐力、肺活量,這些基本功都缺一不可,練功不能走捷徑,爬山當然也不行。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沒有準備就沒有登頂的機會,況且,如果你跟隊友的體力相差過于懸殊,你便成了拖垮團隊進度的“兇手”,這種心理跟生理的雙重壓力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的。
登山運動使用的肌群很廣泛,如果只擅長一種運動,不見得可以應付體力吃重的高山健行。舉例來說,馬拉松選手有很好的耐力和心肺功能,但負重能力也許不太理想;而在健身房能夠舉起幾十公斤啞鈴的大漢,也許沒走多遠就氣喘吁吁、不支倒地了。多元化的運動內容可以達到不同的效果,同時針對局部較弱的部分加強鍛煉,才是一個完整健全的訓練計劃。
單車跟慢跑是我平常就會做的有氧訓練運動,在不致讓膝蓋受傷的強度下,我會盡量選擇多一點上下坡的路段,來加強腿部肌肉的鍛煉。體重較重或有其他因素不適合跑步的人,可以改用快走或是負重慢走的方式逐漸增加強度,不要在短時間內提高到自己不能負擔的程度,以免造成運動傷害。爬樓梯也是一個很受歡迎、能直接模擬登山活動的訓練方式,但下坡很傷膝蓋,所以如果有電梯,下樓就搭電梯,沒電梯的地方下樓必須放慢速度。而最理想的訓練方式,其實還是直接背著背包,走到離家最近的郊山或步道,模擬上山時會遇到的路況和背負重量。
裝備的購買與測試
在網絡上,我曾經看到有人質疑一些新手,花了大把鈔票添購品質裝備,上山一兩次失去興趣后就不再使用,實在很是浪費,言談間充滿老手的驕傲和對新手的輕蔑,覺得如果是跟風爬山,根本不需要買那么多裝備。但我心里想的是:“嘿!至少比沒有任何準備就上山要安全好嗎?”對我來說,真正令人擔心的是那種毫無概念,覺得自己可以穿著雨鞋和運動外套,就去挑戰高山的人。跟浪費金錢相比,浪費生命真的可怕多了。
裝備不一定要買好、較高級的,只要能符合自己需求,并且能夠提早拿到就好,上山前,可以模擬實際環境做周詳的測試。確認行進間跟休息時的服飾搭配,牢記洋蔥式穿法原則,不要帶太多徒增重量的厚重服飾;熟悉工具的功能和操作方式,像爐頭和瓦斯罐怎么點火、頭燈模式的切換和更換電池的型號、登山杖的操作和收納,或者綁腿、冰爪的穿戴步驟,等等。每一個細節,自己都要盡量摸索一遍。建議大家設定一份自己的裝備列表,按照功能分門別類,條列裝備的品牌、型號、重量跟功能。每次上山前,都像個嚴格的工頭一樣小心檢查每個細節,久而久之,你就能很快速地依照不同的行程、天數和氣候環境來判斷自己應該攜帶什么裝備出門。
登山計劃不管一座山爬過幾次,每次上山前,都要做足功課,把即將前往的路線與天氣環境等信息好好地復習或預習,內容包含路線的距離、高低落差、行走時間和水源地點的分布;掌握該山區的天氣對應季節的轉變會有什么不同的變化,以便判斷攀登難易度和行走天數,在打包的時候,協助自己判斷取舍什么裝備、攜帶多少糧食、背負多少重量。將這些信息存入手機,或是整理好打印后隨身攜帶,并加上防水保護。坊間也可以購買信息完整,且有防水耐折等貼心功能的百岳地圖,都是登山時實用的好工具。
同時,我們也要遵守各個公園的規定,落實申請入園證和入山證,告知家人朋友自己未來幾天的行蹤和計劃,留下緊急聯絡方式,并準備撤退方案。
POINT
我用來衡量體能標準的參考數據:
一、可以在30 分鐘內跑完5公里,或是70 分鐘內跑完10 公里、150 分鐘內跑完21公里。
二、負重10 公斤走完10 公里,一周可以輕松完成兩到三趟。
三、自行車單日可以輕松完成80 到100 公里含上下坡的距離。
我想,可以和喜歡的人、信任的人一起登山是件很爽的事,舒服自在又天然。——張震
露營登山玩水事前準備非常重要,一定要把自己搞得很舒服,否則景再美卻餓肚子冷到靠北淋得濕嗒嗒還有心贊嘆山河嗎?——張震岳
我們走入山中,不就是要洗禮那巨型的孤獨嗎?不就是——安靜下來,傾聽風、樹、云、石、水、光……之間,自然所吐露的萬千聲響嗎?——詹偉雄
走入山林,讓我們尊重、理解崇高幽遠的自然之美。——謝哲青
說的透徹
外包裝很好,粗略翻了翻書頁,還可以吧。
非常棒的一本書,插圖精美
包裝不錯哦, 整體感覺不錯,性價比很高, 印刷很正,紙質好,排版不錯
給愛人買的,他說很喜歡看
發貨很快,包裝完好
貴在堅持下去,上山山上風景無限好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商品感覺不錯
熱愛生命熱愛閱讀
滿意,很喜歡。。。
書很好!!
現在買書基本就在當當了
比較實用!
還不錯,喜歡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