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花多少時間尋找另一半?找不到理想的人,要一直等下去嗎?
什么時候進入婚姻最合適?下一個人會是更好的嗎?
工作不理想,你應該騎驢找馬還是應該先離職再尋找?
為什么社交網站上的用戶彼此越陌生越有價值?
為什么交友網站上大家普遍都夸大自身的條件?
為什么年齡越大,買到的東西越劃算?
為什么越不健康的人越想買保險?
為什么“富上加富”的強強組合最為常見?
為什么影視巨星越來越少卻越來越紅?
為什么在城市繁華地區約會更容易?
為什么搜尋抗生素的成本要比糖尿病藥物更高?
Google如何從75000封求職履歷中尋找對的人?
為什么畢業5年后外表靚麗的律師收入會大幅增加?
為什么員工和平庸員工在一組工作,卻能提升團隊效率?
為何同一個辦公室和小區中的人都很相似?
應該當小池塘的大魚還是大池塘的小魚?
“舉目所及皆經濟”,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教授保羅 歐耶爾(Paul Oyer)用一個個幽默風趣的案例,把日常社交生活中蘊含的10大經典經濟學原理(搜尋理論、廉價溝通、網絡外部性、訊號理論、統計歧視、稠密市場、逆向選擇、選型交配、技能有價 )一一道來,讓你在感情(婚姻)、工作(求職)、生活(買房、炒股、網購)中能夠舉一反三做出上佳決策,實現效用與利益的化。
1. 美國著名大學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教授保羅 歐耶爾(Paul Oyer)代表作,用幽默風趣的案例講解社交生活中的經濟學原理,將高深的經濟學理論案例化、通俗化,一看便懂,立馬可用,讓你瞬間變身社交達人。
保羅 歐耶爾(Paul Oyer)著:
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經濟學教授,擁有耶魯大學MBA學位、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曾任教于西北大學凱洛管理學院,并擔任《勞動經濟學期刊》(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主編。專攻市場分析,其關于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常見于《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及許多知名媒體。現定居于美國加州,另一半為斯坦福大學政治科學家,兩人正是在交友網站上結緣的。
郭恬君 譯:中國臺灣師大翻譯所口譯組與英國劍橋大學教育學院雙碩士,現從事全職中英會議口譯與筆譯工作。全心熱愛翻譯工作,并認為譯者不是傳聲筒,而是紀律與藝術靈魂交融的溝通橋梁。譯有《解讀大師觀點》、《背叛》。
前言
比黃金和股票市場更“經濟學”的網絡交友
從網絡交友開始,學習推動世界的經濟學原理
及時堂 搜尋理論
究竟要找到什么時候才不會再有更好的?
預期效用的大小決定你能繼續堅持多久
搜尋成本低的人會選擇繼續尋尋覓覓
太有耐心(太過挑剔)必須付出的搜尋成本
什么時候該定下來?——“效用較大化”的時機
下一棟房子有可能才是最的房子
該選擇騎驢找馬還是失業度日?
搜索引擎廣告降低了不粘鍋的挑選成本
為什么抗生素的搜尋成本比糖尿病藥物更高?
人越老買到的東西越劃算
第二堂 廉價溝通
空口說白話是否真的可以不付任何代價?
博弈理論如何分析“不誠實”的成本
交友網站上到處都是謊言
越老實越劣勢——撒謊吹牛反而有利
雙方利益越一致揭露的信息就會越正確
投遞履歷與網絡拍賣中的“吐實機制”
不讓謊言影響市場的三大關鍵
電視節目上的公然欺騙
投資分析師越灌水公司前景越可能保住飯碗
讓政客不太敢亂開支票的情境
第三堂 網絡外部性
人潮多的地方會形成吸引力還是相斥力?
因為那里沒人所以那里就不會有人
用需求創造需求的Facebook效應
在某些情況下不要當及時
QWERTY鍵盤與藍光DVD的勝利
用戶彼此越陌生越有價值
同類越少越好異類越多越好的市場
需求破壞需求的交通阻塞與演唱會效應
征收排碳稅讓交通更順暢——可行嗎?
投資公立學校教育的必要性
第四堂 訊號理論
我有多重要看你付出多少成本才知道
大學畢業比較容易錄取,早起排隊才是忠實移民?
一朵虛擬玫瑰就是對目標對象的重大投資
求職市場中的虛擬玫瑰:我真的很想要這個工作!
Google如何從七萬五千封履歷中找對人?
大學應該獨立招生?——統一申請是一種“反訊號”
提早申請就是學生能掌握的最棒訊號
輟學生可以運用的訊號
及時次約會就是要“燒錢”
燒錢拍攝廣告:提供保固的企業訊號
LinkedIn燒錢壓低股價,傳遞前景大好的訊號
第五堂 統計歧視
我不是針對你,是針對和你一樣的多數人
統計性歧視來自于信息缺乏
從鎖車門到臨檢——無所不在的統計性歧視
聽起來很“公平”的歧視
即使只是間接歧視也會驚動法院插手
在職場上撐久一點就能對抗統計性歧視的薪資差異
開價比較貴并不見得是出于敵意
第六堂 稠密市場
要當小池塘的大魚還是大池塘的小魚?
在大城市比較容易買到滿意的牛仔褲
為什么在都會區約會更容易?
病患不夠“稠密”恐怕找不到皮膚科醫師
稠密市場不一定等于競爭激烈
冰激淋小販該在人行道的哪里擺攤?
地毯工廠選擇的不是顧客稠密而是資源稠密
當市場變得稀薄腸胃科醫生將找不到理想的醫院
稀薄市場的怪現狀:要就馬上,不要拉倒
第七堂 逆向選擇
為什么再好的產品,卻只值得劣級品的身價?
信息不對等讓二手車市場只剩下爛車
為何李子總是被當成檸檬
逆向選擇:最不健康的人才想要買保險
想釣大魚反而先吃大虧的美國航空
信用卡公司靠逆向選擇挖到金礦
吃到飽餐廳會吸引特定種類的食客
改變給薪制才能留住最的玻璃維修員
購買沃爾沃汽車可能暗示了某種駕駛習慣
第八堂 選型交配
為何同一個辦公室和小區中的人都很相似?
龍不一定配龍,鳳不一定配鳳的情境
“富上加富”的黃金組合最為常見
選型交配讓人難以往上爬
大型企業就是會吸引比較的員工
讓高生產力的員工待在連鎖店,整體發揮的作用更大
罪惡感可以提高團隊的工作效率
能力分班才能讓學習效果較大化
第九堂 技能有價
魅力會獲得獎勵,知識會獲得報酬
多賺四百五十萬才能和絕色美女擁有同樣魅力
美貌溢價與丑陋罰金
畢業五年后外表亮眼的律師收入會大幅增加
多受一年教育換得8%到10%的薪水增長
羊皮效應——教育背景也能讓你魅力四射
高學歷真的是高薪的原因嗎?
品位會改變,魅力高低也會改變
超級巨星效應——巨星越來越少,但也越來越紅
山姆大叔需要你——但企業想要你嗎?
還是要看人脈
第十堂 家庭談判
煮菜、打掃、洗衣服,也要追求效用較大化
與過去迥然不同的三大變遷趨勢
女性工作的成本降低了,找個丈夫的效益也降低了
煮菜、打掃、洗衣服的效用較大化
家庭里的資源爭奪與討價還價
誰才是真正愛小孩的人?
離婚很重要,就算沒有真的離也沒關系
同性婚姻不合法必須付出的代價
陪伴孩子的囚犯困境
如何定義現代家庭?
結語
購物、運動、看電影都可以用經濟學思考
預期效用的大小決定你能繼續堅持多久
效用是經濟學中最抽象的概念,同時也是直覺上最吸引人的概念,這基本上就是經濟學家計算一個人有多快樂的方法。如果我有一段滿意的長久關系,或是快樂的初次約會,能夠讓我開心的話,這就是增加了我的效用,所以我花時間在OkCupid網站上,希望能遇見一個人,在未來增加我的效用。
我們不斷在做決定,將預期效用較大化。就在我們討論這個議題的當下,你就是在做這件事。某種程度上,你正在自問:究竟繼續閱讀此書會讓你比較快樂,還是放下這本書去做別的事比較快樂?有沒有注意到,剛才我說的是將“預期效用”較大化。因為有些決策的后果你自己也不太確定,或許你日后會后悔這個決策,所以也只能盡力去猜測現在的決定會如何影響未來的效用。
人常常必須選擇到底是該接受目前好的選項,還是繼續尋找。經濟學里的搜尋模型,就是在分析此種抉擇所涉及的取舍(trade-offs)。在網絡交友的世界里,這代表我知道再看一個使用者檔案會創造一個機會,而這個人可能就是我的終生摯愛,是最能讓我快樂的女人。當我有這種想法時,我幾乎覺得自己有責任要多看一些使用者檔案,如果我在Match.com上點閱的下一位女性可能就是我最契合的伴侶,我現在怎么還坐在這里寫這本書呢?因為我們都知道,這種邏輯行不通——我們不會不顧時間,一直尋找的另一半。
我們會將就著“定下來”。沒錯,就是這樣,但你一定不想承認。你深愛自己的另一半,覺得對方就是最棒的;也或者你還在尋覓,心里企盼著能找到一個“”的人。但你找不到的。我不想戳破你的幻想,但你沒辦法找到那個的另一半。就算那個的對象真的存在,你也幾乎不可能找得到對方。于是,到了某個時機點,你就會跟自己說(雖然我不建議你大聲說出來):“我的另一半真的很棒,雖然如果我繼續尋找,可能會找到更好的人,但是我還得謀生、準備晚餐、練習鋼琴等等做一大堆事,所以我還是將就著和這個人定下來,繼續過活,因為這已經比最糟的情況好很多了。”
其實在網絡交友的過程中,每個階段都會出現“停止搜尋”這個決策。首先你要面對的是,到底要不要再多看一個使用者檔案;接下來,則要決定是否與對方進行第二次、第三次或后續的約會,或是再找其他對象;與某個人約會一段時間后,又得決定要不要進入穩定的關系,或許同居、或許走到結婚這個終點,或許還是要回到交友市場再試一次。
,如果你與現在的伴侶已經在一起很久了,你就必須不斷決定:現在這段關系是否比分手尋找一個更佳的對象還要好?我當然希望你不需要在一段長久的關系里,刻意去思考這個問題,但是在冥冥之中,你仍然是在選擇自己現在所擁有的,而不是可能在其他地方獲得的東西。
你或許認為,只有經濟學家才會用這種角度分析交友市場,一般尋找對象的人才不會這樣行動。尼克波卡登(Nick Paumgarten)曾在《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志發表過一篇關于網絡交友的文章。在寫作的研究過程中,他訪談許多交友網站使用者,發現有一群人很愿意“騎驢找馬”——在更好的人出現之前,先與某個人交往。波卡登寫道:“只要外面還有更好的選擇,你就會無法自拔地試著去找到對方。”
《欲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里的米蘭達霍布斯(Miranda Hobbes),也提供了“騎驢找馬”現象的另一種說法:“我現在同居的男人,內褲上總是有擦不干凈的污漬……如果你的男友已經放松到連那里都不愿意擦干凈,那么兩個人之間的浪漫情愫也就結束了,可以畫下句點。”
搜尋成本低的人會選擇繼續尋尋覓覓
到底是哪些人會將就和眼前的對象定下來,而哪些人又會持續尋覓呢?
對經濟學家來說,有一種人比較不可能將就眼前的選擇——也就是搜尋成本低的那群人。在網絡交友的世界中,這個概念有許多種不同的意思。首先,有些人就是喜歡(或是不太介意)尋找的過程。他們很喜歡瀏覽交友網站,就跟有些人喜歡看產品型錄、到商店或購物中心逛街,或周末時到古董店泡一整個下午一樣。這些人沒有定下來的理由。對他們來說,打獵搜尋這件事的效用很高。
波卡登寫道,他發現在這群人當中,至少有一部分認為“網絡交友本身就很好玩,不是手段而是目的”。但我不是這種人——我不喜歡埋首在網絡交友的世界里,就像我之前提到的,我希望能把時間拿來做很多其他的事。
這點跟第二種不會定下來的人有關,也就是那些除了逛交友網站以外沒事可干的人。假設其他條件都一樣,如果你沒有嗜好、也沒有什么賺錢的好方法,常常無聊地坐著發呆、度過空閑時間的話,那你就會一直尋找那個的伴侶。不過在這個例子里,“其他條件都一樣”是很重要的要件。我剛剛所形容的這種人,可能因為沒其他事好干所以變得十分挑剔,但他“沒事可干”這個特質,同時也會降低他在別人眼中的吸引力。
所以,這種除了上交友網站外沒事可干的人不僅會持續尋找,而且他的選擇也不會太多。如此一來,讓他認為自己可以找到更好的人,而不斷尋找的原因(以經濟學的語言來說,便是他的時間成本很低),很可能讓他變得不那么吸引人,進而不得不繼續尋覓。這種“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的概念,我們會在第七堂課詳談。
總之,沒有其他事好干或是喜歡打獵尋覓,都會降低一個人定下來的意愿,因為尋覓的成本對他們來說并不高。除此之外,一個人若認為繼續尋找的利益夠高的話,也比較不愿意定下來。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預期繼續找真的能找到更好的伴侶,那他就不會定下來。
那么“騎驢找馬”的較大受益者是誰呢?老實說,就是那些挑剔的人。如果我只是想找個伴,找個會在家里等我、能夠陪伴彼此的人,那么只要這個約會對象日后沒有拋棄我,我就會接受這個人,很快地和她定下來。如果大部分的潛在伴侶都還算可以的話,何必要“騎驢找馬”呢?
太有耐心(太過挑剔)必須付出的搜尋成本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比其他男人更挑剔,不過我確實有著特定的口味。舉例來說,我覺得自己講笑話時,另一半覺得好笑是很重要的。我無法只靠網站上的個人檔案,或是一次約會就判斷出對方會不會覺得我的笑話好笑,我必須深入認識她們之后才會知道。從與同事、朋友、前約會對象及前女友的互動經驗中,我蠻清楚一般人對我的笑話會有什么反應(通常覺得不太好笑),也知道有多少人(很少)會覺得我的笑話很好笑。我知道自己大概要與許多女性見面,花上好一段時間,才可能找到真心欣賞我笑話的她;而且在與大部分的人互動過后,我還是得繼續搜尋。
光是這樣就已經很麻煩了,但我除了希望另一半能欣賞我的笑話之外,也希望她本身就很幽默,還要有開放的心胸,與我暢談政治時事而不覺得無聊,喜歡的電影類型也要和我一樣。當然,她也得體諒我必須花很多時間陪伴我那些青春期的孩子,還有那只不守規矩的大狗。在單身女性人口中,以上幾點都能奪得高分的人比例非常低。如果我在OkCupid上認識一個女生,與她約會幾次之后,我很可能會發現她并沒有符合以上幾個條件。
然而,事實上,還是有人比我更挑剔。有個中國的女研究生,在交友網站的個人檔案上列出以下征友條件:“沒有婚姻記錄;碩士以上學歷;武漢人、農民家庭與獨子勿擾;不可抽煙、喝酒、賭博;身高一七二厘米以上;結婚前需至少交往一年;熱愛運動;父母不得離異;月薪人民幣一萬五千元以上;年齡二十六至二十八歲;每周保障至少四晚在家吃飯;前女友數目需在兩人以上、四人以下;處女座與摩羯座勿擾。”
可惜我二十八歲時沒看到這個女孩的交友檔案,我當時可是符合標準的人選(除了其中一條之外,稍后再揭曉這個秘密)。
如果我跟一個女人約會幾次,發現我們很合得來,但她并非百分百符合我的條件,我該怎么辦?比如說她喜歡的居然是恐怖片,或者那位中國女研究生認識了一個一七一厘米高或處女座的男生呢?遇上這種情形,我們該放棄重來嗎?
答案當然是取決于,補足這個不符合的條件所能增加的快樂感,與重新再來所需花的時間之間的關系。耐心需要付出代價。如果我或這位中國女孩降低原本的標準,就可以很快定下來,免于承擔更多搜尋成本。
這樣的邏輯也可以推論出另一群比較可能繼續尋找、不會跟眼前對象定下來的人——那就是耐心的人。想象一下,假設布萊恩和卡爾兩個人都想找一個伴,而且兩個男人的擇偶條件一模一樣,不過卡爾比較有耐心,常常思考未來,對自己的人生有長遠規劃。卡爾比較會存錢,布萊恩則比較喜歡出去玩,或把薪水全拿來買臺好車。那么,卡爾這樣的人在挑選伴侶時,可能會比較挑剔。
對布萊恩來說,即使停止尋找可能代表他得跟一個不那么理想的伴侶相守終生,他也會想省掉眼前的麻煩,不再費心尋找下一個人(而且尋覓時還得孤單度日)。卡爾的耐心則會讓他相當挑剔,幸運的話,有24小時他會找到一個更契合的女人,但現在他就得付出寂寞這個代價。
現在回到我跟那位挑剔的中國女孩身上。相較之下,我比較有誘因將就與一個沒有百分之百符合標準的人定下來。我應該是比較沒有耐心的那個人,因為我的年紀比較大,沒有太多時間尋找下一個對象,所以在我眼里,現在比未來還要有價值。至少與那個中國女孩相比,我所擁有的未來沒有她那么多。
什么時候該定下來?——“效用較大化”的時機
經濟學家相信,一般來說每個人都會根據現有的信息,做出好的決定,判斷何時應該定下來。當然,有些人會犯錯,太早定下來(導致日后離婚)或是太晚定下來(導致孤老余生,后悔當初沒有把握與前女/男友廝守一輩子的機會),但是只要每個人都盡力地“較大化”決策當時的效用,大部分的人都會在某個時機找到好對象。
有些不以經濟學理論思考的人可能會說,人類對于效用較大化,其實并不在行。意思是說,人常常不愿意在應該定下來時定下來,所以有很多單身的人都錯過了生兒育女的時機。這種說法常被拿來形容某一種女人,也就是那些生理時鐘拉警報,但又不愿為了生孩子而大幅降低擇偶標準的女性。
作家蘿莉戈利伯(Lori Gottlieb)就是“女性不知如何讓個人效用較大化”陣營的擁護者(但我想她大概不會同意我的措詞)。她在自己的書中寫道:“我的建議是:定下來吧!這才是對的。不要擔心有沒有激情或濃烈的感情……根據我的觀察,其實定下來才是日后讓你更快樂的選擇。”
她鼓勵大家只在重要的特質上精挑細選——誠實、善良、大方、共同的價值觀等等,不重要的條件就算了吧。作為一位單身男性,我看到這種說法會馬上說:“沒錯!就是要這樣教她們才對。”但作為一位經濟學家,我認為戈利伯寫的一句話必須修改一下:“女性低估了單身所損失的效用。如果女性與低于自己標準的男性將就著定下來,可能可以增加人生中的效用。”
戈利伯在書中舉了電影《收播新聞》(Broadcast News)中珍(Jane)這個角色為例。戈利伯認為,她終有24小時會后悔自己拒絕了“聰明、幽默又善良”的艾倫(Aaron)。戈利伯寫道:“她深愛著艾倫,卻沒有感受到任何火花”,反而深切渴望著“帥氣卻膚淺”的湯姆(Tom)。經濟學家會認為珍在整個過程中都做了理性的選擇,無論她的愛情結局為何,她都有理由相信拒絕艾倫能讓自己的人生更快樂。戈利伯認為,她想不出任何理由證明珍的決定沒有錯,而且至少對一般女性而言,直接跟艾倫結婚才是更好的選擇。我猜戈利伯若碰到那位不與處女座交往的女孩,一定會建議她大幅刪減自己的擇偶條件。
許多想反駁戈利伯此種觀點的人,都會采取“女性知道如何較大化自身效用”這個立場。交友網站Plenty of Fish的論壇里就有一位使用者說道:“我知道色拉對身體好,所以我可以強迫自己吃下去;但是我不可能跟一個失敗者聊天,持續二十年都不間斷。”另外一位網友則說,戈利伯應該擔心自己的效用有沒有較大化就好,根本不需要指導別人如何增加效用:“我實在是受夠這種文章了,用一大堆東西規定女性應該如何處理私人與專業生活。這只是你個人的想法,不要把自己對安全感的那種渴求,當成福音來傳播。”
我不會告訴你什么時候定下來,或是應不應該定下來——你可以自己決定,好讓自己的效用較大化。戈利伯認為應該要有更多女性定下來,而這種說法是對是錯無法定論,但無論人類是否過于挑剔,在我們尋找伴侶或人生各種事物的過程中,有一件事沒錯——無論你是否理性,搜尋理論都認為,那些你沒有把握住的機會,未來都很有可能讓你感到后悔。
……
“很少有經濟學類的書籍能夠用‘犀利又有趣’來描述,但保羅 歐耶爾的這本書卻當之無愧。”
——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佛大學教授埃爾文 羅斯
“我知道很多在線交友的知識,也了解很多經濟學的東西,但是讀了這本書之后,我發現,對于這兩者我都知道了更多(還有其他方面的知識),有關交友的經濟學原理可以應用到任何領域。”
——美國的交友網站OkCupid總裁山姆 亞甘
可以閱讀,可以收藏
快遞非常給力,第二天就收到了,印刷質量非常好,推薦給大家。
可以。。。。。。。。。。。。
可以。。。。。。。。。。。。
包裝很好,很喜歡,下次還買!
很不錯,一直在雜志之家買書,正版,支持雜志之家。
不錯啊,,,,,,
看看別人的心得吧
送貨非常快,服務很好,有優惠,很不錯,下次還會選擇在雜志之家買書。希望雜志之家的活動能更多一些。
一直在當當購物已經是鉆石vip了,謝謝當當,當當辛苦了
簡書大學堂公眾號推薦的好書,有利于提升自我
當當購書,不二選擇
不錯,真不賴
內容一般,不知是翻譯還是書的實際內容就是如此,反正看了幾章索然無味,要放棄的感覺。
生活中處處是學問,要有一雙善于思考和發現的眼睛
看了等于沒看的樣子,但是偶爾有點幽默的語言
都說互聯網改變世界,但由于種種原因,我對網絡交友是深有懷疑,或者說,抱著極大的戒備心理的。我相信網絡上有好人,但也有大量的騙子充斥其中。我不敢確定,自己是不是就會遇到那個傳說中的騙子,所以只好對此敬而遠之了。而閱讀完這本《社交網絡學到的十堂經濟學課》后,我又發現,其實我沒必要如此憂心忡忡杞人憂天杯弓蛇影。用作者的理論來說,網絡上的確有很多人會說些善意的小謊言,夸大自身的各方面條件,吹些無傷大雅的小牛皮,但這其中,也隱藏著“搜尋理論”“廉價溝通”“統計歧視”“選型交配論”……作者在書中告訴我們,從看似簡單的社交網站上,我們可以學到所…
在網絡無所不在的現在,交友也不限于現實中,網絡上的交友網友,也適時而生。虛擬的網絡空間,造就了另一個虛擬的世界:找朋友,買房、賣房、找工作,網購、炒股等等,當然也有網上結婚的,生虛擬寶寶的,無一不和現實生活緊密相聯,這既和現實不同,卻又與現實緊緊相連,相依相成。但是交友網站堪比其他,呈現了更復雜的經濟學模式。網絡的不真實,導致了,網上的一切都被打了折扣,話說網上交友,可謂是方便,快捷,但是因為不是實體接觸,還是有差別的。比如身高175,或許是差一點到175身高,而對方的175,或許是壓縮到175,當二個175相見,差的可就不是一點點啦。…
不管怎么說,《社交網絡學到的十堂經濟學課》的作者總是賺到了。不光在自己忙著網絡交友的同時,總結出了其中蘊含的經濟學原理,更重要的是最終成果豐碩。書也出了,老婆也找到了。一舉兩得,人生快事!用經濟學的角度分析,這個效用也算是達到最大化了。 我認為,我們首先要明確的是,網絡交友之所以和經濟扯上干系,是因為它形成了一種市場。雖然它沒有金錢交易,看起來不大像個市場。但是,在有著十八年經濟學訓練背景的作者眼中,“舉目所及皆經濟”。 搜尋理論、廉價溝通、網絡外部性、訊號理論、統計歧視、稠密市場、逆向選擇、選型交配、技能有價、家庭談判,然…
社交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經濟學也是大眾應該了解的,怎樣通過日常社交學習經濟學呢,我拭目以待
內容通俗易懂,分析解讀精準在,值得一讀的好書
都說互聯網改變世界,但由于種種原因,我對網絡交友是深有懷疑,或者說,抱著極大的戒備心理的。我相信網絡上有好人,但也有大量的騙子充斥其中。我不敢確定,自己是不是就會遇到那個傳說中的騙子,所以只好對此敬而遠之了。而閱讀完這本《社交網絡學到的十堂經濟學課》后,我又發現,其實我沒必要如此憂心忡忡杞人憂天杯弓蛇影。
最近幾年,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對經濟的影響。《社交網絡學到的十堂經濟學課》是一本很好的作品。
一本書讀懂社交中的經濟學。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爾文·羅斯盛贊“犀利又有趣”。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教授保羅·歐耶爾將高深的經濟學理論通俗化,讓你一看便懂,立馬可用,秒變社交達人。
美國著名大學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教授保羅·歐耶爾(Paul Oyer)代表作,用幽默風趣的案例講解社交生活中的經濟學原理,將高深的經濟學理論案例化、通俗化,一看便懂,立馬可用,讓你瞬間變身社交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