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曲劇是個年輕的劇種,它的前身是源于中國滿族的民間樂器——八角鼓,原指一種有八面鼓墻的角形打擊樂器。史料記載,遠在關外游牧時期滿族即有持八角鼓自歌自娛的風習。滿族入關時,軍中即有以滿語演唱的八角鼓軍歌。之前,經常在狩獵之余,手持八角鼓擊節而歌,所唱之歌即稱八角鼓,是清代盛行的一種俗曲形式,后發展成為單弦或單弦牌子曲。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人民政府扶持下,北京曲劇得以形成為一個獨特劇種,并受到廣大北京人的歡迎。北京曲劇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產生許多代表劇種和知名演員。本書記述了北京曲劇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
一個醞釀于清末民初產生于新中國成立之后的新興劇種
曾經滄海歷盡曲折以頑強生命力生存發展受到人們喜愛
老北京老事新北京新事演出劇目常出新京腔京味自多情
吳雅山,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中國電影報》編輯。近年來創作電影文學劇本十余部,其中《夜涼如水》《紅螺灣》《血染的印章》均已拍成電影。曾撰寫影視評論文章百余萬字,多次榮獲報刊評選的好新聞獎。出版著作《吳雅山電影劇本選集》《吳雅山電影雜文集》《當代北京電影史話》《當代北京評劇史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