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世界中的民間文化(精)》是赫爾曼·鮑辛格的教授資格論文,初版于1961年,再版于1986年和2005年。它研究的核心問題是民間文化與技術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和根本規律。因此,采取的是系統的和結構的(共時性)方法,而不是局部的、歷史的(歷時性)研究。作者從現象學角度考察民眾主體的視域融合,分別從空間、時間和社會的層面具體分析了民間文化與技術世界相互制約和彼此影響的本質聯系,在大的概念框架下組織并容納了各種看似具體的經驗材料,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復雜多變的現實圖景。它不僅是對日常生活的發現和啟蒙,是對普通民眾主體性和創造性的凸顯和解放,也促成了民俗學從古代文化的理論研究轉變為當代日常生活的實踐研究。
赫爾曼·鮑辛格(Hermann Bausinger,1926—),德國的民俗學家和日耳曼語言文學研究家,1960—1992年任圖賓根大學經驗文化學研究所所長,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民俗學從古文化研究轉向當代日常生活研究的首倡者和重要推動者。著有《技術世界中的民間文化》、《"民間詩歌"的形式》、《民俗學:從古代研究到文化分析》等書。其中具開創性的學術著作《技術世界中的民間文化》在國際學術界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已被譯成英語、法語、意大利語、日語和韓語等多種文字。鮑辛格對民俗學的傳統領域即民間敘事和方言也有深入的研究,曾擔任《童話全書》的主編。1993年獲得馬堡大學的"格林兄弟獎",2009年被授予"巴登-符騰堡州杰出貢獻勛章"。
總序
中文版前言
2005年新版前言
導論
章 作為"自然"生活世界的技術世界
一、民間世界與技術世界
二、技術的魔力
三、技術因素的"自然性"
四、作為回歸誘因的技術
第2章 空間的擴展
一、"地點的統一性"
二、視域的消解:財富的可支配性
三、作為擴展助力的異域風情
四、家鄉——力場與布景
第3章 時間的擴展
一、加速度與動態平衡
二、民間文化的復興與保護
三、活動余地的緊縮
四、對歷史因素的呈現
第4章 社會的擴展
一、階層文化與統一文化
二、作為"模仿系統"的民間文化
三、感傷的反諷化跡象
四、皮格馬利翁問題
譯后記 民俗學:從批判的視角到現象學的目光
一、什么是"批判的"民俗學?
二、現象學:如其本然地看
三、本質直觀:現象學方法的具體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