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詩詞,文言文,小說。六大板塊,古今中外名家名作應有盡有,多方位覆蓋考點。
17個主題單元;100個知識點;150種題型;400道題。3級閱讀訓練;階梯化操作,練就無敵閱讀能力
卞紹月,全國中學語文教研員,中學高級教師,全國中語會會員,連云港市中語會常務理事,獲第二屆“全國教師語言文字基本功大賽”一等獎。二十余篇,主持省級就課題多項,主編參編圖書8本。
及時部分 記敘文
及時章 寫入敘事
親親棉花
幸福時光斷想
紀念我的老師王玉田
永不道別
珍藏的信
父親的箴言
心靈是一棵會開花的樹
第二章 寫景狀物
快閣的紫藤花
美生靈
牡丹的拒絕
愛晚亭
夢境里的羊
陽光的香味
煮月亮
生如丁香
三訪雁蕩山
春天的聲音
第三章 傳統文化
我與《千家詩》
我家的對聯
花城(節選)
秦腔
第二部分 說明文
及時章 自然科技
殲-20
懸河
3D電影
冰川消融
光波爐
生物入侵后的生態安全
第二章 社會人文
放鞭炮
壓歲錢
青花瓷
什么是魔術
第三部分 議論文
及時章 列舉式
擇善而行
學會寬容
人格——較高的學位
鍛造心情
敬畏規則
獨生子不能“獨”
學會感恩
平和的心是金
第二章 層進式
每天抽出一小時
我很重要
論生活的品質
幸福和痛苦
人生如箭
讀永恒的書
示弱也是一種智慧
春運是一種文化現象
書與人的隨想
第四部分 詩詞
第五部分 文言文
第六部分 小說
及時部分記敘文
第1章寫人敘事
親親棉花耿 翔
棉花曾經離我很近,也離我很遠。
離我很近,是它一個冬天都附著在身上,通過一件棉衣,用暗藏的發白的火焰,溫暖著我。離我很遠,是在馬坊這塊萬物都能開花的大地上,很少看見棉花這種植物生長過。因此,我在很小的時候,只要能見到雪白的棉花,就想把手伸過去,就想把臉貼上去,就想呵著一口氣,把頭抵在棉花的懷里。
現在,棉花從我身上走下來,已有好些年了。現在想來,我在故鄉脫去的不只是一件棉衣,是把母親一心的溫暖,也隨著那個我要離開馬坊的日子,毫無疼愛地脫去了。
我是穿土布長大的。這也是棉花,經過母親的一雙手,在很多日夜的紡織、裁剪之后,以衣裳的形式,走上我的身體。而我最為念想的,是每個冬天都要穿在身上的棉衣。
那時的馬坊,冬天是很寒冷的。記得飄雪是每天的事情。一個冬天里,只要出門,都會走在無邊的雪地上。就是坐在家里的炕上,把目光從窗戶放出去,也會被從瓦沿上掛下來的冰柱,割裂得橫七豎八,看不到一塊完整的院落。但穿著母親一手縫的棉衣,我很少被凍過。就是一直處在雪地里,臉是冰冷的,身子上的每個關節里,卻被棉衣釋放出來的溫暖,一處一處地滋潤著。要是雙手冷了,抬起來往棉衣的袖子里一塞,也會熱起來。
我清楚地記得,等到麥收后忙罷,也是一年最熱的時候,母親就開始收拾我們的棉衣了。先是把上一年的棉衣拆了,把里外的土布洗凈曬干,再在門口的捶布石上,一棒槌一棒槌地捶平展。最難的是收拾棉花,這是讓母親最費心的事。因為我們是窮苦人家,棉衣里的棉花,少說也是穿了幾年的,大多像一把破絮。我看見母親把它們搭在院子里,一遍一遍地彈著里面的土。有過鄉村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那是在一個冬天的時光里,一個穿著棉衣的人,要在黃土里穿行多久,那些細密的黃土,被風吹著,一部分打在臉上,更多的是打在身上,順著土布的紋路,被密織進棉花里。因此,一個冬天里,我們是穿著棉衣在行走,也可以說我們是背著黃土在行走。現在想來,才明白了我的每一件棉衣,怎么越穿越重,重到臨近春天要脫下來時,母親掂在手里總是心疼地說:“沉得像一塊土。”于是,她站在那么大的太陽下,要把這些壓過她兒子身骨的黃土,一粒不落地拍打出來。
這個過程很漫長。
就這樣,一個夏天的陽光,全被母親搭在院子里的棉花吸收了。
而在那么冷的冬天里,棉花里才有這么多的溫暖釋放著。
我那時常常是抱著一本書,看著母親這樣勞作。真想走過去,從背后親親母親,也親親棉花。但我往往在要抬腳的時候,會突然抬頭,向村后的高嶺山望去。因為我們一村的風和土,是從那里吹來的;我們一村的雨和雪,是從那里飄來的。我很想知道,看見母親這樣收拾我們的棉衣,下一個由高嶺山主宰著的冬天,會減少一些寒冷嗎?后來,我在一首詩里這樣寫道:“一座歇在,高嶺山下的村莊/也伸出手,要觸摸棉花/一直藏在身體里的火焰。這讓我想起了/母親的懷抱里,有棉花的溫暖/也有大地的溫暖。我穿得很舊的/土布衣裳,有她從心里/帶血抽出的棉絨。這個世界上/只有我懂得,要替棉花喊疼。”
真的,我更懂得要替母親喊疼。
那是在土炕上,母親要裝棉衣了。每年的及時件棉衣,都是給我裝的,用的都是最干凈、最綿軟的棉花,而且在后背、肩胛、膝蓋部分,要裝得更厚一些,生怕被凍著了。第二件是父親的,棉花要次一些,但細心的程度是一樣的。第三件是她的,全是剩下的破絮。有的破絮,是藍一塊,黑一塊,紅一塊,是我在衣服上擦漏水的鋼筆時,留下的痕跡。
唉,那些年我真粗心,在自己身上暖和時,竟忘了問母親身上暖和不。
到現在,在我舍棄了所有棉衣,把被母親一手縫的棉衣保養著的身子,交給機器制造的羽絨服后,才突然意識到,這樣的新生活,不一定很幸福。因此,一個人的時候,我一定這樣問自己:我的母親,她用一生的時間,握有棉花的沉重和操守。映在我身上,那些雪白的東西全是棉花嗎?
在那貧窮的年月里,吃飽肚子很重要,穿暖身子也很重要,因此,父親的嘆息多在糧食上,母親的嘆息多在棉花上。那些年,母親為我們家添置棉花,從沒敢用斤論過,只是用兩來計劃,今年添置幾兩,明年再添置幾兩。那一兩棉花,就是用我們的很多糧食,從乾縣、禮泉客人的手里換來的。等到我在常寧中學讀書時,看到我們班上有乾縣、禮泉的同學,想到的及時個詞:棉花。
為了棉花,母親經常是一個人嘆息著。
為了棉花,母親從口中要省一些糧食。
為了棉花,母親的頭發也白成了棉花。
記得有一年,村上在村南好的地里,試著種了一塊棉花。母親和村上的女人一樣,一直在棉田里忙碌了一季,到頭來,每家只分了一捆能當做柴火燒的棉稈,上面稀稀拉拉的幾個棉蕾,就是不吐棉絮。一村人,特別是女人們,對于棉花的希望破滅了。走在地頭上,許多村人說,這么好的土地,能種小麥,能種玉米,能種高粱,能種谷子,能種洋芋,能種西瓜,怎么就種不出棉花呢?
我及時次在土地上見過吐出棉絮的棉花,是在我們村南,隔著一條溝的滾村。那是大姐嫁過去的村子,是一個吃著窖水的村子。奇怪的是,在她們村的河灘上的沙土里,能種出花生,也能長出棉花。有一次,母親帶我去大姐家,正趕上村里分棉花。多大的棉桃,有炸裂的,也有沒炸裂的,我們坐在燒得很熱的炕上,把剝出來的濕棉絮,一把一把地往炕席下面放。那個時候,母親和大姐的臉上,堆滿了和棉花一樣的笑。第二天一早,我揭開炕席,滿炕都是潔白如雪的棉花,激動得我把手、腳和頭埋在棉花里,不想出來。
母親和大姐,剝了一夜的棉桃,也沒有多少瞌睡。只見大姐對母親說,她要用這些棉花紡多少線,織多少布,縫多少衣,有多少是母親、父親和我的。
那時候,我才感覺出:善良的女人,天生都是愛棉花的。
我的印象里,棉花不僅潔白、軟和、溫暖,棉花的身上,還散發著一種超越潔白、軟和、溫暖的氣息。這種氣息,我是從母親用來放棉衣的柜子里聞出來的。記得每次打開放在炕頭上的柜子時,都有一種異樣的氣息,讓我把頭深深地埋進去,翻著自己的衣服。
這個時候,母親總會站在我的身后,叮嚀我小心一些,別把柜子翻亂了。
對母親一生的遭遇,在難過之余,也有一絲高興:至少,作為一個女人,母親在貧窮的年月,也有過她的擁有。
因此,我會告訴你,棉花的氣息,就是母親身上的氣息。
這些氣息,應該還在母親留下的柜子里,浸淫著每一道木紋。
現在,在馬坊的大地上行走,面對大塊的云朵,我很想見見棉花。
看它在母親一直清貧的身體里,如何藏下溫暖?
這是我對這塊土地,僅存的一種要求。只是到現在,這里也不曾種過棉花。特別是今天,在這里生活的人,誰還像我一樣,對棉花心存癡情呢?
我想,我應該是一個懷念棉花者,至少在馬坊是。所以,我要親親棉花。
親親棉花,就是用我溫暖的唇齒,親親母親。(有刪減)
一、讀懂文章
1.解析題目本文的題目是“親親棉花”,請你聯系文章結尾的一句話“親親棉花,就是用我溫暖的唇齒,親親母親”說說題目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2.語段理解文章一開頭說“棉花曾經離我很近,也離我很遠”,你怎樣理解這句看似矛盾的話?
二、基本題型
3.語句含義文章第3自然段作者說“我在故鄉脫去的不只是一件棉衣,是把母親一心的溫暖……毫無疼愛地脫去了”,請聯系文章內容解釋作者為何這樣說?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4.人物分析請你聯系文章的內容說說作者的母親以及姐姐具備怎樣的美好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