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規劃"途徑》是北京大學俞孔堅、李迪華及其研究隊伍自《城市景觀之路》后的又一部針對當代中國城市問題及城市和景觀規劃方法論的學術著作。
本書以發展觀及建設和諧人地關系為總體指導思想,以關懷土地和土地上的自然、生命和人文過程為倫理基礎,系統地討論了城市與區域發展的"反規劃"途徑。它是在中國快速城市化導致城市無序發展、環境迅速惡化背景下提出的規劃方法論,是相對于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人口-規模- 布局"的城市建設規劃模式提出的一種"逆規劃"和"負規劃"。它強調大地是一個生命的有機體,城市則是這一肌體上的生命之果,維護大地生命的安全和健康是城市發展的基礎;通過判別和建立對土地和城市生命系統的健康和安全具有關鍵性意義的空聞格局——景觀安全格局,形成一個國土和城市的生態基礎設施。正如城市的市政基礎設施為城市提供持續的社會經濟服務一樣,區域和城市的生態基礎設施為人類的社會經濟系統提供持續的生態服務。
本書以浙江臺州為例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屢次上,系統介紹了區域和城市生態基礎設施的規劃步驟,其中包括如何與現行城市規劃體系銜接,如何通過生態基礎設施來形成健康的城市形態。,在微觀尺度上以一個實際工程為例,說明如何以洪水為友,建設生態基礎設施。
本書可為國土規劃、景觀規劃和城市規劃設計研究人員和相關學科的廣大師生提供參考。
序(李文華)
鳴謝
引言 尋找"土地之神"
0.1 四點思考
0.2 充滿"神靈"的土地——災難經驗演繹文化景觀
0.3 放下斬殺大地"女神"的屠刀,重構新的土地倫理
O.4 "超人"的力量不能替代自然系統的生態服務
0.5 再造秀美山川,五千年難得之機遇——"反規劃"途徑建立生態安全格局
0.6 視洪水為"朋友"的倫理——"反規劃"實踐
O.7 "神"的復活,人也將永續一
上篇 理論與方法——"反規劃"、景觀安全格局與生態基礎設施
1 一種思想方法——"反規劃"與生態基礎設施
1.1 關于"反規劃"
1.1.1 反思中國城市狀態
1.1.2 反思規劃方法——理性建設規劃的謬誤
1.1.3 "逆"向的規劃程序—讓理性復活
1.1.4 "負"的規劃成果——生態基礎設施
1.2 關于生態基礎設施
1.2.1 生態基礎設施作為自然系統的基礎結構
1.2.2 生態基礎設施作為生態化的人工基礎設施
1.2.3 廊道作為生態基礎設施的主要結構
1.2.4 生態基礎設施作為健全和保障生態服務功能的基礎性景觀格局
2 一種途徑——景觀安全格局
2.1 景觀安全格局途徑是景觀生態學與城鄉物質空間規劃之間的一座橋梁
2.2 景觀安全格局作為景觀生態規劃的途徑
2.2.1 關于景觀生態規劃
2.2.2 景觀安全格局途徑作為景觀生態規劃的發展
2.3 景觀安全格局途徑和生態基礎設施規劃的基本步驟
2.3.1 及時步景觀表述
2.3.2 第二步過程分析
2.3.3 第三步景觀評價
2.3.4 第四步景觀改變
2.3.5 第五步影響評估
2.3.6 第六步景觀決策
3 三種尺度上的生態基礎設施——宏觀一中觀一微觀
3.1 宏觀——生態基礎設施總體規劃
3.2 中觀——生態基礎設施控制性規劃
3.3 微觀——EI修建性規劃及基于EI的城市地段開發模式
下篇 臺州案例
4 臺州"反規劃"研究框架
5 宏觀——臺州市區域EI及基于El的城市空間發展格局
5.1 景觀表述——臺州區域現狀
5.1.1 自然景觀特征
5.1.2 生物景觀特征
5.1.3 人文景觀特征
5.2 景觀過程分析——臺州區域的自然、生物與人文過程
5.2.1 自然過程分析
5.2.2 生物過程分析
5.2.3 人文過程分析
5.3 景觀評價——臺州現狀區域景觀生態服務功能評價
5.3.1 河流自然過程受到嚴重干擾
5.3.2 區域生物過程的安全和健康面臨威脅
5.3.3 鄉土文化景觀保護及游憩過程前景堪憂
5.4 景觀改變——臺州區域EI總體規劃
5.4.1 防洪安全格局
5.4.2 生物保護安全格局
5.4.3 鄉土文化景觀安全格局
5.4.4 游憩安全格局
5.4.5 視覺安全格局
5.4.6 區域整體生態基礎設施與實施導則
5.5 評估與決策:基于區域EI的城市空間發展格局預景
5.5.1 不同EI標準下的城市發展規模和空間格局
5.5.2 基于EI的城市空間發展格局多解比較
6 中觀——分區生態基礎設施及重要廊道控制性規劃
6.1 永寧江、椒江生態廊道規劃
6.1.1 景觀表述
6.1.2 過程分析
上篇 理論與方法——"反規劃"、景觀安全格局與生態基礎設施
1 一種思想方法——"反規劃"與生態基礎設施
貫穿本研究的一種思想方法是"反規劃",指向是建立一個以生態基礎設施作為城市建設規劃的剛性框架。
1.1 關于"反規劃"
"反規劃"概念是在中國快速的城市進程和城市無序擴張背景下提出的(俞孔堅、李迪華,2003)。"反規劃"不是不規劃,也不是反對規劃,盡管在某種意義上它可以被認為等同于"控制"規劃方法(相對于"發展"規劃的方法)(齊康,1997,187 188),也可以在某種意義上被認為是生態規劃途徑,可能在某種意義上也同樣可以被稱為"逆規劃"或"負規劃",它是一種景觀規劃途徑,本質上講是一種強調通過優先進行不建設區域的控制,來進行城市空間規劃的方法論。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用"反規劃"概念,主要想傳達更豐富的含義,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及時,反思城市狀態。它表達了對我國城市和城市發展狀態的一種反思。
第二,反思傳統規劃方法論。它表達了對我國幾十年來實行的傳統規劃方法的反思,是對流行的多種發展規劃方法論的反動。
第三,逆向的規劃程序。它表達了在規劃程序上的一種反動,一種逆向的規劃過程,首先以土地的健康和安全的名義和以持久的公共利益的名義,而不是從眼前的開發商的利益和發展的需要出發,來做規劃。
第四,負的規劃成果。在提供給決策者的規劃成果上體現的是一個強制性的不發展區域及其類型和控制的強度,構成城市的"底"和限制性格局,而把發展區域作為可變化的"圖",留給市場去完善。這個限制性格局同時定義了可建設用地的空間,是支持城市空間形態的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