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松井忠三1992年加入良品計劃。歷任總務人事部長、無印良品事業部部長,于2001年就任無印良品社長。面對無印良品的赤字狀況,松井忠三著手從企業文化到管理手段進行一系列改革,終形成了整個企業通用的一本2000頁的MUJIGRAM工作手冊。
通過管理模式的優化,MUJI的赤字狀況得到改善,營業額隨MUJIGRAM的逐漸完善穩健上揚。這一切都歸功于管理手段的優化。
MUJI的店鋪,所有的商品布局均須統一,商品陳列方式都有固定規則。
MUJI的商品,所有的標簽都有明確固定的尺寸和標準的說明要求。
MUJI的員工,所有的工作經驗都可以從手冊說明中獲得,無需請教。
……
作為全球企業,為何如此。
顧客真的能設計出好產品?
為何要與部門全體員工共享商談記錄?
怎么才能讓下屬自動改變意識?
“二流戰略”竟然可以用“執行力”來補救?
提案書為什么不能超過一張A4紙大小?
……
一切答案盡在MUJI手冊之中。
而這手冊衍生而來的高執行力思維和工作方法,更是個人成長的一劑良方。
那么,這2000頁的工作手冊究竟如何制作得來?
良品計劃會長 松井忠三 為你解開MUJI的管理秘密
被《福布斯》雜志評為全球企業的無印良品
曾經一度陷入經營艱難的困境
究竟是什么讓MUJI實現從36億日元赤字扭虧為盈,達到營業額1620億日元?
經過管理方式的優化:
顧客對商品的意見能夠迅速反饋到設計部門
18:30以后,公司里不再有加班職員
員工可以查找任何一次會議的商談結果以便執行
所有提案的內容都不會超過一張A4紙
……
一切盡在2000頁的MUJIGRAM工作手冊中。
這手冊如何制作完成?管理方式如何貫徹?
良品計劃會長 松井忠三 為你《解密無印良品》
企業運營 個人成長 手冊
日本版暢銷十萬
《解密無印良品》點擊進入
《無印良品育才法則》點擊進入
《無印良品世界觀》點擊進入
《更作品請進入新星出版社旗艦店》點擊進入
松井忠三
現任良品計劃株式會社會長。1949年生于日本靜岡縣。1973年畢業于東京教育大學(現筑波大學)體育系,后進入西友STORE(現西友)株式會社就職。1992年加入良品計劃。歷任總務人事部長、無印良品事業部部長,于2001年就任無印良品社長。他從“企業文化”著手對陷入赤字狀態的公司進行改革,實現了公司業績的V字恢復,并促其走上迅速成長的道路。2007年完成高總營業額(當時數據)1620億日元。2008年升任現在職位,繼續推進公司的“機制構筑”至今。
"前言
序章 為何無印良品擁有“厚達兩千頁的指南”——缺乏“標準”便無從“改善”
從商品開發到店鋪經營、服務……一切工作的原點_2
[無印良品指南①]將所有工作“規范化”_4
[無印良品指南②]從“商品名稱的制定”中可以學到什么_6
[無印良品指南③]“提高工作效率”的機制_8
[無印良品指南④]如何建立“長期勝利的機制”_10
搜羅“這樣做更好”的創意_12
Chapter One
讓營業額與積極性實現“V 字恢復”的機制——不試圖“改變員工”,而是“創造機制”實現“從三十八億日元赤字開始的V 字恢復”_16
即便“戰略二流”,只需“行動力”即可_20
僅靠經驗主義“會摧毀一個企業”_24
用“新機制”替換企業問題_29
讓下屬思維“自動改變”的方法_32
“銷售調查”與“單款定勝負”的創意如何產生_36
“根據顧客之聲創造熱銷款式”的具體策略_39
警惕“虛有其表的突破口”_41
人才不會集中涌入,所以要創建“培育機制”_44
人要“經歷兩次失敗才能成長”_47
在奔跑中思考,同時處變不驚_52
Chapter Two
決策一旦制定,便貫徹到底——徹底排除“經驗”與“直覺”制定指南是“工作的開端”_56
為何“制定機制”后能“產生行動力”_59
不要忽略年均四百四十個的“現場智慧”_65
好的指南必須“讓新人也能理解”_69
開拓視野的方法——工作中的“何物 何為 何時 何人”_72
“發現隱藏的浪費 提高生產力”之法_76
你的工作方法是否已更新至“近期版”? _78
為何要“與全體員工共享商談記錄”? _81
“把七千件投訴降低為一千件”的風險管理法_84
用指南“培養人才”_87
用指南“培養能夠培養人才的人”_90
“可視化→遞交提案→改善”的循環_93
選擇“結果正確的道路”_96
Chapter Three
強化企業的“簡單、明了之事”——從“他人”與“他企”中借鑒“遵守時限”、“收拾垃圾”——員工的條件_100
為何“認真打招呼”便能“減少不良品”_102
對部長甚至社長也以“先生”來稱呼_108
提案書的印章“最多只能有三個”_111
“從他企借鑒”智慧_114
與其他企業進行“透徹的”交流_119
以溫水煮青蛙的方式滲透反對勢力_123
讓“干部穩定三年”! _127
提高下屬積極性的一個方法_131
咨詢顧問無法幫助重建組織_135
迷茫時“選擇最困難的道路”_137
不是改變性格,而是改變行動_140
Chapter Four
此種機制“能讓生產力提升三倍”——避免“無謂努力”的方法“讓努力開花結果”需要一定的方法_144
將勞動力一口氣縮減為五分之一的“想法”_147
找到原因的瞬間問題就解決了八成_150
“桌面整潔的公司有前途”的原因_155
明確“工作的時限”_159
報告、聯絡、討教“會阻礙人的成長”! _164
“貫徹18:30 下班”的原因_167
為何無法停止加班_172
提案書“只需一張A4 紙”_175
摒棄“虛有其表的會議”_179
Chapter Five
培養把自身工作“機制化的能力”——有了“基礎”就能“應用”讓自我保持“更新”的方法_184
創造“自己的MUJIGRAM”_187
“的溝通”也能指南化?_191
就連家務活也是有了“基礎”就能輕易實現“應用”_196
作為不斷創造利益之原動力的“指南”_200
序章
為何無印良品擁有“厚達兩千頁的指南”
——缺乏“標準”便無從“改善”
從商品開發到店鋪經營、服務一切工作的原點
無印良品店鋪所使用的經營指南——MUJIGRAM。
將店鋪開發部門和策劃室等本部業務整合到一起的指南——業務規范書。
這兩種“指南”中,包含了從店鋪經營到商品開發、賣場展示和服務等一切工作的專業知識。MUJIGRAM厚達兩千頁,其中還含有大量照片、插圖和圖表。
之所以要制作如此詳細的指南,是為了“將依賴個人經驗和直覺的服務進行‘機制整合’,使它作為規范延續下去。”
那么,為什么要將個人經驗和直覺延續下去呢?
“提高團隊行動力”是其中一個答案。在工作中遇到任何問題,即使上級不在場,也能在指南的指導下迅速做出判斷并解決問題。僅僅是這樣一件小事,也能提高工作行動力,并最終提高生產力。
指南的作用不僅如此
“開始工作前”的注意事項
在每個說明的抬頭,都會先闡明工作的“意義 目的”
在指南每個項目的開篇,都會注明為什么要進行這個工作——也就是“工作的意義 目的”。這并不只是告訴你“該如何行動”,而是為了避免偏離“為了實現什么”這一工作目標。
只要明白了工作的意義,就能夠發現問題點和需要改善之處。指南不僅是培養執行能力的教材,更是自己在思考“如何工作”時的指針。
這本指南中包含了許多企業機密,本來是嚴禁帶出公司范圍的。這次為了著述,筆者特別公開一部分內容,向讀者們介紹無印良品的秘訣。
[無印良品指南①]將所有工作“規范化”
比如看成店鋪“臉面”的櫥窗展示——目的是吸引過路人的目光,讓他們產生興趣,最終使他們走進店鋪。
塑料模特的擺放無疑是“考驗靈感和經驗的工作”,但無印良品是這樣將其規范化的。
若要真正學習擺放技巧,需要記憶的東西幾乎永無止境,但MUJIGRAM卻將所有重點濃縮在了一頁的內容中。
“將輪廓擺成△或▽”、“搭配服裝的色彩保持在三色以內”——基本只有這兩點。除此之外,指南中還添加了“關于色彩的基礎知識”這頁內容。
這樣一來,無論是誰都能在摸索中逐漸掌握時裝搭配的訣竅了。用個極端的說法,就連新進員工都能著手布置櫥窗模特。
無論什么工作都有“做好工作的訣竅”。無印良品的目的就是找出那些訣竅,并將其規范化。
不存在“無法規范化的事情”
例——“櫥窗展示”規范?
[無印良品指南②]從“商品名稱的制定”中可以學到什么
無印良品的商品吊牌中會注明“商品名稱”及“緣由”(后述)。僅僅一張吊牌就要在說明商品內容的同時體現出“無印良品的獨特風格”。
如果負責各種商品的員工只按照各自的“心思”來構思,那商品名稱和細處的感覺就會千差萬別。為此,在業務規范書中就策定了商品名和復制品的制作方法。
“無印良品的商品命名方法=首先對客人來說要淺顯易懂。”
“可以使用羊毛、棉、麻等天然材質名稱。不可使用外來語cotton和hemp。”
“不可以用辭藻修飾。描述真實的事物,就要用真實的語言。”
對閱讀者來說,上述文字甚至還傳達了無印良品的整體理念。
建立此種基準之后,“無印良品的理念”就漸漸顯露出來。相信這種理念也通過吊牌傳達給了每位客人吧。
指南還就“公司最重視的事情”進行了明確說明。
公司的理念體現在公司的“規范指南”中
例——“商品名稱制定”的規范
[無印良品指南③]“提高工作效率”的機制
工作效率也會因“機制”而得到提升。
比如在無印良品本部就制定了“18:30后不加班”的決策。這就會讓員工開始思考“為了不加班該優先什么工作,又該省去什么工作”。自然而然地就會展開提高工作生產效率的行動。
此外,某部門還制定了“共享交易對象名片”,“共享商談內容”的機制。不僅能省去尋找交易對象負責人的時間,還能省去重復商談內容的時間。
制定機制,實現資源共享,通過實踐不斷進行改善。
這樣一來就能減少無謂的工作,也能消除工作中的不確定性,以便游刃有余地展開工作。
最終結果就是實現了工作效率的提升。
如何“提升效率”,“提升團隊合作能力”?
例——“信息共享”機制
[無印良品指南④]如何建立“長期勝利的機制”
像無印良品這種在全國開設連鎖店的企業,“在哪里開店”乃是經營能夠成功的關鍵所在。
在無印良品的指南中,甚至把“判斷能否開店”的方法都進行了闡述。
從候選地點的信息收集方法、現場調查方法,到開店后預測營業額的方法等等,無印良品把一系列與開店相關的評估工作都予以指南化(以收集到的資料為依據進行評分,得出S→A→B→C→D的評級。再進一步審查C級以上的候選地點)。
將這些流程予以機制化,能夠有效防止開發責任者僅憑印象和直覺進行判斷,讓每個人都能做出客觀的評估。
在國外開店時,也可以根據國外開店標準進行評估,再決定是否開店。海外發展的成功秘訣,同樣在于機制。
搜羅“這樣做更好”的創意
非內部成員看過MUJIGRAM后,必定會驚訝“連這種東西也要規定嗎?”
舉個例子,無印良品店鋪中有五種衣架,指南里將每種衣架使用時的注意點都配上照片進行了說明。
也就是將“那種事情直接口頭傳授不行嗎?”的細節都進行了明文規定。筆者認為,正是這種“工作的細節”才更應該將其指南化。
無印良品的目標是,讓客人無論走進哪家店鋪,都能感受到同樣的氛圍,得到同樣的服務。店鋪氛圍的統一可以借助店內布局、商品擺設、員工裝束、清潔方法等“細節”來實現,而這些“細節”往往容易被個人理解所歪曲,因此難以實現全公司統一。這就是為何要將其指南化的緣故。
或許有人會認為:“連那種小事都要規定,太麻煩了。”“工作中全是條條框框”。
相反。指南甚至能讓工作更加順利。
因為無印良品的指南,正是集合了現場工作人員“這樣做更好”的創意而誕生的。
此外,每24小時現場都會發現更多問題點和改善方法,而指南也會每月更新一次。工作方法不斷被刷新,自然而然的,員工也就會在工作時主動尋找可以改善的地方。
不讓工作停滯不前,而是保持它的“動態”,筆者將其形容為“血液流動”。如此一來,MUJIGRAM和業務規范書就成了無印良品的血管。
一旦血管堵塞,組織和員工都會罹患動脈硬化。若不堅持成長,瞬間就會衰退,這就是所謂企業這種生物的特性。要“維持現狀”是絕不可行的。
與之相反,只要持續更新指南,就能夠保持成長。工作指南可謂是促進成長的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