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較大的亮點是作者能夠以發展的視角,緊密結合當代藏族牧區的生態現實以及生態法治實踐,考察和分析當代社會轉型期生態習慣法文化的運作實踐,研究觀點具有較強的實效性。同時,對于人類學、民族學、法學、史學的理論和方法的綜合運用也使得作者能夠在民族社區的整體社會文化背景之中展開較為的思考,這也是該書值得稱許的創新之處。囿于資料的欠缺,該書關于集體化時期的生態習慣法文化的論述稍嫌薄弱,有待作者以后繼續探索。瑕不掩瑜,該書無疑具有較為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常麗霞,女,蘭州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生。研究領域為生態法、藏族習慣法。近年,作為技術負責人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5XFX01 2)"西部生態恢復與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作為技術負責人在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1 BFX078)"西北生態脆弱區生態補償法律機制實證研究",并主持或參加省、廳級科研項目多項。出版學術專著2部,在核心刊物20篇。獲得甘肅省社會科學成果獎及其他科研獎多項。
及時章 緒論
及時節 研究緣起與意義
第二節 相關文獻回顧與研究述評
第三節 研究設計
第二章 生態習慣法文化研究的前提理論問題
及時節 比較視野中法的釋義
第二節 法人類學視野中的生態習慣法文化
第三章 拉卜楞地區的生態文化環境
及時節脆弱的自然生態系統
第二節 頻繁的自然災害
第三節拉卜楞藏族牧區生態環境之演變
第四章 藏族傳統游牧部落的生態習慣法文化及其傳承
及時節 拉卜楞地區藏族游牧部落族源概述
第二節 傳統的生計方式
第三節 崇拜與禁忌:藏族牧區原始信仰中的生態習慣法文化
第四節 佛本相融:宗教信仰中的生態習慣法文化
……
第五章 集體化時期藏族牧區生態習慣法文化的傳承與變遷
第六章 改革開放以來藏族牧區生態習慣法文化的傳承與變遷
第七章 藏族牧區生態習慣法文化的未來走向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