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是文化的載體,任何一個民族都擁有一定的文化特質。而文化的發展史和人類自身發展的歷史一樣,無時不處在變遷中,各民族相互間千絲萬縷的聯系,使文化的變遷成為永恒的社會現象。而對文化內涵的研究,則應提供一把解讀文化或文明的鑰匙。以文化人類學的眼光去審視民族文化的發展,任何一個民族及其文化體系的孕育、發展和傳承都不可能在孤立的過程中完成,都會或多或少地借鑒或融合他族的成分。
我們這里所說的青藏高原文化,便可以分為高原本土文化和高原聚合文化兩大部分。本土文化的主要內涵包括以原始信仰為核心價值體系的原始自然宗教文化和民俗信仰,主要是以高原傳統的自然宗教——苯教和民間文化觀照下的民俗信仰為主要內容;聚合文化則主要指沿著青藏高原不同時期所開辟的民族走廊,猶如潮涌的歷代移民裹攜著不同民族、族群及其文化板塊,在相互碰撞與交融中,重新聚合、層累、疊加所形成的文化新質。
中國幾千年來民族遷徙、民族互融的漫長歷史,也正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化格局形成的歷史。揭示青藏高原多民族分布格局形成的歷史由來及其文化變遷的歷程,有助于我們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更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叢書主編朱恒夫,二級教授。在南京大學先后獲得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現為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大學博士生導師,兼任教育部高等學校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華藝術論叢》主編、中國儺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戲曲學會常務理事。長期致力于戲曲學、文獻學、儺文化研究,主持過多項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教育部古委會項目、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獲得過國家民間文藝著作獎“山花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一等獎等多種獎項。
緒論
及時章 青藏高原的地理人文與民族分布
及時節 地理位置與人文環境
第二節 道路交通與民族文化走廊
第三節 青藏高原多民族分布格局
第二章 青藏史前移民與高原文化的傳播
及時節 青藏史前文化
第二節 古羌人部落的發展與昆侖神話
第三節 青藏高原最早的移民活動與“玉石之路”
第四節 苯教的傳播與高原民族文化的古風神韻
第三章 秦漢時期的高原移民與民族文化的選擇
及時節 秦漢時期高原羌人的遷徙
第二節 “羌戎”分野與高原民族的文化適應
第三節 漢初的高原屯田移民與高原農耕文化的發展
第四節 “絲路羌中道”民族走廊與高原民族文化的開放
第四章 南北朝時期的高原移民與民族文化的共適
及時節 十六國時期的高原東部移民
第二節 鮮卑吐谷渾人的史詩性遷徙
第三節 “吐谷渾”道上的民族文化交流
第四節 北方胡系民族移民與高原民族文化的共適
第五章 唐蕃時期的高原移民與民族文化的互動
及時節 隋唐二代的高原屯田移民
第二節 吐蕃的軍事移民擴張與文化的東傳
第三節 佛法傳播與高原文化圈的逐步形成
第四節 唐蕃民族走廊與漢藏文化的互動
第六章 兩宋時期的高原移民與民族文化的變遷
及時節 吐蕃的分裂與青唐政權的建立
第二節 宋開西河與漢族軍民的大規模移民
第三節 “絲路河湟道”民族走廊上的文化共適
第四節 佛教文化的后弘期與高原風俗的變遷
第七章 蒙元時期的高原移民與民族文化的同構
及時節 蒙元時期對高原的統治
第二節 “西域親軍”與高原伊斯蘭文明的傳播
第三節 神佛互滲下的信仰重構
第四節 藏彝民族走廊與藏東移民文化
第八章 明朝時期的高原移民與民族文化的傳承
及時節 明代對高原的屯墾移民
第二節 東西蒙古對高原的軍事移民
第三節 涵化視閾中的青海土著族群
第四節 高原移民記憶與口承敘事傳統
第九章 清代的高原移民活動與民族文化的共享
及時節 清初的高原政治生態與移民活動
第二節 清中后期高原的社會矛盾與近代高原的文化性格
第三節 青藏高原多元文化圈與民族文化的跨族群傳播
第四節 青藏高原民俗文化的共享與整合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