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學盲言(套裝上下冊)(第二版)》是作者在八十六歲時患眼疾以致“目盲不能視人、罔論讀寫”的情況下,自己口述,夫人筆記,然后口誦耳聽一字一句修改訂定。終迄時已九十二歲高齡,故題曰“晚學盲言”。
全書共三部分,分別為“宇宙天地自然之部”、“政治社會人文之部”、“德性行為修養之部”。九十篇專題雖篇各一義,卻相貫相承。每篇都是兩個命題的對舉,如整體與部分、抽象與具體、常與變、道與器、權與能、禮與法、雅與俗等等,均博而返約,致廣大而盡精微,可謂是作者晚年對中國文化核心要義與中西文化異同的一次總結性的蓋棺論定。
《晚學盲言(上下冊)》是作者在86歲時患眼疾以致目盲不能視人、罔論讀寫的情況下,自己口述,夫人筆記,然后口誦耳聽一字一句修改訂定。終迄時已92歲高齡,爰題曰《晚學盲言》。《晚學盲言(套裝上下冊)》共90篇,分上、中、下三部,一為宇宙天地自然之部,次為政治社會人文之部,三為德性行為修養之部。雖篇各一義,而相貫相承,主旨為討論中西方文化傳統之異同。錢先生每一題皆久存于心,博而返約,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學問至晚年臻于化境。欲了解錢先生學問之后進境,《晚學盲言》實為入徑;欲把握國學之精要,《晚學盲言》(上下)也是好的。
錢穆(1895-1990),字賓四,江蘇無錫人。九歲入私塾,1912年輟學后自學,并任教于家鄉的中小學。1930年經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后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武漢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江南大學等學校教授。1949年去香港,創辦新亞書院。1967年定居臺灣。著有學術著作六十余種。
序
上篇 宇宙天地自然之部
一 整體與部分
二 抽象與具體
三 時間與空間
四 常與變
五 自然與人文
六 變與化
七 道與器
八 物世界與心世界
九 道與理
一〇 中庸與易簡
一一 質世界與能世界
一二 人生之陰陽面
一三 靈魂與德性
一四 大生命與小生命
一五 天地與萬物人生
中篇 政治社會人文之部
一六 國家與政府
一七 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制度
一八 政與學
一九 政黨與選舉
二〇 權與能
二一 國與天下
二二 政治與社會
二三 群居與獨立
二四 群與孤
二五 中國家庭與民族文化
二六 中國文化中之五倫
二七 五倫之道
二八 中國五倫中之朋友一倫
二九 中國文化傳統與人權
三〇 簡與繁
三一 尊與親
三二 色彩與線條
三三 禮與法
三四 教育與教化
三五 操作與休閑
三六 生命與機械
三七 共產主義與現代潮流
三八 道德與權力
三九 道義與功利
四〇 創業與垂統
四一 帝王與士人
四二 風氣與潮流
四三 自然與人為
四四 組織與生發
四五 雅與俗
下篇 德性行為修養之部
四六 生與死
四七 樂生與哀死
四八 性與命
四九 平常與特出
五〇 公私與通專
五一 公私與厚薄
五二 情與欲
五三 天地與心胸
五四 己與道
五五 心之信與修
五六 為己與為人
五七 性情與自然
五八 手段與目的
五九 傳統與現代化
六〇 歷史上之新與舊
六一 辨新舊與變化
六二 內與外
六三 安定與刺激
六四 器與識
六五 孟子論三圣人
六六 中與和
六七 人物與事業
六八 知識與德性
六九 學問與知識
七〇 知識與生命
七一 知與情
七二 修養與表現
七三 為政與修己
七四 進與退
七五 積極與消極
七六 存藏與表現
七七 人世與出世
七八 宗教與道德
七九 平等與自由
八〇 文與物
八一 靜與減
八二 廣與深
八三 多數與少數
八四 福與壽
八五 同異得失
八六 德與性
八七 尊與敬
八八 德行
八九 客觀與主觀
九〇 理想與存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