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與禪》:
《心與禪》是弘一法師一生人生體悟和學佛心得的集大成之作,在這部著作中弘一法師以大才子、大學者、大藝術家的俗家修為向常人揭示出佛門的真諦和人生的要義。
書中除了弘一法師的著作之外,還包括他的演講稿與處世格言,與同時代交往的文化名人、學界泰斗之間的書札、信函,從中感悟人生真諦,深切體悟他的思想內涵,領略弘一法師的人文風采。弘一法師有極高的的文學造詣和佛學造詣,他的作品被同時代的梁實秋、林語堂等名家所推崇,贊譽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閱讀、慢慢體味、用一生的時間靜靜領悟”。
閱讀弘一法師的作品,從中領悟人生真諦、佛學思想,從多側面、多角度領略一代文化巨人和佛學大師的風采。《心與禪》收錄弘一法師的全部佛學著作,是一部展現弘一大師人生境界、佛學思想體系的經典著作。弘一大師平生注重實踐,本書內容也要言不煩,其慈悲心懷,溢于言表,堪稱啟悟世人的經典巨著。
《禪理禪外悟人生》:
《禪理禪外悟人生》是弘一法師一生人生體悟和學佛心得的集大成之作,在這部著作中弘一法師以大才子、大學者、大藝術家的俗家修為向常人揭示出佛門的真諦和人生的真義。書中除了弘一法師的著作之外,還包括他的演講稿與處世格言,這些內容被梁實秋、林語堂等名家譽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閱讀、慢慢體味、用一生的時間靜靜領悟”。
本書還配有弘一大師的照片、畫像、親筆手書的格言、佛教造像等,讓讀者在領悟人生真諦、佛學思想的同時從多側面、多角度領略一代文化巨人和佛學大師的風采。本書收錄有《弘一大師講演錄》、《弘一大師晚情集》以及弘一大師的眾多講演稿,很多內容是及時次整理出版。是迄今為止最為的反映弘一大師人生境界、佛學思想體系的經典著作。弘一大師平生注重實踐,本書內容也要言不煩,其慈悲心懷,溢于言表,堪稱啟悟世人的經典巨著。
《花雨滿天悟禪機》:
大師以書畫名家而為出世高僧,復以翰墨因緣為弘法引資糧,成熟有情,嚴凈佛土,功鉅利博,澤潤無疆,豈僅藝事超絕,筆精墨妙而已哉。……其佛法思想多散見于所作序、跋、題記及與人書簡中,片言洞微,精義時出。雖應機之作,亦足見其涉獵之廣與主解之深也。
《心與禪》:
絕代才華絕世姿,一生身世一篇詩,朱門年少空門老,藝是宗師禪法師。
“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三層樓。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就是宗教。
弘一法師一生三易其身,由儒入釋,終登堂入室,修成正果。由釋入世,佛心素手作文章,弘一大師以其大智慧、大慈悲、大覺悟,度世度人度己。
劉海粟先生曾說:“近代人中,我只拜服李叔同一個人。蘇曼殊只是聰明而已。李叔同畫畫、書法、音樂、詩詞樣樣都高明,我卻比他少了一樣——演戲!”
《禪里禪外悟人生》:
佛終生說法,都是為救濟眾生,弘一大師正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出世入世名垂青史,俗家佛家皆為大家。
以律學名家,戒行精嚴,緇素皈仰,溥海同飲者,當推弘一大師為人。 --趙樸初
佛終生說法,都是為救濟眾生,他正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的。 --朱光潛
他的出家,他的弘法度生,都是夙原使然,而且都是希有的福德。 --夏丐尊
李先生的放棄教育與藝術而修佛法,好比出于幽谷,遷于喬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慶的。 --豐子愷
《花雨滿天悟禪機》:
《花雨滿天悟禪機》紅塵中人看破紅塵而達到“悲欣交集”即功德圓滿,是弘一法師生平的三部曲。
——朱光潛
弘一法師由翩翩公子一變而為留學生,又變而為教師,三變而為道人,四變而為和尚。每做一種人,都做得十分像樣。
——豐子愷
李叔同是我們時代里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奇特的一個人,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他曾經屬于我們的時代,卻終于拋棄了這個時代,跳到紅塵之外去了。
——林語堂
推薦購買: 《奧修作品精選集》
李叔同,籍浙江省平湖縣,一八八○年陰歷九月二十日出生于天津一官宦富商之家,一九四二年圓寂于福建泉州。幼名成蹊,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意。學名文濤,字叔同。
一九一八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號弘一,法名演音,世稱弘一大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代表,李叔同是中國近現代佛教杰出的一位高僧,被尊為南山律宗大師,律宗第十一世祖,享譽海內外。趙樸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為一“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李叔同的一生是一個傳奇,從翩翩公子一變而為留學生,又變而為教師,一變而為道人,四變而為和尚,歷盡榮、辱、悲、歡,遍閱人生,終于找到了自己的歸宿,脫離苦海。
佛日:“眾生皆苦”,李叔同以其大智慧、大慈悲、大覺悟重入“苦海”,度世度人度己。
本套書包括:《心與禪》《禪里禪外悟人生》《花雨滿天悟禪機》
《心與禪》:
代序一 懷李叔同先生
代序二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卷一 前塵夢影
藝術談(一)
藝術談(二)
藝術談(三)
美術界雜俎(一)
釋美術
西洋畫特別教授法
辛丑北征淚墨
致知在格物論
非靜無以成學論
論廢八股興學論
中國學堂課本之編撰
行已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論
干始能以美利利天下論
誅賣國賊
聞濟南兵變慨言
趙爾巽如何
嗚呼!詞章!
論語言之齊
唱歌法大意
桫翁墓志》譯文
《城南草堂筆記》跋
《國學唱歌集》序
《李蘋香》序
《白陽》誕生詞
《太平洋報》出版祝詞
春柳社開丁未演藝大會之趣意
春柳社文藝研究會簡章
春柳社演藝部專章
樂石社
樂石社社友小傳
廣告叢談
《太平洋報》破天荒近期式之廣告
廣告部消息(七則)
文美會消息(六則)
城東女學消息(六則)
日本文藝消息(五則)
薦函 金石家沈筱莊
書刊介紹(二則)
漢長壽鉤鉤銘題記
難得
文壇公鑒
征求沈叔逵氏肖像
征求滑稽諷刺畫稿
征求小學校中學校女學校學生諸君毛筆畫
征求學生毛筆畫新規則
醵紈閣李漱筒潤格
李漱筒重訂書例
李叔同書例
李叔同和上海格致書院征答題
朽道人傳
卷二 明月禪心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持犯篇)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戒體章名相別考)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南山道宣律祖年譜與靈芝律師年譜)
卷三 煙霞詞客
詩詞
歌詞
卷四 情寄云天
致毛子堅
致劉質平
致夏丐尊
致弘傘法師
致高文顯
致性常法師
致王心湛
致性愿法師
致李芳遠
致李圣章
致李紹蓮
致繆滌源
致姚石子
致陳伯衡
致蔡丐因
致鄧寒香
致堵申甫
致崔海翔
致黃慶瀾
致瑞今法師
致林贊華
致李圓凈
致芝峰法師
致趙伯庼
致大醒法師
致聶云臺
致劉光華
致陳海量
致郁智朗
致念西律師
致廣義法師
致仁開法師
致果清法師
致妙蓮法師
致王正邦
致馬冬涵
致黃幼希
致楊勝南
致鄭健魂
致林奉若
致陳無我
致如影法師
致竺摩法師
致蔣維喬
致北平佛學研究社
致上海佛學書局
《禪里禪外悟人生》:
序言一 懷李叔同先生
序言二 弘一大師書畫金石音樂展弁言
序言三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序言四 弘一法師之出家
及時篇 執象而求
1.佛法大意
2.佛法十疑略釋
3.佛法宗派大概
4.佛法學習初步
5.佛教之簡易修持法
6.常隨佛學
7.切莫誤解佛教
8.受十善戒法
9.受八十關齋戒法
10.授三皈依大意
第二篇 咫尺千里
1.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
2.改習慣
3.改過實驗談
4.問答十章
5.盜戒釋相概略問答
6.放生與殺生之果報
7.敬三寶
8.初發心者在家律要
9.佛說無常經敘
10.持非時食戒者應注意日中之時
第三篇 華枝春滿
1.南閩十年之夢影
2.新集受三皈五戒八戒法式凡例
3.征辨學律義八則
4.律學要略
5.泉州開元慈兒院講錄
6.萬壽巖念佛堂開堂演詞
7.凈宗問辨
8.凈土法門大意
9.勸念佛菩薩求生西方
10.勸人聽鐘念佛文
第四篇 天心月圓
第五篇 君子之交
第六篇 地藏法門
第七篇 藥師經析疑
第八篇 南山律在家備覽
《花雨滿天悟禪機》:
代序一 懷弘一上人
代序二 李叔同先生
代序三 我所崇敬的弘一法師
代序四 憶弘一大師
上篇 慧海佛光
釋迦牟尼佛為法舍身
菩薩瓔珞經自誓受菩薩五重戒法
隨分自誓受菩薩戒文析疑
菩薩戒受隨綱要表
略誦四分戒菩薩戒法
毗奈耶質疑編
普勸發心印造經像文
惜福習勞持戒自尊
自恣法略例
說戒法略例
受戒法略例
古今尺略圖記
周尺考記
周尺別形記
斷食日記
惠安弘法日記
壬丙南閩弘法略志
行腳散記
西湖夜游記
記廈門貧兒舍資請宋藏事
了識律師傳
廈門萬壽巖瑞山禪師傳
心燦禪師傳
法空禪師傳
本妙法師傳
記陳敬賢居士軼事
紹興開元寺墓建殿堂疏
大中祥符朗月照禪師塔銘
題永嘉慶福寺緣冊
清故淵泉居士墓碣
重興草庵碑
玉泉居士墓志銘
中篇 藝彩紛呈
繪畫談
淺談西畫
淺談國畫
淺談書法
關于弘一法師書法變化
談寫字的方法
淺談篆刻
附錄
下篇 一念紅塵
《心與禪》:
卷一 前塵夢影
藝術談(一)
科學與藝術之關系
英儒斯賓塞日:“文學美術者,文明之花。”又日:“理學者,手藝之侍女,美術之基礎。”可見藝術發達之國,無不根據于科學之發達。科學不發達,藝術未有能發達者也。學科中如理科圖畫,最宜注重。發展新知識、新技能、新事業,罔不根據于是。是知藝術一部,乃表現人類性靈意識之活潑,照對科學而進行者也。
美術、工藝之界說
美術、工藝,二者不可并為一談。美術者,工藝智識所變幻,妙思所結構,而能令人起一種之美感者也。工藝則注意于實科而已。然究其起點,無不注重于畫圖。即以美術學校論,以預備畫圖入手,而雕刻圖案、金工鑄造各大科中,亦仍注重此木炭、毛筆、用器等畫。惟圖畫之注意,一在應用,一在高尚。故工藝之目的,在實技;美術之志趣,在精神。
摘綿
摘綿制法,先畫一圖,不拘花草鳥獸,用色絹剪成小方塊,折之以角,層層折疊。如疊花則折長角,鳥羽或用圓角,或用長短角。花梗則用繞絨銅絲。鳥足亦如此。總之,能設色圖畫者,學習較易。用法或作橫掛、屏風、堂幅、照架等類,或堆于絹質花瓶、花籃上,突出如生,色樣鮮艷,頗有名貴氣。然非善于圖畫者不辨。女子美術學校盛行之。
……
《禪理禪外悟人生》:
及時篇 執象而求
佛法大意
我至貴地,可謂奇巧因緣。本擬住半月返廈。因變、住此,得與諸君相晤,甚可喜。
先略說佛法大意。
佛法以大菩提心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眾生之心。故信佛法者,須常抱積極之大悲心,發救濟一切眾生之大愿,努力作利益眾生之種種慈善事業。乃不愧為佛教徒之名稱。
若專修凈土法門者,尤應先發大菩提心。否則他人謂佛法是消極的、厭世的、送死的。若發此心者,自無此誤會。
至于作慈善事業,尤要。既為佛教徒,即應努力作利益社會之種種事業。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積極的。不起誤會。
或疑經中常言空義,豈不與前說相反。
今案大菩提心,實具有悲智二義。悲者如前所說。智者不執著我相,故曰空也。即是以無我之偉大精神,而做種種之利生事業。
若解此意,而知常人執著我相而利益眾生者,其能力薄、范圍小、時不久、不徹底。若欲能力強、范圍大、時間久、最徹底者,必須學習佛法,了解悲智之義,如是所作利生事業乃能十分圓滿也。故知所謂空者,即是于常人所執著之我見,打破消滅,一掃而空。然后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作種種之事業。亦猶世間行事,先將不良之習慣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設乃得實現也。
今能了解佛法之全系統及其真精神所在,則常人謂佛教是迷信是消極者,固可因此而知其不當。即謂佛教為世界一切宗教中較高尚之宗教,或謂佛法為世界一切哲學中最玄妙之哲學者,亦未為盡理。
因佛法是真能說明人生宇宙之所以然。
破除世間一切謬見,而與以正見。
迷信,而與以正信。
惡行,而與以正行。
幻覺,而與以正覺。
包括世間各教各學之長處,而補其不足。
廣被一切眾生之機,而無所遺漏。
不僅中國,現今如歐美諸國人,正在熱烈的研究及提倡。出版之佛教書籍及雜志等甚多。
故望已為佛教徒者,須徹底研究佛法之真理,而努力實行,俾不愧為佛教徒之名。其未信佛法者,亦宜虛心下氣,盡力研究,然后于佛法再加以評論。此為余所希望者。
以上略說佛法大意畢。
又當地信士,因今日為菩薩誕,欲請解釋南無觀世音菩薩之義。茲以時間無多,惟略說之。
南無者,梵語。即歸依義。
菩薩者,梵語,為菩提薩埵之省文。菩提者覺,薩埵者眾生。因菩薩以智上求佛法,以悲下化眾生,故稱為菩提薩埵。此以悲智二義解釋,與前同也。
觀世音者,為此菩薩之名。亦可以悲智二義分釋。如楞嚴經云: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約智言也。如法華經云:苦惱眾生一心稱名,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名觀世音。約悲言也。
本文系弘一大師一九三八年七月十六日子漳州七寶寺所做講演。
弘一大師受漳州各方邀請,于一九三八年五月七日抵達漳州,四天之后,日寇即侵占廈門。弘一大師因此滯留于漳州弘法。
菩提:梵文音譯,意為“覺”“智”,等,指對佛教真諦的覺悟,這是狹義的解釋。若從廣義上理解,則凡能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盤”之“智慧”,均可稱作“菩提”。
空:佛教認為世間一切事物皆是虛幻不定的,世間一切現象都是剎那生滅的,即無質無體,假而不實,故謂之“空”。
菩薩誕:相傳夏歷二月十九日是觀世音之生日,夏歷六月十九日是其成道日。弘一大師此次講演作于夏歷六月十九日,實際上系觀世音之成道日。
“南無”是佛教信徒一心歸依于佛的用語,除“歸依”之義外,還含有“致敬”、“歸敬”、“歸命”等義。
……
《花雨滿天悟禪機》:
上篇 慧海佛光
釋迦牟尼佛為法舍身
我到閩南已有十年。來到貴院也有好幾回。一回到院,都覺得有一番進步,這是使我很喜歡的。貴院各種課程,都有可觀。其最使我滿意贊嘆的,就是早晚兩堂課誦。古語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諸生倘非夙有善根,怎得來這里讀書又復得聞佛法呢?!今這樣真是好極了!諸生得這難得機緣,應各各起歡喜心,深自慶幸才是!
我今講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中為法舍身幾段故事給諸位聽。現在先引《涅槃經》一段來說: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劫前,當無佛法時代,曾作婆羅門。這位婆羅門,品格清高,與眾不同,發心訪求佛法。那時忉利天王在天宮瞧見,要試此婆羅門有無真心,化為羅剎鬼,狀極兇惡,來與婆羅門說法,但是僅說半偈(印度古代的習慣以四句為一偈)。婆羅門聽了羅剎鬼所說的半偈很喜歡,要求羅剎再說后半偈,羅剎不肯。
婆羅門力求,羅剎便向婆羅門道:“你要我說后半偈也可以,你應把身上的血給我飲,身上的肉給我吃,才可許你。”婆羅門為求法故,即時答應道:“我甚愿將我身上的血肉給你。”羅剎以婆羅門既然誠懇地允許,便把后半偈說給他聽。婆羅門得聞了后半偈,真覺心滿意足:不特自己歡喜,并且把這偈書寫在各處,遍傳到人間去。
……
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以虛養心,以德養身,以仁義養天下萬物,以道養天下萬世。
——李叔同
李叔同是我們時代最有才華的兒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他曾經屬于我們的時代,卻終于拋棄了這個時代,跳到紅塵之外去了。
——林語堂
他的號三家,他的弘法度生,都是夙愿使然,而且都是稀有的福德。
——夏丐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