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對廣州兩位重要女性作家張欣、張梅的文學作品進行評論的合集,這些評論有國內著名的評論家評述,均已在國內報刊公開發表。相關張梅的評論計40篇,張欣的評論20篇。這些評論對兩位女性作家的文學創作情況及作品的藝術特點作了細致深入的評價。
張欣,女,江蘇人,生于北京。1969年應征入伍,曾任衛生員、護士、文工團創作員,1984年轉業。199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作家班。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廣州市作家協會主席、廣州市文藝創作研究所專業作家。1978年始發小說,目前已結集出版的中篇小說集、散文集、長篇小說多部。其中《沉星檔案》《浮華背后》《誰可相倚》《淚珠兒》等均被改編為電視劇播放。
張梅,女,漢族,1958年出生。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人。1985年畢業于廣州市業余大學中文系。1978年參加工作,歷任廣州機床廠技術科干部,廣東人民出版社編輯,廣州市文學創作研究所干部,《廣州文藝》雜志主編,廣州市政協委員。1988年開始發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文學集《千面人生》、《赴爸爸的婚宴》等。現任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廣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等。
明暗筆法,愛的底蘊
——讀張欣新作《終極底牌》 陳曉明 / 1
對當下中國的精神守望與價值期許
——看《終極底牌》的靈動其表與深沉其里 鐘曉毅 / 5
屬于張欣的廣州故事 江 冰 / 10
百般婉轉,一樣心腸
——故事和講故事的人 王 穎 / 13
在紅塵中安妥靈魂
——素描張欣 鐘曉毅 / 18
看的是小說,讀的是生活
——《梅邊》讀后感 / 23
當代都市小說之異流
——張欣《不在梅邊在柳邊》等三部長篇閱讀記 雷 達 / 27
努力發現城市生活的深層秘密
——評張欣的長篇小說《終極底牌》 孟繁華 / 31
鑄造優雅、高貴和詩意的審美趣味
——以張欣的《終極底牌》《不在梅邊在柳邊》為例 賀紹俊 / 37
跋:此岸詩情的守望者
——我讀張欣 程文超 / 47002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袁行霈致張欣的一封信 / 62
代跋:深陷紅塵 重拾浪漫 張 欣 / 63
都市喧囂中的價值持守與裂變
——張欣小說解讀 賈亦真 / 65
讀者史今致張欣的一封信 / 70
浮華背后的女作家 孟 靜 / 72
漫說張欣 陳志紅 / 75
我對周邊的生活很敏感 謝有順 / 82
顛覆自己 張 欣 / 88
寫作是一種生活方式 張 欣 / 90
學者、作家余秋雨致張欣的一封信 / 93
張欣:《深喉》,是小說不是調查報告 / 95
張欣:我對熱點事件感興趣 / 102
張欣:我給自己的定位是純文學作家 / 108
張欣暖洋洋 池 莉 / 112
張欣印象(代跋) 蔣子丹 / 118
張欣主要作品目錄 / 121
張梅文學作品評論集
張梅藝術年表 / 126
張梅《破碎的激情》 雷 達 / 135
破碎的激情與啟蒙者的命運 李 陀 / 138
從理想國的夢中醒來
——張梅長篇小說《破碎的激情》閱讀 謝有順 / 146
尋找故事、趣味與簡約 徐肖楠 / 154
平靜中的欲望與憂傷 徐肖楠 / 161003
睡眼惺忪的張梅和一座憂郁的城市 張 檸 / 167
張梅:早醒而憂郁的靈魂 黃景忠 / 174
舒緩語氣之中的尖聲銳聲
——評《成珠樓記憶》 李大鵬 / 182
一剪梅 荊 歌 / 185
一條更為寬闊的女性寫作道路
——評張梅的創作 黃 鶯 / 187
張梅真不簡單 戴洪齡 / 202
真實的快樂與悲涼 陳志紅 / 206
我讀張梅的《殊路同歸》 石 娃 / 209
此種風情
——話說張梅 艾曉明 / 212
你那酒汪汪的玫瑰色女狐貍眼睛 徐 坤 / 216
閑人老張 沈宏非 / 218
紅塵夢醒自知歸 鐘曉毅 / 221
孤獨的魅力
——讀張梅《保齡球館13號線》 陳淑梅 / 224
“視點”之外的影像
——讀張梅《保齡球館13號線》 陳偉軍 / 226
張梅筆下的另一種人生 程文超 / 229
那天去看張梅 韋映川 / 234
新穎嬗變
——讀廣東青年女作家張梅的小說 謝望新 / 237
生命中的精靈
——讀張梅散文集《千面人生》 伊 童 / 240
塑造女人 羅 宏 / 243
文章以真為上乘
——讀張梅散文隨想 岑 桑 / 246
激情和寫作
——張梅小說印象 陳 虹 / 249
張梅印象記 江南藜果 / 253
我的寫作成熟期還沒到來 龍迎春 / 255
南方故事的兩種講法
——張欣和張梅小說新論 徐 岱 / 259
先鋒女性和傳統女性的內在沖突 / 272
斯人幽雅獨立 文/夏堅德 / 285
南都女性“浮世繪”
——評張梅小說《酒后的愛情觀》 邵 建 / 289
天空有云才真實 梁秀辰 / 295
激情起落 相關何處
——讀張梅長篇小說《破碎的激情》 馬相武 / 299
現代都市人的心靈描述與透視
——讀張梅的小說 游焜炳 / 302
于隨緣處看張梅 程 鷹 / 305
激情,一生可能只有一次
——廣州女作家張梅訪談 楊宛星 / 308
張梅和她的紫衣裳 石 明 / 316
以南方的標準生活,以北方的標準寫作 黃 茵 / 318
都市欲望中的浮沉與掙扎
——張梅小說中女性形象的心靈特征 齊 紅 / 322
南國都市的喧嘩與騷動
——評張梅的長篇小說《破碎的激情》 朱育穎 / 330
現代都市與女性生存的兩種詮釋
——王安憶、張梅都市小說比較分析 趙改燕 / 336
張梅:理想主義的荒誕處境與反諷敘述 李春華 / 344
張梅長篇小說《破碎的激情》研討會紀要 / 352
明暗筆法,愛的底蘊
——讀張欣新作《終極底牌》
陳曉明
張欣身處改革開放最前沿的南方城市廣州,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她就孜孜不倦地描寫時代變動中的人們的日常生活。她能在當下的平靜現實中發現人們心理困窘,看到性格與命運較勁的那種傷痛和力道,而她的筆觸終究要抵達的是人性中的溫潤和那些閃光的時刻。
2013年底,花城出版社推出張欣的長篇小說《終極底牌》,我們又一次看到她翻開的生活底蘊,在精心的布局下,又有一種沉甸甸的質地。《終極底牌》聽上去像是好萊塢大片的名字,主角想去會是湯姆 克魯斯或布魯斯 威利斯式的中國英雄。但翻開小說,主角卻是幾個文弱的中學生,以及不明覺厲的她/他們的老師或家長。這里面能藏著什么樣的“終極底牌”呢?張欣的筆致向來委婉有致,她說故事從容不迫,一點點進入,曲曲折折,游龍走絲。過去是從家到單位,繞開社會紛亂;此番是從家到學校,也無須糾纏于人間萬象。其實就是兩個家庭的故事,你何嘗想到這樣的少男少女的故事能牽扯出男男女女的恩怨情殤?小說開篇就寫兩位女中學生的友情,以及臨近高考的中學課堂,讀下去很長時間你都會認為這是寫今天反思應試教育的故事——這無疑也是小說的一個目標,但內里卻是寫這代少男少女的情感心理,她們身后父輩的感情糾葛和人格命運。小說的兩個小主人公崖嫣和豆崩讀重點中學高二年級,倆人書桌相鄰,情同姐妹,性格迥異卻也同病相憐,都屬單親家庭。一個是父親去向不明,另一個是母親另有抱負。崖嫣在學校老師教誨,遵守課堂秩序,在家對多病的母親也十分孝順。豆崩則格格開朗活潑,甚至頗有俠情義膽。崖嫣暗戀學校的美術老師江渡,豆崩則喜歡高三的學長程思敏。但是程思敏卻喜歡崖嫣,年輕人之間就糾纏著這般情感瓜葛。這里并沒有爭風吃醋的明爭暗斗,只是年輕人的率真與多情。張欣寫情感早已圓熟,她不需要弄得刀光劍影,正是她對生活真相的把握,對人性的洞悉,所以能在平實樸素的生活中,寫出人們面對生活的真實態度和心理情結。小說貼近生活,貼近人性,讀來十分自然順暢,幾乎是絲絲入扣,再又節外生枝。
這部小說與張欣早年剖析人性的筆法有所不同,她在尋求生活的底蘊和人性的亮色。生活的秘密一點點被揭示出來,人性的亮光也一點點透示出來。小說中幾乎沒有壞人,甚至沒有明確的對立面或陰暗面。大家都是普通人,都是正常人,只是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秘密。江渡的父親江渭瀾,早年為了報答舍命相救犧牲的戰友王覺,離開傾心相愛的戀人紫佳來到王覺遺孀小貞家,承擔起照顧撫養這個家庭的責任。這個行為說普通也普通,說不同凡響也未嘗不可。小說刻畫了江渭瀾的堅強性格,承擔和責任,也描寫了小貞的善良與溫婉。江渭瀾的故事多少會讓人想起毛姆《刀鋒》里的拉里的故事。拉里青年時在一戰期間當飛行員,一次升空作戰,戰友為了掩護他被敵機擊中。出身名門的拉里后來離群索居,到底層做藍領粗工。據說毛姆筆下的拉里是寫維特根斯坦,有相當的真實性。想去江渭瀾的故事在偌大的中國也有可能找到原型,對于虛構文學來說,素材的真實出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小說敘事邏輯中展開的合理性。就這點而言,張欣采取了讓筆下的江渭瀾隱忍內斂的策略,讓他承擔、堅守。他就像一座山一樣沉穩,也像山一樣沉默。以至于小貞和他生活了多年,才一點點知道他出身于書香門第,會拉小提琴,懂詩,對藝術有精湛理解。這是普通女性小貞所陌生的男性,多年生活在一起,她對他依舊陌生,但卻能信任他,體會到他的高尚與堅韌。對于作者來說,這就夠了。在今天,書寫正面、高尚、奉獻這些正面價值觀已經十分困難,身處懷疑的時代,面對無限多樣的虛假和浮華,去哪里尋覓人性的依靠呢?張欣沒有放棄,她堅持去寫人性積極的肯定性,在小說敘述的精心布局中去透示人性的亮光。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張欣在年輕一代身上去看那些善良和仁義。80后、90后的獨生子女一代人,成長于中國城市化和消費社會急劇發展時期,他們通常被描述為自私、唯我獨尊的一代人。但是,張欣并不想重復這些概念化的表述,她要去體察年輕一代的心性和人生追求。固然,他們還難免幼稚,也有諸多煩惱和張揚自我的舉動,但他們敢愛敢恨,有是非,懂道義。崖嫣當然是一個善良孝順的孩子,從小就給母親燉中藥,給母親捶背揉肩。屋子里彌漫著中藥味,她就在中藥的氣息中學習做作業。豆崩表面上大大咧咧,什么都不在乎,而且她知道程思敏喜歡崖焉,她卻又喜歡程思敏,在愛情這一點上,她也顯示出少女的直率真實。她最終做了幾件好人好事,還釀就了“法女事件”(開法拉利跑車救下昏倒路邊的人,遭遇人肉搜索),一直熱心于公益事業。所有這些,豆崩重塑了富二代這一群體的形象。與其說是樹立榜樣,不如說是豆崩的形象也還原了生活的復雜性和多樣性。豆崩最終去國,她留下的是一個落寂的背影和感傷的記憶。
這部小說寫人物采取的筆法干凈利落,簡潔明晰。尤其理想化的人物居多,小說樂于去描寫人物的正面性格。程思敏和江渡也是小說著力寫的不同年齡層的青年形象,他們都有著帥氣的外表,堅韌的性格和不同凡俗的思想情懷。江渡舍身救了崖焉,程思敏去了北京的龍泉寺出家。他們都成就了一種道義的人格,給人們看到今天青年身上顯現出的希望。只是程思敏的精神人格升華轉向宗教,這也表明作者對當代的精神信仰的一種困難探詢。
小說的構思頗具匠心,明暗二重結構發展為平行的雙重結構,并且最終把底牌亮出。小說明寫幾個中學生的應試教育以及他們之間的情感關系,暗寫他們的家長之間的更為復雜的人生糾葛。小說中起連接作用的人物是江渡老師,這個中學美術老師在幾個中學生的應試教育中本來是毫無作用的人,但對于這幾個孩子卻是如精神支柱一般重要。在小說的敘事中,他也起到了結構中介的作用。小說深藏的秘密是年輕一代渾然不知的父輩的情愛糾葛,江渡的父親江渭瀾竟是崖嫣母親紫佳的初戀情人;紫佳的病痛是心病,那是年輕時離去的戀人留下的創痛。江渭瀾心里始終記著戰友的救命之恩,他要終身相報;小貞始終看不清后來來到身邊的江渭瀾等等,所有這些隱藏的秘密或不明真相的謎團,都表露著一個十分明晰的意義:那就是這些人身上所體現出的人性的善良、責任、道義,里面透示出的是這個時代急需確認的精神價值——這就是小說要翻出的“終極底牌”。
這部小說在敘述上筆法精細,有一種從容舒緩的情致,南方情調、城市韻味,那種“慢”的敘述節奏,一層層剝開的手法,都可以看出張欣的小說敘述藝術透著一種老道的自信。當然,以戲劇性建立起來的情節結構,或許會讓人看出電影電視劇的影響痕跡,但也不妨看作張欣堅持的探索。在中國當代的長篇小說普遍缺乏構思的情形下,這樣的構思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
此種風情
——話說張梅
我認識張梅,是在一個熱熱鬧鬧的場合上。電視臺里搞節目,我被朋友約去做嘉賓。那天的節目是個讀書知識競賽,我們這一組叫做書生隊,都是學校老師、報刊主編、社科院夫子之類。張梅那一組名人隊,才子佳人薈萃。我是先到,過了一會兒,一位佳人娉婷而至,長裙裊娜。交換了名片,知是張梅,可又不知此姝是哪方面的。倒是我們這一隊錯插了一位黃愛東,名聲赫赫。黃小姐站起來,長發垂腰,艷驚四座。看她嫣然一笑,不禁想起,是有狐仙道一說的。那天散了場,得了一堆東西,與各路友朋分過,已要道別,有人叫我去喝茶。也不知是誰叫的,總之,一行四人,再去“新君悅”。這家有日本茶食,壽司之類,又有廣東點心,愛東請我們,張梅吃自己的。她們都是風姿綽約的女子,愛東笑容如花,張梅戴兩枚指環的手,手里輕彈的“劍”什么的,我白吃白看,歡喜都在心里。
后來讀了《夕下的小女人》,有幾篇寫過去的日子,花布衣裳、在小縣城的球隊打籃球,還有聽一位法國作曲家的火車,看過后難忘了,細細想,是什么使日常的風景難忘呢?是那種叫孤獨、或者說憂傷的東西。這幾篇東西并不是寫作者自己的孤獨,我動心的是她對別人的孤獨、憂傷的注視。某個角落、某個傾聽和意會的姿態、某種沉默無言。
這是張梅,她注意了。
再后來,我給香港三聯編一本《中國女性小說新選》,讀了幾百萬字的女性作品,也讀了張梅的小說集《赴爸爸的婚宴》,我從其中選中了她的中篇《殊路同歸》。近兩年張梅的散文集《此種風情誰解》、小說集《集后的愛情觀》,我也都讀了。作品印象嘛,怎么說呢?先說大處,張梅比較大氣的作品,當屬《殊路同歸》了。
這篇小說有濃濃的南方氣息,不過,什么是南方呢?中國小說中,有過南方小說嗎?美國小說中是有的。中國,歷史上,詩詞曲賦乃至菜系,亦有南北之別。當然小說中,《北方的河》《紅高粱》《白鹿原》都讓我們想到北方,想起山河、景物、農民、歷史、厚重等等。南方是什么?籠而統之,是城市和女人,是紅塵綠酒、坑蒙拐騙、大款二奶……敢說不是?看張梅寫的《老城記事》,她以童話寓言風格寫現代都市風景,其中有一則《窗子》,寫“防盜網像細菌一樣飛快繁殖”,這正是張梅長大之城,我們現在的棲身之城——花城的特色。還有漫長的雨季、有毒的夾竹桃、大排檔和數不清的酒店。
但《殊路同歸》展示的是南方的另一面,心靈的、激情的一面。這是張梅的南方,是如我這樣的外省讀者陌生的南方。人們都不會懷疑,北京、上海是大都市,但說到廣州,就有猶疑。廣州有它曖昧的面孔,花城的注解是花錢的地方。外省人,尤其是中心都市的來客,常常理所當然地指斥,這兒沒文化。《殊路同歸》里的青年形象會證明,那種想當然恐怕是一種偏見。南方何嘗沒有精神向往,何嘗沒有激昂的求索。小說中寫了一群胸懷理想的青年,出于對文學或某種品質的熱愛走到一起。同時,整個社會急劇從封閉走向開放,青年男女在情欲、理想、集體價值和別人價值的碰撞中經歷覺醒、作出選擇和受煎熬。我欣賞的是,作者采取了一種犬儒的、游戲的態度,寫那種情感上的大起大落。這種佯謬的書寫,消解了某種貌似神圣崇高之物,令其暴露出虛假。希望成為偶像,這確實是那個理想主義年代留在年輕人心中的的余音。張梅沒有如前一個時期的虛構成分,故而她調侃,戲謔又佯作不知的。但她也不是那種大敘述式的批判姿態,她把她的憂傷的女主人公留在迷茫里了,道路在哪里呢?那該由讀小說的人去尋找吧。
張梅此后寫的小說與這個作品都不同了,說明她已在尋找。她找的是寫作的道路,人物、故事、感覺、語言。怎樣開始一個南方的敘述呢?廣州寫得好的女作家還有一個張,是張欣,二張可有一比,張欣是快的,作品節奏快,人物對話唇槍舌劍快,快刀斬亂麻,還有,張欣
筆下的女人多是白領,上班的,諸多的搏殺型,一不留神就遍體鱗傷。張梅慢,而且,她寫諸多的閑,閑人、閑情。張梅寫出,在那樣一些閑散無事的場合,茶聚、舞會、郊游的晚上,竟是有些生命本相隱藏其中的。那有待于去捕捉的、蜜蜂與蝴蝶一般翩翩飄忽的東西。比如,《絕代佳人》《小寶的夏天》《禮物》,寫對一款時裝裙子的癡迷,寫一群小婦瘋瘋傻傻的閑話,寫關于一堆禮物的遐想……看似都是無關宏旨,可是,誰說我們的生活不是因此而叫人牽掛。不能釋懷于各種美麗而有趣的形式,這莫不是女人的本質?張梅筆下的都市女人多是執著于物,對衣著、服飾、食品有講究,是世俗的女子。你看了,會覺得都市如水,如水的女人浮游其中,物只怕是她們抓得住的東西,比男人牢靠。
《酒后的愛情觀》中寫了種種都市的故事,在醒與醉的邊緣,男人和女人的迷失。寂寞、雨、玫瑰、空氣或芬芳喚起的幻覺。幻覺的世界有奇跡,五光十色,比醒了好。張梅會用很慢的節奏寫夢幻中的景物,還有男人與女人的接觸,實際的、肉與靈脫節的。還有在閑處,偶有一刻,我們不得不面對自己,與久已干涸的靈魂相遇。如《保齡球館十三號線》《烏鴉與麻雀》,無論你的人生如何平淡,你得明白,活著是好的。多少滄桑,莫若盡付笑談中。張梅的散文,是更接近她內心的,讓人看見她的多面。斗酒的女子,有過“要喝就喝八杯”的壯舉;闖江湖的女子,走過云南高原,聽過喀什清真寺悠遠的鐘聲;浪漫而質樸的女子;是的,浪漫已不是今天風行的情感,可她坦然承認對那些異地的風雪和激情的心儀,她依然寫一些簡單而美好的人和事。她是心里裝有許多如水的眷戀的女子,有時候,這些把文字漫透,文字就飛揚起來,充滿了如水的靈動,“是呀,風景就像這樣滲進我們的眼睛和皮膚。等我們老了,走不動了,把皮膚掀開一層,就可以看到風景了”。這樣的文字,只有心靈所至,不是寫出來,是涌出來的。
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城市,憑文字彼此相認,讀出我們的過去,拾回熱烈敏感的年輕時光,那些純凈的友情。有人對一個異鄉人說,何時你才可以說這里是你的家鄉呢?除非你有一個親人死在了這里,永遠地留在了這里。但像我這樣的一個外省女子,豈可以等到那樣一個遙遠而凄涼的時候。在我的經驗中,找到了一種親切的文字,那就是家園。當我在張梅的文字中徜徉時,我多么想對她說,你是我遺失多年的那個朋友,從遙遠的異鄉啟程,我們終于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