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家族檔案全揭秘》(作者孔祥云)采用大量翔實的史料,用圖文結合的形式,客觀地敘寫了孔氏家族幾代成員的身世,孔家最初的貧寒、發跡、蛻變的過程以及其家族的最終形成和歷史影響。其中對孔家的聚財之術和失去權位后的凄涼亦作了介紹。
《孔氏家族檔案全揭秘》曲折的經歷,寫實的描述,再現了"四大家族 "之間復雜微妙的恩怨糾葛以及中國近代史上激蕩的風云、天翻地覆的風貌。
號稱"國民政府財神爺"的孔祥熙及其孔氏家族,如何從一個家境貧寒、毫無政治背景的小家庭發展到富極一時、權傾朝野的大家族。投蔣靠宋,賣國求榮,生活極度奢華。一夜之間,又失去蔣的寵愛,從此不得不漂泊他鄉,直至終老異國再不曾踏上中國土地。迄今為止,大半個世紀過去了,孔家的財富還有幾多?孔氏的子孫又在何處?他們又在過著怎樣的生活? 《孔氏家族檔案全揭秘》(作者孔祥云)采用大量翔實的史料,用圖文結合的形式,客觀地敘寫了孔氏家族幾代成員的身世,孔家初的貧寒、發跡、蛻變的過程以及其家族的終形成和歷史影響。
序言 一個家族震撼一個時代 及時章 孔氏家族影像過去時 第二章 喜憂參半的童年 第三章 命運轉機的時刻 第四章 轉變信仰 第五章 庚子之難中的熱血青年 第六章 留洋海外 第七章 衣錦還鄉創辦銘賢學校 第八章 東渡日本喜結良緣 第九章 嬌妻美眷銘賢校長 第十章 謀求仕途見證遺囑 第十一章 投蔣靠宋賣身求榮 第十二章 上行下效大行其道 第十三章 危難見人心 第十四章 出訪歐美聚斂錢財 第十五章 輝煌歲月的背后 第十六章 孔宋之間的明爭暗斗 第十七章 失道寡助 第十八章 樹倒猢猻散 第十九章 淚灑太谷 第二十章 漂泊異鄉魂無所依 第二十一章 孔家第二代私密生活影像 大女兒孔令儀 大公子孔令侃 二小姐孔令俊 深藏不露的孔令杰 后記 孔氏家族族譜
當孫中山問起孔祥熙未來的抱負時,孔祥熙不假思索脫口而出:"提倡教育,振興實業。"孫中山聽后,認為孑L祥熙志向高遠。但教育和實業兩件大事一同做,恐怕要失之于大而不當。為此,孫中山告誡孔祥熙:"不論興辦任何事業,都得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尤須持之以恒,方始可以有所成就。至于革命工作,尤應自啟迪民智為始,西北各省距離海口很遠,風氣開通較晚,所以啟迪民智的革命基礎必須極早建立。"孔祥熙聽到孫中山先生贊成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異常激動。
后來,當孔祥熙回憶這段初次會晤孫中山的情形時,他曾感慨萬千地說:"聽了總理的這一段訓示,頓時便有撥云見日之感,多年以來橫亙胸中的一大矛盾,至此迎刃而解。總理的寥寥數語,能給我如此重大的啟示,使我敬佩萬分。所以,當時我便提出了追隨革命、加盟同盟會的請求。而承蒙總理不棄,他欣然地立予應允。從此自覺行有道,學有云,不像以往那樣一味在黑暗中摸索,一言一行,驟然之間比較以前更為慎重。這一轉機,對于我個人來說,實在是關系重大。"經過這次歷史性的會晤,孔祥熙繼續回耶魯大學學習。但是孔祥熙變了,以前他的學習時間要多于思考和參加社會活動的時間,現在二者顛倒了過來。孔祥熙時刻思考著怎樣用行動證明不辱與孫中山先生的這次會晤和徹夜長談。他要切切實實地拿出一個行動,拿出一個向歐柏林先生學習的辦學行動,拿出一個教育救國、實業救國的行動。孔祥熙在等待著機會的出現。
1907年秋,已經在海外留洋6年的孔祥熙回到北京。當時的孔祥熙可謂春風得意,懷里揣著耶魯大學的碩士文憑,兜里裝著一大筆辦學基金,躊躇滿志地回到祖國。當時正值清政府重用留學生之際,郵電部、北洋大學堂和長沙旅京士紳曾先后派人來邀請,孔祥熙均婉言辭謝,因為他決心返回太谷辦學,開啟民智,走教育興國之路。
回到家鄉以后,孔祥熙首先接辦了太谷南街基督教公理會明道院附設小學,繼而在原址擴充增加中學課程,將其變成了太谷的及時所中學。學校取名"銘賢學堂","銘賢"有兩層意思,一層顧名思義,銘者,紀念也;賢者,圣賢也。銘賢者,乃紀念圣賢之地也。這里所謂的"銘賢"也有紀念庚子年死難教友的意思。孔祥熙又給學堂起了個英文名字OberlinSansi MemorialSchool,為了紀念和崇尚歐柏林艱苦辦學的精神,表示學校是在美國歐柏林大學資助和領導下創辦的,即歐柏林大學山西分校。 當孫中山問起孔祥熙未來的抱負時,孔祥熙不假思索脫口而出:"提倡教育,振興實業。"孫中山聽后,認為孑L祥熙志向高遠。但教育和實業兩件大事一同做,恐怕要失之于大而不當。為此,孫中山告誡孔祥熙:"不論興辦任何事業,都得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尤須持之以恒,方始可以有所成就。至于革命工作,尤應自啟迪民智為始,西北各省距離海口很遠,風氣開通較晚,所以啟迪民智的革命基礎必須極早建立。"孔祥熙聽到孫中山先生贊成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異常激動。
后來,當孔祥熙回憶這段初次會晤孫中山的情形時,他曾感慨萬千地說:"聽了總理的這一段訓示,頓時便有撥云見日之感,多年以來橫亙胸中的一大矛盾,至此迎刃而解。總理的寥寥數語,能給我如此重大的啟示,使我敬佩萬分。所以,當時我便提出了追隨革命、加盟同盟會的請求。而承蒙總理不棄,他欣然地立予應允。從此自覺行有道,學有云,不像以往那樣一味在黑暗中摸索,一言一行,驟然之間比較以前更為慎重。這一轉機,對于我個人來說,實在是關系重大。"經過這次歷史性的會晤,孔祥熙繼續回耶魯大學學習。但是孔祥熙變了,以前他的學習時間要多于思考和參加社會活動的時間,現在二者顛倒了過來。孔祥熙時刻思考著怎樣用行動證明不辱與孫中山先生的這次會晤和徹夜長談。他要切切實實地拿出一個行動,拿出一個向歐柏林先生學習的辦學行動,拿出一個教育救國、實業救國的行動。孔祥熙在等待著機會的出現。
1907年秋,已經在海外留洋6年的孔祥熙回到北京。當時的孔祥熙可謂春風得意,懷里揣著耶魯大學的碩士文憑,兜里裝著一大筆辦學基金,躊躇滿志地回到祖國。當時正值清政府重用留學生之際,郵電部、北洋大學堂和長沙旅京士紳曾先后派人來邀請,孔祥熙均婉言辭謝,因為他決心返回太谷辦學,開啟民智,走教育興國之路。
回到家鄉以后,孔祥熙首先接辦了太谷南街基督教公理會明道院附設小學,繼而在原址擴充增加中學課程,將其變成了太谷的及時所中學。學校取名"銘賢學堂","銘賢"有兩層意思,一層顧名思義,銘者,紀念也;賢者,圣賢也。銘賢者,乃紀念圣賢之地也。這里所謂的"銘賢"也有紀念庚子年死難教友的意思。孔祥熙又給學堂起了個英文名字Oberlin Sansi Memorial School,為了紀念和崇尚歐柏林艱苦辦學的精神,表示學校是在美國歐柏林大學資助和領導下創辦的,即歐柏林大學山西分校。
說到這里我們不得不提一下歐柏林大學。美國的歐柏林大學,據說是為紀念約翰·費里遜列克·歐柏林而創建的。約翰·費里遜列克·歐柏林是孔祥熙一生最為敬仰的外國人之一。歐柏林祖籍德國,1774年出生在法國的史特拉斯堡,大學畢業后專攻哲學并獲博士學位。但他決心獻身于基督教的布道工作,于是又帶著哲學博士的頭銜進神學院進修學習。畢業后,歐柏林首先在軍隊中服役,做了一名隨軍牧師。不久他辭去軍隊職務,返回故鄉史特拉斯堡進行傳教。那時整個歐洲有哲學博士頭銜的人少得可憐,歐柏林要想謀個好職業是不成問題的,但他卻選擇了為改變自己故鄉的面貌而奮斗終生的道路。歐柏林的故鄉地處窮鄉僻壤,交通不便,氣候是冬長夏短,長期處于寒冷之中;自然條件極差,當地人民的文化生活也很落后。面對這種惡劣的環境,歐柏林沒有退縮,而是立志要改變家鄉落后的面貌,改變當地人民的文化生活。歐柏林不顧頑固分子的反對,四處奔波,游說疾呼,要求當地人都要捐款出力,以興建道路,創辦學校,開荒種地,改良農業;而且他率先獻出自己的薪金。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斗,終于獲得了成果。家鄉的面貌大大變樣,居民生活大大改善,家鄉一片氣象萬千的景象。歐柏林這種艱苦奮斗、造福人類、服務大眾的精神,使他聲名遠播,法國政府為表彰歐柏林造福人類的精神,向他頒發了頭等勛章,當時法國皇帝還特別致電祝賀。
歐柏林于1825年病逝。歐柏林死后的第五年,美國耶魯大學的一位教授和一位牧師,被歐柏林不為名利而造福人類的精神所感動,決心學習歐柏林,把他的精神繼承下來發揚光大。二人出資并出面主持募捐,要在美國中部地區的俄亥俄州建造一所大學,取名為歐柏林大學。當時,美國的俄亥俄州也屬窮困地區,自然和人文條件都與歐柏林的家鄉相差無幾。所以這兩位開拓者遇到的困難也大體和歐柏林當年遇到的困難一樣。為創建歐柏林大學,他們和歐柏林一樣,墾荒建屋,艱苦奮斗,終于在美國中部的俄亥俄州建立起了著名的歐柏林大學。
在歐柏林去世72年后的1907年,在遙遠的東方,孔祥熙又以貫徹歐柏林精神為宗旨,在荒涼的黃土高坡上,建立了一所銘賢學校。為此孔祥熙曾不止一次地說:"銘賢學校不設在通州大邑,而設在太谷鄉間,其旨趣取法于歐柏林大學。再往上溯其源流,那么,我的辦學純粹是效法歐柏林。" 但是孔祥熙辦學的條件卻比歐柏林大學創建的時候優厚得多了,所謂效法歐柏林精神,改造家鄉,也只是孔祥熙的愿望而已,等他成為南京政府的高官后,他已經沒有閑暇來關心家鄉的境遇了,那時的銘賢學校也已經成為他撈取政治利益的一種資本了。P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