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厚積落葉聽雨聲》
美學大師朱光潛首部經典作品精編,收錄《談美》《談修養》《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家喻戶曉的篇目,選編了《生命》《慈慧殿三號》《后門大街》等經典散文佳作,更特別精選了近60幅東西方藝術名作,精美圖文,全彩裝幀,解讀大師畢生思想精華。在這個叫囂擾攘的世界里,我們需要的不是一盆八寶飯,而是一貼清涼散。經歷過不美的歲月,置一個聆聽的位置,聽內心的聲音,讓自己醒來。真正的美極為柔弱,卻不可征服。
《豐子愷活著本來單純》
•所謂單純,不是幼稚的天真,而是一種超越了世故,知道人世間種種矛盾、種種問題,種種細微的心理計較。但超過這一層,一種超乎其上的平視,達觀看待這個世界,然后游戲其間。這是非常豁達的心胸,一種超越的態度和智慧。
•敬畏 寧靜 智慧 美
不要因為世界太復雜,而背叛了你的單純。•活著這回事,本來是如此單純。
《林清玄你心柔軟,卻有力量》
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老師散文精選,書中收錄《生命的化妝》《迷路的云》《溫一壺月光下酒》《黃昏菩提》《正向時刻》《求好》《有情十二貼》《不是茶》《柔軟心》等48篇不同時期經典作品。柔軟的心有力量,唯其柔軟,我們才能敏感;唯其柔軟,我們才能包容;唯其柔軟,我們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軟,我們才能超拔自我,在受傷的時候甚至能包容我們的傷口。
《林清玄心有歡喜過生活》
圍繞“歡喜心”,集結林清玄備受好評的經典作品53篇。在清雅文字和禪意插圖的引領中,重探生活原味,啟發心靈的敏銳。歡喜心是敢于超越自我,雖在塵網中生活,但永遠不忘想飛的心,不忘飛翔的姿勢;是坦然承擔此刻,生活不在別處,當下的每一刻都活得飽滿、有力量,自己亦是風景;是懂得轉化苦樂,人生的境遇不可捉摸,心智卻可以扭轉,心有正念,一切歡喜;是積極融入外境,保持著對世界新鮮而有希望的心情,時時 發射和接受幸福的信號。歸根結底,歡喜心是一種敏感,一種韌性,使我們能享受好的生活,也能承受壞的際遇。
《朱光潛厚積落葉聽雨聲》
美學大師朱光潛首部經典作品全彩精編。精選朱光潛代表作品,收錄自《談美》《談修養》《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家喻戶曉的篇目,也收錄了《生命》《慈慧殿三號》《后門大街》等經典散文佳作。精美圖文,全彩裝幀,60幅東西方藝術名作,解讀大師畢生思想精華,凝萃文字與生活的美意,經歷過不美的歲月,置一個聆聽的位置;聽內心的聲音,讓自己醒來。“厚積落葉聽雨聲”啟示著一種便捷而珍貴的“生活美學”,那就是預先為“美”準備好播種、發芽、生長的“苗圃”。真正的美極為柔弱,卻不可征服。于“此時,此身,此地”,像草木蟲魚一樣,順著自然所給的本性生活。
《豐子愷活著本來單純》
豐子愷散文漫畫精品集(精裝收藏本),女兒豐一吟授權版本,收錄《漸》《大賬簿》《夢痕》《給孩子們》等55篇經典佳作,一本書閱盡豐子愷散文精華。漫畫原版復制,典雅可愛,采用特種紙印刷,色彩雅致,觸感溫潤,可堪賞玩。有趣、 有心、有情的人生哲學。在心情低谷時翻看,給人以溫暖與悲憫;在事情順境時閑讀,又像一陣涼夜清風,不至昏頭腦。
《林清玄你心柔軟卻有力量》
林清玄首部精美圖文集,全彩四色印刷,收錄《溫一壺月光下酒》《白雪少年》《清凈之蓮》《生命的化妝》等經典篇目,每個人心靈成長中都有一個林清玄,教會你如何思考,如何表達,樸素的語言又充滿智慧和哲理,獨樹一幟;書寫微乎其微的事物去道出生命的意義,開啟心智。直指心靈的文字,找到前進的動力。文學如月光,無用卻讓內心柔軟。內心柔軟才有心思和敏感去感知生活中的美和感動,用一種柔和的方式去化解浮躁和焦慮,撫平流年的傷痕,讓內心不再孤單慌張。既不顯露,也不隱藏。
《林清玄心有歡喜過生活》
精選林清玄各個時期經典作品,包括《清歡》《歡喜心過生活》《常想一二》《鱔魚骨的滋味》《夏花之絢爛》等53篇,《桃花心木》《與時間賽跑》《無風絮自飛》《心田上的百合花開》更獲林清玄特別推薦,編排備受認可,讀者翹首以待。林清玄認可備至,名家誠意推薦心所要的,不是足夠多,是足夠歡喜。林清玄的人生禪悟——心有歡喜過生活,親自作序推薦:“(當作家這種)深刻的幸福,使我能不懈地創作,希望不僅自己有正能量,也能為讀者提供正能量,使讀者在崎嶇的人生路上,有歡喜的心去生活、去闖蕩。”
特別適合閑暇時候捧讀,茶香、書香與靈魂之香冉冉上升,暖意自生發。每日一篇,凈化世俗生活,世俗也美起來,淡淡泛起光輝來;用頂風迎雨的態度,過隨遇而安的生活,所謂見過大世面,不過就是會講究,能將就。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應對世間紛紛擾擾,求一安靜平和之地,唯有林清玄的文字,能夠像清泉一樣,沁人心脾。啟發心智,轉變觀念,讓每一位讀者在閱讀中找到生活的智慧和力量。
朱光潛,筆名孟實。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曾在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等大學任教,并曾任中國美學學會會長、中國作協顧問等職。朱光潛是中國美學界的,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溝通了西方美學和中國傳統美學,是我國現當代最負盛名并贏得崇高國際聲譽的美學大師,為中國美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主要著作有《談美》《談美書簡》《談修養》《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西方美學史》等。
豐子愷,畫家、散文家,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師從弘一法師,學貫中西。朱自清,郁達夫,巴金、葉圣陶、林清玄,對其文章和漫畫贊譽有加。日本漢學家吉川幸次郎則說,豐子愷是最中國的中國人。他的散文兼有平易純樸之風、寬仁雋永之意和童真天然之趣,是現代文學中備受推崇的佳品,多次被選入學生教材,作語文教育典范。漫畫幽默風趣,流傳廣泛 ,深受人們的喜愛,爭相收藏。
林清玄,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連續十年上榜“臺灣十大暢銷書作家”,“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是國際華文世界被廣泛閱讀的作家。17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出版及時本書;30歲前得遍臺灣所有文學大獎;35歲入山修行后寫成的“身心安頓系列”,是20世紀90年代臺灣最暢銷的作品;40歲完成“菩提系列”,暢銷數百萬冊,是當代影響力的作品之一。文章曾多次入選大陸、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中小學華語教材及大學國文選,更是大陸高考語文試卷的熱門材料。筆耕四十余年,摹寫散落在生活各處的禪機,持續給國人帶來清雅的享受和禪意的領悟。
《厚積落葉聽雨聲》
《豐子愷活著本來單純》
《林清玄你心柔軟卻有力量》
《林清玄心有歡喜過生活》
《厚積落葉聽雨聲》
生命
既沒有了解生命,我們憑什么對付生命呢?于是我想到這世間紛紛擾攘的人們。
說起來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如今我還記得清楚,因為那是我生平中一個最深刻的印象。有一年夏天,我到蘇格蘭西北海濱一個叫做愛約夏的地方去游歷,想趁便去拜訪農民詩人彭斯的草廬。那一帶地方風景仿佛像日本內海而更曲折多變化。海灣伸入群山間成為無數綠水映著青山的湖。湖和山都老是那樣恬靜幽閑而且帶著荒涼景象,幾里路中不容易碰見一個村落,處處都是山、谷、樹林和草坪。走到一個湖濱,我突然看見人山人海——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穿深藍大紅衣服的、襤褸蹣跚的、蠕蠕蠢動,鬧得喧天震地:原來那是一個有名的浴場。那是星期天,人們在城市里做了六天的牛馬,來此過24小時快活日子。他們在炫耀他們的服裝,他們的嗜好,他們的皮肉,他們的歡愛,他們的文雅與村俗。像湖水的波濤洶涌一樣,他們都投在生命的狂瀾里,盡情享一日的歡樂。就在這么一個場合中,一位看來像是皮鞋匠的牧師在附近草坪中豎起一個講臺向尋樂的人們布道。他也吸引了一大群人。他喧嚷,群眾喧嚷,湖水也喧嚷,他的話無從聽清楚,只有“天國”、“上帝”、“懺悔”、“罪孽”幾個較熟的字眼偶爾可以分辨出來。那群眾常是流動的,時而由湖水里爬上來看牧師,時而由牧師那里走下湖水。游泳的游泳,聽道的聽道,總之,都在湊熱鬧。
對著這場熱鬧,我佇立凝神一反省,心里突然起了一陣空虛寂寞的感覺,我思量到生命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的顯然就是生命。我首先感到的是這生命太不調和。那么幽靜的湖山當中有那么一大群嘈雜的人在嬉笑取樂,有如佛堂中的螞蟻搶搬蟲尸,已嫌不稱;又加上兩位牧師對著那些喝酒、抽煙、穿著游泳衣裸著胳膊大腿賣眼色的男男女女講“天國”和“懺悔”,這豈不是對于生命的一個強烈的諷刺?約翰授洗者在沙漠中高呼救世主來臨的消息,他的聲音算是投在虛空中了。那位蘇格蘭牧師有什么可比約翰的?他以布道為職業,于道未必有所知見,不過剽竊一些空洞的教門中語扔到頭腦空洞的人們的耳里,豈不是空虛而又空虛?推而廣之,這世間一切,何嘗不都是如此?比如那些游泳的人們在盡情歡樂,雖是熱烈卻也很盲目,大家不過是機械地受生命的動物的要求在鼓動驅遣,太陽下去了,各自回家,沙灘又恢復它的本來的清寂,有如歌殘筵散。當時我感覺空虛寂寞者在此。
但是像那一大群人一樣,我也欣喜趕了一場熱鬧,那24小時算是沒有虛度,于今回想,仍覺那回事很有趣。生命像在那沙灘所表現的,有圖畫家所謂陰陽向背,你跳進去扮演一個角色也好,站在旁邊閑望也好,應該都可以叫你興高采烈。在那一頃刻,生命在那些人們中動蕩,他們領受了生命而心滿意足了,誰有權去鄙視他們,甚至于憐憫他們?厭世疾俗者一半都是妄自尊大,我慚愧我有時未能免俗。
孔子看流水,發過一個最深永的感嘆,他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生命本來就是流動,單就“逝”的一方面來看,不免令人想到毀滅與空虛;但是這并不是有去無來,而是去的若不去,來的就不能來,生生不息,才能念念常新。莎士比亞說生命“像一個白癡說的故事,滿是聲響和憤激,毫無意義”,雖是慨乎言之,卻不是一句見道之語。生命是一個說故事的人,雖老是抱著那么陳腐的“母題”轉,而每一頃刻中的故事卻是新鮮的,自有意義的。這一頃刻中有了新鮮有意義的故事,這一頃刻中我們心滿意足了,這一頃刻的生命便不能算是空虛。生命原是一頃刻接著一頃刻地實現,好在它“不舍晝夜”。算起總賬來,層層實數相加,決不會等于零。人們不抓住每一頃刻在實現中的人生,而去追究過去的原因與未來的究竟,那就猶如在相加各項數目的總和之外求這筆加法的得數。追究最初因與果,都要走到“無窮追溯”(reductio ad infintum)。這道理哲學家們本應知道,而愛追究最初因與果的偏偏是些哲學家們。這不只是不謙虛,而且是不通達。一件事物實現了,它的形相在那里,它的原因和目的也就在那里。種中有果,果中也有種,離開一棵植物無所謂種與果,離開種與果也無所謂一棵植物(像我的朋友廢名先生在他的《阿賴耶識論》里所說明的)。比如說一幅畫,有什么原因和目的!它現出一個新鮮的形相,這豈不就是它的生命、它的原因、它的目的?
且再拿這幅畫來比譬生命。我們過去生活正如畫一幅畫,當前我們所要經心的不是這幅畫畫成之后會有怎樣一個命運,歸于永恒或是歸于毀滅,而是如何把它畫成一幅畫,有畫所應有的形相與生命。不求諸抓得住的現在而求諸渺茫不可知的未來,這正如佛經所說的身懷珠玉而向他人行乞。但是事實上許多人都在未來的永恒或毀滅上打計算。波斯大帝帶著百萬大軍西征希臘,過海勒斯朋海峽時,他站在將臺看他的大軍由船橋上源源不絕地渡過海峽,他忽然流涕向他的叔父說:“我想到人生的短促,看這樣多的大軍,百年之后,沒有一個人還能活著,心里突然起了陣哀憫。”他的叔父回答說:“但是人生中還有更可哀的事咧,我們在世的時間雖短促,世間沒有一個人,無論在這大軍之內或在這大軍之外,能夠那樣幸運,在一生中不有好幾次不愿生而寧愿死。”這兩人的話都各有至理,至少是能反映大多數人對于生命的觀感。嫌人生短促,于是設種種方法求永恒。秦皇漢武信方士,求神仙,以及后世道家煉丹養氣,都是妄想所謂“長生”。“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這本是詩人憤疾之言,但是反話大可做正話看;也許做正話看,還有更深的意蘊。說來也奇怪,許多英雄豪杰在生命的流連上都未能免俗。我因此想到曹孟德的遺囑:
吾死之后,葬于鄴之西岡上,妾與妓人皆著銅雀臺,臺上施六尺床,下穗帳。朝哺上酒脯粻糒之屬,每月朔十五,輒向帳前作伎,汝等時登臺望吾西陵墓田。
他計算得真周到,可憐蟲!謝朓說得好:
穗帷飄井干,樽酒若平生。
郁郁西陵樹,詎聞歌吹聲!
《豐子愷活著本來單純》
給我的孩子們
我的孩子們!我憧憬于你們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曲地說出來,使你們自己曉得。可惜到你們懂得我的話的意思的時候,你們將不復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
瞻瞻!你尤其可佩服。你是身心全部公開的真人。你什么事體都想拼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對付。小小的失意,像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頭了,小貓不肯吃糕了,你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兩分鐘。外婆去普陀燒香買回來給的泥人,你何等鞠躬盡瘁地抱它,喂它;有24小時你自己失手把它打破了,你的號哭的悲哀,比大人們的破產、失戀、broken heart、喪考妣、全軍覆沒的悲哀者哀得都要真切。兩把芭蕉扇做的腳踏車,麻雀牌堆成的火車,汽車,你何等認真地看待,挺直了嗓子叫“汪——”,“咕咕咕……”,來代替汽笛。寶姐姐講故事給你聽,說到“月亮姐姐掛下一只籃來,寶姐姐坐在籃里吊了上去,瞻瞻在下面看”的時候,你何等激昂地同她爭,說:“瞻瞻要上去,寶姐姐在下面看!”
甚至哭到漫姑面前去求審判。我每次剃了頭,你真心地疑我變了和尚,好幾時不要我抱。最是今年夏天,你坐在我膝上發現了我腋下的長毛,當作黃鼠狼的時候,你何等傷心,你立刻從我身上爬下去,起初眼瞪瞪地對我端詳,繼而大失所望地號哭,看看,哭哭,如同對被判定了死罪的親友一樣。
你要我抱你到車站里去,多多益善地要買香蕉,滿滿地擒了兩手回來,回到門口時你已經熟睡在我的肩上,手里的香蕉不知落到哪里去了。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與熱情!
大人間的所謂“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來,全是不自然的、病的、偽的!
你們每天做火車、做汽車、辦酒、請菩薩、堆六面畫、唱歌,全是自動的,創造創作的生活。大人們的呼號“歸自然!”“生活的藝術化!”“勞動的藝術化!”在你們面前真是出丑得很了!依樣畫幾筆畫,寫幾篇文的人稱為藝術家,創作家,對你們更要愧死!
你們的創作力,比大人真是強盛得多哩。瞻瞻!你的身體不及椅子的一半,卻常常要搬動它,與它一同翻倒在地;你又要把一杯茶橫轉來藏在抽斗里,要皮球停在壁上,要拉住火車的尾巴,要月亮出來,要天停止下雨。在這等小小的事件中,明明表示著你們的弱小的體力與智力不足以應付強盛的創作欲、表現欲的驅使,因而遭逢失敗。然而你們是不受大自然的支配,不受人類社會的束縛的創造者,所以你的遭逢失敗,例如火車尾巴拉不住、月亮呼不出來的時候,你們絕不承認是事實的不可能,總以為是爹爹媽媽不肯幫你們辦到,同不許你們弄自鳴鐘同例,所以憤憤地哭了,你們的世界何等廣大!
你們一定想:終天無聊地伏在案上弄筆的爸爸,終天悶悶地坐在窗下弄引線的媽媽,是何等無氣性的奇怪的動物!
你們所視為奇怪動物的我與你們的母親,有時確實難為了你們,摧殘了你們,回想起來,真是不安心得很!
阿寶!有一晚你拿軟軟的新鞋子,和自己腳上脫下來的鞋子,給凳子的腳穿了,劃襪立在地上,得意地叫“阿寶兩只腳,凳子四只腳”的時候,你母親喊著“齷齪了襪子”立刻擒你到藤榻上,動手毀壞你的創作。當你蹲在榻上注視你母親幼手毀壞的時候,你的小心里一定感到“母親這種人,何等煞風景而野蠻”吧!
瞻瞻!有24小時開明書店送了幾冊新出版的毛邊的《音樂入門》來。我用小刀把書頁一張一張地裁開來,你側著頭,站在桌邊默默地看。后來我從學校回來,你已經在我的書架上拿了一本連史紙印的中國裝的《楚辭》,把它裁破了十幾頁,得意地對我說:“爸爸!瞻瞻也會裁了!”瞻瞻!這在你原是何等成功的歡喜,何等得意的作品!卻被我一個驚駭的“哼”字喊得你哭了。那時候你也一定抱怨“爸爸何等不明”吧!
軟軟!你常常要弄我的長鋒羊毫,我看見了總是無情地奪脫你。現在你一定輕視我,想道:“你終于要我畫你的畫集的封面!最不安心的,是有時我還要拉一個你們所最怕的陸露沙醫生來,叫他用他的大手來摸你們的肚子,甚至用刀來在你們臂上割幾下,還要叫媽媽和漫姑擒住了你們的手腳,捏住了你們的鼻子,把很苦的水灌到你們的嘴里去。這在你們一定認為是太慘無人道的野蠻舉動吧!
孩子們!你們果真抱怨我,我便歡喜,到你們的抱怨變為感激的時候,我的悲哀來了!
我在世間,永沒有逢到像你們這樣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間的人群結合,永沒有像你們這樣的徹底的真實而純潔。是我到上海去干了無聊的最所謂“事”回來,或者去同不相干的人們叫作“上課”的一種把戲回來,你們在門口或車站旁邊等我的時候,我心中何等慚愧又歡喜。慚愧我為什么去做這等無聊的事,歡喜我又得暫時放懷一切地加入你們的真生活的團體。
但是,你們的黃金時代有限,現實終于要暴露的。這是我經驗過來的情形,也是大人們誰也經驗過的情形。我眼看見兒時的伴侶中的英雄、好漢,一個個退縮、順從、妥協、屈服起來,到像綿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你們不久也要走這條路呢!我的孩子們!”
憧憬于你們的生活的我,癡心要將你們永遠挽留這黃金時代在這冊子里。然這真不過像“蜘蛛網落花”,略微保留一點春的痕跡而已。且到你們懂得我這片心情的時候,你們早已不是這樣的人,我的畫在世間已無可印證了!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
一九二六年耶誕節
摘自《活著本來單純》
《你心柔軟,卻有力量--林清玄近期散文精選》
什么才是有品質的生活
有好多人喜歡講生活品質,他們認為花的錢多、花得起錢就是生活品質了。
于是,有愈來愈多的人,在吃飯時一擲萬金,在買衣時一擲萬金,拼命的揮霍金錢,當我們問他為什么要如此,他的答案是理直氣壯的――“為了追求生活品質!為了講究生活品質!”
生活?品質?
這兩樣東西到底意味著什么呢?
如果說有錢能滿足許多的物質條件就叫生活品質,是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有生活品質,而窮人就沒有生活品質呢?
如果說受教育就會有生活品質,是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有生活品質,沒受教育的人就沒有生活品質呢?
如果說都市才有生活品質,是不是鄉下人就沒有生活品質呢?是不是所有的都市人都有生活品質呢?
答案都是否定的,可見生活品質乃不是某一階層、某一地區,或甚至某一時代的專利。古人也可以有生活品質,窮人、鄉下人、工匠、農夫都可以有生活品質。因為,生活品質是一種求好的精神,是在一個有限的條件下尋求該條件好的風格與方式,這才是生活品質。
工匠把一張桌子椅子做到最而無懈可擊的地步,是生活品質。
農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種成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質。
窮人買一個饅頭果腹,知道同樣的五塊錢在何處可以買到好品質的饅頭,是生活品質。
家庭主婦買一塊豆腐,花的錢買到好吃的豆腐,是生活品質。
整個社會都能摒棄那不良的東西,尋求好的可能,這個社會就會有生活品質了。因此,我們對生活品質較大的憂慮,乃不是小部分人的品味不良,而是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了。
在一個失去求好精神的社會里,往往使人誤以為擺闊、奢靡、浪費就是生活品質,逐漸失去了生活品質的實相。進而使人失去對生活品質的判斷力,只好追逐名牌,用有名的香水、服裝、皮鞋,以至名建筑師蓋的房子,來肯定自我的生活品質,這是為什么現代社會名牌泛濫的原因。
有錢人從頭到腳,從房子到汽車,從音響到電視用的都是名牌,那些名牌多得讓人忘記了自己的名字。
一般人欣羨之余,心生卑屈,以為那是生活品質,于是想盡方法不擇手段去追求“生活品質”,甚至弄到心力交瘁、含恨而死。君不見被警察抓到的大流氓乃至小妓女,戴勞力士,開進口車,全身都是名牌嗎?
真正的生活品質,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與條件,在這有限的條件下追求好的事物與生活。再進一步,生活品質是因長久培養了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豐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覺找到生活中好的東西;在內,則能居陋巷而依然能創造愉悅多元的心靈空間。
生活品質就是如此簡單;它不是從與別人比較中來的,而是自己人格與風格求好精神的表現。
《心有歡喜過生活:林清玄經典散文精選》
[常想一二]
朋友買來紙筆硯臺,請我題幾個字,好讓他掛在新居的客廳補壁。 這使我感到有些為難,因為我自知字寫得不好看,何況已經有很多年沒練書法了。朋友說:“怕什么?掛你的字我感到很光榮!我都不怕了,你怕什么?”我便在朋友面前展紙、磨墨,寫了四個字:常想一二。朋友說:“這是什么意思?”
我說:“意思是說,我字寫得不好,你看到這幅字,請多多包涵,多想一二件我的好處,就原諒我了。”看到我玩笑的態度,朋友說:“講正經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俗語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們生命里面不如意的事占了絕大部分,因此,活著本身是痛苦的。但扣除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還有一兩成是如意的、快樂的、值得欣慰的事情。如果我們要過快樂人生,就要常想那一兩成好事,這樣就會感到慶幸,懂得珍惜,不致被八九成的不如意所打倒了。”朋友聽了,非常歡喜,抱著“常想一二”回家了。幾個月之后,他來探視我,又來向我求字,說是:“每天在辦公室里勞累受氣,回家之后看見那幅‘常想一二’就很開心,但是墻壁太寬,字顯得太小,你再寫幾個字吧!”
對于好朋友,我一向有求必應,于是為“常想一二”寫了下聯“不思八九”,上面又寫了“如意”的橫批,中間隨手畫了一幅寫意的瓶花。
沒想到過了幾個月,我被許多離奇的傳說與流言所困擾,朋友有24小時打電話來,說他正坐在客廳我寫的字前面,他說:“想不出什么話來安慰你,念你自己寫的字給你聽: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
朋友的電話使我很感動,我常覺得在別人的喜慶里錦上添花容易,在別人的苦難里雪中送炭卻很難得。那種比例,大約也是八九與一二之比。
不過,一個人到了四十歲,在生活中大概都鍛煉出了寵辱不驚的本事,那是因為他們已經歷過生命的痛苦與挫折,也經歷了許多情感的相逢與離散,慢慢地尋索出了生命中積極、快樂、正向的觀想。這種觀想,正是“常想一二”的觀想。
“常想一二”的觀想,乃是在重重的烏云中尋覓一絲黎明的曙光;乃是在滾滾的紅塵里開啟一些寧靜的消息;乃是在瀕臨窒息時浮出水面,有一次深長的呼吸。
生命已經夠苦了,如果我們把幾十年的不如意事綜合起來,一定會使我們舉步維艱。生活與感情陷入苦境,有時是無可奈何的,但是如果連思想和心情都陷入苦境,那就是自討苦吃、苦上加苦了。
在波濤洶涌的海上航行, 我早已學會面對苦境的方法。我總是想: 從前萬般的折磨我都能苦中作樂, 眼下的些許苦難自然能“逆來順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