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根據社會學及其相關學科課程建設與實際教學的需要,對《社會學概論新修》(第四版)進行了精心的改寫和簡化,壓縮了篇幅和內容,使結構安排合理精練。同原書相比,精編版縮減了一半篇幅,但充分保留了《社會學概論新修》的基本特色———以社會運行論為主線,以社會轉型論為視角,貫徹社會學中國化和國際化的導向,注意吸收社會學研究的成果,反映中國社會變化的實際。根據社會學研究的新進展,本書在有限的篇幅內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如當代中國社會組織的介紹,等等。 本書更具有通用性、普及性、更加適合非社會學專業的教學及各界人士使用。
鄭杭生,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百所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學會、北京市社會學會名譽會長。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政治學社會學學科評審組第三屆、第四屆成員,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社會學評審組組長,教育部社會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主要研究領域為理論社會學,主要代表作有:《中國特色社會學理論的探索》、《中國特色社會學理論的應用》、《中國特色社會學理論的拓展》、《社會學對象問題新探》、《社會運行導論》、《轉型中的中國社會和中國社會的轉型》、《中國社會學史新編》等。
及時章 什么是社會學
及時節 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第二節 社會學的學科地位
第三節 社會學的功能
第二章 社會學的產生和發展
及時節 西方社會學的歷史與現狀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
第三節 社會學的中國化
第三章 社會學研究方法
及時節 社會學方法論
第二節 社會學研究的過程
第三節 社會學主要研究方法
第四節 社會指標
第五節 抽樣技術與數據分析基礎
第四章 社會的構成
及時節 社會及其構成
第二節 社會結構和社會運行
第三節 社會類型
第五章 文化的結構與功能
及時節 文化及其特征
第二節 文化的分類
第三節 文化的構成
第四節 文化的功能
第六章 人的社會化與個體化
及時節 社會化與個體化概要
第二節 人的社會化
第三節 社會角色扮演
第四節 人的個體化
第七章 社會互動
及時節 社會互動的含義及理論
第二節 社會互動的情境與過程
第三節 社會互動的維度與類型
第四節 集體行動
第八章 社會網絡與社會群體
及時節 社會網絡
第二節 社會群體
第三節 初級社會群體
第四節 婚姻與家庭
第九章 社會組織
及時節 社會組織的特征
第二節 社會組織結構
第三節 社會組織的管理
第四節 當代中國社會組織
第十章 社會制度
及時節 什么是社會制度
第二節 社會制度的類型及功能
第三節 制度創新與制度變遷
第十一章 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
及時節 社會分層的相關概念
第二節 社會分層理論
第三節 社會分層的機制
第四節 社會流動
第十二章 社區
及時節 社區的概念與理論
第二節 社區要素與發展
第三節 社區建設與協調發展
第四節 虛擬社區
第十三章 社會變遷與社會現代化
及時節 社會變遷
第二節 社會現代化
前 言
《社會學概論新修精編本》(第二版)是對《社會學概論新修》(第四版)的精編和改寫。《社會學概論新修》自1994年問世以來經過不斷修訂和補充,已經是一部比較成熟的教材,累計發行近70萬冊,被多所不同類型的高校選用為教材或教學參考書。《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自2002年面世,受到各個方面的廣泛好評,繼2004年被評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后,2007年又被評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并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級規劃教材。 中國人民大學使用此教材的"社會學概論"課程也被評為2003年度北京市市級精品課程,并于2006年被評為部級精品課程。在此,本書主編要向關愛本書的廣大讀者、對本書提過建議的有關人士、對本書給以批評指正和評價的有關專家、對本書做過其他實質性貢獻的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
《社會學概論新修精編本》(第二版)的編寫工作由我主持,參加人員包括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洪大用教授、中央財經大學社會學系楊敏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陸益龍教授。最初的基于《社會學概論新修》(第四版)的精編、改寫工作由陸益龍教授完成,之后由楊敏教授和洪大用教授分別審讀修改,洪大用教授還專門撰寫了第十六章"社會建設"。全書由我審讀修改定稿。 在此,我要感謝參加《社會學概論新修》編寫的所有人員,我們多年來的有效合作已經形成了良好的教學與研究團隊,我們這個團隊繼續修訂了《社會學概論新修》(第四版),使之更加充分地反映社會學研究的近期進展和中國社會實踐的近期變化,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專業社會學人才的培養,同時也為其他希望更多、更系統地了解社會學的人士提供更好的渠道。 我們尤其感謝為《社會學概論新修精編本》(第二版)的編寫奠定基礎的各位作者。他們分別是: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李強教授,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彭泗清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李路路教授、潘綏銘教授、林克雷教授、胡鴻保教授、于顯洋教授、張建明教授、郭星華教授、劉精明教授、馮仕政教授、史希來副教授、廖菲副教授。他們雖然沒有直接參加精編和改寫工作,但是都對本書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這是本書與其他版本《社會學概論新修》保持一致特色的重要條件。
,還要著重指出,沒有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建議,就沒有這本《社會學概論新修精編本》(第二版)的編寫,該社對讀者需求的變化最為敏感。我們對出版社的努力和潘宇編審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示誠摯的謝意!
鄭杭生
2014年5月28日前 言
《社會學概論新修精編本》(第二版)是對《社會學概論新修》(第四版)的精編和改寫。《社會學概論新修》自1994年問世以來經過不斷修訂和補充,已經是一部比較成熟的教材,累計發行近70萬冊,被多所不同類型的高校選用為教材或教學參考書。《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自2002年面世,受到各個方面的廣泛好評,繼2004年被評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后,2007年又被評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并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級規劃教材。 中國人民大學使用此教材的"社會學概論"課程也被評為2003年度北京市市級精品課程,并于2006年被評為部級精品課程。在此,本書主編要向關愛本書的廣大讀者、對本書提過建議的有關人士、對本書給以批評指正和評價的有關專家、對本書做過其他實質性貢獻的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
《社會學概論新修》(第四版)是《社會學概論新修》近期的修訂版。我們這 次對《社會學概論新修》(第四版)進行精編和改寫,主要是考慮到兩點讀者需 求的變化:一是社會學正在成為一門顯學,關注社會學,希望了解和學習一點社會學知識的社會各界人士越來越多;二是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開設了社會學課程,其中很多學習社會學的學生是來自社會學專業之外的,甚至包括一些來自理 工類專業的學生。這樣,主要為培養社會學專業人才服務的《社會學概論新修》(第四版),在滿足新的需求方面就表現出一些不足,特別是其篇幅過大、內容過多,給一些人在學習和掌握方面增加了難度。 出于以上考慮,為了更好地普及社會學知識和推廣社會學教育,根據出版社 的建議,我們組織專門人員對《社會學概論新修》(第四版)進行了較大動作的 精編和改寫。最為突出的就是壓縮篇幅和內容,使得總字數從原來的64萬字變 成現在的30多萬字,總章數從原來的20章壓縮為現在的16章。同時,我們也 改變了原來四編加附錄的內容編排格式,直接按章展開內容。
盡管《社會學概論 新修精編本》(第二版)以精編和改寫為主,但是,我們根據社會學研究的新進 展,在有限的篇幅內還是增加了一些新內容。比如說,我們在第九章"社會組織"中增加了關于當代中國社會組織的介紹等。 我們在編寫《社會學概論新修精編本》(第二版)的過程中,充分保留 了《社會學概論新修》其他版本的基本特色———以社會運行論為主線,以社會轉型論為視角,貫徹社會學中國化和國際化的導向,注意吸收社會學研究的近期成果,反映中國社會變化的實際。在這方面,可以說《社會學概論新修精編本》(第二版)是與《社會學概論新修》其他版本一脈相承的。但是,《社會學概論新修精編本》(第二版)的內容有很大調整,更加注重簡潔精 練,其服務的主要讀者對象是非社會學專業的各界人士,適用于非社會學專業的教學需求,特別是小學分的課程教學。
《社會學概論新修精編本》(第二版)的編寫工作由我主持,參加人員包括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洪大用教授、中央財經大學社會學系楊敏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陸益龍教授。最初的基于《社會學概論新修》(第四版)的精編、改寫工作由陸益龍教授完成,之后由楊敏教授和洪大用教授分別審讀修改,洪大用教授還專門撰寫了第十六章"社會建設"。全書由我審讀修改定稿。 在此,我要感謝參加《社會學概論新修》編寫的所有人員,我們多年來的有效合作已經形成了良好的教學與研究團隊,我們這個團隊繼續修訂了《社會學概論新修》(第四版),使之更加充分地反映社會學研究的近期進展和中國社會實踐的近期變化,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專業社會學人才的培養,同時也為其他希望更多、更系統地了解社會學的人士提供更好的渠道。 我們尤其感謝為《社會學概論新修精編本》(第二版)的編寫奠定基礎的各位作者。他們分別是: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李強教授,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彭泗清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李路路教授、潘綏銘教授、林克雷教授、胡鴻保教授、于顯洋教授、張建明教授、郭星華教授、劉精明教授、馮仕政教授、史希來副教授、廖菲副教授。他們雖然沒有直接參加精編和改寫工作,但是都對本書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這是本書與其他版本《社會學概論新修》保持一致特色的重要條件。
,還要著重指出,沒有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建議,就沒有這本《社會學概論新修精編本》(第二版)的編寫,該社對讀者需求的變化最為敏感。我們對出版社的努力和潘宇編審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示誠摯的謝意!
鄭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