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為經絡腧穴概論。及時章“經絡概述”,闡述經絡系統的主要組成內容、經絡的作用及其理論的臨床應用。通過本章的學習,學生可了解經絡的基本概念和經絡系統的概貌。第二章“腧穴概述”,介紹腧穴的分類、命名、定位方法、作用和主治規律及特定穴的概念和應用等,幫助學生理解腧穴的概念,了解腧穴理論的基本內容及其臨床意義。為便于學生了解經絡腧穴的發展源流,第三章論述了經絡腧穴理論的形成及學術的歷史發展。中篇為經絡腧穴各論,是本書的主體部分。其中,及時至十二章,為十二經絡及各相應經穴的內容,先論述經絡的分布和病候,再介紹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方法、解剖等,使學生對經絡腧穴的理論和應用有具體的掌握。第十三章介紹奇經八脈的分布、功能和病候。其中任督脈腧穴的介紹與十二經經穴體例相同。第十四章對常用奇穴作了扼要介紹。書末附人體十四經穴和常用奇穴彩圖3幀,以便學生對人體穴位有總體了解和比較。中篇的重點是,經脈的循行分布、經絡聯系的臟腑器官及腧穴的定位和主治概要。下篇及時章“經絡的縱橫關系”,闡述根結、標本、氣街、四海的基本概念、內容及其意義和應用,利于學生對經絡的縱橫、內外關系及腧穴的作用規律的綜合理解。下篇第二章“經絡腧穴現代研究”,介紹了近年經絡腧穴研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和有關經絡腧穴實質的的一些觀點和假說,目的是啟發、培養學生的科研思路和方法。書末附錄部分,選錄了常用的經絡腧穴歌賦,收錄了《脈書•十一脈》的內容,供學習時參考。
沈雪勇,男,1957年出生。政治面貌:農工?,F任上海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WHO(上海中醫藥大學)國際針灸培訓中心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學科帶頭人。曾獲“寶鋼獎”和“育才獎”等榮譽。近幾年擔任三部國家統編教材的主編,主持三項國家部級科研課題,發表及時作者SCI源期刊論文10余篇,獲得上海醫學科技獎一等獎一項,教育部高等學??茖W研究成果獎自然科學類二等獎一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三項,申請專利四項。
緒言
一、起源
二、理論形成
三、學術發展
上篇經絡腧穴概論
及時章經絡概述
及時節經絡系統概貌
一、十二經脈
二、奇經八脈
三、十二經別
四、十五絡脈
五、十二經筋
六、十二皮部
第二節經絡的作用及經絡理論的臨床應用
一、經絡的作用
二、經絡理論的臨床應用
第二章腧穴概述
及時節腧穴的分類和命名
一、腧穴的分類
二、腧穴的命名
第二節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規律
一、腧穴的作用
二、腧穴的主治規律
第三節特定穴
一、五輸穴
二、原穴
三、絡穴
四、郄穴
五、背俞穴
六、募穴
七、八會穴
八、八脈交會穴
九、下合穴
十、交會穴
第四節腧穴定位法
一、體表標志法
二、骨度分寸法
附:手指同身寸
下篇經絡腧穴各論
第三章手太陰經絡與腧穴
及時節手太陰經絡
一、手太陰經脈
二、手太陰絡脈
三、手太陰經別
四、手太陰經筋
第二節手太陰腧穴
1.中府
2.云門
3.天府
4.俠白
5.尺澤
6.孔最
7.列缺
8.經渠
9.太淵
10.魚際
11.少商
第四章手陽明經絡與腧穴
及時節手陽明經絡
一、手陽明經脈
二、手陽明絡脈
三、手陽明經別
四、手陽明經筋
第二節手陽明腧穴
1.商陽
2.二間
3.三間
4.合谷
5.陽溪
6.偏歷
7.溫溜
8.下廉
9.上廉
10.手三里
11.曲池
12.肘髎
13.手五里
14.臂臑
15.肩髃
16.巨骨
17.天鼎
18.扶突
19.口禾髎
20.迎香
第五章足陽明經絡與腧穴
及時節足陽明經絡
一、足陽明經脈
二、足陽明絡脈
三、足陽明經別
四、足陽明經筋
第二節足陽明腧穴
1.承泣
2.四白
3.巨髎
4.地倉
5.大迎
6.頰車
7.下關
8.頭維
9.人迎
10.水突
11.氣舍
12.缺盆
13.氣戶
14.庫房
15.屋翳
16.膺窗
17.乳中
18.乳根
19.不容
20.承滿
21.梁門
22.關門
23.太乙
24.滑肉門
25.天樞
26.外陵
27.大巨
28.水道
29.歸來
30.氣沖
31.髀關
32.伏兔
33.陰市
34.粱丘
35.犢鼻
36.足三里
37.上巨虛
38.條口
39.下巨虛
40.豐隆
41.解溪
42.沖陽
43.陷谷
44.內庭
45.厲兌
第六章足太陰經絡與腧穴
及時節足太陰經絡
一、足太陰經脈
二、足太陰絡脈
三、足太陰經別
四、足太陰經筋
第二節足太陰腧穴
1.隱白
2.大都
3.太白
4.公孫
5.商丘
6.三陰交
7.漏谷
8.地機
9.陰陵泉
10.血海
11.箕門
12.沖門
13.府舍
14.腹結
15.大橫
16.腹哀
17.食竇
18.天溪
19.胸鄉
20.周榮
21.大包
第七章手少陰經絡與腧穴
及時節手少陰經絡
一、手少陰經脈
二、手少陰絡脈
三、手少陰經別
四、手少陰經筋
第二節手少陰腧穴
1.極泉
2.青靈
3.少海
4.靈道
5.通里
6.陰郄
7.神門
8.少府
9.少沖
第八章手太陽經絡與腧穴
及時節手太陽經絡
一、手太陽經脈
二、手太陽絡脈
三、手太陽經別
四、手太陽經筋
第二節手太陽腧穴
1.少澤
2.前谷
3.后溪
4.腕骨
5.陽谷
6.養老
7.支正
8.小海
9.肩貞
10.臑俞
11.天宗
12.秉風
13.曲垣
14.肩外俞
15.肩中俞
16.天窗
17.天容
18.顴髎
19.聽宮
第九章足太陽經絡與腧穴
及時節足太陽經絡
一、足太陽經脈
二、足太陽絡脈
三、足太陽經別
四、足太陽經筋
第二節足太陽腧穴
1.睛明
2.攢竹
3.眉沖
4.曲差
5.五處
6.承光
7.通天
8.絡卻
9.玉枕
10.天柱
11.大杼
12.風門
13.肺俞
14.厥陰俞
15.心俞
16.督俞
17.膈俞
18.肝俞
19.膽俞
20.脾俞
21.胃俞
22.三焦俞
23.腎俞
24.氣海俞
25.大腸俞
26.關元俞
27.小腸俞
28.膀胱俞
29.中膂俞
30.白環俞
31.上髎
32.次髎
33.中髎
34.下髎
35.會陽
36.承扶
37.殷門
38.浮郄
39.委陽
40.委中
41.附分
42.魄戶
43.膏肓
44.神堂
45.譩譆
46.膈關
47.魂門
48.陽綱
49.意舍
50.胃倉
51.肓門
52.志室
53.胞育
54.秩邊
55.合陽
56.承筋
57.承山
58.飛揚
59.跗陽
60.昆侖
61.仆參
62.申脈
63.金門
64.京骨
65.束骨
66.足通谷
67.至陰
……
第十章足少陰經絡與腧穴
第十一章手厥陰經絡與腧穴
第十二章手少陽經絡與腧穴
第十三章足少陽經絡與腧穴
第十四章足厥陰經絡與腧穴
第十五章奇經八脈
第十六章奇穴
第十七章根結標本與氣街四海
附錄
彩圖1近期國家標準穴位圖(正面)
彩圖2近期國家標準穴位圖(側面)
彩圖3近期國家標準穴位圖(背面)
(一)功能
維脈的功能主要是“維絡于身”,對全身氣血起溢蓄調節作用,而不像十四經那樣交接“環流”。楊玄操注:“維者,維持之義也。此脈為諸脈之綱維,故日維脈也。”紀齊卿云:“陽維者,維絡于陽之脈;陰維者,維絡于陰之脈。所以陰陽能相維者,經血滿足,通達四旁,能維絡于諸經也。”
陽維主要維系諸陽經,主一身之表;陰維主要維系諸陰經,主一身之里。即《難經》所說的“陽維維于陽,陰維維于陰”,以達到陰陽“自相維”,即各經之間互相聯絡,從而調節氣血的盛衰。
(二)病侯
《素問 刺腰痛》:“陽維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腫,刺陽維之脈。”
《難經 二十九難》:“陽維維于陽,陰維維于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
《脈經 平奇經八脈病》:“診得陽維脈浮者,暫起目眩,陽盛實者,苦肩息,灑灑如寒。診得陰維脈沉大而實者,苦胸中痛,脅支滿,心痛。”
據以上記載,陽維、陰維的主病,《內經》只提到腰痛,在《難經》中才從“不能自相維”去分析有關病癥。“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是形容精神渙散和肢體松懈。陽維失去維絡,就出現陽證、表證,見寒熱、頭痛、目眩等;陰維失去維絡,就出現陰證、里證,見心腹痛、胸脅痛等?!睹}經》所述可與《難經》相參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