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講述了王蕤從少女作家到出國留學,到事業有成,再到"海歸"創業的東西方歷程。在這本書里,作者講述了許多精彩的故事,解答了語言學習、文化交流和留學方面的一些問題,也用生活與工作中的親身經歷向大家展示,一個中國女性如何在英語與母語,物質與精神,事業與家庭,東方與西方,民族主義與普世價值,激情與理性之間找到平衡,給讀者以啟示。
作家、媒體管理人王蕤時隔九年的新作。王蕤少時成名,后赴美留學,給美國國務院當翻譯,在著名媒體做記者,并成為中國出生打入西方主流出版界為數不多的"雙語作家"……盡管她在美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她比別人更早選擇了海歸,創業中關村,游走時尚圈,同時享受生活,成為三個孩子的母親。她說,人生是一種螺旋上升,每一個旅程都有不同的滋味。她說,沒有的選擇只有更適合的選擇,我們游走東西方珍貴的禮物就是擁有獨立的人格……
王蕤,80年代著名的少年作家,北京二中畢業后,保送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后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留學。她在《華盛頓郵報》、《財富》、美國國務院等工作過。回國后擔任時尚雜志In Style、Tatler、《尚流》主編及高級顧問。近些年在中關村創業。她撰寫過多部中文書和兩部英文小說,是中國出生打入西方主流出版界為數不多的"雙語作家"。她被華爾街、美國大學、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約請講演,為《南華早報》寫專欄,擔任NPR 與CNN中國事務評論員。她是Sean, Summer 和 Tommy三個孩子的母親。
序一 我認識的安妮(畢淑敏)
序二 一個美國90后男生眼中的王蕤
王蕤自序
及時章 久遠劫來的青春傷痛
及時節 學通社小記者
第二節 保送與孤獨
第三節 我的英語小秘密
第二章 中學里學外語比學文史吃香
及時節 在北京二中的日子
第二節 "外星球女孩"Rachel來了
第三節 我考大學四級和托福
第四節 英語的語感如何形成
第五節 采訪時中英出擊
第三章 我的免費外教來自哈佛
及時節 大院里跑步遇到美國老頭
第二節 炫耀的中文和簡潔的英文
第三節 不談錢,但要懂文化
第四節 建立自信最重要
第五節 外教的一課
第六節 在美國回憶中國
第七節 不是中國文化vs西方文化,而是傳統Vs現代
第四章 留學加州:在伯克利的日子
及時節 主動退學人大
第二節 在美國學文科
第三節 感恩那些幫過我的美國好人
第四節 成為學霸的利與弊
第五章 融入美國文化的技巧
及時節 口語鬧笑話
第二節 受歧視怎么辦
第三節 在美華人的生存態度
第四節 夢見英語意味著什么
第五節 課外大家聊天的話題
第六節 美國崇尚早熟
第七節 資本主義國家的共產主義公社
第八節 午后時光
第六章 和個性化的美國人打交道
及時節 伊朗異見分子的女兒
第二節 雙重性格的朱迪
第三節 一對同性情人:伊瓦特與蘇西
第四節 典型的美國中產:我的同屋詹尼弗
第五節 加州議員的女兒"白富美"艾琳
第六節 活在美國60年代的鼓手約翰
第七節 好萊塢電影制片人
第八節 在哈佛重逢Michael夫婦
第七章 考上美國國務院語言專家
及時節 偶然選擇了翻譯職業
第二節 肉體與靈魂都在美國路上
第三節 我看美國各地風土
第四節 生老病死之美國態度
第五節 翻譯最重要的是詞匯量
第六節 要有外交官的風范
第七節 有時翻譯就是機器
第八節 受四川處長的窩囊氣
第九節 為善良的中國人找回公平
第八章 用英語寫作大獲全勝
及時節 少年作家變成雙語作家
第二節 英語里,我是沒有束縛的孩子
第三節 愛上街頭式的英語
第四節 用非母語寫作的挫敗感
第五節 70年代生人:理想主義從未泯滅
第六節 英語小說成了美國大學教材
第七節 英語對外國人的包容性
第八節 與蘭登書屋簽約前后
第九節 美國巡回推廣的明星待遇
第九章 "國際范兒"需要自嘲與自省
及時節 在外媒為中國作家搖旗吶喊
第二節 這是一個欲望俱樂部:幽英語一默
第三節 用英語解釋"紅包"和"八字"
第四節 所謂美女作家
第五節 在香港,說普通話還是說英語?
第十章 中美之間的愛與矛盾
及時節 不能忘了母語
第二節 海歸后的反差與文化沖擊
第三節 欣賞個性英語
第四節 過度模仿就成了做作
第五節 洋涇浜英文
第六節 語言思維不同:感性與靈性
第七節 如何達到雙語思維
第八節 中西文化的碰撞
第九節 中國大一統與歐洲多元化:個性與共性
第十節 北京人的鮮活母語是我的財富
第十一章 靈修:迷幻的夏日
及時節 潛意識詞匯
第二節 一場靈修之旅
第三節 遠古的夢想
第四節 沙漠上的烏托邦
第十二章 在外媒爭做主流記者
及時節 《華盛頓郵報》的召喚
第二節 從((華盛頓郵報》到《財富》雜志
第三節 讓世界關注中國
第四節 不被金錢左右的財經媒體人
第五節 "《財富》500強"和《財富》論壇
第六節 我的美國同事看中國CEO們
第七節 我們掀起了中國熱
第八節 更早關注"世界加工廠"的能源短缺
第九節 早期的中國奢侈品玩家
第十節 上海的及時輛加長悍馬
第十一節 二級城市的熱情
第十二節 與中國富豪們面對面
第十三節 全球CEO們的人格魅力
第十三章 進入時尚圈當了"女魔頭"
及時節 "時尚教母"靳羽西
第二節 辦時尚雜志
第三節 來到上海
第四節 女性的美與從眾心理
第五節 我的派對行程
第十四章 最難忘的心靈對話
及時節 伯克利的恒實法師
第二節 "歐元之父"、諾貝爾獎獲得者蒙代爾先生
第十五章 在國內如何學好英語
及時節 利用零敲碎打時間
第二節 自創語言環境
第三節 《走出非洲》與《洛麗塔》:電影的魅力
第四節 聽力的意會與魅力
第五節 死記硬背別學傷了
第六節 寫出精美的英語,你需要一本同義詞字典
第七節 文采與砍字
第八節 有多少種紅色可以表達
第十六章 美國十幾年前的預言
第十七章 留學美國實用問答
及時節 多大去美國讀書比較好
第二節 選什么專業適合自己
第三節 怎樣聯系美國學校
第四節 要認識自己的老板
第五節 在美國找工作
第六節 出國還是回國:人生的選擇
第十八章 與海外女作家的對話
及時節 與嚴歌苓的對話
第二節 嚴歌苓筆下的王蕤
第十九章 我為什么海歸
第二十章 你的至愛,我的哀愁
——與《人民日報》記者王堯的對話
《從加州到北京:我的留學美國與海歸經歷》:
我到美國后不久,在街上和一個老年婦女撞了車,我的車停得好好的,在等紅綠燈,她撞了過來。我至今不知道這是不是就是美國式的"碰瓷"。也聽說有人專門針對新移民和開車技術比較差的亞洲女性展開碰瓷。但是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太太也會這樣嗎?我至今沒有答案。反正分明是她的責任,她仗著自己是本地人,報了警不說,還惡人先告狀,嘰里咕嚕沖警察說了一大堆,我的嘴自然沒有她那么快。警察是個土生土長的美籍華人,那種叫ABC(Ameri Canborn Chinese)的。大概是跟白人結了婚,把自己的姓改成了Anderson。這種ABC我從來就沒有喜歡過。他們中很多人喜歡表現自己美國化,比美國白人還要歧視從中國來的亞洲人。瞧不起中國窮,等中國富了,又千方百計在美國人面前展示他們是中國種,挺扭曲的。
跟扭曲的人能好打交道嗎?這個小個子女警察對我特別兇,說是我的錯。對白人婦女倒是特別殷勤,問長問短。
我反駁,她嚇唬我說你知道在美國對警察不敬,可以抓你。你再反駁,我就抓你。
我當時覺得,作為一個中國人,特別受侮辱。我可能一輩子都沒受過那么多的恥辱。我想,女人何苦為難女人,何況都是亞洲人?看著那個面貌丑陋、眼睛很小、個子很矮的ABC警察,能想象出她在美國成長這一路遇到的歧視。也許這是她看到中國人、新移民這樣蠻橫的原因吧?我們可能在語言上有問題,我們可能因為不知道美國體系而不敢去投訴她。我們只能吃啞巴虧。當時,她對我的態度比對撞我的老太太兇狠多了。
怎么辦?好人不吃眼前虧。我忍氣吞聲,決定走人。這時,白人婦女向我索賠2000美金私了。我更明白她是在敲詐。我說走保險和法庭的路吧。我不私了。輸了,輸多少錢我都賠你。我說。雖然我知道,那個ABC警察可能會寫一份有利于對方的報告,但我也不怕。我也有筆。
我補救的辦法是長篇大論原原本本地寫經過,并畫圖給我的保險公司。結果,那個想訛我錢的人沒有得逞。后來,聽朋友說在美國碰瓷的老太太老頭不少。尤其對剛來的外國人。她沒想到我這小個子亞洲女人還挺喜歡打筆仗,所以就沒敢再惹我。
關于ABC(美國出生華人)或者CBC(加拿大出生華人),我想多說幾句。很多人認為中國教育很糟糕,孩子越早出國受教育越好。但是在國外長大,黃種人變成少數民族,你父母的文化變成了傳統文化,你被要求接受現代的西方文化,所以很多ABC或CBC華人都有些自我認知問題,他們經常為"自己到底是誰"而焦慮。很多人叫他們香蕉人,顧名思義:外黃內白。我在北京就認識這樣一個夏威夷長大的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