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公共財政預算管理改革與實踐》通過完整的指標體系和覆蓋全國的問卷形式獲得了反映我國各級財政預算管理基本狀況、運行特點、措施手段和矛盾難點的一手資料??紤]到年度間研究工作的銜接,研究對象的范圍超過了一般意義上的財政預算管理邊界。課題組將財政預算管理內容劃分為四個主要方面:一是標準預算周期管理,也即預算編制、執行、決策到監督的全過程。二是全口徑預算管理,即對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障預算、地方債務預算和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等四個主要領域的考察。三是財政預算管理改革熱點,包括預算民主管理、政府會計改革、預算公開管理、土地收入管理、績效預算管理和部門預算改革等方面。四是財政預算管理外部環境,包括財政管理體制和轉移支付、財政信息化管理和財政戰略管理等內容。在操作層面,研究按照預算宏觀管理、預算微觀管理和預算管理自我強化三個方面漸次推進,采用突出重點、體現、深入剖析、綜合評價的基本范式,沿循確立主題、設計指標體系、編制和組織問卷、分析數據、提出意見與建議的邏輯關系,整體研究結構堅持多層遞進、網狀布局、系統展開。
《地方公共財政預算管理改革與實踐》共分為六個部分。及時部分為總論,論述財政預算管理的性質、特點與內容,并總結和概括我國財政預算管理的基本情況與問題。第二部分是指標建構,分析了指標設計的基本思路、原則和要求,并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反映管理活動特點的、易于定量和統計分析的指標體系。第三部分是對四個領域的預算管理內容進行涵蓋省、市、縣三級財政的逐項分析,得出地區指標值的基本情況和全國意義上的平均情況,從而可以定量反映我國預算管理的水平和能力。第四部分是對財政預算管理的12類一級指標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價,并按照效率、均衡和協調三項標準得出省、市、縣三級層面綜合評價值。第五部分是發展建議和未來展望,即對問卷和指標反映出來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解決意見,并對未來的發展提出設想。第六部分為典型案例,總結了北京市、廣東省、浙江省溫嶺市和河南省焦作市等四個地區在財政預算管理中好的做法和主要經驗。
第1章 總論
1.1 中國地方公共財政預算管理研究的選題
1.2 財政預算管理的任務、原則與內容
1.2.1 財政預算管理的任務
1.2.2 財政預算管理的原則
1.2.3 預算管理的主要構成和內容
1.3 研究的思路、框架與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步驟
1.3.4 研究方法及創新
1.4 我國預算管理發展的總體狀況
1.4.1 我國預算管理發展的綜合評價
1.4.2 我國財政預算管理的總體狀況
第2章 指標體系的設計框架、布局與主要內容
2.1 指標方案構成:基本思想與結構布局
2.1.1 總體目標與設計原則
2.1.2 經濟、社會和財政"三位一體"的總體結構
2.1.3 指標體系的層次結構與功能
2.2 目標體系:指標體系的功能與框架
2.2.1 目標體系的基本構成
2.2.2 指標體系的功能
2.2.3 指標體系的框架
2.3 指標體系的說明
第3章 地方公共財政預算管理改革與實踐
3.1 預算編制管理
3.1.1 省本級預算編制管理
3.1.2 市本級預算編制管理
3.1.3 縣本級預算編制管理
3.1.4 地方預算編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2 預算執行管理
3.2.1 省本級預算執行管理
3.2.2 市本級預算執行管理
3.2.3 縣本級預算執行管理
3.2.4 地方預算執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3 決算管理
3.3.1 省本級決算管理
3.3.2 市本級決算管理
3.3.3 縣本級決算管理
3.3.4 地方決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4 預算監督管理
3.4.1 省本級預算監督管理
3.4.2 市本級預算監督管理
3.4.3 縣本級預算監督管理
3.4.4 地方預算監督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5 完善政府預算體系
3.5.1 政府性基金預算
3.5.2 社會保障預算
3.5.3 國有資本經營預算
3.5.4 政府債務管理
3.6 財政預算管理改革
3.6.1 預算民主管理
3.6.2 部門預算改革
3.6.3 政府會計改革
3.7 預算績效管理改革
3.7.1 省本級預算績效管理
……
第4章 主要指標分析與改革實踐評價
第5章 完善地方公共財政預算管理的思路、經驗與展望
第6章 地方公共財政預算管理改革前沿
后記
5.3.10完善財政管理體制與轉移支付管理
財政管理體制和轉移支付制度是劃分各級政府財權、加強中央宏觀調控、協調地區發展的重要制度安排。從總體情況看,地方政府在財政體制和轉移支付改革中的推進力度很大,省直管縣、鄉財縣管等財政層級層面的改革深入推進,轉移支付和支持可持續發展等新領域的改革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以下不足和問題:如省、市級政府和組成部門調整事權分配、事權標準時,本級財政部門的參與程度偏低;在共同承擔支出責任的事項和項目中,相關責任劃分的清楚程度不夠;省本級對市、縣財政轉移支付中,一般性轉移支付的比例不高;市、縣間橫向轉移支付推進緩慢;市、縣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受上級專項資金的影響明顯。鑒于此,下一步,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完善。
(1)提高財政部門在其同級政府和組成部門調整事權分配、事權標準的參與程度
根據問卷,只有34%的省級財政部門、59%的市級財政部門參與事權調整時已經建立起較成熟的參與制度或規定,有為數不少的省市在事權調整時卻基本不聽取財政部門意見,也不邀請財政部門參與。這樣使得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缺乏有效的基礎機制。下一步,應提高有關省市財政部門在其同級政府和組成部門調整事權分配、事權標準的參與程度。此外,省級財政還應加強對市、縣財政根據事權變化和事權標準改變而建立相應的財政收入分配調整機制。
(2)規范省以下政府支出責任劃分,將部分適合更高一級政府承擔的事權和支出責任上移,加快完善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
目前,以省級財政為例,將明確的撥付時間、合理承擔比例、嚴格而高效的使用規定等事項做到責任劃分清楚的僅有14個省區,占樣本量的48%。在多數地方,在省市、市縣、縣鄉共同承擔支出責任的事項和項目中,相關責任劃分較為模糊。今后應進一步規范省以下財政收入和政府支出責任劃分,將部分適合更高一級政府承擔的事權和支出責任上移,強化省級政府在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支出責任,提高民生支出保障程度。在注意處理好與現行行政管理體制和其他經濟管理權限關系的基礎上,積極推進省直管縣財政管理方式改革。強化鄉鎮財政管理,因地制宜深化鄉財縣管改革。把加強縣級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財力保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滿足縣級基本財力保障需要,實現保工資、保運轉、保民生為目標,在中央和省級財政加大支持力度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獎補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