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社會工作》是由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組織編寫的社會工作實務系列教材之一。《婦女社會工作》由一批主要講授婦女社會工作課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校教師集體編寫而成。該書體現出兩個特點:一是理論和實務的結合,二是社會性別的視角。為促進婦女社會工作在理論和實務上的結合,《婦女社會工作》在闡述了什么是婦女社會工作,它的歷史與發展、理論與方法等問題之后,進一步探討了如何依據相關的婦女權益法規,運用社會工作的方法、技巧去服務女性的問題。全書涵蓋了四個部分:理論、實務、案例以及關于婦女的重要綱領性文獻。這樣的寫作體例,意在以密切結合實際的案例討論,促進對婦女社會工作專業知識的理解與吸收。希望《婦女社會工作》能成為普通高等學校社會工作專業很好的教科書,也可以成為從事婦女工作的社會人士的閱讀教材。
《婦女社會工作》是"普通高等學校社會工作專業實務系列教材"之一,全書共分11個章節,在闡述了什么是婦女社會工作,它的歷史與發展、理論與方法等問題之后,進一步探討了如何依據相關的婦女權益法規,運用社會工作的方法、技巧去服務女性的問題。全書涵蓋了四個部分:理論、實務、案例以及關于婦女的重要綱領性文獻。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張李璽,1953年生,女,教授、博士,陜西延川人,中國共產黨黨員,現任中華女子學院院長兼黨委副書記。1982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獲學士學位。1992-1993年,在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和凱珀拉努學院做訪問學者,2002年獲得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博士學位。2001年被評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全國婦聯"九大"執委;曾當選為中共"十六"大代表。
張李璽長期從事婦女學教學和性別研究工作,致力于男女平等及女性參與社會發展。曾先后出版了《女性學心理學》、《角色期望的錯位:性別關系與婚姻沖突》等專著,在中外雜志上發表了《父權制的復蘇和中國婦女的回應》、《婦女的經驗和婦女心理》等多篇中英文論文。并主持和參與了"農村婦女受教育狀況"、"中國城市流動女性人口狀況"、"面向二十一世紀女性高等教育研究"等部委課題和國際組織資助的課題。
現兼任中國婦女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副會長,《亞太地區社會工作雜志》(Asia Pacific Journal of Social Work)和《反對對婦女暴力》(Violence against Women)兩本國際英文雜志的中國編委;聯合國發展署社會性別項目高級顧問和中(國)加(拿大)婦女法項目高級教師。曾受邀出席聯合國47屆婦女地位委員會專家論壇、國際婦女學跨學科大會亞洲地區城市會議等國際會議并做主旨發言。
及時章 婦女社會工作概述
及時節 婦女社會工作的緣起
第二節 婦女社會工作的界定
第三節 婦女社會工作的價值原則
第四節 婦女社會工作的本土化探索
第二章 婦女社會工作的理論基礎
及時節 馬克思主義婦女觀
第二節 女性主義理論
第三節 社會性別主流化
第三章 婦女社會工作方法
及時節 婦女社會工作方法的知識基礎
第二節 婦女個案工作
第三節 婦女小組工作
第四節 婦女社區工作
第四章 中國婦女問題分析
及時節 中國傳統文化的性別分析
第二節 社會變遷中的中國婦女(1840年至今)
第三節 中國婦女的現實境遇
第五章 婦女社會工作實務理論
及時節 基變社會工作理論
第二節 性別與發展理論
第三節 婦女賦權理論
第四節 婦女與參與式發展理論
第六章 反貧困與農村婦女服務
及時節 對女性貧困化現象的理論解釋
第二節 社會工作的介入
第三節 案例分析與討論
第七章 再就業與城市婦女服務
及時節 城市下崗女工的現實困境
第二節 社會工作的介入
第三節 案例分析與討論
第八章 流動婦女與打工妹服務
及時節 社會流動中的婦女
第二節 社會工作的介入
第三節 案例分析與討論
第九章 反家庭暴力與婦女服務
及時節 對家庭暴力的相關研究
第二節 社會工作的介入
第三節 案例分析與討論
第十章 生育健康與婦女服務
及時節 生育健康是婦女的一種權利
第二節 社會工作的介入
第三節 案例分析與討論
第十一章 發展中的婦女社會服務
及時節 和諧性別關系視野中的婦女服務
第二節 婦女服務機構和內容的多元化
第三節 構建性別敏感的婦女社會工作
附錄一 案例
案例一 青年女性就業問題個案分析
案例二 青年女性就學問題個案分析
案例三 單親成長小組
案例四 山陽健康教育實踐項目
附錄二 重要綱領性文獻
文獻一 《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01-2010年)》
文獻二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文獻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