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蔡昉的經濟學隨筆集,為作者在學術研究之余寫作的非專業類短文,文風輕松活潑、內容具有故事性。從經濟學家的性格、落后地區發展、人口增長、收藏品投資到文藝欣賞,經濟學思維和視角貫穿其中,讓讀者在享受閱讀的同時,領悟經濟學的奧妙,學會以另一種視角看待日常之事。
本書是經濟學家蔡昉的隨筆集,文章選自作者在《讀書》《經濟學家茶座》《三聯生活周刊》等非專業類報刊發表的短文,文風輕松活潑、內容具有故事性。從經濟學家的性格、公共事務的處理到日常生活的觀察、文藝欣賞,內容皆為作者在經濟學研究之外的所思所想,經濟學思維和視角貫穿其中,讓讀者在享受閱讀的同時,領悟經濟學的奧妙,學會以另一種視角看待日常之事。
蔡昉,男,1956年9月生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副院長、黨組成員。1982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農業經濟系,獲經濟學學士學位,研究員。1985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經濟學碩士學位,1989年獲經濟學博士學位。1985年以來,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并任研究室主任,1993年被評為研究員后,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所副所長并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人口學系主任,1998年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并任《中國人口科學》雜志主編。2008年3月任全國人大常委、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人口學會和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副會長、農業部軟科學委員會委員、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專家委員會委員等。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勞動經濟學、人口經濟學、中國經濟增長、收入分配等。
自 序╱ 003
及時編 經濟學與經濟學家
經濟理論應該怎樣構造?/003
怎樣傳播經濟理論/013
從發展經濟學到“窮人的經濟學”/ 023
經濟學思維與經濟學寫作/029
經濟學研究的結論和過程/035
從澳大利亞在博弈論中“失局”所想到的/040
由華盛頓榆樹想到經濟學發展的南北互補/043
知識的矛盾與矛盾的知識/046
經濟學家的性格會影響他們的結論嗎?/050
經濟學家為什么傾向于奉行“經濟學帝國主義”?/054
經濟學家與“阿堵之物”/ 059
第二編 公共政策的制定
謹防中西部陷入“梅佐喬諾陷阱”/ 065
“雷尼爾效應”與地區差異/071
拿什么開發西部地區?/075
遙想攀枝花/080
“索洛維亞”的餡餅/085
薩繆爾森遲到30年的答案/089
鷹和人都吃雞/093
小藥片反射的歷史與邏輯/101
第三編 生活中的觀察
“眾志成城”也是生產力/109
對表與趕超/113
專業領域的名人及其“物”與“值”/ 120
人多勢不眾/127
“卑賤者”最聰明/131
“盧卡斯除外”:吸煙的外部性及其解決方案/136
經濟學規律的善用與濫用/140
世紀新人面臨的“怎么辦”/145
第四編 歷史和藝術的啟示
達利繪畫與古典主義包容性/155
“沉悶的科學”辯/163
攝影師眼中的移民母親/169
人類的故事,我的故事/172
“高水平均衡陷阱”是不成立的/178
記憶的經濟史學/183
馬爾薩斯何以成為最“長壽”的經濟學家?/188
中國財富增長與“馬未都效應”/ 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