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城》全書共有22卷,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及時部分包括前10卷,主要批駁異教徒對基督的責騅,重評羅馬史,認為羅馬的毀滅是咎由自取,與基督教無關。第二部分包括十一卷至第二十二卷,較為系統地涉及歷史觀。具體說來,第十一卷至第十四卷闡述了人類社會的起源,或“上帝之城”與“世俗之城”的來源;第十五卷至第十八卷闡述了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第十九卷至第二十二卷闡述人類歷史的結局。
《上帝之城》篇幅巨大,論題重復、思想矛盾之處時有發生,很難用今日的學術標準去斷言這個文本中有一個嚴密的思想體系。奧古斯丁多變的生活軌跡與復雜的思想歷程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他本人也曾說自己是一個“隨著生活進展而寫作,又在寫作中進展”的人。但畢竟,這是奧古斯丁的一部晚期著作,其中的內容融會了他一生中的主要思想,因此可以說《上帝之城》是“奧古斯丁思想的成熟之花”,是他一生思想的結晶。
奧古斯丁生活在羅馬帝國走向衰落的年代,是當時偉大的神學家。他的著作在整個中世紀對基督教學說和觀點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事實上他的影響至今仍然存在。本書是他 著名、有影響的著作,供廣大愛好者閱讀參考。
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亦作希坡的奧古斯丁 Augustinus Hipponensis,天主教譯“圣思定”、“圣奧斯定”、“圣奧古斯丁”,公元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古羅馬帝國時期天主教思想家,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教父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羅馬天主教系統,他被封為圣人和圣師,并且是奧斯定會的發起人。對于新教教會,特別是加爾文主義,他的理論是宗教改革的救贖和恩典思想的源頭。
奧古斯丁主張藝術應拋棄現實世界而反映上帝,達到為宗教服務的目的,造型藝術用于裝飾教堂,詩和音樂應贊美上帝;人欣賞藝術作品實際上是欣賞藝術作品中所包含的上帝的理念。他認為世俗藝術是不真實的,它挑動人的邪惡欲望、使人遠離美的上帝。
奧古斯丁在歸信基督之前可能就已經閱讀了新柏拉圖主義的大師--普羅提諾(Plotinus)的著作,所以他的思想在許多方面是有著很明顯的新柏拉圖主義的色彩。他看重永恒而形上的事物,輕視感官可及的事物;看重理論性的冥思,輕視實用的知識為此生的必須和無奈;堅持要借著從感官的奴役得解放以達于靈魂的凈化。
奧古斯丁的宗教神秘主義美學思想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對世俗藝術的攻擊涉及到虛構、想像、構思、象征和形象等文藝理論問題,對后來的許多文藝流派都有影響。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亦作希坡的奧古斯丁 Augustinus Hipponensis,天主教譯“圣思定”、“圣奧斯定”、“圣奧古斯丁”,公元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古羅馬帝國時期天主教思想家,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教父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羅馬天主教系統,他被封為圣人和圣師,并且是奧斯定會的發起人。對于新教教會,特別是加爾文主義,他的理論是宗教改革的救贖和恩典思想的源頭。
上帝之城
《上帝之城》不僅是圣奧古斯丁的杰作之一,而且同《懺悔錄》一樣,在世界所有文獻中占有經典地位。要分析這部巨著的內容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盡管全書有一種整體規劃,但其風格的鮮明特點卻是很多離題的發揮。寫這篇序言的目的,是幫助讀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奧古斯丁的主題上,并且強調該主題的歷史重要性。在奧古斯丁關于一個普世宗教社會的理念里,我們可以找到今天縈繞在許多人頭腦中那個關于全球社會的理想的起源。
導言
序言
1.普世社會問題
2.上帝之城與普世社會
3.基督教智慧與全球社會
及時部 異教神祇與俗世的幸福
及時卷 羅馬的陷落非基督教之過
第二卷 異教神祇從未保護人的靈魂
第三卷 異教神祇不曾防范人世的苦難
第四卷 上帝之公正與羅馬帝國的發展
第五卷 神道與羅馬的強盛
第二部 異教神祇與來世的幸福
第六卷 永生與多神論之不足
第七卷 異教自然神學的批判
第八卷 經典哲學與雅致的異教
第九卷 異教神祇、魔鬼和基督教天使
第十卷 基督教崇拜與柏拉圖主義神學對照
第三部 兩座城的起源
第十一卷 創世與兩組天使
第十二卷 被造的意志和善惡的區分
第十三卷 亞當之罪及其后果
第十四卷 兩種愛產生兩座不同的城
第四部 兩座城的發展
第十五卷 早期《圣經》歷史中的兩座城
第十六卷 從大洪水到大衛王時期的上帝之城
第十七卷 從先知時期到基督出世
第十八卷 古代歷史中的人之城
第五部 兩座城的終結
第十九卷 哲學和基督教關于人類終結的論述
第二十卷 審判日時兩座城的分離
第二十一卷 俗世之城的終結和懲罰
第二十二卷 上帝之城的永福
索引
譯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