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青年文摘》簽約作家丁立梅十年經典散文與新作。丁立梅是近十年受到江蘇、山東、江西、廣西、浙江、云南、四川、重慶、湖南、河北等省份中考語文命題組青睞的作家。本書精選了80多篇更適合中學生提升閱讀和作文的文章,其中有作者推薦閱讀的精華文章,有根據網絡調查其他人都在搜索和研讀的文章,有質量上升但是被其他版本忽略的重點文章,80多篇每一篇都可能成為未來幾年中考真題文章或范文。更是提升閱讀和寫作的專用版本。
《愿你每天春暖花開》關注平凡的、底層的人們,書寫他們的艱辛與苦難,甚至是低谷和不幸,丁立梅以一個女性的細膩去記錄和歌頌他們的堅強——他們亦是成功的人,幸福的人,值得敬仰的偉大的人。她為我們展示了世間奮斗能量的情感之源:希望、自我的價值、親情、友情、所有觸動過我們的人,讓我們從中汲取愛的力量。
1、中考現代文閱讀熱點作家:丁立梅提升閱讀和寫作的精選本。
本書《愿你每天春暖花開》中丁立梅以更深層的筆觸,關照年輕人都關心的話題:生活態度、愛情、自我、選擇、責任、成功、與社會的和解、生命的厚度等。她以豐厚的閱歷給出溫情而深層的講述,每一篇都是提升閱讀和寫作的佳作。
2、根據網上閱讀評論、轉發量精選出的更受歡迎文章。
本書《愿你每天春暖花開》部分文章根據讀者評論互動量,轉載頻率,對讀者建設美好內心的影響等幾個參數精選出來的。80多篇文章都是精華中的精華。省去讀者自己排選的麻煩。比如《書香做伴》《我們該有的生活態度》《每一顆種子,都有它自己的奇跡 》《淺淡歲月,總有歡喜相守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淺淡歲月,總有歡喜相守》《住在自己的美好里 》。
3、精選質量上乘但被其他版本忽略的作品——被未來中考選中的概率更高。
丁立梅老師親自精選。如《掛在墻上的蒲扇》《棉被里的日子》《天很藍,仿佛多年前》《傳奇》《少年事》《朵朵》《后一片老房子》《一塊橙色口香糖》《愛的延續》《我想養一座山》《 等你80 年》《我在戲里與你相會》等。
4、現代文閱讀理解 中高考作文范文 提升版
丁立梅為本書《愿你每天春暖花開》特別選出文采結構思想更提升一級的文字,偏重高年級或者基礎更好一點的學生水平。讀者可根據自身水平在閱讀完《所有精彩都是心靈》后,做提升閱讀和寫作水平。
丁立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考熱點作家,《讀者》《青年文摘》簽約作家。讀者都叫她“梅子老師”。她的文章近十年多次入選中學語文教材、各類教輔書,或者被設計為中、高考語文閱讀題。她被讀者譽為“最暖人心的作家”。是江蘇、山東、江西、廣西、浙江、云南、四川、重慶、湖南、河北等省份中考語文命題組青睞的作家。
梅子老師,文思細膩,文風清新高雅,所涉獵題材接近我們普通人的一般生活,但她超越了庸常生活,帶著用一種高格的感受力,帶領我們去發現和放大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美。她的文章因其開拓的美好心靈境界,而伴隨很多人走過了他們的青春時代,成為他們學習和成長的心靈讀物。
及時章
我們該有的生活態度
每一顆種子,都有它自己的奇跡
淺淡歲月,總有歡喜相守
許明天一個夢想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住在自己的美好里
養心
堅持
書香做伴
女人如花
冬葵
24小時就是一輩子
兩個瓦工師傅
傳奇
少年事
朵朵
第二章
人生中那遠遠悠長的愛啊,你慢慢品
深情
我們曾在青春的路上相逢
那算不算初戀呢?
布達拉宮里的愛情絕唱
十九朵玫瑰和一把青菜
想犯一次賤
如果蠶豆會說話
愛的標準
格桑花開的那24小時
相守
老鐵匠
第三章
當下就是最美好的時光
桃花紅
口音
掛在墻上的蒲扇
棉被里的日子
天很藍,仿佛多年前
一片老房子
桃花流水窅然去
撿拾幸福
一件米黃的衣
偶遇
心上有蜻蜓翩躚
生命是一場感恩
第四章
致那些給過我們溫情和力量的人
愛,踩著云朵而來
一件紅毛衣
母親的生日
母親的守候
誰知道一棵草的心
愛如山路十八彎
愛,是等不得的
人面桃花相映紅
一塊橙色口香糖
愛的延續
董師傅
第五章
我們的世界姹紫嫣紅開遍
才有梅花便不同
花都開好了
菊有黃花
薔薇幾度紅
冬天的樹
草地上的月亮
被春惱
人間四月天
幸福的黃昏
醉太陽
清供
我想養一座山
第六章
就這樣活出生命的厚度
善心如花
他在歲月面前認了輸
口紅
小鳥每天唱的歌都不一樣
修車人
六只柿子
親愛的
我要為你吹一世的笛子
黑白愛
桃花芳菲時
等你80 年
我在戲里與你相會
傳奇
我的整個少年時代,都被一個叫卜子的堂哥激勵著。那個時候,村莊閉塞得有些孤寂,土地清瘦,四季的風,空落落地吹著,可因為有那個堂哥卜子在,一切便都明麗起來。父親和母親,抱著這樣的念想,有朝一日,他們的孩子,也會成為卜子一樣的人。那是黑里頭的亮,再清寒苦貧的日子,也有了奔頭。
閑暇時,父親總要給我們講講卜子。他深吸一口水煙,目光迷離地朝著南方,那是卜子所在的方向。他說,卜子啊。我們就聚精會神起來。在一邊納鞋底的母親,也豎起耳朵,手上的動作明顯放慢了。門外,槐樹上小雀們的叫聲,也似乎放輕了許多。
父親愛講卜子小時候的糗事。這讓我們有種錯覺,卜子是與父親無比親近的。有了這層親密關系,陌生且遙遠的卜子,便跟我們也親近起來,他是我們的榮耀和驕傲。有一件事父親講過不下二十遍,說卜子五六歲時,到舅舅家做客,大人們不拿小孩當回事,不讓他坐席上,讓他蹲灶角邊吃。他竟掉頭就走,回去發狠說,再不去這個舅舅家了。后來,果真有好多年都不肯去舅舅家,舅舅再怎么哄也不肯去。那么小的人,就那么有骨氣,父親贊許地點點頭。母親在一旁開口了,要不是那么有骨氣,他哪里會過上現在的好日子。
堂哥卜子的好日子,被眾多親戚津津樂道著,在我們貧瘠的想象里,是錦繡無端的。怎么說呢,就像土布與綢緞的區別。就像清湯寡水與美味佳肴的區別。堂哥卜子早已成為我們這個家族的傳奇。原先也是一普通農家青年,高中畢業后,在村里做代課老師,娶得村里支部書記的女兒為妻。書記女兒卻嫌他難看(據說卜子長得丑),不拿他當人,總瞧他不起,給他氣受,甚至紅杏出墻。他一氣之下,離了婚,南下求學,歷盡辛苦,,考上名牌大學。畢業后,他被分配到南方,事業做得風生水起。吃穿不愁自不必說,還娶了個年輕貌美的廣東姑娘,住著大洋房。在我們尚不知荔枝為何物時,他家的荔枝成籃成籃放著吃不掉。
然不知什么原因,堂哥卜子自打去了南方,就再沒回來過。每年春節,都要謠傳一陣他要回來的消息,各家早早做好接待的準備,主婦們更是使出看家本領準備菜肴,,卻全都落了空。我盼望見到堂哥卜子的心情,格外強烈,在兄妹幾個中,就數我成績好。父親說,我極有可能踏上卜子的腳印。卜子成了我的一面旗幟,一個標桿。我卻從沒見過堂哥卜子,我的兄妹,也都沒見過。連我的父親,對卜子的樣子,也是模糊不清的。但父親訕訕笑,說,他小時候的樣子我是記得的,眼睛小小的,很神氣。
這讓我疑惑不已,堂哥卜子與我的父親到底有多親?我是搞了好久才搞明白,原來這個堂哥,并不是我真正意義上的堂哥,他是一個遠房伯伯的兒子。這個遠房伯伯,平日與遠親們少有往來,但因他家出了一個卜子,原先少走動的,這才相互走動起來。這種情形有點滑稽,我們已熟稔卜子到骨頭里,日日念著盼著,他卻連我們是誰都不知道。他根本就不認識我們。
失望是有的,但轉而又高興了,因為父親說,卜子的家族觀念特別強。例證是,某某本家的孩子,去投奔他了,他給那孩子安排工作了。這讓我們聽著很安心。
我初中畢業那年,堂哥卜子終于決定起程回鄉。消息早些天就在親戚中傳播,后來,得到證實,說堂哥卜子攜妻挈女已在歸途中。一路之上,不斷有朋友攔下他,熱情款待,一兩天的行程,硬是走了一個多星期。眾人快樂且仰慕地嘆息一聲,哎,卜子啊。便有親戚天天去車站接,終于在某24小時的一縷黃昏中,把卜子接回。
家家都興師動眾宴請卜子。我家也打掃干凈庭院,辦好酒菜,專等著迎接卜子的到來。父親一早就騎車上路了,到幾十里外的卜子家去,隆重地邀請他。我們眼巴巴等了24小時,等回父親,父親卻失望地說,卜子太忙了,家家都請,有時忙不過來,24小時要吃六頓呢。父親帶回來一袋話梅,一袋椰子糖,還有一盒酥餅,說是卜子給我們兄妹幾個的禮物。我們就著昏黃的燈光,翻看著卜子給的禮物,聽父親講在卜子家的見聞,他家門前花團錦簇,人來人往,無一刻不是熱鬧的。
卜子最終沒來我家。他送的話梅我吃了兩顆,酸得掉牙,但還是歡喜的,這是堂哥卜子給的呀,是來自大城市的。那是我及時次吃話梅。
我念高中時,參加一次大型作文競賽得了獎,父親慫恿我給堂哥卜子寫封信,向他匯報這件喜事。父親說,在我們這個大家族里,也只有你以后能跟卜子平起平坐了。父親的話,讓我覺得神圣。我鋪開信紙給堂哥卜子寫信,我抬首寫,尊敬的卜子哥哥。打下無數的草稿后,總算寫成。給全家人念了兩遍,大家都說好,我這才鄭重地把信寄出。
期待堂哥卜子回信的日子,是忐忑著的。每次走過收發室門口,看見收發室里那個胖阿姨,我總心跳如鼓,我覺得,她掌控著堂哥卜子的信。我有些討好地沖她笑,叫她阿姨。終于有24小時,在我再次對著她笑,叫她阿姨時,她從一堆信中,抽出一封,對我揚揚,說,是你的吧?我一眼瞥見信封上赫然印著南方某大單位的地址,呼吸變得急促。胖阿姨也瞟一眼信封,隨口問了句,你家什么人在那邊?我匆匆答,我哥。抓起信就跑。我不知道我為什么要跑,似乎那顆快樂與驕傲的心,唯有奔跑,才能盛放。
堂哥卜子的回信,成了全家人的幸福,大家有事沒事就要我拿出來念。在信里,卜子夸我真是了不得。他說我一定能考上好大學,為我們這個家族爭光。父親到處傳播這事,弄得親戚們看我的眼神,也充滿了羨艷,仿佛我已經出息起來。這無形中給了我巨大壓力,我拼了命地學習,朝著堂哥卜子指引的方向,快馬加鞭。
我成功了。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會兒,我恨不得立即飛到南方去,讓堂哥卜子看看我的通知書。我決心去看他。父親十分支持,自打我考上后,父親整天神采飛揚,走哪里胸脯都挺得高高的。我家也出人了!父親處處顯擺。去,去讓卜子看看,父親說。
我背上家里的土特產,坐了24小時一夜的長途車,終于抵達堂哥卜子所在的城。不知是不是天色漸暗的緣故,出現在我眼前的城,并非想象中的華麗麗,而是灰灰的。連路旁開著的美人蕉,也色彩淺淡。堂哥卜子站在一根路燈的柱子下,對我伸出手,客氣地說,是妹妹吧?我站在向晚的風里,傻愣愣看著他,我不能相信,我眼前的這個人,就是我念念了這么多年的堂哥卜子。他怎么會是卜子呢?他禿著頭,瘦削削的臉上,爬著橫一道豎一道的皺紋,穿一件皺巴巴的白襯衫。
他提起我的行李,攔了輛出租車。我木偶一般跟著他,穿街過巷,,走到一個老住宅區。三樓,樓道陰暗,我走得磕磕絆絆。他不時回頭關照我,妹妹,小心啊。我馬上要換大房子了,這里暫時住著,他解釋道。
我點頭,答一聲,哦。鼻子卻酸酸的。他家兩室一廳的房,因我的到來,顯得有些擁擠了。他把女兒的房間騰出來給我住,念初中的女兒和他們擠一間。堂嫂的表情淡淡的,和我打了一聲招呼,她就把自己關到房里去了。
堂哥執意帶我去飯店吃飯。街邊小飯店,堂哥點了三五個菜,要了一瓶酒。他不停地招呼我吃菜,起初也還清醒著,但喝著喝著,就喝多了。他的話跟著多起來,說起這么多年他一人在外,老家人都以為他做了大官,發了大財,凡是跟他家沾點邊的,都想奔著他來。妹妹,你知道嗎,我也不過是個小小的辦事員,混了幾十年,才混個科級,能辦什么事?求人半天,才把一個遠房表弟安排進了一家單位做保安。他說他最怕回老家,那是傷筋動骨的事,千里迢迢回去,事先要準備一大堆禮物,哪一家親戚都要照顧到。他說他也只拿著一份工資,卻要養活一家人。堂嫂一直沒工作。女兒的教育費用又高,每周上一次鋼琴課,就得花掉近小半個月的工資。
那天堂哥卜子還說了些什么,我記不清了,只記得,他眼淚糊了一臉。第二天酒醒了,他看見我很不好意思,悄悄問我,我沒亂說什么吧?我說沒有。他跑出去買幾只芒果回來,他說,這是南方水果,你一定沒吃過。我自然沒吃過。他女兒回來看見芒果,想吃,他用眼神狠狠制止住了。后來,我在廚房門口,聽到他在廚房內對女兒說,那是給你姑姑吃的,她沒吃過這種水果。我的眼淚差點掉下來。
他挽留我多住幾日,說假都請好了,準備陪我四處逛逛。我謊稱家里有事,不肯多住。他無法,只得送我去車站。在等車的間隙,他跑去買了好多袋話梅和椰子糖,讓我帶回老家,給各家親戚送去。車還沒來,我們站著,一時都無話。他突然說一句,告訴家里人,我這里一切都好。我狠狠點頭。
我從南方回,提著一袋一袋的話梅和椰子糖。親戚們都很好奇我的南方之行,他們吃著椰子糖,扯著我非讓我講講卜子不可。他們問我,卜子是不是住著大洋房?是不是開著小車?是不是水果成籃成籃放在家里吃不掉?我說,哦,是啊是啊。親戚們便快樂且滿足地嘆,哎,卜子啊。
等你80 年
一則新聞,縮在報紙的一隅,若不留意,便錯過了。
新聞說的是沙特阿拉伯一個叫艾德的97歲老人,歷經80年的風風雨雨,和80年前相戀的姑娘,終于喜結連理。
80年前,艾德年少,姑娘青春。一朝相遇,情竇初開,滿世界的陽光燦若春花。
他們無可救藥地愛上了。避開眾人,偷偷約會在椰棗樹下;偷偷遠足去沙漠深處。明月照她回,她頻頻回首道,一定要等著我啊。誓言是那樣的美好:他將為夫,她將做妻,將來的將來,他們還要生一群可愛的孩子。
然世事難料,等他們長到談婚論嫁的年紀,現實卻給他們當頭一棒,按當地風俗,姑娘必須嫁給部族內的表兄弟或堂兄弟。天昏沉沉黑下去,明媚不再。一對戀人,最終被迫分開,勞燕分飛。
后來,姑娘另嫁了,艾德另娶了,兩個相愛的人,從此遠成天涯。
一年一年過去了,沙漠的風,吹老了太陽,吹老了月亮,吹老了綠洲上的椰棗樹。艾德和姑娘,也在各自的人生里,把日子守成暮色。艾德先后結過兩次婚,兒女滿堂。姑娘先后結過六次婚,不曾生育。
人生至老,剩下的財富,是回憶。對于年老的艾德來說,回憶成了他不可或缺的溫暖。這一年,艾德97歲了,第二任妻子亦已老去。暮色蒼蒼里,艾德獨坐著,一遍一遍撫摸記憶。風吹起他身上袍子的一角,舊事前塵,涌上心頭。塵封80年的戀情,就在這時,突然破塵而出,鮮亮如初。他心跳如鼓,閱盡人世滄桑,到頭來,不能忘懷的卻是,那年那月那人。那時候,年輕的椰棗樹,一排排站立在綠洲上,枝葉婆娑;天空明凈得像一件簇新的白袍子。
他再也坐不住了,走出家門,去尋找80年前心愛的姑娘。不知他經歷了怎樣的千辛萬苦,姑娘最終竟被他找著了。當然,眼前的姑娘,亦已是步履蹣跚的老嫗。那有什么要緊?在他眼里,她還是青春的那一個。他迫不及待向姑娘求婚了,這時,也已是單身的姑娘,毫不猶豫答應了他的請求。80年的等待,終于修成正果,他成了她的夫,她做了他的妻。
如果愛過,你會記住我80年嗎?縱使記住,在80年后,你還會回頭來找我嗎?——這簡直有點癡心妄想了。所以,我很羨慕這對不老的戀人,錯過一次,并非錯過一生,只要心中有愛,哪怕再等80年,她依然是他,夢寐以求的愛人。
我在戲里與你相會
祖父年輕時,曾在大上海的十里洋場待過,拉黃包車討生活。那個時候,他已娶了我祖母,不知怎的一個人跑去上海。動亂年代,家鄉鬧饑荒,祖母看著餓得面黃肌瘦的我父親,狠狠心,把當時只有四五歲的我父親,塞到一條去上海的船上,托人帶去上海找祖父。
祖父那時迷聽戲,辛苦拉車掙來的錢,幾乎全扔進戲院里。到了大上海的父親,跟著祖父,沒有預想中的飽肚子。戲臺上水粉一片,花紅柳綠。戲臺下,賣油餅的,提著籃子,挨個叫賣,那香味兒,把父親小小的心,纏繞了又纏繞。父親眼巴巴看著油餅,拽著祖父的衣袖叫:“父,我餓。”祖父兩眼仍緊緊盯著臺上,他的眼里,映著一個水粉世界的花紅柳綠,哪里顧得了塵世的饑餓愁苦,他哄父親:“乖,好好聽戲就不餓了。”
父親最終沒能抵得了餓,跑回鄉下祖母身邊。走時祖父也不曾挽留,問別人借了錢,買了十個油餅揣父親身上,就讓他跟一個回鄉的老鄉走了。
祖父就這樣,一個人待在上海,鄉下的一個家,他是不去想的,他沉醉在他的戲里面。祖母帶著一幫孩子,吃盡苦頭。給他寫家書,說鄉下日子難。祖父回,換換就過去了。如此的不負責任,讓祖母一想起就淚落如雨。
祖母是怨祖父的,那種怨里,甚至帶了恨。我有記憶時,祖父早已從上海回到鄉下來了,和我們一家子一起過。他還是喜熱鬧。鄉下熱鬧少,偶爾也有演戲的過來,搭一戲臺子唱戲。戲唱得粗糙,只穿著家常衣裳,在戲臺子上咿咿呀呀。祖父全然不顧祖母的罵,追了去看,看得津津有味。看完,他會跟我們描繪當年大上海戲院的繁華,“那些唱腔做功,才叫好吶。”祖父說。祖母在一邊聽見,氣不打一處來,嘴里就罵:“死老頭子,你就知道你一人快活!”祖父便頓了話題,訕訕地笑。
并不曾留意,祖父和祖母之間,什么時候變得親密起來。我外出求學,一日一日離家遠去,偶爾回家,總看到兩個老人,在檐下忙著,一個擇菜,一個必掃地。一個上鍋,一個必燒火。最有趣的是他們間的稱呼全變了,祖母不再叫祖父死老頭子,而是稱他“爹爹”。祖父則稱祖母“奶奶”。
我工作后,拿到及時個月工資,給祖父買了臺紅燈牌收音機。祖父歡喜得很,整日捧手上,聽里面的人唱戲。祖父喜歡的是京劇,祖母喜歡的卻是越劇,祖父竟舍了自己的喜歡,跟祖母后面聽越劇。什么時候什么臺播越劇,他們比誰都清楚。一到播放時間,兩人就搬了凳子,緊挨到一起聽。收音機里,祝英臺在唱:“觀音大士媒來做啊,我與你梁兄來拜堂。”梁山伯生氣了,回:“賢弟越說越荒唐,兩個男子怎拜堂?”我祖母聽到這兒,跺腳嘆,一迭聲說:“傻子傻子,她是女的扮的呀。”祖父在一邊,笑呵呵看她。那樣的畫面,很和諧,很柔軟。
是的,除了柔軟,我想不到別的詞來形容他們在一起的樣子。兩人的眉眼里,有了相似的東西,是大浪淘盡后的安寧。曾經的怨恨,早已消失殆盡。親人間,還有什么不可原諒的?他們成了相依為命的兩個。祖母偶去親戚家待一兩天,祖父必在門口一日數回望,望不回,就馬上追了去,直到纏著祖母回家來。
老來的祖父,對祖母很依戀,亦很愛。一生的愛仿佛這時才覺醒了,他會走上大半天的路,只為去買祖母喜歡吃的薄荷糖。他也給祖母買新鞋新衣裳,尺寸竟是不大不小,正正好。溫暖的冬陽下,他們一起做老衣。綢緞的料子,上面繡著絳色的花朵。祖母說:“爹爹,這料子好啊。”祖父回應:“是啊,奶奶,這料子好啊。”他們一起用手摩挲著布料,神態安詳且滿足。滿世界的太陽光,小絨毛似的,靜靜飄落。
祖母去世得很突然,下午還好好的,還和祖父一起給一只羊喂草的。到了晚上,她說頭暈,人就倒下去了,再沒醒過來。祖父一直拉著她的手,大家硬把他拉開去,給祖母換上老衣,祖父這才驚醒過來,他哭叫一聲:“奶奶,你不要丟下我走啊。”人就整個跪下去了,伏到地上,拼命朝躺著的祖母磕頭,頭磕破了,還是磕。他的眼淚成串成串流,只沒有話。
祖母火化后,祖父變得沉默了,他整天呆呆坐著,對著一處看。只到飯時,他才醒悟過來似的,蹣跚著去,先盛一碗飯,擺到祖母遺像前,他叫:“奶奶,吃飯啦。”然后守一邊等,仿佛那邊正在吃他遞給她的飯。估計那邊的祖母,吃得差不多了,他會說:“奶奶,我收碗啦。”把祖母遺像前的飯碗端走,自己吃掉。給他另盛飯,他不肯吃,說:“我幫奶奶吃剩飯呢。”
我回家,從沒跟我提過要求的祖父,卻要我買一臺紅燈牌收音機給他。原來的那臺,已壞掉。他以為,只有這樣的收音機里,才會時時有戲聽。
我沒找到紅燈牌的收音機賣,那種牌子的收音機,早被淘汰掉了。我給祖父買了一款新式的,效果相當好。我幫祖父搜索到唱戲的臺,比畫著告訴祖父,有戲可聽呢。祖父看懂我的手勢,一把接過收音機,緊緊抱進懷里面,有失而復得的歡喜。他不停地撫著收音機,一遍遍。褶皺如核桃的臉上,慢慢現出笑來,他喃喃說:“奶奶啊,有戲聽嘍,好聽哦。”他的眼神漸漸變得迷離、幽遠、沉醉,那里,戲正唱得熱鬧,他在戲里面,與祖母相會。
九十高齡的祖父,這個時候,其實已耳聾好幾年了。
一件米黃的衣
母親六十歲生日那天,父親特地趕了三十多里路去了一趟老街,給母親買回一件新衣裳。
新衣裳尺碼過大了些,且顏色也俗,黃,艷黃。——父親是個對穿著極不講究的人,他的衣服,都是母親幫著買的,所以,他挑衣服的眼光,就很有限了。我們以為母親定會不喜,定會埋怨和責怪。誰料母親卻歡天喜地接了去,臉上現出少女般羞澀的紅潤,唇邊的皺紋,花瓣一樣一瓣一瓣舒展開來。她孩子似的,迫不及待把父親送的新衣換上。
我們于是都看到一個事實——父親買的衣,與母親極不相配,纖瘦的母親,裹在那件大大的衣服里,顯得矮小。還有那顏色,是極其耀眼的米黃,母親的膚色,在天長日久的風吹日曬之下,已成黝黑。米黃的色彩,襯得母親的膚色,越發地黑了。
母親卻喜滋滋在穿衣鏡前轉個不停,一邊拿眼瞟父親,問,好看嗎?父親看半天,用手搔頭,有些沮喪地說,尺碼好像大了。母親忙低下頭看衣,說,哪里大了?然后抬頭,沖父親笑,說,不大不大,正正好的,這樣穿著才不拘束。語氣里蕩漾的,竟都是歡喜。怕父親不信,母親又伸直手臂,做了一個展翅欲飛的動作,以證明那件衣服,她穿著的確很舒服。父親起初還忐忑著,怕母親不滿意。待看到母親如此心滿意足,他也高興起來,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吃飯時,還因此多喝了兩杯酒。
這以后,但凡遇到母親認為的重大場合,譬如家里來客人了,譬如走親戚,母親必把父親買給她的那件衣,隆重地換上。其實,母親的衣櫥里,并不缺少衣裳,我和我姐,給她買得最多的,就是衣裳。母親隨便穿上哪一件,都比父親買的那件強,但母親硬是不穿。一次,我實在忍不住了,背著父親,悄悄跟母親說,換一件吧,這件不好看。母親笑,低頭輕輕摩挲著衣角,說,這是你爸送我的呢。遂照舊穿了它,傍了父親,從容淡定地走。
一件耀眼的米黃的衣,如果沒有愛意,也許俗不可耐,但有了愛,一切就都不一樣了。感動,是在那一刻充盈于我的心的。一輩子沒說過愛的母親,卻把愛詮釋得如此簡單明了,只因為那是父親買給她的衣,再不合適,她也能穿出幸福來。
偶遇
小城有家賣飾品的小店,店名叫得極有意思,叫“偶遇吧”。小店開在一條古舊的街道上。店里賣的都是小飾品:精美的鑰匙扣,拙樸的香水瓶,會唱歌的玻璃小人,五顏六色的發圈……每一樣,都是精致小巧的。一間再普通不過的小屋,被裝點得像童話。讓人頗感意外的是,店主是個六十開外的老婦人,穿大紅的衫,戴貝殼串成的手鏈,笑容燦爛,舉手投足間,自有一段風情。年輕時,她迷戀小飾物,一直沒有機會開這樣的店。退休了,她重拾舊夢,天天守著一堆“寶貝”,把日子過得如花似玉。
那條街道我不常去,自然不知道這間偶遇吧。那天突然撞見,歡喜莫名。后來的一些天,我腦子里不時會蹦出那家小店來,一屋的小飾品,叮叮,叮叮。與老婦人的優雅,竟十分的般配。我不由自主地微笑,歲月里,我們會漸漸老去,夢想卻不會。
也是這樣的偶遇,在武漢。當地文友拉我去逛光谷步行街。天橋之上,我被一朵一朵怒放的玫瑰花牽住了腳步。確切地說,那不是花,那是一堆橡皮泥。可它分明又是花,瓣瓣舒展,鮮艷欲滴。
捏橡皮泥的,是個矮個子男人。眼睛細小,皮膚黝黑,滿臉滄桑。滄桑中,卻有種淡定的平和。他在眨眼之間,把一小坨橡皮泥,捏成一朵盛開的玫瑰。我蹲下去,看他捏。他十指扭曲,嚴重殘疾,卻靈活。手像被施了魔法似的,在橡皮泥上輕輕一按,一瓣花開了。再輕輕一按,一朵花開了。
我挑起一枝,紫色,典雅大方。想買。他說,這個不賣,人家預定好了的,你要買,我再給你捏。我驚訝了,我說,你可以重捏一個給預定的人啊。他卻堅持不賣,說他答應過給人家留著的,就一定得留著。一會兒,他給我捏出另一朵來,撒上熒光粉。他關照:你回去對著燈光照上十來分鐘,它會發光的,很美,很溫暖的。
從武漢回來,別的東西沒帶,我只帶了那枝花回來。看見它,我總要想一想花后的那個人,生活對他或許有諸多不公,他卻能夠做到心境澄清,讓花常開不敗。
人生還有多少這樣的偶遇?在時間無垠的荒野里,我們都是跋涉的旅人,卻因這偶然的相遇和眷顧,布下溫暖的種子。日后,于某一時刻,不經意地想起,那些溫暖的種子,早已在記憶深處,生根發芽,抽枝長葉。
少年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