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房室養(yǎng)生集要(增補本)薈萃中國古代醫(yī)家、道家、儒家等有關房室養(yǎng)生的文獻,予以校勘、句讀、訓詁、析義、闡微,以見幾千年來中國古代醫(yī)家、養(yǎng)生家在房室養(yǎng)生、優(yōu)生、子嗣、胎教、醫(yī)藥除疾、延年益壽等方面的學術積淀。作者在對中國房室養(yǎng)生學的產生和發(fā)展覓其源、探其流、薈其精、釋其義,著力彰顯其資料價值、學術價值的同時,以通俗語言行文,力求將歷來被神秘化的房室養(yǎng)生學說及房中術講解給普通讀者,告訴人們房室養(yǎng)生是怎么一回事,房室養(yǎng)生與健康、長壽的關系,以及怎樣進行房室養(yǎng)生。
房室養(yǎng)生學是養(yǎng)生及時學。養(yǎng)生之學有先天養(yǎng)生和后天養(yǎng)生兩方面的內容。人們通常所說的養(yǎng)生是指后天養(yǎng)生,按唐代醫(yī)藥養(yǎng)生學家孫思邈的話說,人到了四十歲以后體質衰退,就要注意養(yǎng)生了。無非就是食補、藥補、運動鍛煉、慎房事、慎起居等。所謂先天養(yǎng)生是父母對子代來說的,也就是要從父母那里獲得良好的遺傳基因,優(yōu)生優(yōu)育,得到優(yōu)良的健康體質。而房室養(yǎng)生學既是對子代的先天養(yǎng)生,又是對己身的后天養(yǎng)生,所以說它是養(yǎng)生及時學。從對子代的先天養(yǎng)生來說,就關系到父母代的擇偶、婚姻、房事、種子、受孕、胎教、優(yōu)生優(yōu)育等內容。從己身的后天養(yǎng)生來說,除了藥補、食補、運動鍛煉等方面以外,在房室養(yǎng)生中,則關系到科學安排房事、掌握房術技巧、和諧夫婦感情、活躍生命動力、寶精惜氣養(yǎng)神、節(jié)欲、愛液采補等。從人類生命的承傳來說,先天養(yǎng)生比后天養(yǎng)生更為重要,它是人體生命質量的關鍵所在,是健康長壽的根本前提。房室養(yǎng)生學是一門極其重要的人體生命科學!
中國古代房室養(yǎng)生學源遠流長,上下幾千年,文獻浩繁,散見于經史子集及歷代各家著作中,不見于經傳者亦多有之,故今整理此類文化遺產在尋覓搜集文獻資料方面頗為困難。有些文獻不見于館藏書目,但在古籍中,或在一些著作的引用中常常被提到,如《龍虎真經》《張果老陰丹》《青城玉房秘訣》等,上世紀前曾有人見于館藏,而今卻消息渺茫,也許有24小時會重新面世。從歷史文獻學和中醫(yī)性學的角度來整理這些文化遺產,進行科學的分析研究,非只不無裨益,而且甚有必要。
中國古代房室養(yǎng)生學開創(chuàng)最早,歷史悠久,內容極其豐富,早就流傳到日本、三韓等境外國家和地區(qū),深得外國學者的喜愛和推崇。荷蘭學者高羅佩用畢生精力,往來于日本和中國,廣搜資料,編著了《中國古代房內考》《秘戲圖考》等書,刊印五十部贈送給五十個國家的圖書館(不含我們中國);上世紀末在北京亮馬河大廈召開中美國際性學會,一位美國男科醫(yī)生在發(fā)言中說,在他的診所里治療陽痿、不孕不育等癥就是運用中國古代的《枕邊書》。而這些,特別是我國古代房中學著作,其內容、其價值、其魅力,國人很多都是不知道的,這實在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一九九一年,本人編著了一本《中國古代房室養(yǎng)生集要》(不到40 萬字),由中國醫(yī)藥科學出版社出版,立刻出現了哄搶的局面,隨即盜版書風靡南北。可見人們對這類書籍還是很需要的。此事已經過去近二十年了,現在看來,此書實有修改增補的必要。現應海南出版社之約,成此增補本《中國古代房室養(yǎng)生集要》。
此次增補,從道學流派、儒家學派、醫(yī)家學派三個系統來搜集資料,因為中國古代房中學著作主要在這三個系統內。特別是道學流派,他們是以養(yǎng)生學為其基本事業(yè)的,房中學又是其重中之重,其著作可謂浩如煙海,一部《道藏》中有關房中學的內容就不知有多少萬言,且大量秘訣流散于民間很難尋覓,故只能擇其要者。儒家、醫(yī)家之書亦只能擇要而選,旨在能反映中國古代房中學的基本內容即可。
本書編寫體例為:
一、所選各流派著作大體以歷史先后為序,以便反映出中國房室養(yǎng)生學承傳發(fā)展變化的情況。
二、在編列出每本所選著作后,有一段題解性的文字,用以介紹作者、版本來由、內容說明等。
三、詞語注釋。
四、語譯。
五、簡述。或對有關內容作簡要的說明,或點評其意義、價值等。有話則長,無話則短。
還有一點要說明的,那就是關于注釋和語譯,采取詳古略近、詳難略易的原則,有的篇目內容通俗簡明,則不注不譯,或者該文雖有一定的難度,但其本身有訓詁注釋,或參閱他篇之注釋可以讀懂者,則亦不予以注釋和語譯。
此次增補,比初版約增加50 余萬字,增選了各流派中的一些重要作品,但仍然非大全大成之書,因為它在古代此類文獻中還只是滄海之一粟,故仍以“集要”名之。然而足可為醫(yī)藥學家、養(yǎng)生學家、房中家研究中國古代房室養(yǎng)生學時提供必要的文獻資料。欲行房室養(yǎng)生者,其理、法、方、藥、術,足可供參考使用。當然,這些著作畢竟是封建時代的東西,其糟粕與精華共存,運用時應注意取舍。
愿這本書給你帶來婚姻美滿、家庭幸福、子孫發(fā)達,給你帶來健康長壽!
本書為中國性學會、北京大學醫(yī)學部性學研究中心、中國古代性文化研究課題組重點項目。
本科學安排房事、掌握房術技巧、和諧夫婦感情、活躍生命動力、寶精惜氣養(yǎng)神……
本科學閱讀房中書,正確看待房中術。
本房室養(yǎng)生——健康養(yǎng)生要義。
本篇目齊全,資料翔實,點評到位,解讀精準。
作者為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醫(yī)科院副院長,擔任中國性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性科學》雜志編委,《中華醫(yī)學論壇》主編。長期從事古籍整理及其研究工作。
本書薈萃中國古代醫(yī)家、道家、儒家等有關房室養(yǎng)生的文獻,予以校勘、句讀、訓詁、析義、闡微的學術性著作,以見幾千年來中國古代醫(yī)家養(yǎng)生家在房室養(yǎng)生、優(yōu)生、子嗣、胎教、醫(yī)藥除疾、延年益壽等方面的學術論述。作者在對中國房室養(yǎng)生學的產生和發(fā)展,覓其源,探其流,現出主線,析出分期,綱舉目張,薈萃成集。因此該書對研究中國古代房室養(yǎng)生學,以為現今之優(yōu)生優(yōu)育、提高人口素質、養(yǎng)生延年,從而建立新的房室養(yǎng)生學有重要的參考作用和學術價值。
中國古代房室學說略考
一 中國古代房室學說之命題及正名
二 中國房室學說之起源及其學術流派
1.道學流派
2.儒家學派
3.醫(yī)家學派
三 中國房室文化之歷史分期
四 中國古代房室文化史上的學術之爭
1.魏晉方士倡縱欲閉精之說
2.關于“生男生女”、“轉女為男”及交合擇王相日之說的爭論
3.提倡晚婚、疏字,反對早婚的一些科學論述
五 中國古代房室文化的主要成就
1.開創(chuàng)最早,文獻豐富
2.學術多樣,涉及面廣
3.關于子嗣優(yōu)生問題
4.關于兼性人的討論
5.在解剖學方面的成就
6.在醫(yī)藥學方面更有其卓著的成就
歷代道學流派論房中
一 道家學派論房中
老子論保精
《文始真經》
行氣銘玉杖飾
二 黃老學派論房中
馬王堆房中醫(yī)書
《黃帝內經》中的房中學論述
《黃帝外經》
黃帝授三子玄女經
《周易參同契》(節(jié)選)
《廣弘明集》二論
《陰真君還丹歌注》
《太平經》(節(jié)選)
《太平經釋文》(節(jié)選)
三 漢魏以后方術道士房中著作選
《黃庭經》
《素女經》(并《玄女經》)
《素女方》
葛洪論房中養(yǎng)生
陶弘景《御女損益篇》
王屋真人口授陰丹秘訣
赤將子輿《還元化真訣》
孫思邈《房中補益》
《玉房秘訣》附《玉房指要》
《洞玄子》
陳希夷《房術玄機中萃纂要》
玉溪子丹房語錄
《道樞 容成篇》
《悟真篇》(節(jié)選)
《紫團丹經》
《中和集 傍門九品 下三品》
《某氏家訓》(殘葉)
三豐丹訣
張三豐祖師《無根樹詞》
孫汝忠《金丹真?zhèn)鳌?/p>
《金丹真?zhèn)鳌防m(xù)編
朱權《房中煉己捷要》
洪基《攝生總要 房術秘訣》
《既濟真經》
《修真演義》
《素女妙論》
《玄微心印》
《紫閨秘書》
歷代醫(yī)家論房中
華佗結毒(花柳病)科秘傳
《褚氏遺書》房中論
巢元方論陰陽易及夢與鬼交
陳自明《婦人良方》房中方論選
李鵬飛《三元延壽參贊書》論天元之壽
朱震亨論色欲和房室保健
金禮蒙《醫(yī)方類聚 房中補益》
徐春甫《古今醫(yī)統大全 房中節(jié)度篇》
萬全《萬密齋醫(yī)學全書》論寡欲與優(yōu)生
李時珍《本草綱目 人部 人傀》論兩性畸形
張介賓《宜麟策》
岳甫嘉《種子編》論交合與優(yōu)生
葉桂《秘本種子金丹》
歷代儒士論房中
《周易》
孔孟諸儒論男女和節(jié)欲
王充論疏字與優(yōu)生
《漢書 藝文志 方技略 房中》
枚乘《七發(fā)》論縱欲之害
白行簡《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
劉詞《混俗頤生錄》論房中節(jié)欲
蘇軾戒色欲三題
愚谷老人《延壽及時紳言》
高濂《色欲當知所戒論》《高子論房中藥物之害》
龍遵敘《食色紳言 男女紳言》
汪昂《勿藥元詮 色欲傷》
石成金論房室養(yǎng)生
沈嘉澍《養(yǎng)病庸言》論養(yǎng)病與戒欲
中國古代房室學說略考
一個古老的學說,它被禁錮、封閉,沉淪了將近千年之久,近年來又在神州大地上復生了,宛如冰河解凍一樣,那潺潺的水聲,充滿著生機和活力。
這一古老的學說,就是中國古代房室學說。中國古代房室學說,近千年以來,一方面遭禁錮,一方面蒙偽諱,被視為誨淫之作,下流污穢之品,“縉紳大夫恥言之”,人們談則色變,唯恐有誨淫之嫌。但是,隨著人類文化科學的發(fā)展,學者們愈來愈清楚地看到,中國古代房室學說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珍品。中國古代的學者們代有其人屢禁不乏地研究出的有關房室養(yǎng)生的理論和方法,是人類優(yōu)生優(yōu)育、保健除疾、健康長壽的寶貴學說。是金子總是要發(fā)光的。因此,現今中國文化界的學者們,正在打開這座久已封閉的寶庫,挖掘出其中的珍品,剔除其偽科學的成分,吸取其科學的內容,為人類的衛(wèi)生健康事業(yè)服務。
為此,本人擬就下列五個問題作一大略的考察。
一 中國古代房室學說之命題及正名
人類的夫婦房室之事,是一種文化現象,這與動物有本質的區(qū)別。動物雖亦有發(fā)情、擇偶、交合、生子之事,但這只是動物的本能,是不學而會的事。人到了一定的年齡階段,對于這種男女交合之事雖然也是不學而會的,但作為人尚有區(qū)別于動物的情愛、婚姻、家庭、禮儀、法度等社會屬性問題,又有優(yōu)生優(yōu)育、養(yǎng)生保健、除疾延年等科學知識問題。而這些綜合起來就是房室文化,或稱房室學說,又可稱做房事學、房中學、房內學、房幃學等。班固《漢書•藝文志》將房中學著作與醫(yī)經、經方及神仙類著作一起列入《方技略》,意即屬于醫(yī)學著作,但實際上它的內容要比醫(yī)學的范圍大得多。就醫(yī)學而言,我國古代的醫(yī)學家、養(yǎng)生學家們,圍繞房室問題討論了婚姻、、子嗣、優(yōu)生、胎教、醫(yī)藥除疾及養(yǎng)生長壽等方面的學術問題。而稍稍瀏覽一下古代房中著作,就可以發(fā)現,我國古代房室學說是以人體生命之學為主干,而關乎養(yǎng)生學、疾病學、治療學、藥物學、生理學、心理學、遺傳學、法律學、教育學、倫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大命題。
中國古代房室學說,現在多稱之為古代性學或古代性醫(yī)學。人們都以為“性學”或“性醫(yī)學”之“性”是現代名詞,其實它在周秦時期就已經產生了。考“性”,許慎《說文解字》曰:“性,人之(陽)氣,性善者也。”段玉裁注引董仲舒曰:“性者,生之質也,質樸之謂也。”其字在《說文解字》與“情”字并提,曰:“情,人之陰氣有欲者。”意思是說,“性”是人體生命的本質(沒有性也就沒有生命),是善的,屬陽性;“情”,是人的欲望,屬陰性。王充《論衡•本性》云:“天之大經,一陰一陽;人之大經,一情一性。性生于陽,情生于陰。”意思是說,自然界的法則是一陰一陽,人的法則是一情一性。《說文詁林》引董仲舒曰:“情者,人之欲也,人欲謂之情。情非制度不節(jié)。”又引《樂記》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禮運》曰:“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勿學而能。”意思是說,情是人體生命本能的欲望,性為靜,情為動。情欲之動必然引起生命的質樸之性動,亦即陰動則陽需應合。這些是不學而會的事,但作為區(qū)別于禽獸的人,必須有法度來節(jié)制它。于是在婚姻、嫁娶等禮節(jié)制度的形式下,進行、交合以及生兒育女的事。這些皆屬于性學研究的范疇,因其是房室中的事情,所以古人稱之為房中、房事、房幃之學等。
二 中國房室學說之起源及其學術流派
欲究中國古代房室文化之起源,須先究人體生命之起源。《老子》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意思是說,“道”是產生宇宙萬物的原始物質,這個原始物質產生了渾一之氣,或曰混沌之氣,這個混沌之氣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二氣又化生了清氣、濁氣、和氣這三氣,三氣化生為天、地、人。《周易•系辭》曰:“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這就是說,人的生命是由男女構精的性活動產生的。而性活動是人生本能的需要,正如孟子所說:“食色,性也。”《禮記》亦云:“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現代養(yǎng)生學家則據以推論出人體生命有三大需要: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性生活。這樣便可以使人體生命健康地生存,又可以繁衍后代。但是性欲之事,正如陶弘景在《養(yǎng)性延命錄》中所說:“能殺人,亦能生人。”處理不好,則會成為“伐性之斧”,“如戲猛獸之爪牙”。千古以來,多少人竟死于花色之下。而處理得好,則可益身健體,長壽延年,生活美滿幸福。這就不得不迫使古代的賢哲們去探討其中的奧秘,認識其中的道理,尋找其中的規(guī)律和方法,這樣就產生了極為豐富的我國古代房室養(yǎng)生學說。翻檢我國古代文獻,查閱其房室學著作,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國古代房室學說有如下三大流派,即道學流派、儒家學派、醫(yī)家學派。茲分別簡述于下:
1.道學流派
所謂道學流派是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道家學派、秦漢之際的黃老學派、東漢以后道教人物中的一些道教學者。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道家學派,其創(chuàng)始人是老子(約前580 ~前500 年)。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據史書記載他曾當過周王室的史官,晚年看到周王朝日趨衰落,離周入秦,經過函谷關時,為關尹留下了五千余言的道家理論著作,即《老子》,又名《道德經》。《老子》是一部哲學著作,其主要內容論及治國與治身兩個方面。老子認為治國之理與治身之理是一致的。從現存的文獻資料看,最早提出房室養(yǎng)生學術觀點的人就是這位古代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老子。
老子對于人體生命之學的研究,是從對嬰兒的實驗性觀察開始的,從而探究出養(yǎng)生長壽之根蒂,進而提出了房室養(yǎng)生的理論和方法。《老子》五十五章寫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在觀察中發(fā)現:嬰兒雖然骨骼脆弱,筋肉柔嫩,可小拳頭卻握得很緊;他不知道性交的事情,而小生殖器卻常常勃起。這是由于他精氣充沛的緣故。
精,是人體生命之本源。精氣充足,則生命強健;精氣虛弱,則生命衰敗。這是深究天地萬物的本源之論。
嬰兒為什么精氣充沛而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呢?老子在繼續(xù)觀察中發(fā)現:嬰兒終日號哭而音不嘶啞,這是由于他極度平和無欲,因而精氣不耗的緣故。
嬰兒無知無欲,無畏無懼,他所含元精最充足,所以生命力極強,不知道毒蟲會咬他、猛獸會抓他、攫鳥會搏他。善養(yǎng)生者,使所含元精深厚的程度,能比得上初生的嬰兒。老子認為:能做到平和無欲,就是懂得了生命常存的法則;懂得了生命常存的法則,就叫做智慧精明;貪圖性欲就叫做自招災殃;性欲耗費精氣,就叫做硬性消精亡陽。人成長到壯大,就會因耗精而衰老,這是因為不合平和無欲,保持柔弱的養(yǎng)生之道。
老子在這里精辟地提出了節(jié)欲保精的房室養(yǎng)生的根本觀點。這一觀點揭示了人體生命的實質,遂成為幾千年來中國房室學說的理論源泉,后世房室養(yǎng)生學家雖有種種理論、觀點和方法,但在惜精愛氣這一點上都以其為宗旨,遵而依之,無論是醫(yī)家、道家,還是儒家都不敢違背。道家人物莊子、關尹、列御寇等都恪守這一觀點,如《莊子•達生》曰:“人之所取界者,衽席之上,飲食之間,而不知為戒者,過也。”正是言節(jié)欲保精之意。
到戰(zhàn)國末期,道家學派發(fā)展到一個新階段而成為黃老學派,它繼承了早期道學的理論,并有所改造和發(fā)展而成為一種新道學。所謂黃老之學,并非黃帝之學和老子之學的簡單拼湊,而是秦漢之際的新道學家假托黃帝立言,改造老子學說,并綜合先秦各家學說的重要內容而成的一種理論體系。
其主要著作有《黃老帛書》《冠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等。這些著作中對于《老子》書中的“道”這一哲學概念都有所改造和發(fā)展,對于養(yǎng)生之學提出了“適欲節(jié)性”,“貴精重己”才可“長生久視”的理論,繼承了老子的保精思想。
必須充分注意到,黃老之學是特別重視醫(yī)學和養(yǎng)生學的研究的。1973 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馬王堆醫(yī)書》,還有長期以來被稱為醫(yī)學經典的《黃帝內經》等,都是黃老之學在這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在這些著作中對于房室養(yǎng)生學說有科學而系統的論述,特別是《十問》《合陰陽》《天下至道談》《養(yǎng)生方》等,奠定了我國古代房室學說的理論基礎,且成為后世道學人物修煉的主要內容。而《黃帝內經》則成為祖國醫(yī)學理論的萬世之源。由此可見,祖國醫(yī)學理論的形成源于黃老之學,在這一時期,醫(yī)學與黃老之學是密不可分的,醫(yī)學人物都是屬于黃老學派的。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黃老之學遂衰落下去而轉入民間。其中有些人可能就成為職業(yè)醫(yī)人。由于儒學被宗教化,西漢末東漢初佛教傳入中國,因此自戰(zhàn)國時就已出現的神仙方術之士以及民間信奉黃老之學的人,就以《老子》為教義,尊老子為教祖,而形成中國自己的宗教,這就是道教。道教追求長生不死,羽化登仙,以內丹、外丹、房中術為主要修煉內容。這樣,關于房中術的研究,遂在道士中成為專門。
早期的道教分南北兩派。南派最早,是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創(chuàng)立的天師道,又稱五斗米道。據《神仙傳》載:“張道陵者,沛國人也。本太學生,博通五經。晚乃嘆曰:此無益于年命,遂學長生之道……其治病事,皆取玄素。”
所謂“玄素”,即房中學經典著作《玄女經》和《素女經》。張道陵本人是一位房中術專家,所以他要求教徒必須修煉房中術,曰:“爾輩多俗態(tài)未除,不能棄世,正可得吾行氣導引房中之事,或可得食草木數百歲之方耳。”
道教傳授房中術有特殊的儀式,這種儀式在朔、望之夜舉行。此前男女先齋戒三日。行儀開始先有舞蹈,然后男女們成對地實施“合氣”。著名數學家甄鸞本是道教徒,后來叛道,皈依佛門,作《笑道論》攻擊道教:“臣就觀學,先教臣《黃書》合氣之法,三五七九,男女交接之道,四目四鼻,兩口兩舌,兩手兩心,正對陰陽,法二十四氣之數行道。”又曰:“男女至朔望日先齋三日,入私房詣師立功德,陰陽并進,日夜六時。此諸猥雜,不可聞說。”
張道陵死后,其子張衡,其孫張魯繼續(xù)傳道,傳授合氣房術。一時間出現了大批房中家,東漢末年有左慈、甘始、東郭延乍、冷壽光、封君達、郄儉、郝孟節(jié)、王真等。曹操將這些人物聚禁于魏都,為他傳授氣功及房中術。顯然房中術已流入宮廷王室士族社會中去了。至六朝時已有大批房中著作,葛洪《抱樸子•內篇》載有《大清經》《元陽子經》《子都經》《容成經》《玉策記》《入室記》《六陰玉女經》,以及葛洪的《新撰玉房秘訣》等。
后來北派道教在嵩山道士寇謙之率領下改造道教,“除三張偽法、租采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但南派廬山道士陸修靜依然“祖述三張,弘揚二葛(葛玄、葛洪)”。此后唐代的孫思邈、張鼎、呂純陽、洞玄子,五代時的陳摶等,皆有房中學專著。甚至宋徽宗趙佶也曾向茅山道士第二十五代宗師劉混康求廣嗣之法(實即房中術)。元代有胡僧傳授給元順帝的“演揲八法”,明清時尚有《既濟真經》《修真演義》《三峰采戰(zhàn)》《男女房中秘密要術》等房中著作問世,道士中仍有“燒金御女”之士。
由上可知,道學流派是我國古代房室學說的本源和干流,雖然其內部亦有反對派,甚至后世有些道書將房中著作列為“傍門九品”之“下三品”,但也正好證明了房中學是屬于道學內容這一事實。一般來說,這些學說著作在漢以前的,是科學的、健康的,所以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給予了肯定的地位和較高的評價,但自東漢以后,確實有些“此諸猥雜,不可聞說”的內容,為統治者淫樂之需而流入惡道了。對于其中所含的偽科學的、宣揚淫亂的糟粕,今當予以剔除和摒棄。
2.儒家學派
何謂儒家學派?劉歆《七略》曰:“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藝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為較高。”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孔子(前551 ~前479 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生逢春秋末年“禮壞樂崩”的時期,當時唯有他所在的魯國仍稱“禮樂之邦”,有一批以儒為業(yè)者,傳授西周的禮儀,研究典章文物。孔子曾做過替人辦理喪事贊禮的儒,后來一生主要從事教育工作,只在短時間內任過較高的官職(如司寇)。孔子曾經整理六經(詩、書、易、禮、樂、春秋),又以“有教無類”為宗旨,不問身世,廣招學生,開創(chuàng)了大規(guī)模聚徒講學之風氣,是把六經傳授到民間的及時人。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孔子建立了一套闡述禮樂的系統理論,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政治思想、倫理思想、教育思想和哲學思想,由此開創(chuàng)了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理論,經過后人的不斷闡述、發(fā)揮和改造,特別是經過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遂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傳統的政治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重要內容。
孔子比老子約晚生三十年左右,但同為春秋時人。當時儒家和道家,在房室養(yǎng)生上觀點基本相同,都尚節(jié)欲保精之說,且都重視房室學說的研究。據《緯書》載,孔子曾著有房中學著作《秘房記》一書(惜已失傳)。而道家是從人體生命學的角度去研究房中學的,因此對于房中養(yǎng)生的理論、方法較為專深,較為開拓;儒家是在禮義道德的政治觀和哲學觀的支配下去研究修身養(yǎng)性的,從而注重房中節(jié)欲的問題,禮法框架較多,除了作禮義道德的說教外,并無多少科學的探討,因此后世很少見到儒家關于房室養(yǎng)生的專門著作。必須指出,漢以后的大儒皆非純儒,漢武帝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老子的《道德經》在王公大臣及后宮中仍受尊崇。唐初李淵尊李耳為宗祖,信奉道教,再加上《老子》一書本身的魅力,故后世大儒無不誦讀。在房室養(yǎng)生學上,歷代大儒雖無多少建樹,但道家的房中著作仍為儒家所接受,如秦漢之際黃老之學的房中著作、唐代的《洞玄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