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科學家撰寫的散文杰作,收集了古爾德在《自然史》雜志上發表的科學隨想。作者在哈佛大學教生物學,是科學內行,又有歷史家的眼光。他提出了一個問題:達爾文在確立了進化論之后,為什么遲了20年才發表?古爾德說,這是因為他清楚進化論的含義比一般人所意識到的更為離經叛道。然而自達爾文以來,進化論已經發展了快二百年,可許多人仍然對進化論一無所知。大家不知道進化這個概念在開始就是誤用的。達爾文自己并不用這個概念,他只是在《物種起源》的后一段才用到這個詞,而且是作為權宜性對比才這樣用的,他自己的用法是“經過改變的繼承(descent with modification)” 。自然選擇本身就是對環境的適應,并沒有從低到高的方向性,并不代表進步。從“經過改變的繼承”到進化,人們保留了人類的中心地位,保留了世界觀(進化論初是為了與關于上帝的信仰相協調,后來它取代了上帝),不過卻離大師本人的思想越來越遠。
錯綜復雜的學術爭論,撲朔迷離的歷史往事,都因古爾德的生花妙筆躍然紙上。
之所以生存下來,一切只是大自然的選擇
進化論的核心不在于進化,而在于長時間被拒絕和忽視的自然選擇。很多人認為:適者生存,那么誰是適者?就是生存下來的那個。但古爾德指出,這種理解是錯誤的。
斯蒂芬 杰 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1941~2002),是當今世界上著名的進化論者、古生物學家、科學史學家和科學散文作家。他和埃爾德里奇(Niles Eldredge)在1972年共同提出間斷平衡學說,對達爾文學說進行了修正。在他的著作《個體發生和種系發生》(1977)、《人智的錯誤量度》(1981)、《時間之箭、時間之環》(1987)和《奇妙的生命》(1989)等書中,他論述了進化生物學、智力測驗、地質學和古生物學等學科發展史中各種爭論的來龍去脈及其意義。從1974年起,古爾德定期為《自然史》雜志撰稿,這些稿件已經收集成幾個集子,包括《自達爾文以來》(1977)、《熊貓的拇指》(1980)、《母雞的牙齒和馬的腳趾》(1983)等。他的科學文章文風典雅,通俗易懂。
目錄
譯者序 科學散文的魅力
自序 這種生命觀
及時部分
關于達爾文
1 達爾文的拖延
2 達爾文在船上位置的變換,或五年伴在船長的餐桌旁
3 達爾文的難題:進化的艱苦歷程
4 對達爾文理論的過早埋葬
第二部分
人類的進化
5 等級問題
6 人類的枝狀進化與梯狀進化
7 小孩是人類真正的父親 目錄
作者文筆老道、學識深厚,本書堪比文壇上司湯達、普魯斯特的文學評論。
——《科學》書評
古爾德是個有著深刻見解的學者,他的才智、經驗和學識遠遠超出了生物學領域……他是的自然史評論家。
——《芝加哥論壇報》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