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很多東西都需要反向思維的,因為事物的本質也許正與其表現相反。即使表里如一,為求兵行詭道、出人意料或創新,也需要從相反方向思考或尋求方法。不懂得反向思考,即使蠻力耗盡,也未必逃出"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結局。掌握逆思維,你可以退為進、以寡敵眾,輕松繞過障礙,成功到達終點。個中訣竅,盡在本書之中。
換一種角度去成功,帶你找到生活之中的盲點,發現自身擁有的優勢!
姚穎,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畢業后從事出版策劃工作至今,同時也是心理學、成功學研究者。其語言犀利,視角獨特,對事物有較強的感知力。
及時篇 成功的門,用任何方式都可以打開
大多數人習慣于正向思考,僅按事物發展的客觀順序去推理分析,很少站在事情的對立面,打破常規地求異逆想,唯恐被視為"異類""叛逆者",結果徘徊在一道看不見的陳舊觀念、僵化思維的"墻"面前,雖百思卻仍不得其解。其實,成功是一扇門,它并不在乎你用什么方式去打開它,如果懂得調整思維方向,讓大腦和心理來個180度大轉彎,說不定那扇門就開了。
凡事都有對立面,你看哪面呢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360度思考,思路就會越來越寬
倒過來試試,答案可能就出來了
只有錯誤才會讓你繼續進步
學問,就是學習問問題
最危險的地方還是一樣危險
"在此之后"不等于"由此之故"
顛倒順序——田忌賽馬的啟示
越是禁止,人們嘗試的欲望越強烈及時篇 成功的門,用任何方式都可以打開
大多數人習慣于正向思考,僅按事物發展的客觀順序去推理分析,很少站在事情的對立面,打破常規地求異逆想,唯恐被視為"異類""叛逆者",結果徘徊在一道看不見的陳舊觀念、僵化思維的"墻"面前,雖百思卻仍不得其解。其實,成功是一扇門,它并不在乎你用什么方式去打開它,如果懂得調整思維方向,讓大腦和心理來個180度大轉彎,說不定那扇門就開了。
凡事都有對立面,你看哪面呢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360度思考,思路就會越來越寬
倒過來試試,答案可能就出來了
只有錯誤才會讓你繼續進步
學問,就是學習問問題
最危險的地方還是一樣危險
"在此之后"不等于"由此之故"
顛倒順序——田忌賽馬的啟示
越是禁止,人們嘗試的欲望越強烈
第二篇 逆著看逆境,一切皆有希望
處于逆境時先要戰勝什么呢?你可能會說,先要戰勝環境和他人。但你錯了,先要戰勝的是自己。若用逆思維心理寬慰自己,提高自己的"逆商",那么看起來是壞事的逆境,卻能鍛煉你的意志,給予你無盡的力量。反過來想,一切皆有希望!
將缺點逆用,變為可利用的東西
倒過來想想,挫折也許正是禮物
另一只眼看逆境
勝無常勝,而敗也并非永遠
把成功當定局,你離失敗就不遠了
敵人不在外部,而是你熟悉的自己
將自卑化為動力——我自卑,我努力
方向錯了,走得越遠就錯得越深
生活中到處都有委曲的道理
已經堅持了這么久,不怕再試一次
失去的其實從未真正屬于你
把對手當作激勵你進步的"小伙伴"
第三篇 由彼觀彼,而不是由已觀彼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矛盾的存在,常常是因為我們大多數時候都習慣于從自我感受出發,只顧及自己的得失和自己的心情,這是人類的自私心理在作怪。為了消除人際間的不和諧因素,減少彼此間的矛盾,我們應該學會逆思維思考,也就是說要懂得換位思考——由彼觀彼,而不是由己觀彼。能夠設身處地地替人著想,理解至上,同時,懂得一些與人交往的技巧,才會有別開生面的人際關系。
轉換視角,坐到對方的椅子上
多為他人著想,怎會生事端
做個"八面玲瓏"的人不是壞事
若人人只圖自保,世界將變得怎樣
你待人冷漠如冰,別人如何待你熱情如火
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傘
與人交往,"人情牌"打不得
樹怕剝皮,人怕激將
你不愿意做的事,別人也不愿意做
人們通常都是被自己說服的
有缺點的人才更容易被人接受
相信人性本善,別總把人往壞處想
第四篇 職場求存,有些事不是你想的那樣
如何在風云變幻的職場站穩腳跟呢?如果突破常規思維的框框,有意識地運用與傳統思維和習慣"背道而馳"的逆向思維方法,比如以"出奇"去達到"制勝",以"無為"去達到"有為",就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專業人士。
較大的罪過是你比其他人"聰明"
不怕被"利用",就怕你沒用
下屬也能夠"倒行逆施"管上司
沒有抱怨的職場,不是真實的職場
努力很重要,借力更重要
工作并不是一切,不要把職場當成戰場
和尚撞鐘,誰說是得過且過
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別迷茫,也別教條
第五篇 生意好不好,不在努力在思路
諸多人都在講:資金、經驗的不足,產品的同質化,項目的無差異化,跟風嚴重,競爭太激烈等問題讓生意越來越難做。生意真的難做嗎?生意的確難做,但如何在別人都難的時候讓自己生意好做呢?關鍵在于我們的思維方式。若是做反向的生意,結果會怎樣?別忘了,做生意,就是拼智慧!當別人都朝一個方向去想事情的時候,你卻從相反的方向思考出了新的辦法,這樣,你就和別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有效地減少了競爭,達到良好的效果。
做特色鮮明的"那一個",不做幾乎相同的"那一些"
不要讓規則成為左右我們的心理習慣
當99%的人看多時,市場就可能見頂
所謂機會,就是去嘗試新的、沒做過的事
填補市場空白,將缺點轉化為賣點
打破常規的道路通向智慧宮殿
小錢是大錢的"祖宗"
只有放錯的垃圾,沒有尋不見的財富
不在乎等價交換,只在乎各取所需
對抗不如對話,競爭不如"競合"
別人怕露怯,我卻積極尋找不足
第六篇 買和賣,就是一場心理博弈戰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顧客與銷售人員之間總是對立的,他之間永遠是一種博弈關系。銷售人員越是極力推銷,顧客越是不買,這顧客的逆反心理在作怪。而作為銷售人員,賣出產品永遠是終極目的。何才能掌握銷售的主動權?本書送你一個思考的魔盒,以改變以往大多銷售人員正向宣傳的思路,找到一些提升銷量的獨特方法,真正引導你上銷售逆思考之路。
說出缺點,迎接你的不一定是刀槍棍棒
越是標明不準偷看,人們越是想看個明白
限量版真的是為了限量嗎
"量大從優"和"量小易賣"你選哪招
越是難以得到的東西,越希望得到它
會用具有誘惑又略有"威脅"的宣傳手段
不與客戶爭辯,引導客戶說"是"
有點創意,別把自己混在人堆兒里
主動讓步也能夠給對方造成壓力
凡事都有對立面,你看哪面呢
你知道中國律師的鼻祖是誰嗎?他叫鄧析,是春秋戰國人。此人一生以教人訴訟和幫助別人打官司為職業,可謂中國歷史上及時位"大律師"。關于他有這樣一個事例:
一年夏天洪水泛濫,一富人不幸被淹死,尸體被某人撈起。死者家屬聞訊趕來,想出錢贖回尸體,對方卻挾尸要價,價錢高得離譜。死者家屬讓鄧析幫忙。鄧析說:"你放心等著吧。那遺體如果你不去買,別人一定不會買的。"死者家屬一聽有道理,就回去耐心等待了。過了一段時間,得尸者見死者家屬不著急贖尸,而尸體已經開始腐爛了,情急之下也去找鄧析。鄧析說:"你把心放到肚子里吧,死者家屬只能來你這里買尸體。"得尸者覺得在理,就高高興興地回去了。
故事的結局雖不得而知,但可以預見,如果死者家屬和得尸者都遵從鄧析的意見一直等下去,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家屬得不到尸體而傷心,得尸者得不到錢而傷財。當然,在這里鄧析被認為是反面教材,我們并不提倡你效仿他。但鄧析觀察、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值得你借鑒。
在上例中,鄧析用逆思維心理,在客觀事物發展變化的矛盾中,既看到了事物矛盾對立的一面,又看到了事物發展統一的一面;既看到了積極的一面,又看到了消極的一面。若是死者家屬和得尸者也知道這個方法,看到自己的利弊,能平心靜氣地談談,都退讓一步,問題便可圓滿解決。
世間萬物,其對立面都是一種客觀存在,只有相對,沒有。早在幾千年前,中國《易經》八卦的陰陽理論就闡明了宇宙間一切事物的對立性。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發表了物質相對論。我們也常說,"河有兩岸,事有兩面", 沒有高山顯不出洼地。有有就有無,有天就有地,有甜就有苦,有黑就有白,有正就有邪,只不過它們具有或隱或顯、或大或小、或強或弱的區分罷了。
但是,我們經常以"比較"的態度來看待"世界",而且往往還只想保有自己喜歡的一面,這就是我們的通病。如果你從相對立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你的思想就會暫時處于一個不定的狀態,然后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這種思想的"懸念"使思考能力之上的智力活躍起來,并開創出一種新的思維方式——逆思維。
比如,如何防止森林大火呢?你可能會列舉出無數的方法,但皆是從如何防范的角度出發的。而美國專家卻想出一個與"防"相反的方法——以放火來防火。他們發現,低矮的灌木以及叢生的雜草占滿了林中空隙,極易引發火災,一旦出現火警,通道被堵塞,火勢蔓延極其迅速。為此,他們實施有計劃的人工放火,讓灌木雜草在控制下燃燒,這樣可燒出一條人工通道使林中空氣流通,亦可在失火救援時能更方便一些。
這就是反常規之道而行,別人想防火,他們則放火,卻取得了更好的防范 效果。
還有一個與火有關的故事:
草原上突然大火沖天,游客們被困在其中,驚慌失措。一個獵人說:"大家別慌,都聽我的!"他讓大家動手拔草,清出一片小空地來。一會兒工夫,他們就清出了一片空地。這時大火越來越近,獵人讓大家站到空地的一邊,自己則站在火來的一邊,點燃一根火柴放在眼前的干草上,大火騰空而起。
奇跡發生了,獵人點燃的火并沒有順著風勢燒過來,而是迎著那邊的火燃過去。兩堆火碰到一起時,火勢驟然減弱,漸漸熄滅了。
游客們脫離險境后紛紛請教獵人原因。獵人說:"風是向咱們這兒吹的,空地上的氣流是向外吹的,借著氣流火把草燒完了,大火自然就滅了。"
看到了吧,對立面并非真的不相容,有時還能成為處理問題的方法呢!
西方人有一個很好的關于看待事物的方法,比如在難以做出的決定時,會列出所有利弊點,綜合考慮之后再做的判斷。考慮問題總從兩方面來考慮,分析完有利的一面,再分析不利的一面,這樣做能較大限度地擺脫主觀情感的左右和排除外界的干擾。
做任何事都是這樣,不要被狹隘的想象力控制,直接去找問題的答案往往找不到最的那一個,相反,在它的對立面可能有著最正確的 答案。
凡事都有對立面,你看哪面呢?
智慧點讀
對立面的存在,能夠使你明白自己的缺點在哪兒、弱點在哪兒、破綻在哪兒、方向在哪兒。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18世紀以前,盛行著一種錯誤理論——"燃素說",認為可燃物質中存在著"燃素",物體燃燒時,"燃素"以光和熱的形式分離出來。燃素學說實際上是很不科學的,可是風行了一百多年。許多著名的化學家如舍勒、卡文迪許都擁護燃素學說。
1774年,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列在給氧化汞加熱時,偶然發現了一種新的氣體,蠟燭在這種氣體中燃燒比在空氣中燃燒得更旺。這正是氧氣。遺憾的是,普里斯特列認為,這種氣體根本不含燃素,但因蠟燭大量地釋放出燃素,所以燒得更旺。他把這種氣體叫作"無燃素空氣"。恩格斯談到這個問題時說,普里斯特列在"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時候還是沒有得到真理"。
后來,法國化學家拉瓦錫經過多次實驗,認識到這種"無燃素空氣"正是氧氣,于是提出燃燒的氧化學說。這樣,人們才得以弄清燃燒的本質。這也說明燃素說是錯誤的。
類似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也不乏其例。有很多常識和"司空見慣"的現象,并不一定是正確的。比如,我們經常聽人說,每天飲用8杯水有益健康,于是很多人不管喝下這8杯水有多難受,也堅持去喝。那么,當你喝了這些水感覺煎熬時,你是否回過頭來想想,為什么這么難受還要喝下8杯水呢?這常識背后有沒有你沒深入了解的東西呢?只要你想了,你就會發現,該說法忽視了食物中所含有的水分,只單純計算了人體需要的水量。日常喝的果汁、牛奶等可以滿足人體對水分需要,喝多了水反而對健康不利。
再比如,很多人認為多喝骨頭湯可以補鈣。事實上,眾多的研究表明,骨頭湯里并不含有更多的鈣,雖然加醋熬制會使骨頭湯中的鈣有所增加,但仍然較低。
怎么,這些看似正確的小常識,居然是錯的?其實并不奇怪。孔子教育我們凡事應"三思而后行"。然而常識往往不在"思"的范圍內,因為某些常識已化為人們心中不可動搖的精神,獲得了不受思維審視的"豁免權"。當你看習慣了,習以為常了,就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覺得事物本就如此,對它的了解已爛熟于胸,無須再做調查思考。殊不知,事物總在變化,由于對變化了的情況不了解,對自己"熟知"的事情也就不熟了。
俗話說:"熟知非真知,積非可成是。"這也是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導言》中所闡述的一個重要觀點。熟知與真知是有區別的,甚至可以說有很大的差距。熟知只是看到了眼前事物的輪廓,而對其內涵卻未加深思,因而并非是真知。常識也是如此。常識往往是各種錯誤、荒謬的源頭,是世俗的藏身地。因此,常識不是純粹知識。
黑格爾說過一句話:"對認識的認識,對思想的思想。"即對熟知事物關于真知的反思。隨著研究的深入、環境的變化都能顛覆之前的理念。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說:"常識在日常應用的范圍內雖然是極可尊敬的東西,但它一跨入廣闊的研究領域,就會碰到極為驚人的變故。"我們的科學前輩是從沒有答案或者不相信前人的答案中而發現真理的。他們遭人質疑、指責,甚至付出了鮮活的生命。例如,西班牙醫生塞爾維特提出血液來源于心臟而非大腦的理論卻被處死,宣傳哥白尼的"日心說"而被布魯諾活活燒死在鮮花廣場……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因為常識會把一切非常識的東西掩蔽,所以,不要把熟知當真知,更不要把常識、熟知當作全部的知識和智慧。我們要培養自己的逆思維心理,尊重常識但不迷信常識,在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里反向追問并能夠質疑,繼承并能夠批判,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只有顛覆慣性思維,讓天翻,讓地覆,讓天地之間的至尊土崩瓦解,你才會在顛倒乾坤里開辟新的道路。
智慧點讀
不要以為自己的經驗是萬能的、不可更改的,你熟知的事情可能是最荒謬的。
改變千萬中國人思維模式的讀本,中國企業家們都推崇的開竅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