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現有的城市研究關注同一個國家內部城市的差異性強調城市的性但很少從全球視角審視城市發展《城市星球》突破了國家之間的限制利用衛星圖像資料、普查數據和其他土地利用數據選取在2000年城市人口不低于10 萬的全球120 個樣本城市進行分析研究建立多種指標衡量城市化區域的范圍、未開發土地的比重、空間形狀和破碎化程度等城市的共同特征試圖尋找城市發展的普遍規律從而為城市科學這一新興學科提供新的證據《城市星球》的研究成果顯示城市的發展伴隨著不可避免的城市擴張和城市密度降低 這是一個人們不愿意相信但是需要達成的共識基于此共識《城市星球》質疑了傳統的"限制城市擴張" 的政策模式認為城市發展的歷史已經證明了這種模式是無力阻撓城市擴張的因此《城市星球》提出"預留發展空間范式" 的政策模式為城市擴張進行合理的準備直面城市擴張
《城市星球》可作為經濟地理學和區域經濟學等相關專業的學生和學者、城市與區域規劃和國土規劃工作者、相關政府管理人員的參考書,也可供所有關心國際城市化問題的讀者參閱。
目 錄
譯者序
序言
引言及四個命題
及時章 正視全球城市擴張 3
及時節 抵制城市擴張 4
第二節 收集城市擴張數據 8
第三節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各具特色的城市擴張問題 10
第四節 關于本書 14
第二章 "城市擴張" 命題 17
及時節 英國倫敦 17
第二節 美國紐約 19
第三章 "可持續密度" 命題 23
第四章 "居者有其屋" 命題 33
及時節 韓國首爾綠帶 33
第二節 泰國曼谷可支付住房 37
第三節 結論 41
第五章 城市"市政工程" 命題 45
及時節 莫斯科 45
第二節 泰國曼谷 47
第三節 秘魯利馬 51
第四節 加拿大多倫多 53
第五節 結論 57
第六節 對引言及四個命題的評述 57
及時部分 城市化進程
第六章 從歷史視角看城市化 61
及時節 城市化三階段 61
第二節 從馬爾薩斯經濟學到現代經濟學 62
第三節 人口快速增長與城市化 64
第四節 城市公共衛生的改善 66
第五節 轟然倒下的城墻 69
第六節 城市交通技術革命與步行城市時代終結 73
第七章 世界城市化地理格局 77
及時節 發達國家城市擴張歷史 77
第二節 未來城市增長主要在發展中國家 80
第三節 結論 86
第八章 世界城市體系 89
及時節 城市規模結構 89
第二節 城市人口等級體系 92
第三節 城市分布世界格局 94
第四節 不同規模城市人口增長 98
第五節 首位城市 102
第六節 結論 105
第二部分 全球城市擴張
第九章 證據: 新圖景、新指標與舊理論 109
及時節 全球城市擴張新圖景 110
第二節 城市空間結構五個主要特性 115
第三節 指標 118
第四節 城市擴張理論框架 122
第十章 全球城市土地覆蓋及其擴張 127
及時節 大城市和小城市土地覆蓋 133
第二節 全部國家城市土地覆蓋 134
第三節 對城市土地覆蓋中變量的解釋 136
第四節 結論 136
第十一章 持續下降的城市人口密度 139
及時節 人口密度長期下降的歷史證據 139
第二節 城市人口密度差異和人口密度下降 143
第三節 城市人口密度預測 149
第十二章 從中心化到分散化 152
及時節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 152
第二節 美國城市 157
第三節 總結和結論 162
第十三章 城市景觀破碎化 166
及時節 全球樣本城市破碎化 168
第二節 1990 ~2000 年城市破碎化程度降低 172
第三節 案例研究 173
第四節 結論 175
第十四章 城市足跡緊湊度 178
及時節 理論與歷史視角下的緊湊度 180
第二節 丹麥哥本哈根與印度昌迪加爾 187
第三節 緊湊度指數 189
第四節 120 個城市足跡緊湊度 190
第五節 美國城市緊湊度 191
第六節 30 個城市足跡緊湊度 193
第七節 緊湊度與城市擴張規劃 195
第八節 結論 196
第十五章 城市土地覆蓋面積預測 199
及時節 西班牙巴塞羅那 199
第二節 預測單個城市土地覆蓋面積 200
第三節 對全球和區域城市土地覆蓋預測 202
第十六章 城市擴張和耕地流失 209
及時節 追述歷史——城市與耕地的關系 209
第二節 城市土地和耕地 212
第三節 耕地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213
第四節 全球城市擴張占用耕地情況 216
第五節 政策啟示 221
結 論
第十七章 為城市星球預留發展空間 225
及時節 厄瓜多爾米拉格羅 225
第二節 四個命題 227
第三節 邁向城市科學 228
第四節 城市化研究項目 228
第五節 七個問題 229
第六節 引導城市擴張的可行方案 232
第七節 結論 239
致謝 241
參考文獻 243
照片出處 258
作者簡介
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簡介
及時章 正視全球城市擴張
如今,全球有將近4000 座城市的人口達到或超過10 萬,這些城市各不相同,,但又屬于同類,就像你、我都是的,但又同是人類一樣,但是當你生病時,你寧愿得的是常見病,而不是罕見的疑難雜癥,此時,你不再熱衷于自己的獨特性,而只希望自己是得了常見病的普通人,用一般的辦法就能治療,城市也面臨著同樣的窘境,隨著人們對城市的了解越來越多,關注城市的人們重申了各自城市的獨特性,因此不關注其他城市發生了什么,但當城市出現問題時,他們就不再強調城市的獨特性,而是更關注相互間的共同性 。
現代醫學理念是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但有些疾病是共同的,要有效地了解并治療這些疾病,需要研究足夠大的人群樣本,奧爾德斯??赫胥黎(1958,19) 寫道,"科學可以定義為化繁為簡,它通過略去具體事物的獨特性,聚焦于共同點,以此提取有意義并可以有效利用的`法則` 來解釋紛繁復雜的自然現象 "。
本書給城市科學做了微薄的貢獻,基于對大量城市的研究,以期幫助政府官員、科研人員、社會活動家或者感興趣的市民發現城市的通病,進一步尋找普適的解決方法,事實表明,目前,對全球近4000 座城市的了解僅局限于它們的名字、確切的區位以及大致的人口(圖1. 1),幾乎沒有任何關于它們共同且可比的知識,可獲取的信息中也沒有一項可用作科研目的。
圖1. 1 人口大于10 萬的3646 座城市的地理位置(2000 年)來源: Angel 等收集的城市區位的數據(2012,online)我研究城市科學的動力不是獲得純粹的知識,而有更現實的目標——為未來各地城市擴張作充分而實際的準備,這些準備可以使我們的城市變得有效、宜居、公平 保障我們的星球可以持續運轉,全球城市化正處于蓬勃發展階段,因此,做好這些準備工作是當務之急,我們越早關注這些城市,它們也許能發展得更經濟、更有效 。
及時節 抵制城市擴張
讓我感到懊惱的是,我覺察到了人們對城市擴張的強烈抵觸情緒,當然,這些抵觸情緒產生的原因也可以理解,抵觸情緒試圖把城市擴張的各方面渲染得復雜又可怕,阻止我們用直接明了的方式應對它,根據我們的觀察,對城市擴展的抵觸主要來自四類人群: 城市居民、市政官員、房屋業主以及環保主義者 。
城市居民嚷嚷著認為,他們居住的城市已經大得太可怕了,允許它們進一步擴大是荒唐的,難以接受的,因此,他們不歡迎移民,不管這些移民來自國外還是本州或本國,他們認為這些移民會給城市帶來一系列麻煩,比如,需要供養更多的人,提供更多教育資源,威脅就業機會,使道路更擁擠,他們從未看到這些移民給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勞動力,創造了需求,豐富了城市多樣性,激發了城市創新力,如果這些移民真的只帶給城市麻煩,那為什么城市還會歡迎他們呢? 也許如果城市真的不歡迎這些移民,移民就會越來越少。
照片1. 1 20 世紀早期,一個在紐約市艾利斯島(Ellis Island,New York City) 登陸的移民家庭前往美國迅速增長的一個城市定居當然,當城市居民要與新移民競爭空間和資源時,只有這些城市居民具備發言權 他們中的激進分子會竭盡所能地去推翻所有與城市擴張有關的想法,或者盡力去引導并平息它,他們的立場盡管很荒謬,但也可以理解,只是令人費解的是,當他們居住的城市幾乎不能有效運作,不適宜居住時,他們為什么要關心城市的擴張,而不是保護并改善現有的一切,讓城市順其自然地發展? 更不用說,他們早已忘記他們自己、父母、祖父母以及他們的后代,也曾經是這座城市的移民。
實際上,城市的魅力不是來自張貼在街頭的、五顏六色的歡迎標識,這些標識可??4?? 城市星球照片1. 2 從1978 年開始,成千上萬農村人口前往中國城市工作該照片拍攝于北京的一個建筑工地,外來打工者正蹲坐在工地外吃午飯照片1. 3 2011 年,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的積極分子集會支持移民以輕易地被居民去掉,真正賦予城市魅力的是它能提供的謀生機會以及高品質的生活 而這些也正是已有居民害怕失去的,因此他們試圖澆滅潛在移民對他們城市的興趣 即便他們的推理是錯誤的,他們中的許多人還是不愿意觸及任何與城市擴張相關的預期 。
面對城市擴張,市長、城市規劃師、市政工程師以及其他政府官員都有各自的難題,在一些國家的城市中,這些相關人員要對已有的居民負責,遵循居民的意愿,否則就有被趕出辦公室的危險,如果居民拒絕進一步擴張的規劃,那么就得服從他們的意志,除非能把這些居民說服,說服固執的居民只是這些相關人員面對的難題之一 除此之外,還要花巨資為城市擴張做準備,為開辟公用地進行大規模征地,同時,還及時章 正視全球城市擴張需要新建昂貴的基礎設施——延伸已有的道路和街道,新建污水管道、污水處理廠、蓄水池和供水干管等,更讓人煩惱的是,城市擴張還需要考慮未來,但問題是,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已經很多了,而且能用來解決這些問題的資源已經很貧乏了 。
從長遠來看,要使城市不斷繁榮發展,使它們保持高效、多產、平等、宜居,上述的這些準備工作或許的確是必要的 但事實是,這些遠慮還是通常會讓位于解決燃眉之急 遵循這種城市管理理念,看似實際,實則是短視,盡管有些活動會要求市政官員做出真正的長期規劃,但也只是少數,城市擴張中,有兩點非常重要,一是保障主干路的路權,二是在城市發展前,保護好選定的開放空間,好是在農村土地要被擴展為城市用地之前,比如,在《洛杉磯主要交通街道規劃》 中,奧姆斯特德(Olmsted)、巴塞羅繆(Bartholomew) 和切尼(Cheney) (1924) 認為,在開發前,首先要獲得路權,要在建成區內鋪設一條主干道幾乎是不可能的,在高密度的社區開辟一塊公共空間也近乎是白日夢,因此,城市擴張需要提前做準備,否則就不要考慮擴張。
在許多城市人口中占多數的房屋業主,也能從遏制城市擴張中看到經濟利益,如果在城市周邊很容易獲得土地用于城市發展,新建住房便捷、廉價,那么整座城市的房屋價值就會保持穩定,且易于支付,但是如果供地不足,住房需求旺盛,那么現有房屋的價值就會上漲,房屋業主們就可以坐收漁利,這些房主的孩子也許再也負擔不起附近的房屋,但他們也不在乎,因為他們終將會繼承高價房產,房屋業主們的這種觀點看似很自私,但從保存他們房產價值的角度來看,是相當合理的,威廉??費舍爾(William Fischel) (2005,320) 創造了"房主選民" (homevoter) 一詞(指有投票權的房屋所有者),他認為,這些熱衷于控制美國城市發展的人"似乎更像為郊區房屋所有者服務的壟斷聯盟,而不是大都市合理發展的引導者" 。
,堅定的環保主義者憂心于如何保護城市邊緣的耕地、森林、牧草以及敏感濕地,保障它們不受城市發展的影響 他們常常把城市擴張描述為城市蔓延,并把它們看作是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詛咒,他們認為把耕地轉化為城市用地,破壞了糧食供應,對全球已經危機重重的糧食供給,更是雪上加霜,他們還認為,城市用地的蔓延 破壞了森林,減少了動植物的多樣性,城市越往外擴張,用于交通、加熱、制冷的能源會增多,這會使已經呈現的能源危機進一步惡化,使用這些能源需要燃燒化石燃料 并且釋放出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聚集熱量,加劇全球溫室效應,一般認為,高密度、緊湊型的城市會鼓勵人們采用步行和騎車的方式出行,而蔓延型城市內的居民則依賴汽車出行,因此,城市擴張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居民的肥胖問題 。
熱心的環保主義者很可能得出以下結論: 城市占地已經夠多了,實際上沒有進一步擴張的必要了,他們認為只要用綠帶或者不能突破的邊界限制城市的發展就可以了 一些觀察者堅定地認為,有多種方法可以使每一個新增人口居住在已有的城市范圍內 這些方法包括填充空地,提高土地利用強度,增加社區密度,改造舊社區,把獨戶住宅改為多戶住宅,混合利用城市土地等。
當我們聚焦于未來幾十年城市發展最可能出現的地區,主要是發展中國家的城市時,就會發現上述對城市的憧憬近乎于空想,因為它們把可持續發展看作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