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國人辯論的表情圖書
人氣:79

國人辯論的表情

中國國民的素質如何? 是什么現實情況造成了這種國民素質? 中國民眾當下的情緒如何? 普通人的生活在中國為什么令人沮喪? 網絡的興起對中國意味著什么? 如何看待網絡中生長的"曲晦"文化? 中國思想話語的生態如...
  • 所屬分類:圖書 >社會科學>經典名家作品集  
  • 作者:[梁曉聲]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101100662
  • 出版社:中華書局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05
  • 印刷時間:2014-05-01
  • 版次:1
  • 開本:12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中國國民的素質如何?

是什么現實情況造成了這種國民素質?

中國民眾當下的情緒如何?

普通人的生活在中國為什么令人沮喪?

網絡的興起對中國意味著什么?

如何看待網絡中生長的"曲晦"文化?

中國思想話語的生態如何?

草根與知識分子在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編輯推薦

著名作家梁曉聲思想力作《國人辯論的表情》,針對當下國情、民情、士情,縱論網絡文化、大眾情緒、民生問題,呼喚理性提升與人文化育。帶你看懂急劇變化的當下中國。

《國人辯論的表情》分為"不的中國"、"一個時代的入口處"和"中國將如何開始"三部分,是2014年值得期待的思想隨筆之一。

作者簡介

梁曉聲,作家,北京語言大學教授。祖籍山東榮成,1949年生于哈爾濱,1977年畢業于復旦大學中文系。代表作品有《今夜有暴風雪》《一位紅衛兵的自白》《年輪》《浮城》《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中國人,你缺了什么》等,創作了小說、散文、雜文等兩千余萬字。

目錄

I 不的中國

若以好人文化來化成年人,多難的事?。〉绻@是希望,那么便該有些人來做——特理想主義地做。否則又該怎么辦呢?

國民心性之我見

國人辯論的表情

崇尚"曲晦"乃社會的變態

民主思想之寫真

越民主,越成熟

"極左"思想是什么?

社會黑洞

故人往事

為情懷而紀念

論大學精神

龍!龍!龍!

一位法官的自白

我那小小的郵局

老茶農和他的女兒

該拿他們怎么辦?

小村的往世今生

II 一個時代的入口處

相對于社會情緒,文化有時體現為體恤、同情及撫慰;有時體現為批評和譴責;有時體現為閃耀理性之光的疏導;有時甚至也體現為振聾發聵的當頭棒喝……

人性薄處的記憶

知青與紅衛兵

記憶的組合

這個女人不尋常

論網絡文學之網

只看到的應看到的

每一只手都是拿得動筆的

大眾的情緒

愛憎分明

民間意識形態與和諧社會

忐忑的廣場

III 中國將如何開始

人民強大了,偽"公仆"們就渺小了。人民強大了,人民就越來越成為國家的主人了。"公仆"們才能真正復歸到為人民服務者的本位……

世界的丑陋

當今中國青年階層分析

大官村的"海選"

樹欲靜而風不止

近慮遠憂

我的科學觀

武漢的啟示

"開發藍色國土"的歷史記錄

關于《風云翰墨》的雜感

靜好的時代

中國人,你缺了什么

文化應該是有原則的

為好社會而寫作

答眾學子問

在線預覽

越民主,越成熟

民主是民主國家的必修課。正如世上民主國家還很少的時候,獨裁是獨裁者們的日日操,專制是專制者們的"養生功"。

獨裁肯定專制。但是倘一個國家挺富庶,足以養民于無虞,則獨裁就不需要太鐵腕,專制也就顯得不怎么黑暗。在那一種情況下,獨裁是可以獨得比較漂亮的,連皇上和國王都愿意表現自己是明君。

唐玄宗李隆基坐天下時,宰相叫韓休。"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韓休,對自己的"頂頭上司"也每有沖撞和冒犯,多半是由于皇帝做了什么擺不到桌面上的事。故玄宗若欲放縱一遭,每問左右韓休知否?;实酆我詰衷紫嗄兀可w因韓休治國有方略,很負責任,使李隆基免操不少心。也有人暗中攛掇李隆基將韓休罷了或干脆殺掉算了,眼不見心不煩啊。唐玄宗卻說出一番話——罷休殺休,反掌之事。但他替我將天下處理得如此太平,我怎么能輕率地除了他呢?

殺之隨時可殺,這便是獨裁肯定專制的規律;不殺是看在有用的分兒上,這便是所謂"明君"的真相。

后來韓休識趣,主動辭職了,怕李隆基遲早會找茬兒殺他,終日聲色犬馬,力圖給皇帝一種再也不過問"政治"的印象,以使其放心。按西方民主的內涵來說,他成了個并未"免受恐懼"的自由的人。

故,說千道萬——不理想的民主制度,那也顯然比似乎很理想的獨裁制度理想一點兒。

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

事實上,民主當然也是全人類社會的生命。而另一個事實是,對于1949年以后的中國,民主并非必修課,只不過是選修課。專政才是必修課,曰"人民民主專政"。"以階級斗爭為綱",民主就很尷尬。

20世紀80年代以降,中國逐漸重視起民主來。作為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不認真對待的政治課——民主,在中國,由選修而必修,上升到了"國課"的高度。

盡管如此,為數不少的中國人看西方某些國家的民主,仍覺得像是"戲",像是"秀"。我們中國人是崇尚莊重的,什么事有"戲"的成分了,有"秀"之嫌了,往往質疑其意義,認為比之于"戲",比之于"秀",干脆將某些事儀式化倒還嚴肅些。這是由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就說西方的競選吧,你方唱罷我登場,可不像"戲",可不像"秀"嘛。且慢取笑。那像"戲"、像"秀"的競選,只不過在我們看來"像",在人家,那是面向全民的公開答辯,是政治平臺上的人物們,在向全民交出民主的論文。

一個國家民主化了,意味著它在政治上成功了。越民主,越成熟。然一個民主制度成熟的國家,年復一年,二十年、三十年、半個世紀,一百幾十年后,公民們對于政治那也必然會心生冷漠的。這叫"民主冷感癥"。一個民主國家一生出這種病,全民在精神上往往會"睡過去"。

競選也罷,議會里的爭吵也罷,政治人物們的互相批評、指責乃至攻擊也罷,其實也都是一種竭盡全力的能動性的體現。為的是證明給人民看——我們充滿活力。也為的是暗示人民——別不關心啊,我們的國家可是"公民社會",我們在進行的事,你們都有責任參與。歸根結底,我們是在代表你們進行,為你們進行。

民主國家靠競選對民眾的"公民神經"進行必要的刺激。全民的公民思想意識,才不至于在"民主后"漫長的無動感年代麻木了。

"五四"以前的中國,為什么被視為"東亞睡獅"?

叫我們"獅",乃因我們人口最多。

叫我們"睡獅",乃因我們真的是長睡不醒。

清王朝統治的二百多年間,地球西側正是國國爭相實現民主、社會變革天翻地覆之世紀。而清王朝的統治者們,自己卻大睜雙眼睽瞪國家,唯恐哪兒有人沒"睡實",或假睡。誰如果大聲說:"中國怎能這樣!"他們便砍誰的頭。

正因為當時的中國是這么一種情況,譚嗣同才寧肯用自己的血驚醒中國人??伤豢愁^時濺出的那點兒血,又哪夠驚醒四萬萬中國人呢?

加上秋瑾的血,加上許多想要驚醒中國人的人的血,也只不過使少而又少的中國人醒了過來。而使更多中國人醒來的,是八國聯軍的堅船利炮……故我對于什么"康乾盛世"之說,是很訝然的。比照一下歷史看看,不正是在那么一種所謂"盛世"前后,西方正經歷著轟轟烈烈的啟蒙運動嗎?人家猛醒了,我們還睡眼惺忪的,卻大言不慚地說是處在"盛世"里,這樣的些個人,似乎至今還沒睡醒……

人家在比我們早一百多年的時候就從王權的搖籃曲中徹底醒了,并且最不愿看到的,便是"公民"又在民主的搖籃曲中"睡過去"了。"睡過去"了,民主也就不是民主國家的"生命"了。

我們比人家醒得晚,晚很多。故我們看人家,有時看不大懂。民主也是使一個國家不在精神上"睡過去"的一種方法。他們深諳此點。

我們則應多一份虛心,虛心地看,虛心地想。即使并不打算照搬,那也還是要虛心。我們怎么使我們的人民不在改革進程中產生政治冷感心理?

這是一個有必要思考的問題……

民間意識形態與和諧社會

社會和諧或不和諧,主要是由民生問題來決定的。當然,這是指處理好了民族問題的前提之下。但人是高級的"動物",只解決民生問題肯定是不夠的。民生質量要求,乃是人民大眾的基本權利。諸類民生訴求,皆須經由合法權利得以體現。而一涉及權利,自然也就繞不開民主。故民生與民主,是和諧社會的表里。正如一件較好的衣服要有"里子",倘竟沒有,盡管外表還中看,其實只不過是"樣子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那也要有"中國特色"的民主。然究竟什么是"中國特色"的民主呢?除了主流即官方一直毫不松懈地,不斷加大力度所強化宣傳的"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其他方面,估計善于自圓其說者不是太多。

1949年后,中國政治人士們一向認為,意識形態屬于上層建筑——包括政治理論、政權綱領、社會思想、文化、教育。文藝屬于文化范疇,也存在于教育界;故彼人士們一向認為,連文藝也應納入上層建筑來看待之。文藝家們,自然也便都被視為或大或小地能夠影響意識形態的人們了。因而是影響國家秩序穩定與否的人們,于是成為風口浪尖上的人們,于是成為寵辱不由自身的人們。當然,寵也罷,辱也罷,通常還是由得自身的。歌功頌德,必受寵也。反之,成為可包容的、被警惕的或活該受辱的人。

現在,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所謂"意識形態",不僅屬于"上層建筑",也分明屬于"下層建筑"了。文化多元化已成為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并且不可阻擋的世界潮流、中國大趨勢。

于是,意識形態的多元化亦在所難免。

所謂意識形態,基本可分為三方面——政治人士們一定要強力推行的政治意識;知識分子們一定要努力發聲的知識分子意識;民間必然存在的大眾意識。

按照歷史之悠久排序,民間意識形態由來最久,是以上兩種意識形態的母體。所謂政治意識形態和知識分子意識形態,都是從民間意識形態分離出去的意識形態。

"人文伊始,文化天下",指的便是人類文明雛形乍現,民間意識形態也隨之產生。其后,從民間孕育了古代知識分子,于是有了知識分子的意識形態。孔子、老子、孟子、莊子等等古代思想家,起先無不是民間之一員耳。

早期的世界沒有政黨,只有帝王集團。他們的種種思想,一言以蔽之,便是王權意識形態——總結權謀之術和提升統治之術的意識形態。

政治意識形態,乃近代以來,政黨出現以后的意識形態。

民間意識形態、知識分子意識形態、政治意識形態,三者關系怎樣,決定中國更深層的社會穩定與否,和諧與否。這是深于民生問題的穩定,也是深于民生問題的和諧。

1949年以后,政治意識形態試圖控制民間意識形態的一概方面,掃蕩知識分子意識形態在民間的一概思想影響。連民間意識形態和知識分子意識形態的共同底線——比如人道主義、同情心、道德感,亦一并以政治意識形態予以批判,希望借此手段,達到政治意識形態一統天下之目的。

政治意識形態是強勢的,民間意識形態和知識分子意識形態是弱勢的:故民間意識形態只有懾服于現實,知識分子意識形態只有沉默無聲。能利用則利用,不能利用則打壓,此種獨教式的政治意識形態,在""時期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民生訴求,于是成為大逆不道之事。

知識分子作為社會良心的角色責任,于是被明哲保身所抵消。

但這等政治意識形態,不是起碼的科學的意識形態。

因而是不可能持久的。

所以后來發生了"四五"運動。

民間意識形態和知識分子意識形態都被政治的意識形態逼得走投無路了,喪失意識自由的空間不符合人性。民生問題不僅是吃飯和生存的問題,還是意識的生死有無問題。

""任意地壓迫人性,那么他們的覆滅遂成必然。

歷史的教訓,值得政治人士們注意。

中國目前的意識形態現狀乃是——電臺、電視臺、某些報刊,仍由政治意識形態牢牢掌控。

知識分子的意識聲音,在出版方面還具有一定傳播空間。標準時松時緊,空間忽大忽小。

而民間意識形態,則將網絡當成了"根據地"。這"根據地"如"星星之火",每抓住機會,形成一下"燎原之勢"。一下而已,一下又一下,"燎"一下即自行熄滅,卻一下比一下聲勢強大,不可小覷。

所以依我看來,目前之中國,似乎正形成著"三足鼎立"的意識形態局面。大幕已然拉開,"演義"還在后頭。

政治意識形態仍是最強勢的意識形態。但分明地,已淡化了,再難以獨步天下了。

知識分子意識形態,總體上并不能獲得民間的信任。這乃因為,知識分子這個群體,由于經常表現出投機性、諂媚性,每每沽名釣譽的趨功近利性,在品質方面已被民間打了低分。對于中國知識分子們,這自然是可悲的。但一個事實乃是,某些知識分子正開始重拾良知責任,發揮著促進社會進步的正面作用。

而民間意識形態,雖然仿佛有了"根據地",但得來太易,也就不知普遍珍惜,往往其聲蕪雜,宣泄多于理性,嘩眾取寵的表演多于發乎內心的表達。但畢竟,有時真的伸張了正義。

總體上看,民間意識形態所表達的,基本上還是"草根"之聲,而非公民之聲。

哪24小時"草根"階層自覺到自己是公民了,隨之明了公民與社會的權利關系與義務關系了——那么民間意識形態在品質上就"飛躍"了,而政治意識形態,則就不但會留意傾聽,而且要持敬畏的態度了。

于是,中國社會之深層和諧,將會有望在相互制約中達成……

大眾的情緒

時下,民間和網上流行著一句話是——羨慕嫉妒恨;也往往能從電視中聽到這句話。

依我想來,此言只是半句話。大約因那后半句有些恐怖,顧及形象之人不愿由自己的嘴說出來。倘竟在電視里說了,若非直播,必定是會刪去的。后半句話應是——憎恨產生殺人的意念。

確實令人身上發冷的話吧?

我也斷不至于在電視里說的。

不吉祥。不和諧。

寫在紙上,印在書里,傳播方式局限,恐怖打了折扣,故自以為無妨掰開了揉碎了與讀者討論。

羨慕、嫉妒、恨——在我看來,這三者的關系,猶如水汽、積雨云和雷電的關系。

人的羨慕心理,像水在日曬下蒸發為水汽一樣自然。從未羨慕別人的人是極少極少的;或是高僧大德及圣賢,或是不自然不正常的人,如傻子。傻子即使未傻到家,每每也還是會有羨慕的表現的。

羨慕到嫉妒的異變,是人大腦里發生了不良的化學反應。說不良,首先是指對他者開始心生嫉妒的人。由羨慕而嫉妒,一個人往往是經歷了心理痛苦的。那是一種折磨,文學作品中常形容為"像耗子啃心"。同時也是指被嫉妒的他者處境堪憂。倘被暗暗嫉妒卻渾然不知,其處境大不妙也。此時嫉妒者的意識宇宙仿佛形成濃厚的積雨云了,而積雨云是帶強大電荷的云,它隨時可能產生閃電,接著霹靂驟響,下起傾盆大雨,夾著冰雹。想想吧,如果閃電、霹靂、大雨、冰雹全都是對著一個人發威的,而那人措手不及,下場將會多么的悲慘!但羨慕并不必然升級為嫉妒。正如水汽上升并不必然形成積雨云。水汽如果在上升的過程中遇到了風,風會將水汽吹散,使它聚不成積雨云。接連的好天氣晴空萬里,陽光明媚,也會使水汽在上升的過程中蒸發掉,還是形不成積雨云。那么,當羨慕在人的意識宇宙中將要形成嫉妒的積雨云時,什么是使之終究沒有形成的風或陽光呢?文化。除了文化,還能是別的嗎?一個人的思想修養可以使自己對他者的羨慕止于羨慕,并消解于羨慕,而不在自己內心里變異為嫉妒。一個人的思想修養是文化現象。文化可以使一個人那樣,也可以使一些人、許許多多的人那樣。但文化之風不可能臨時招之即來。文化之風不是鼓風機吹出的那種風,文化之風對人的意識的影響是逐漸的。當一個社會普遍視嫉妒為人性劣點,祛妒之文化便蔚然成風。蔚然成風即無處不在,自然亦在人心。

勸一個人放棄嫉妒,這種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勸一個人放棄嫉妒非是那么簡單容易的事,沒有點兒正面文化的儲備難以成功。起碼,得比嫉妒的人有些足以祛妒的文化。莫扎特常遭到前一位宮廷樂師的強烈嫉妒,勸那么有文化的嫉妒者須具有比其更高的文化修養,他無幸遇到那樣一位善勸者,所以其心遭受嫉妒這只"耗子"的啃咬半生之久,直至莫扎特死了,他才獲得了解脫,但沒過幾天也一命嗚呼了。

文化確能祛除嫉妒。但文化不能祛除一切人的嫉妒。正如風和陽光,不能吹散天空的每堆積雨云。美國南北戰爭時期,一名北軍將領由于嫉妒另一位將軍的軍中威望,三天兩頭向林肯告對方的刁狀。無奈的林肯終于想出了一個主意,某日對那名因嫉妒而怒火中燒的將軍說:"請你將那個使你如此憤怒的家伙的一切劣行都寫給我看,絲毫也別放過,讓我們來共同詛咒他。"

那家伙以為林肯成了自己同一戰壕的戰友,于是其后連續向總統呈交信件式檄文,每封信都滿是攻訐和辱罵,而林肯看后,每請他到辦公室,與他同罵。十幾封信后,那名將軍省悟了,不再寫那樣的信,羞愧地向總統認錯,很快就動身到前線去了,并與自己的嫉妒對象配合得親密無間了。

省悟也罷,羞愧也罷,說到底還是人心里的文化現象。那名將軍能省悟,且羞愧,證明他的心不是一塊石,而是心宇,所以才有文化之風和陽光。

否則,林肯的高招將等同于對牛彈琴,甚至以懷化鐵。

但畢竟,林肯的做法,起到了一種智慧的文化方式的作用。

前蘇聯音樂家協會某副主席,因嫉妒一位音樂家,也曾不斷向勃列日涅夫告刁狀。勃氏了解那無非是些雞毛蒜皮的積怨,也很反感那一種滋擾,于是召見他,不動聲色地說:"你的痛苦理應得到同情,我決定將你調到作家協會去!"——那人聽罷,立即跪了下去,著急地說自己的痛苦還不算太大,能夠克服痛苦繼續留在音協工作……因為,作家協會人際關系極為緊張復雜,幫派林立,似狼窩虎穴。

勃氏的方法,沒什么文化成分,主要體現為權力解決法。而且,由于心有嫌惡,還體現為陰招。但也很奏效,那音協副主席,以后再也不用告狀信騷擾他了。然效果卻不甚理想,因為嫉妒仍存在于那位的心里,并沒有獲得一點點釋放,更沒有被"風"吹走,亦沒被"陽光"蒸發掉。而嫉妒在此種情況之下,通??偸亲⒍〞優楹薜摹俏灰魠f副主席同志,不久瘋了,成了精神病院的長住患者,他的瘋語之一是:"我非殺了他不可!"

一個人的嫉妒一旦在心里形成了"積雨云",那也還是有可能通過文化的"風"和"陽光"使之化為烏有的。只不過,善勸者定要對那人有足夠的了解,制定顯示大智慧的方法。而且,在嫉妒者心目中,善勸者也須是被信任受尊敬的。

那么,嫉妒業已在一些人心里形成了"積雨云"將又如何呢?

文化之"風"和"陽光"仍能證明自己潛移默化的作用。但既曰潛移默化,當然便要假以時日了。

若嫉妒在許許多多成千上萬的人心里形成了"積雨云"呢?

果而如此,文化即使再自覺,恐怕也力有不逮了。

成堆成堆的積雨云凝聚于天空,自然的風已無法將它吹散,只能將它吹走。但積雨云未散,電閃雷鳴注定要發生的,滂沱大雨和冰雹也總是要下的。只不過不在此時此地,而在彼時彼地罷了。但也不是毫無辦法了——的辦法乃是向"積雨云"層發射驅云彈。而足夠龐大的"積雨云"層即使被驅云彈炸散了,那也是一時的。往往上午炸開,下午又聚攏了,復遮天蔽日了。

以自然界律呂調陽云騰致雨之現象比喻人類的社會,那么發射驅云彈便已不是什么文化的化解方法,而是非常手段了:如同是催淚彈,高壓水龍或真槍實彈……

將嫉妒二字換成"郁悶"一詞,以上每一行字之間的邏輯是成立的。

郁悶、憤懣、憤怒、怒火中燒——郁悶在人心中形成情緒"積雨云"的過程,無非爾爾。

郁悶是可以靠了文化的"風"和"陽光"來將其化解的,不論對于一個人的郁悶,還是成千上萬人的郁悶。

但要看那造成人心郁悶的主因是什么。倘屬自然災難造成的,文化之"風"和"陽光"的作用一向是萬應靈丹,并且一向無可取代。但若由于顯然的社會不公、官吏腐敗、政府無能造成的,則文化之"風"便須是勁吹的罡風,先對起因予以掃蕩。而文化之"陽光",也須是強烈的光,將一切陰暗角落一切丑惡行徑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文化須有此種勇氣,若無,以為僅靠提供娛樂和營造暖意便足以化解民間成堆的郁悶,那是一種文化幻想。文化一旦這樣自欺地幻想,便是異化的開始。異化了的文化,只能使事情變得更槽——因為它靠了粉飾太平而遮蔽真相,遮蔽真相便不能不制造假象。

那么,郁悶開始在假象中自然而然變為憤懣。

當憤懣成為憤怒時——情緒"積雨云"形成了。如果是千千萬萬人心里的憤怒,那么便是大堆大堆的"積雨云"形成在社會上空了。

此時,文化便只有望"怒"興嘆,徒喚奈何了。不論對于一個人一些人許許多多千千萬萬的人,由憤怒而怒不可遏而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往往是迅變過程,使文化來不及發揮理性作為。那么,便只有政治來采取非常手段予以解決了——斯時已不能用"化解"一詞,唯有用"解決"二字了。眾所周知,那方式,無非是向社會上空的"積雨云"發射"驅云彈"……

相對于社會情緒,文化有時體現為體恤、同情及撫慰;有時體現為批評和譴責;有時體現為閃耀理性之光的疏導;有時甚至也體現為振聾發聵的當頭棒喝……

但就是不能起到威懾作用。

正派的文化,也是從不對人民大眾兇相畢露的。因為它洞察并明了,民眾之所以由郁悶而憤懣而終于怒不可遏,那一定是社會本身積弊不改所導致。

集體的怒不可遏是郁悶的轉折點。

而憤怒爆發之時,亦正是憤怒開始衰減之刻。正如電閃雷鳴一旦顯現,狂風暴雨冰雹洪災一旦發作,便意味著積雨云的能量終于釋放了。于是,一切都將過去,都必然過去,時間長短罷了。

在大眾情緒轉折之前,文化一向發揮其守望社會穩定的自覺性。這一種自覺性是有前提的,即文化感覺到社會本身是在盡量匡正著種種積弊和陋制的——政治是在注意地傾聽文化之預警的。反之,文化的希望也會隨大眾的希望一起破滅為失望,于是會一起郁悶,一起憤怒;更于是體現為推波助瀾的能量。

在大眾情緒轉折之后,文化也一向發揮其撫平社會傷口、呼喚社會穩定的自覺性。但也有前提,便是全社會首先是政治亦在自覺地或較自覺地反省錯誤。文化往往先行反省。但文化的反省,從來沒有能夠代替過政治本身的反省。

文化卻從不曾在民眾之郁悶變異為憤怒而且怒不可遏的轉折之際發生過什么遏止作用。

那是文化做不到的。

正如炸藥的閃光業已顯現,再神勇的拆彈部隊也無法遏止強大氣浪的膨脹。

文化對社會傷痛的記憶遠比一般人心要長久;這正是一般人心的缺點,文化的優點。文化靠了這種不一般的記憶向社會提供反思的思想力。阻止文化保留此種記憶,文化于是也郁悶。而郁悶的文化會漸限于自我麻醉、自我游戲、自我閹割、了無生氣而又自適,最終徹底地放棄自身應有的一概自覺性,甘于一味在極端商業化的泥淖打滾……

反觀1949年以后的中國,分明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從前,哪怕僅僅幾年沒有什么政治的運動,文化都會抓住機遇,自覺而迫切地生長具有人文元素的枝葉,這是令后人起敬意的。

不能說當下的中國文化及文藝一團糟一無是處。

這不符合起碼的事實。

但我認為,似乎也不能說當下的中國文化是好的時期。

與從前相比,方方面面都今非昔比。倘論到文化自覺,恐怕理應發揮的人文影響作用與已然發揮了的作用是存在大差異的。

與從前相比,政治對文化的開明程度也應說今非昔比了。

但我認為,此種開明,往往主要體現在對文化人本人的包容方面。

包容頭腦中存在"異質"文化思想的文化人固然是難能可貴的進步。但同樣包容在某些人士看來有"異質"品相的文化本身也非常重要。我們當下某些文藝門類不要說人文元素少之又少,連當下人間的些微煙火也難以見到了。真煙火尤其難以見到。

倘最應該經常呈現人間煙火的藝術門類恰恰人間煙火最稀缺,全然地不接地氣,一味在社會天空的"積雨云"堆間放飛五彩繽紛的好看風箏,那么幾乎就真的等于玩藝術了。是以憂慮。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朝阳县| 正宁县| 永定县| 忻州市| 车致| 滨海县| 丰城市| 方正县| 巴楚县| 玉溪市| 双桥区| 邻水| 土默特右旗| 彩票| 渝中区| 搜索| 南漳县| 宁武县| 军事| 福安市| 临颍县| 克东县| 彭州市| 娱乐| 渑池县| 南开区| 翼城县| 辉南县| 民县| 朝阳市| 辽阳市| 读书| 湖北省| 霸州市| 高雄市| 元阳县| 巴林左旗| 桑日县| 晋江市| 南靖县| 滕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