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選錄了胡適所作的《文學革命運動》等雜感、追憶、游記、人物小傳等散文作品30余篇,從多個層面和角度反映了胡適豐富的精神世界、思想追求、人生感悟、生活經驗和治學體會。
胡適之先生的了不起之處,便是他原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開山宗師,始終一貫地保持了他那不偏不倚的中流砥柱的地位。開風氣之先,據杏壇之首;實事求是,表率群倫,把我們古老的文明,導向現代化之路。——唐德剛
一個國家的強弱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不能逃出因果的鐵律的。我們今日所受的苦痛和恥辱,都只是過去種種惡因種下的惡果。我們要收將來的善果,必須努力種現在的新因。一粒一粒的種,必有滿倉滿屋的收,這是我們今日應該有的信心。——胡適《贈與今年的大學畢業生》
胡適(1891.12.17~1962.2.24),安徽績溪人,原名嗣穈,學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適、字適之,是我國現代著名的學者和社會活動家,曾任北京大學教授、北大文學院院長、民國駐美大使、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部名譽顧問、北京大學校長、普林斯頓大學東方圖書館館長等職。
胡適于1910年留學美國,入康奈爾大學選讀農科。1915年,入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師從于著名的實用主義哲學家約翰·杜威。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揭開了中國現代文學革命運動的序幕,同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并加入《新青年》編輯部,繼續大力提倡白話文,后發表了《歷史的文學觀念論》、《建設的文學革命論》,并撰寫了中國現代及時部白話詩集《嘗試集》,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之一。1919年,胡適接替陳獨秀主編《每周評論》,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提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實用主義方法論,引發了"問題與主義論戰"的論戰,在全國影響較大。胡適是中國現代界較早引入西方方法的學者,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等諸多領域均有很高的造詣,編寫了《中國哲學史大綱》、《中國禪宗史》、《白話文學史》等一大批具有深遠影響的文章和著作。胡適不同時期的的著作曾編輯為《胡適文存》、《胡適文選》等出版發行。這些成就逐步奠定了胡適在中國現代思想文化領域的突出地位。
偉人楊斯盛傳
中國愛國女杰王昭君傳
歸國雜感
許恰蓀傳
李超傳
我對于喪禮的改革
文學進化觀念
文學革命運動
古史討論的讀后感
讀書
南行雜記
追想胡明復
廬山游記
請大家來照照鏡子
中國公學十八年級畢業贈言
漫游的感想
追悼志摩
追憶曾孟樸先生
國府主席林森先生
南游雜憶
丁在君這個人
平綏路旅行小記
治學的方法與材料
贈與今年的大學畢業生
記辜鴻銘
科學發展所需要的社會變革
大學的生活
終身做科學實驗的愛迪生
泰戈爾在中國
追悼志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再別康橋》)
志摩這一回真走了!可不是悄悄的走。在那淋漓的大雨里,在那迷漆漆的大霧里,一個猛烈的大震動,三百匹馬力的飛機碰在一座終古不動的山上,我們的朋友額上受了一個致命的撞傷,大概立刻失去了知覺,半空中起了一團大火,像天上隕了一顆大星似的直掉下地去。我們的志摩和他的兩個同伴就死在那烈焰里了!
我們初得著他的死信,卻不肯相信,都不信志摩這樣一個可愛的人會死的這么慘酷。但在那幾天的精神大震撼稍稍過去之后,我們忍不住要想,那樣的死法也許只有志摩最配。我們不相信志摩會"悄悄的走了",也不忍想志摩會死一個"平凡的死",死在天空之中,大雨淋著,大霧籠罩著,大火焚燒著,那撞不倒的山頭在旁邊冷眼瞧著,我們新時代的新詩人,就是要自己挑一種死法,也挑不出更合式,更悲壯的了。
志摩走了,我們這個世界里被他帶走了不少的云彩。他在我們這些朋友之中,真是一片最可愛的云彩,永遠是溫暖的顏色,永遠是美的花樣,永遠是可愛。他常說:我不知道風是在那一個方向吹——我們也不知道風是在那一個方向吹,可是狂風過去之后,我們的天空變慘淡了,變寂寞了,我們才感覺我們的天上的一片最可愛的云彩被狂風卷去了,永遠不回來了!
這十幾天里,常有朋友到家里來談志摩,談起來常常有人痛哭。在別處痛哭他的,一定還不少。志摩所以能使朋友這樣哀念他,只是因為他的為人整個的只是一團同情心,只是一團愛。葉公超先生說,他對于任何人,任何事,從未有過的怨恨,甚至于無意中都沒有表示過一些憎嫉的神氣。
陳通伯先生說,尤其朋友里缺不了他。他是我們的連索,他是粘著性的,發酵性的。在這七八年中,國內文藝界里起了`不少的風波,吵了不少的架,許多很熟的朋友往往弄的不能見面。但我沒有聽見有人怨恨過志摩。誰也不能抵抗志摩的同情心,誰也不能避開他的粘著性。他才是和事的無窮的同情,使我什]老,他總是朋友中問的"連索"。他從沒有疑心,他從不會妒忌。使這些多疑善妒的人們十分慚愧,又十分羨慕。
他的一生真是愛的象征。愛是他的宗教,他的上帝。
我攀登了萬份的高岡,荊棘扎爛了我的衣裳,我向飄渺的云天外望——上帝,我望不見你!
我在道旁見一個小孩:活潑,秀麗,襤樓的衣衫;他叫聲"媽",眼里亮著愛——上帝,他眼里有你!
《他眼里有你》志摩
今年他的(猛虎集自序)里,曾說他的心境是"一個曾經有單純信仰的流人懷疑的頹廢"。這句話是他好的自述。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
社會上對于他的行為,往往有不諒解的地方,都只因為社會上批評他的人不曾懂得志摩的"單純信仰"的人生觀。他的離婚和他的第二次結婚,是他一生最受社會嚴厲批評的兩件事。現在志摩的棺已蓋了,而社會上的議論還未定。但我們知道這兩件事的人,都能明白,至少在志摩的方面,這兩件事最可以代表志摩的單純理想的追求。他萬分誠懇的相信那兩件事都是他實現那"美與愛與自由"的人生的正當步驟。這兩件事的結果,在別人看來,似乎都不曾能夠實現志摩的理想生活。但到今日,我們還忍用成敗來議論他嗎?
我忍不住我的歷史癖,今天我要引用一點神圣的歷史材料,來說明志摩決心離婚時的心理。民國十一年三月,他正式向他的夫人提議離婚,他告訴她,他們不應該繼續他們的沒有愛情沒有自由的結婚生活了,他提議"自由之償還自由",他認為這是"彼此重見生命之曙光,不世之榮業"。他說:
故轉夜為日,轉地獄為天堂,直指顧問事矣。……真生命必自奮斗自求得來,真幸福亦必自奮斗自求得來,真戀愛亦必自奮斗自求得來!彼此前途無限,……彼此有改良社會之心,彼此有造福人類之心,其先自作榜樣,勇決智斷,彼此尊重人格,自由離婚,止絕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這信里是青年的志摩的單純的理想主義,他覺得那沒有愛又沒有自由的家庭是可以摧毀他們的人格的,所以他下了決心,要把自由償還自由,要從自由求得他們的真生命,真幸福,真戀愛。
后來他回國了,婚是離了,而家庭和社會都不能諒解他。最奇怪的是他和他已離婚的夫人通信更勤,感情更好。社會上的人更不明白了。志摩是梁任公先生最愛護的學生,所以民國十二年任公先生曾寫一封很懇切的信去勸他。在這信里,任公提出兩點:
其一,萬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樂。弟之此舉,其于弟將來之快樂能得與否,殆茫如捕風,然先已于多數人以無量之苦痛。
其二,戀愛神圣為今之少年所樂道。……茲事蓋可遇而不可求。……況多情多感之人,其幻想起落鵲突,而得滿足得寧帖也極難。所夢想之神圣境界恐終不可得,徒以煩惱終其身已耳。
任公又說:
嗚呼志摩!天下豈有圓滿之宇宙?……當知吾濟以不求圓滿為生活態度,斯可以領略生活之妙味矣。……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夢境,挫折數次,生意盡矣,郁邑倫像以死,死為無名。死猶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墮落至不復能自拔。嗚呼志摩,可無懼耶!可無懼耶!(十二年一月二日信)
任公一眼看透了志摩的行為是追求一種"夢想的神圣境界",他料到他必要失望,又怕他少年人受不起幾次挫折,就會死,就會墮落。所以他以老師的資格警告他:"天下豈有圓滿之宇宙?"
但這種反理想主義是志摩所不能承認的。他答復任公的信,及時不承認他是把他人的苦痛來換自己的快樂。他說:
我之甘冒世之不起,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兇慘之苦痛,實求良心之安頓,求人格之確立,求靈魂之救度耳。
人誰不求庸德?人誰不安現成?人誰不畏艱險?然且有突圍而出者,夫豈得已而然哉?
第二,他也承認戀愛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他不能不去追求。他說:
我將于茫茫人海中訪我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他又相信他的理想是可以創造培養出來的。他對任公說:
嗟夫吾師!我嘗奮我靈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熱滿之心血,朗照我深奧之靈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輒欲麻木其靈魂,搗碎其理想,殺滅其希望,污毀其純潔!我之不流入墮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幾亦微矣!
我今天發表這三封不曾發表過的信,因為這幾封信最能表現那個單純的理想主義者徐志摩。他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須有愛,必須有自由,必須有美;他深信這種三位一體的人生是可以追求的,至少是可以用純潔的心血培養出來的。——我們若從這個觀點來觀察志摩的一生,他這十年中的一切行為就全可以了解了。我還可以說,只有從這個觀點上才可以了解志摩的行為;我們必須先認清了他的單純信仰的人生觀,方才認得清志摩的為人。
志摩最近幾年的生活,他承認是失敗。他有一首《生活》的詩,詩里暗慘的可怕!
陰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生活逼成了一條甬道: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手捫索著冷壁的粘潮,在妖魔的臟腑內掙扎,頭頂不見一線的天光,這魂魄,在恐怖的壓迫下,除了消滅更有什么愿望?
(十九年五月二十九日)
他的失敗是一個單純的理想主義者的失敗。他的追求,使我們慚愧,因為我們的信心太小了,從不敢夢想他的夢想。他的失敗,也應該使我們對他表示更深厚的恭敬與同情,因為偌大的世界之中,只有他有這信心,冒了絕大的危險,費了無數的麻煩,犧牲了一切平凡的安逸,犧牲了家庭的親誼和人間的名譽,去追求,去試驗一個"夢想之神圣境界",而終于免不了慘酷的失敗,也不是他的人生觀的失敗。他的失敗是因為他的信仰太單純了,而這個現實世界太復雜了,他的單純的信仰禁不起這個現實世界的摧毀;正如易卜生的詩劇BI71lltl里的那個理想主義者,抱著他的理想,在人間處處碰釘子,碰的焦頭爛額,失敗而死。
然而我們的志摩"在這恐怖的壓迫下",從不叫一聲"我投降了"!他從不曾絕望,他從不曾怨恨誰。他對我們說:你們不能更多的責備。我覺得我已是滿頭的血水,能不低頭已算是好的。《猛虎集自序》是的,他不曾低頭。他仍舊昂起頭來做人;他仍舊是他那一團的同情心,一團的愛。我們看他替朋友做事,替團體做事,他總是仍舊那樣熱心,仍舊那樣高興。幾年的挫折,失敗,苦痛,似乎使他更成熟了,更可愛了。
他的苦痛之中,仍舊繼續他的歌唱。他的詩作風也更成熟了。他所謂"初期的洶涌性"固然是沒有了,作品也減少了;但是他的意境變深厚了,筆致變淡遠了,技術和風格都更進步了。這是讀《猛虎集》的人都能感覺到的。
志摩自己希望今年是他的"一個真正的復活的機會"。他說:抬起頭居然又見到天了。眼睛睜開了,心也跟著開始了跳動。
我們一班朋友都替他高興。他這幾年來想用心血澆灌的花樹也許是枯萎的了;但他的同情,他的鼓舞,早又在別的園地里種出無數的可愛的小樹,開出了無數可愛的鮮花。他自己的歌唱有一個時代是幾乎消沉了;但他的歌聲引起了他的園地外無數的歌喉,嘹亮的唱,哀怨的唱,美麗的唱。這都是他的安慰,都使他高興。
誰也想不到在這個最有希望的復活時代,他竟丟了我們走了!他的《猛虎集》里有一首詠一只黃鵬的詩,現在重讀了,好像他在那里描寫他自己的死,和我們對他的死的悲哀:
等候他唱,我們靜著望,怕驚了他。但他一展翅,沖破濃密,化一朵彩云:他飛了,不見了,沒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熱情。
志摩這樣一個可愛的人,真是一片春光,一團火焰,一腔熱情。現在難道都完了?
決不!決不!志摩最愛他自己的一首小詩,題目叫做《偶然》,在他的《卞昆同》劇本里,在那個可愛的孩子阿明臨死時,那個瞎子彈著三弦,唱著這首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需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暗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朋友們,志摩是走了,但他投的影子會永遠留在我們心里,他放的光亮也會永遠留在人間,他不曾白來了一世。我們有了他做朋友,也可以安慰自己說不曾白來了一世。我們忘不了,和我們在那交會互放的光亮!
二十年,十二月,三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