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D 1 第Ⅰ部分(1、2)
與國際銀行相比,國內銀行在行員的穿著、外在舉止、營業網點裝修設計、硬件設施布置以及在溝通或文件上的英語表達能力存在差距;再與國內同業相比,提升銀行的競爭力不止從"產品、業務"上體現差異化,還可以從帶給顧客的"速度、主動、信任、企業文化"等內在因素來建設差異化競爭力。
DVD 2 第Ⅰ部分(3)
進入國內銀行內部,我們可以考慮改變傳統同工同酬方式,改用補強、轉崗、汰換使每個員工根據自己的"崗位技能"安排適合崗位;從內部供應鏈上來看,死角、脫鉤、夾縫等表現最需要注意;而對一個員工的考察要從4個立體角度查看更合理。
DVD 3 第Ⅱ部分(1、2)
那怎樣進行銀行變革呢?首先領導者的眼光與決心是變革成功的首要條件。必須從上而下,而且成立一個改革班子,并且一切組織設計應圍繞顧客;還要做好組織系統對下一級別獨立作戰能力、集權與分權的平衡、自動有效的協調溝通。其次是重新思考作業流程,個別部門或步驟的提速效果其實有限,流程最需要"等速移動"和"直線前進",必須解決"阻滯"和"重復"兩個問題。
DVD 4 第Ⅱ部分(3)
銀行變革的最終端體現就是重新思考服務意識。服務要有"美好的曖昧",不是什么事情都一板一眼,把規章做死;不是什么問題都層層請示,來回折騰;不是什么規定都墨守成規,永遠不變;不是什么手續都繁復耗時,不能簡化。
DVD 5 第Ⅲ單元(1、2)
國內一些銀行或許沒有意識到自己銀行發展進入了盲區和誤區。首先,規模越大,不一定運營成本越低,也不一定利潤越高。如何找到擁有"利潤"的"最適規模點"是銀行運營的根本。長期來看,銀行競爭力更要靠服務品質與人員素質。其次,金融產品和技術的過度優化并非能加強金融市場的可控性。任何金融工具脫離經濟實體最終都會變成財富泡沫,金融風險的管理貴在"預警",理智地拒絕誘惑,比興奮的擴大運營要困難多了。
DVD 6 第Ⅲ單元(3)
很少有企業(銀行)多角化經營以后,后面的事業比前面的事業更賺錢。失控通常來自于事業部門太多(有了死角)和戰線補給太長(支援不濟);每隔一段時間,銀行應該重新檢視一下自己的戰略、產品、定位、客戶區隔度是否契合。裁撤、合并、縮編、停業,沒有什么不好意思,健康的存活永遠及時。
主講:余世維,美國佛州諾瓦大學公共決策博士、美國哈佛大學企業管理博士、英國牛津大學國際經濟博士后等世界多所著名大學客座教授。是目前中國受歡迎的實戰型管理培訓專家華人最、最博學的實戰型培訓專家之一。被尊稱為"華人管理教育及時人",華人最為推崇的實戰型培訓專家之一。
第Ⅰ部分:金融業(銀行)的競爭力
單元1:與國際銀行的競爭力比較
單元2:與國內同業的競爭力比較
單元3:銀行內部的競爭力比較
第Ⅱ部分:金融業(銀行)的變革
單元1:重新思考組織系統
單元2:重新思考作業流程
單元3:重新思考服務意識
第Ⅲ單元:金融業(銀行)的發展盲區
單元1:運營規模/運營成本/運營效率的不正確關聯
單元2:金融市場/金融產品/金融技術的非必然結果
單元3:多角化經營/控股兼并/海外分支行的少理性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