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思維: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
本書旨在建構請求權基礎的理論體系,期能為民法實務提供可資遵循的思維及論證方法,以增進法律適用的合理性及客觀性。本書重視方法論上的運用,所設實例主要針對民法領域重要的基本問題,并多引用判例學說及德國法的理論,有助于讀者理解相關法律的解釋適用,對民法的學習應有助益,本書對于大陸和臺灣地區民法的比較研究也應有所助益。
《民法總則》
本書是研習民法者的入門參考書,以私權利貫穿始終,開篇就轉載了德國法學家耶林的名著《法律的斗爭》,為全書定下了基調:即民法是保障私權利的基本法。接著從權利主體(自然人及法人)、權利客體(物)、權利變動(尤其是法律行為,既屬重要,全書亦主要圍繞之詳加論述)及權利的行使等角度進行論述,力圖把民法的權利本位、私法的價值理念與原理原則多方面地展現給讀者。本書的另一特色是用實例引導讀者發掘問題、思考問題,并帶著問題去探求私法上的解決途徑。
王澤鑒,1938年出生于臺北,畢業于臺灣人學法律系,獲得過慕尼黑大學法學士。曾擔任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訪問教授,并在英國劍橋大學、倫敦大學政經學院、澳洲墨爾本大學從事研究工作。現任臺灣大學法律系教授。專攻民法,主要著作有《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1-8冊)、《民法思維: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民法概要》、《民法總則》、《債法原理》、《不當得利》、《侵權行為》、《民法物權》等。
《民法思維: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
《民法總則》
[注]本套裝以商品標題及實物為準,因倉位不同可能會拆單發貨,如有需要購買前可聯系客服確認后再下單,謝謝!
《民法思維: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
3.不當得利的類型化②
第179條明定:"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損害者,應返還其利益。雖有法律上之原因,而其后已不存在者,亦同。"對不當得利固設統一的規定,但法律適用上應采非統一說,建立"基于給付受利益"及"基于給付以外事由而受利益"的兩個類型。此項類型化有其內在的依據。給付不當得利旨在調整欠缺給付目的之財產變動,凡依當事人意思而增益他人財產者,均有一定之目的,倘其給付目的自始不存在、目的不達或目的消滅時,財產變動即失其法律上原因,受領人應負返還義務。至于給付外事由之不當得利,有基于行為,有基于法律規定,有基于特定事件,受利益有無法律上原因,應該依其事由分別判斷受益人得否保有其所受利益。
基于給付而生的不當得利,以非債清償為典型,如甲不知買賣契約不成立,而支付價金于乙,乙受領價金自始欠缺給付目的,系無法律上原因而受利益,乙因受領甲的給付,無法律上原因。基于給付外事由而生之不當得利,以侵害他人權益為典型,如甲擅將乙寄托之稀有郵票出售獲利,或甲擅在乙的墻壁懸掛廣告,于此情形甲之受益所以不具法律上原因,乃因其取得了依權益內容應歸屬于乙之利益。由此可知,基于給付而生的不當得利,與基于給付外事由而生的不當得利,法律所以使之成立不當得利,實有其不同的理由,應區別加以判斷。茲將不當得利的基本類型,圖示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