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倫奎斯特是美國較高法院最有影響力的首法官之一,他堅毅果斷、個性低調、立場保守,促成了當代較高法院的保守主義轉向,并先后主持過1999年對克林頓總統的彈劾審判和2000年的"布什訴戈爾案",最終將小布什成功送入白宮。
《美國較高法院大法官傳記譯叢·較高法院的"掌舵人":威廉·倫奎斯特首法官傳》這本與眾不同的傳記,由倫奎斯特的老友、博學記者赫爾曼·奧博邁耶撰寫。從私人視角,揭示了倫奎斯特豐富的"內心世界",塑造了一個鮮為人知,卻有血有肉、令人敬重的首法官形象。
《法院的"掌舵人":威廉?倫奎斯特首法官傳》是繼《大法官是這樣煉成的》(該書進入深圳好書50強)、《法院的"喜劇之王"》之后重磅推出的第三本法律文化暢銷書,該書從獨特的視角,真實細膩的反應了首法官倫奎斯特的人生經歷及司法理念。讀這本書,不僅能感悟一代偉人的成長經歷,更能享受豐富多彩的司法文化熏陶。
內容提要:
威廉·倫奎斯特是美國法院有影響力的首法官之一,他促成了當代法院的保守主義轉向,并先后主持過1999年對克林頓總統的彈劾審判和2000年的"布什訴戈爾案",終將小布什成功送入白宮。
這本與眾不同的傳記,由倫奎斯特的老友、博學記者赫爾曼?奧博邁耶撰寫。從私人視角,講述了倫奎斯特眾多逸聞趣事,揭示了倫奎斯特豐富的"內心世界",塑造了一個鮮為人知,卻有血有肉、令人敬重的首法官形象。
法律的故事系列
《法律的故事:升級版》
《法律的故事:中國人的法律智慧》 美國法院大法官傳記譯叢
法院的"隱士":戴維 蘇特大法官傳
法院的"獨行俠":約翰·保羅·斯蒂文斯大法官傳
大法官是這樣煉成的:哈里·布萊克門的
法院之旅法院的"喜劇之王":安東寧·斯卡利亞大法官傳
法院的"掌舵人":威廉·倫奎斯特首法官傳
美國法院大法官傳記譯叢(買5贈1:附贈《英國議會往事》)
赫爾曼·奧博邁耶( Herman J.Obermayer),《北弗吉尼亞太陽報》和《每日記錄報》出版人,著有《為自由而當兵:陸軍小兵的二戰回憶》(Soldiering for Freedom:A Gl's Account of World War II)。
余沖,現為某醫院投資公司合規總監。先后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佐治亞大學社會工作學院和密歇根大學法學院。曾在美國哥倫比亞特區政府和田納西州政府擔任民權律師數年,也做過商業律師及社會工作者。
何帆,1978年生,較高人民法院法官,有法政題材著述若干,另譯有《九人:美國較高法院風云》、《批評官員的尺度:(紐約時報)訴警察局長沙利文案》、《法官能為民主做什么》等。
序言
2005年9月3日,美國較高法院第十六任首法官威廉。倫奎斯特與世長辭。各國媒體均在頭版報道了這一新聞。總統要求全國公立機構大樓統一降半旗致哀。而對我來說,這也是極其重要的24小時,因為一段至深至誠的友誼就此結束了。
及時章 網球與文學
一場"亂點鴛鴦譜"的網球比賽開始了我和比爾的友誼。而對于文學的共同愛好則加深了我們的情誼。我們兩個甚至會在餐館里引經據典的談論鄰桌約會的年輕人。
第二章 灘林
在我剛認識比爾的時候,他已經從斯坦福大學法學院畢業了34年,從灘林高中畢業了44年,可他談論高中生活卻要遠遠多于他談論法學院生涯。在1991年高中聚會的紀念冊里,比爾告訴大家,他的兩個兒子是律師,而他的小女兒南希則"是沒有出過書的作家大軍中的一員"。
第三章 戈德沃特與奇切
比爾倫奎斯特是如何一步登天坐上司法屆的較高寶座的呢?戈德沃特和倫奎斯特改變了美國二十世紀后半葉的歷史。但是如果沒有奇切的慧眼識珠,戈德沃特很可能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百貨店老板,而比爾則會以一個富有的公司律師的身份退休。比爾之所以叫我去見奇切,是因為在他心底,比爾希望奇切會為他的今天的成就與成功而感到驕傲。
第四章 故鄉
倫奎斯特的鄰居里面有老師,店員,護士,律師和一些中級官員,其中有些人的行政級別還沒有比爾的秘書來得高。比爾之所以未刪除"猶太人條款",和種族或者宗教背景毫無關系。這是由他的個人怪僻決定的--就好像他選擇去郵局的服務窗口免費取信,而不是付一筆小錢去租一個私人信箱。
第五章 彈劾
雖然彈劾總統百年一遇,但是比爾卻對民主社會中的彈劾程序思考了整整三十年。1964年的彈劾審判給了比爾一個好機會,在萬眾矚目的政治糾紛中展示他的法律技巧。比爾清楚的知道,這只是一出政治鬧劇。除了比爾和參議員們,每個和秘密辯論有關聯的人,包括法警、律師、法官助理、看門人和書記員,都簽了一份保密協議,迄今為止好像還沒有任何人向外界透露過協議的內容。
第六章 大選風波
他領導的較高法院實際上為美國人民選擇了第四十三任總統,而這是前無古人的先例。
每個于12月11日那天在較高法院法庭旁聽的人們都意識到,他們是在見證歷史;整個世界都在凝息等待。這是我們認識這么多年來,比爾及時次也是一次擔心會被公眾打擾。看完電影,大家去我家吃晚飯。吃飯時,比爾解釋說,他擔心我們會被人辱罵或者攻擊,他還擔心如果有入朝他扔石頭,會傷著我們。
第七章 宗教
第八章 媒體恩怨
第九章 怪癖種種
第十章 打賭
第十一章 電影
第十二章 歷史學家
第十三章 人來人往
第十四章 日暮西山
第十五章 安魂曲
后記
致謝
序言
I
2005年9月3日,美國聯邦較高法院第十六任首法官威廉?倫奎斯特(William Rehnquist)與世長辭。各國媒體均在頭版報道了這一新聞。總統要求全國公立機構大樓統一降半旗致哀。對我來說,這也是極其重要的24小時,因為一段深厚的友誼,就此結束了。
社論作者或媒體評論員們紛紛預測,這位統領較高法院二十余年的首法官的逝世,會對美國人民當下和未來的生活造成什么樣的影響。所有人都承認,歷史將銘記此人。但人們對他的功過是非卻眾說紛紜。盡管他主筆的判決意見充滿了豐厚的學識與有力的說理,但其內容本身,卻充滿爭議。
至今沒有任何公開出版物,能完整反映比爾?倫奎斯特這個人本身。各式各樣的訃告,窮盡華麗辭藻,形容他的智識水準、領導技能、驚人記憶和法律邏輯,卻無人翔實描述他的個性與生活。所有文章只是流水賬似的羅列時間、日期:何時出生、何時結婚、何時畢業、何時晉升……這倒不是因為作者們缺乏敬業精神,或者沒有做足功課。比爾生前刻意使他的私人生活遠離媒體的聚光燈,其中包括他與我的友誼。比爾去世后的媒體報道,恰恰證明他成功地維護了自己的個人隱私。
在四位總統任期內,比爾一直是聯邦司法系統的首腦,出任大法官也長達三分之一個世紀,但平常百姓對他卻知之甚少。這實在是非同尋常之事。事實上,他主持了美國當代歷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兩起案件:2000年,在布什與戈爾的大選選票爭議中,他領導的較高法院將總統之位判給了小布什;1999年,對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總統的彈劾審判使比爾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二個主持參議院的首法官。除他以外,還沒有任何人能夠同時在兩個如此重大的歷史事件中起到過關鍵作用。
倫奎斯特的司法意見常常引起很大爭議,毀譽參半。但人們無論是贊是貶,都對事不對人,因為他把自己的個性深深隱藏。大家如果不能真正了解他的為人,可謂歷史的損失。而我正打算稍稍彌補這一缺失。對于這類影響過歷史進程——當然包括司法歷史——的重要人物,了解其愛好、偏見、熱情乃至弱點,常常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他們,并評價他們的歷史影響。
而人們對他的興趣,遠遠不局限于"克林頓彈劾案"和2000年的大選之爭。人們也想更多了解這位在"羅伊訴韋德案"(Roe v. Wade)異議意見中展示優雅、嚴謹的推理,并主筆"《好色客》案"(Hustler)判決意見的大法官。前者為綿延三十多年的"生命權"運動提供了理論基礎,后者則開創了言論自由的新先例:以諷刺方式表達的重要觀點,即使存在無傷大雅的謊言,也應當為法律所允許。
II
從上世紀80年代末直至離開人世,比爾一直與我保持著溫暖、親近、悠長的友誼。只要不出差,我倆幾乎每周都會通話或見面。這份友情對我們都大有禆益,也備受我倆珍惜。在比爾2004年10月被查出患有甲狀腺癌之前,我們都以為自己的身體十分健康,友情亦能長長久久。他的死,于我是生命中至深的體會:因為一個重要篇章就此終結,留給我的,將是一段無法填補的空白。
直到現在,我仍把自己與比爾的關系視為隱私,我倆也情愿將之作為隱私。但我相信,為老友寫一本坦誠、真切的書,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既然已有一人離世,那么,即使將這段友誼公諸于眾也不會傷害或影響我們的友誼。而這樣一本書,或許有助于未來的史學家、學者研究倫奎斯特主筆的判決意見,以及他領導下的較高法院作出的一系列判決。
比爾的判決意見需要從法律、社會、道德等不同角度予以評判。那是別人的工作,他們正在進行,也在不斷完善。然而,任何人的作品都不是從真空中自發產生的。了解產生這些作品的廣闊生活圖景,可以幫助我們真正深刻理解它們。
III
品質于人,是至關重要的,而我剛好有絕佳的個人角度,可以深入了解比爾的品質——這也是從我個人角度為比爾著書的原因。盡管一個人的品質往往可以追溯至他的家庭背景與幼年生活,但比爾晚年的品位、習慣、怪僻和價值觀,也可以幫我們了解其品質。我將揭示他品質里的一些特點。比爾向來固守道德準則。在漫長的一生中,他做過很多或公或私的決定,許多決定是錯誤甚至愚蠢的,但這些錯誤都與賄賂貪腐、卑鄙人格無關。我相信,對比爾來說,他的人生理想,就是樹立這么一種司法形象:是非分明、立場堅定、善于取勝、雷厲風行、率直誠懇。他佇立在司法領域的較高峰,他是聯邦司法系統的首腦。他的指示與決定不容置疑,在現實中也無法被質疑。他可能成為一個獨斷專行的人,但他卻在工作中體現了高度克制與自律。這種自我約束,也充分體現在比爾的日常生活之中。
……
我們應牢記他在每起案件審理過程中體現出的正直和責任感。
——美國前總統喬治·布什
時間將證明倫奎斯特的偉大。
——理查德·波斯納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