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自傳》是季羨林先生生前親自授權、審定的版本,講述了他從山東臨清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長為學貫中西、享譽海內外的學術大師的人生歷程,記述了他九十多年來所遇到的人和事,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展示了他個人的奮斗經歷和情感世界。
這些芝麻綠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邊瑣事,使我終生受用不盡。它有時候能激勵我前進,有時候能鼓舞我振作。我一直到今天對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對吃喝從不計較,難道同我小時候的這一些經歷沒有關系嗎?我看到一些獨生子女的父母那樣溺愛子女,也頗不以為然。兒童是祖國的花朵,花朵當然要愛護;但愛護要得法,否則無異于坑害子女。
——季羨林
季羨林(1911—2009),山東清平人。1930年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入德國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1946年回國,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主持創辦東方語言文學系。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78年后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務。
季羨林先生是中國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翻譯家和散文家。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語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羅文譯釋、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等,范圍之廣,國內外罕見。
目錄
及時章 我的童年
我出生以后,家境仍然是異常艱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數有限,平常只能吃紅高粱面餅;沒有錢買鹽,把鹽堿地上的土掃起來,在鍋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見不到。一年到底,就吃這種咸菜。
最窮的村中最窮的家
父輩們
每天較高的享受
開始認字
離開故鄉
第二章 小學記憶
還有一件小事,就是滾鐵圈。我一閉眼,仿佛就能看到一個八歲的孩子,用一根前面彎成鉤的鐵條,推著一個鐵圈,在升官街上從東向西飛跑,耳中仿佛還能聽到鐵圈在青石板路上滾動的聲音。這就是我自己。
進入一師附小
做過一次生意
轉入新育小學
新育小學的校舍
新育小學的教員和職員
在新育小學學習的一般情況
看捆豬
看殺人
九月九廟會
看戲
學英文
國文競賽
及時次“造反”
偷看小說
螞蚱進城
想念母親
第三章 中學時光
我當時并不喜歡念書。我對課堂和老師的重視遠遠比不上我對蛤蟆和蝦的興趣。每次考試,好了可以考到甲等三四名,壞了就只能考到乙等前幾名,在班上總還是高才生。其實我根本不計較這些東西。
進入正誼中學
我的幾個老師
考入北園高中
在北園高中的生活和學習
在濟南高中
榮譽感繼續作美
要革命
上國文課
畢業旅行籌款晚會
第四章 清華學子
我在清華四年,有兩門課對我影響較大:一門是旁聽而又因時間沖突沒能聽全的歷史系陳寅恪先生的“佛經翻譯文學”,一門是中文系朱光潛先生的“文藝心理學”,是一門選修課。這兩門不屬于西洋文學系的課程,我可萬沒有想到會對我終生產生了深刻而悠久的影響,絕非本系的任何課程所能相比于萬一。
報考郵政局
考入清華大學
在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
對我影響較大的兩門課程
第五章 教書謀生
回濟南后,在我的母校——濟南高中當國文教員。當我走進學校大門的時候,我的心情是復雜的。可以說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我終于抓到了一個飯碗,這簡直是絕處逢生;懼的是我比較熟悉的那一套東西現在用不上了,現在要往腦袋里裝屈原、李白和杜甫。
回母校當國文教員
小小一招
又長了一番見識
“拿到了沒有?”
第六章 去國途中
我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酸、甜、苦、辣,攪和在一起,但是絕沒有像調和雞尾酒那樣美妙。我充滿了渴望,而又忐忑不安,有時候想得很美,有時候又憂心忡忡,在各種思想矛盾中,迎接我生平的及時次大抉擇、大冒險。
天賜良機
在“滿洲”車上
在哈爾濱
過西伯利亞
在莫斯科
第七章 德國十年
終于又來到哥廷根了。這以后,在不安定的漂泊生活里會有一段比較長一點的安定的生活。我平常是喜歡做夢的,而且我還自己把夢涂上種種的彩色。最初我做到德國來的夢,德國是我的天堂,是我的理
想國。
初抵柏林
哥廷根
道路終于找到了
懷念母親
兩年生活
章用一家
漢學研究所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完成學業,嘗試回國
大轟炸
在饑餓地獄中
山中逸趣
烽火連八歲,家書抵億金
德國的老師們
學習吐火羅文
女房東
反希特勒的人們
伯恩克(Boehncke)一家
邁耶(Meyer)一家
納粹的末日——美國兵進城
盟國
優勝記略
留在德國的中國人
別哥廷根
第八章 滯留歐洲
我在這里生平及時次見海。我常嘲笑自己:一個生在山東半島上、留洋十年而沒有見過海的人,我恐怕是獨一份兒了。現在我終于洗刷掉這個嘲笑,心里異常興奮。而大海那種波濤洶涌、渾茫無際的形象,確使我振奮不已。
赴瑞士
在弗里堡(Fribourg)
同使館的斗爭
從瑞士到法國馬賽
第九章 游子歸途
上海,這真是中國地方了。自己去國十一年,以前自己還想象再見祖國時的心情。現在真正地見了,但覺得異常陌生,一點溫熱的感覺都沒有。難道是自己變了么?還是祖國變了呢?
船上生活
在西貢
回到祖國的懷抱
第十章 在北京大學(1946~1948)
當時的東方語言文學系,教員不過五人,學生人數更少。如果召開全系大會的話,在我那只有十幾平方米的系主任辦公室里就綽綽有余。我開了一班梵文,學生只有三人。其余的蒙文、藏文和阿拉伯文,一個學生也沒有。
思想斗爭
終于找到了學術上的出路
出路的表現
出路主流中的一個小漩渦——《浮屠與佛》
第十一章 在北京大學(1949~1965)
我作為一系之長,一度成為一部分學生攻擊的對象,甚至出現了幾次緊急的場面。幸而教育部一位副部長親自參加了處理工作,并派一位司長天天來北大,同我一起面對學生,事情才終于得到了妥善的解決。我也就算是過了關,從此成了“逍遙派”。
眼前充滿光明
陷入會議的漩渦
批判的狂潮洶涌澎湃
1950年至1956年的學術研究
政治運動
1957年至1965年的學術研究
第十二章 在北京大學(1966~1977)
在牛棚里已經待了一段時間。自己腦筋越來越糊涂,心情越來越麻木。這個地方,不是地獄,勝似地獄;自己不是餓鬼,勝似餓鬼。如果還有感覺的話,我的自我感覺是:非人非鬼,亦人亦鬼。別人看自己是這樣,自己看自己也是這樣。
從社教運動談起
1966年6月4日
對號入座
快活半年
自己跳出來
抄家
在“自絕于人民”的邊緣
千鈞一發
勞改的初級階段
大批斗
太平莊
自己親手搭起牛棚
牛棚生活
牛棚轉移
半解放
在延慶新華營
解放
翻譯《羅摩衍那》
一個小插曲
一幕鬧劇
恢復組織生活
第十三章 在北京大學(1978~1993)
在這樣優越的政治大氣候中,我的學術研究工作能夠比較順利地進行了。從1978年一直到今天的20年中,我的研究成果在量和質兩個方面都遠遠超過這以前的四五十年。
政治環境
我這一階段的學術研究
第十四章 耄耋之年
像我這樣的老知識分子,差不多就是文不如司書生,武不如救火兵。手中可以耍的只有一支筆桿子。我舞筆弄墨已有70多年的歷史了,雖然不能說一點兒東西也沒有舞弄出來,但畢竟不能算多。我現在自認還有力量舞弄下去。我怎能放棄這個機會呢?
死的浮想
辭“國學大師”
辭“學界(術)泰斗”
辭“國寶”
“夫子自道”
對未來的懸思
難得糊涂
我不能封筆
附錄 季羨林年譜
精彩書摘:
我出生以后,家境仍然是異常艱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數有限,平常只能吃紅高粱面餅;沒有錢買鹽,把鹽堿地上的土掃起來,在鍋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見不到。一年到底,就吃這種咸菜。
最窮的村中最窮的家
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來,眼前沒有紅,沒有綠,是一片灰黃。
20世紀初期的中國,剛剛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亂,一片黑暗。我最早的關于政治的回憶,就是“朝廷”二字。當時的鄉下人管當皇帝叫坐朝廷,于是“朝廷”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別名。我總以為朝廷這種東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極大權力的玩意兒。鄉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肅然起敬,我當然更是如此。總之,當時皇威猶在,舊習未除,是大清帝國的繼續,毫無萬象更新之象。
我就是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刻,于1911年8月6日,生于山東省清平縣(現改臨清市)的一個小村莊——官莊。當時全中國的經濟形勢是南方富而山東(也包括北方其他省份)窮。專就山東論,是東部富而西部窮。我們縣在山東西部又是最窮的縣,我們村在窮縣中是最窮的村,而我們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窮的家。
父輩們
我們家據說并不是一向如此。在我誕生前似乎也曾有過比較好的日子。可是我降生時祖父、祖母都已去世。我父親的親兄弟共有三人,最小的一個(大排行是第十一)送給了別人,改了姓。我父親同另外的一個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為命。房無一間,地無一壟,兩個無父無母的孤兒,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著是多么困難,概可想見。他們的堂伯父是一個舉人,是方圓幾十里最有學問的人物,做官做到一個什么縣的教諭,也算是較大的官。他曾養育過我父親和叔父,據說待他們很不錯。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他們倆有幾次餓得到棗林里去撿落到地上的干棗充饑。還是被迫棄家(其實已經沒了家)出走,兄弟倆逃到濟南去謀生。“”中我自己“跳出來”反對那一位臭名昭著的“及時張馬列主義大字報”的作者,惹得她大發雌威,兩次派人到我老家官莊去調查,一心一意要把我“打成”地主。老家的人告訴那幾個“革命”小將,說如果開訴苦大會,季羨林是官莊的及時名訴苦者,他連貧農都不夠。
我父親和叔父到了濟南以后,人地生疏,拉過洋車,扛過大件,當過警察,賣過苦力。叔父最終站住了腳。于是兄弟倆一商量,讓我父親回老家,叔父一個人留在濟南掙錢,寄錢回家,供我的父親過日子。
每天較高的享受
我出生以后,家境仍然是異常艱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數有限,平常只能吃紅高粱面餅;沒有錢買鹽,把鹽堿地上的土掃起來,在鍋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見不到。一年到底,就吃這種咸菜。舉人的太太,我管她叫奶奶,她很喜歡我。我三四歲的時候,每天一睜眼,抬腿就往村里跑(我們家在村外),跑到奶奶跟前,只見她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里面,手再伸出來的時候,就會有半個白面饅頭拿在手中,遞給我。我吃起來,仿佛是龍膽鳳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還有比白面饅頭更好吃的東西。這白面饅頭是她的兩個兒子(每家有幾十畝地)特別孝敬她的。她喜歡我這個孫子,每天總省下半個,留給我吃。在長達幾年的時間內,這是我每天較高的享受,較大的愉快。
大概到了四五歲的時候,對門住的寧大嬸和寧大姑,每到夏秋收割莊稼的時候,總帶我走出去老遠到別人割過的地里去拾麥子或者豆子、谷子。24小時辛勤之余,可以撿到一小籃麥穗或者谷穗。晚上回家,把籃子遞給母親,看樣子她是非常喜歡的。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麥子比較多,她把麥粒磨成面粉,貼了一鍋死面餅子。我大概是吃出味道來了,吃完了飯以后,我又偷了一塊吃,讓母親看到了,趕著我要打。我當時是赤條條渾身一絲不掛,我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親沒有法子下來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餅子盡情地享受了。
現在寫這些事情還有什么意義呢?這些芝麻綠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邊瑣事,使我終生受用不盡。它有時候能激勵我前進,有時候能鼓舞我振作。我一直到今天對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對吃喝從不計較,難道同我小時候的這一些經歷沒有關系嗎?我看到一些獨生子女的父母那樣溺愛子女,也頗不以為然。兒童是祖國的花朵,花朵當然要愛護;但愛護要得法,否則無異于坑害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