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年中,《班門》各板塊的結構一仍其舊,分“門•內”“門”“門•外”。以“門”為界,門內,向大師致敬、取經、學藝;門,是作品,是被大師加持的“手藝”,是“匠心營造”;門外,是后生的操練、游歷、體驗。不論是營造,是設計,都是以人的尺度進行的,不論多么宏大的作品,終是要走向人的生活中去,而我們的文章,將更加關照生活、關注日常。
在文章編排過程中,我們期望能在這個結構中發掘出一種時間的維度,“門內”是回憶,是歷史的一角;“門”的作品,則是歷經時光釀造的出產的“好酒”;“門外”則清晰地將藝術、設計、生活美學的線索引至當下乃至未來。
2017年期的主題是“方”。我們講述一座方形城市的造法,也講述一枚郵票的故事;我們說西方教堂呈現的形狀,也揣摩東方漢字演變的歷程;我們嚴肅地探討當代藝術的問題,也帶你領略時尚先鋒香奈兒的建筑品位;我們品味方正的老北京城門之美,也看看現代建筑史上“方盒子”建筑的神韻;我們帶你從古老建筑的天井深入徽州商人的歷史,也從觀察一道筆觸開始,解剖中國畫的秘密。
陳愉慶,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奉化。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作協會員。20世紀80年代,陳愉慶、馬大京夫婦共用“達理”筆名著有小說、劇本多種,屢獲全國各種文學獎項。后旅居美國,現重拾筆墨,已有描繪舊金山硅谷華人生活系列作品問世。如長篇小說《飛舞芳鄰》《如若不曾相識》《不再保障》,中短篇小說《帶我回家》《伴你同行》《空巢》等。
喜仁龍,瑞典藝術史學家。曾供職于瑞典斯德哥爾摩國家博物館、斯德哥爾摩大學等機構,美國耶魯大學、哈佛大學訪問學者。1920年起六次來華,對中國古代建筑、雕塑、繪畫藝術有深入研究,代表作有《北京的城墻和城門》(1924)、《中國雕塑》(1925)、《中國北京皇城寫真全圖》(1926)等。
常江,本名成其昌,1943年生于吉林舒蘭。語言學教授,帳篷詩人,中國地質圖書館原館長,中國楹聯學會創建人,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名譽主席,有各類著述50余種。
曾孜榮,曾任《好書》雜志編輯,參與“旌旗網”創建。2004年加盟臺灣大塊文化,協助著名出版家郝明義先生、沈昌文先生處理兩岸文化藝術交流事務。2007年入職今日美術館,擔任今日美術館副館長、今日美術館副理事長等職務。現任中信書店副總經理、中信美術館執行館長。
顧瀚允,顧瀚允,藝術指導, TINYworkashop創始人,現工作生活于中國北京。作品多次入選日本東京TDC,曾獲得香港HKDA評審獎、金獎、銀獎、銅獎,GDC提名獎,亞洲具影響力大獎,美國IDA獎、德國紅點獎及其他獎項。
門•內
一起做夢的日子:陳占祥與“梁陳方案”
文:陳愉慶
城門之美:北京外城的城門
文:喜仁龍
門•方
教堂的長與方
文:徐曉冬
結緣方寸之地
文:常江
方盒子羅曼史
文:宋曉冬
香奈兒的水晶屋
文:鄒洋
在時間里起舞:漢字叔叔
文:灰土豆
一方天井下 山水問君心
文:飛魚
門•外
你的生活充滿了營造:《班門》設計新理念
文:顧瀚允
中國當代藝術的蜂巢
文:薛茗
發現中國畫的秘密:從遠古到五代十國的人物繪畫
文:曾孜榮
自拍中國:不會消逝的靈光
文:汪徽
你的生活充滿了營造:《班門》設計新理念
文:顧瀚允
整理:汪徽
圖:顧瀚允
2017年5月12日,TINYworkshop的發起人、藝術指導顧翰允老師帶著全新的《班門》版式與裝幀設計提案來到了編輯部。
他為編委會的成員們做了一次演講,用顛覆性的創意闡釋了《班門》如何可以借用設計的力量,被“營造”成為一本獲得全新生命的圖書。它既含蓄著中國傳統文化,卻又以現代性的視覺面目示人;它的內里既流淌著深刻的血液,肌膚上卻又紋飾著象征未來活力的焰火。
顧老師的設計理念,現在已經成為實在的成果擺在你手中。
這篇文章,是演講時的實錄。文中不同字體的部分,是與會者和設計師的探討,我們照樣也記錄,讓讀者可以看到我們與設計師之間的靈感碰撞。討論的部分,G代表顧老師,B代表《班門》編委會的成員。
班門LOGO:兩個漢字的營造
關于班門的Logo設計,我們先從中國的漢字說起。
只有中文是采用模塊化設計的手法,不論新造什么樣的字,我們都通過幾個簡單的偏旁就可以組合成一個新的字。在《萬物: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和規模化生產》(雷德侯著)這本書里大家看到,這些偏旁部首都是可以替換到不同字里去的。
漢字的這種處理手法,是通過模件化的方式來做的,我們在中國傳統書籍里面都能夠看得到。舉個例子,比如“世界”這兩個字,在作者調研的同一篇文章里出現了24次,但是這24個世界,每個都長得不太一樣,因為它都是手寫的,但它的偏旁結構存全都是一模一樣。
看到這本書中對中國傳統建筑的研究,我思考漢字本身就是一種營造。它跟建筑,起碼跟中國建筑是異曲同工的。你會看到東方做建筑的思維模式,可能跟西方不太一樣。我對建筑了解不是很多,但也看過大量的關于建筑的書,我覺得在東方,尤其是東方園林的設計,其實就是一次模塊化的設計。
最近我也讀了王澍先生寫的那本《造房子》,這本書里面就重點提到世界觀。此前,在平面設計工作中,我也跟很多設計師討論過,其實設計營造本身就是世界觀的體現。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國建筑中,在宏觀的方面,一個皇城營造了網格狀的布局,開始進行模塊的布置,已經很科學,然后才擴展,有了一個更大的城市。從微觀方面來看,一個簡單的斗拱有好多小零件。這些都是一樣的道理,中國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其實是很有邏輯的。
為什么要講這個?因為文字本身的設計,正是我們要講的“班門”里要蘊含著的東西。我要用一個什么樣的字體來表達我們想象中的魯班對設計、對營造的理解?
我的及時個反應,是想到“聚珍仿宋”字體,因為這個可能是中國現存保留好的,由手工書寫到大量制版印刷的最重要的字體,民國的時候由丁三在先生把它開發成了一套印刷字體。
起先它是由明代到清代的皇家御用書籍字體,但最早它是木刻雕版,丁三在先生把它做成了活版,后來傳到了日本。我認為這套字體是能夠真正象征中國傳統審美與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的。叫“聚珍”是因為在清代的時候有《武英殿聚珍版叢書》,這個字體是被用來做皇家圖書的。
它雖然是一種標準字體,但它還是有傳統手寫漢字或者書法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