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警世格言》叢書是一部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美讀本。警世格言既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又具有言簡意賅、朗朗上口、便于傳誦的特點。由此切入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入門容易,且可深窺諸子百家思想之精華。
《中華文化警世格言》叢書共六個分冊,前三個分冊中,《明道》揭示的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范疇,《尚德》展示的是中華文化的主導價值,《智慧》顯現的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道、德、智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三大構成要素。后三個分冊中,《立志》為成事之首,《勸學》是成才之基,《踐行》是成功之本,志、學、行正是人生不可缺一的三大構成環節。一書在手,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精華盡收眼底。
《中華文化警世格言》叢書圖文并茂、深入淺出。各個分冊,按照所編格言的不同內涵特色,或突出哲理,或重在敘事,或夾敘夾議。其中相當一部分千字文,確實可以作為語文中考、高考的參考范文。
——姚淦銘 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老子》主講
警世格言,言簡意賅,六冊在手,盡覽中華五千年文化精華,古語解讀,縱論古今,千字美文,可作中學生升學參考范文。
《中華文化警世格言》分六個分冊。《明道》揭示的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范疇,《尚德》展示的是中華文化的主導價值,《智慧》顯現的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道、德、智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三大構成要素。后三個分冊中,《立志》為成事之首,《勸學》是成才之基,《踐行》是成功之本,志、學、行正是人生不可缺一的三大構成環節。在講解中既介紹每條格言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又聯系現實的國情、世情、人情,闡述它的警世意義及對人生的啟迪作用。對每一條警句格言中的疑難文字,都作出明確的注釋,并將古文翻譯成白話文。在闡述講解時,盡可能引用相應的歷史典故與現代案例,同時配以精美的插圖,以適應"讀圖時代"廣大讀者的需要。各個分冊,按照所編格言的不同內涵特色,或突出哲理,或重在敘事,或夾敘夾議。其中相當一部分千字文,可以作為語文中考、高考的參考范文。 本書收錄了中國傳統哲學中有許多關于知行關系的警世格言。
(一)、德之躬行
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
百善孝為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車無轅不行,人無信不立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道德者,行也,而非言也
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人之立身,所貴者惟在德行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
報怨以德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多行不義必自斃
君子計行慮義
(二)、知之踐行
知之匪艱,行之惟艱
君子之學,貴乎行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實事求是
雖有至知,萬人謀之
行成于思
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學而不行,可無憂與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學至于行而止矣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三)、經世之行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鞠躬盡力,死而后已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不以智治國,國之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位卑未敢忘憂國
學以致用,仁者之樂
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若爭小可,便失大道
廉者,政之本也
(四)、思之慎行
謹于言而慎于行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
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
見利思義
忍小忿而就大謀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適可而止
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
欲人勿知,莫若勿為
(五)、志之勵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自伐者無功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鶴以高翔
附贈中外名人名言
百善孝為先。
——王永彬:《圍爐夜話》
[注]①孝:孝順。
釋義
孝是一切道德行為中應該做到的。
講
傳統教育認為,知識的傳授并不重要,因為知識總是隨著時間和空間在不斷地變化著,時間空間變了,知識就老化了。但"孝悌"是萬古不變的大道,只要人類社會還存在就有孝悌關系存在,這個教育的原則就不能變,教育就必須首先教孝、教悌。
縱觀中國文化史,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一個"孝"字,千經萬論都是這個字的發揮,都是對這個字的解釋而已。懂了"孝"這個字就算明道,遵照孝之理去做就是行道,就是修行,所以說"百善孝為先"。
孝是個上"老"下"子"的會意字,老子合為一體,老就是子,子就是老,表示我們的血緣關系從自己這一代算起,向上追無窮,向下推也無窮,這個直貫古今、無窮無盡的血緣倫理關系就叫"孝"。這是垂直的血緣關系,然后再將孝道的仁愛之心,向外面一層一層地橫向展開就是"悌",及時層是兄弟之道,第二層是夫妻之道,然后是朋友之道和君臣之道,這是橫向的關系。懂了孝道,其他四道就自然全都懂了,不明白孝道,其他四道也不可能明白,這就是為什么古人說"忠臣必出自孝子"的道理。
忤逆不孝在中國文化里面是重罪,不孝造成的惡果并不報在父母身上,兒女不孝,父母當然很傷心,生活可能會艱苦一點,但較大的惡報在子女自己身上。孝是直上直下的血緣倫理關系,祖先積累的福德,就是依靠這條"孝"的管道遺傳給子孫后代,不講孝、不盡孝的人就會自斷祖選遺德的倫理道德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