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是救世主嗎?宇宙和生命從哪里來?佛教徒相信上帝嗎?相信靈魂嗎?相信轉世嗎?崇拜鬼神嗎?反對自殺嗎?反對節育避孕嗎?佛教徒有國家觀念嗎?能參加軍政工作嗎?
佛教在兩千多年的流傳過程中,其根本精神在流布的同時,摻雜了很多異質的成分,有了很多曲解。圣嚴法師以真修實證的智慧,扎實嚴謹的學術素養,透過平實流暢的語言,領你進入佛陀的世界,契悟佛教的奧秘。
解答當下的困惑,指引人生的出路。創建美滿和諧的生活。
圣嚴法師為四川地震受災民眾祈福并率信眾捐贈1200萬臺幣。
圣嚴法師,世界著名的佛教大師,1930年出生于江蘇省南通市。
著名佛教道場法鼓山的創辦人,門人弟子遍天下。
佛教界及時個博士學位獲得者,1975年獲日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
歷任中國文化大學教授,美國佛教會副會長及譯經院院長,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
無名問無明——李連杰與圣嚴法師座談紀實
新序
自序
再序
正信的佛教是甚么
佛陀是創世主嗎
佛陀是甚么
宇宙和生命是從那里來的
菩薩怎么講
什么叫做大乘和小乘
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嗎
佛教的基本教理是甚么
佛教的根本教條是甚么
信仰佛教必須吃素嗎
佛教對于煙酒賭博的看法怎樣
信仰佛教必須出家嗎
佛教的信徒共有多少等級
怎樣成為一個佛教徒呢
佛教為甚么要信仰三寶
娼妓屠宰漁獵販酒等人可以信佛嗎
佛教相信懺悔嗎
佛教相信天堂與地獄嗎
佛教相信閻王嗎
佛教相信超度亡靈的功用嗎
佛教相信功德可以回向給他人嗎
佛教相信輪回是確實的嗎
佛教相信靈魂的實在嗎
佛教崇拜神鬼嗎
佛教徒相信祈禱的功能嗎
佛教是主張焚燒紙庫錫箔的嗎
佛教深信因果定律的正確性嗎
佛教徒都愿往生極樂世界嗎
佛教重視神跡嗎
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嗎
佛教徒是反對自殺的嗎
佛教是厭世與出世的宗教嗎
從信佛到成佛需要多少時間呢
立地成佛是真的嗎
佛教對于現實人間的前途是悲觀的嗎
劫是甚么意思
大千世界怎么講
佛教的修持方法是甚么
佛教是主張苦行的宗教嗎
六根清凈怎么講
四大皆空怎么講
佛教徒是不孝順父母的嗎
佛教是重男輕女的嗎
佛教是反對家庭制度的嗎
佛教徒可跟異教徒通婚嗎
佛教徒必須要行佛化婚禮嗎
佛教徒可以離婚嗎
佛教以為嬰兒可以信佛嗎
佛教反對節制生育嗎
佛教徒有國家觀念嗎
佛教徒能夠參加軍政工作嗎
佛教是和平主義的宗教嗎
佛教是主張人性本善論的嗎
佛教共有多少宗派
唯識就是唯心嗎
禪宗就是禪定嗎
甚么叫做頓與漸
好修學哪一宗
佛教徒對于全部佛經的態度怎樣呢
佛教的典籍真是難懂難讀的嗎
佛教徒禁看異教的書籍嗎
佛教以為異教徒是罪人嗎
佛教的苦相當于基督教的罪嗎
佛教相信上帝的存在嗎
佛教對于中國的貢獻是甚么
佛教的真理是甚么
和尚、尼姑、居士是甚么
禪師、律師、法師是甚么
羅漢、菩薩、佛陀是甚么
佛教有統一的行政組織嗎
正信的佛教是什么
事實上,佛教的本質并沒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別,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內容,到處都是一樣。佛教是從大覺的佛陀——釋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來的,那是充滿了智慧、充滿了仁慈、充滿了光明、清涼、安慰的一種言教,根據這種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團形態,便是佛教。
所謂正信,就是正確的信仰、正當的信誓、正軌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賴。正信的內容,必須具備三個主要的條件:及時,長期性;第二,普遍性;第三,必然性。換一個方式來說,便是過去一向如此,現在到處如此,未來必將如此。
凡是對于一種道理或一樁事物的信仰或信賴,如果經不起這三個條件的考驗,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個宗教的教理,禁不起時代的考驗,通不過環境的疏導,開不出新興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但也無可諱言,正信的佛教在大乘教的流行地區,尤其是在中國,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數的士君子所專有,至于民間的正信,始終未能普及。一般的民眾,始終都在儒釋道三教混雜信仰的觀念中生活,比如對于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產物。
佛陀是創世主嗎
不。正信的佛教,沒有創世主的觀念,佛陀是人間的覺悟者,佛陀雖能覺悟世間的一切原理,但卻不能改變世間已有的狀態;佛陀雖能化度眾生,眾生能否得度,尚須由眾生能否自我努力而決定。佛陀是好的良醫,能為眾生的痛苦診斷處方,服他的藥,必定得度,如果不肯服藥,佛陀也愛莫能助;佛陀是好的向導,能引導眾生脫離世間的苦海,聽從佛的引導,必定得度,如果不從引導,佛陀也愛莫能助。因此,佛陀不以創世主自居,甚至不希望徒眾們僅對佛陀做形式上的崇拜;能夠實踐佛的言教,就等于見佛敬佛,否則,雖然覲見了當時的佛陀,也等于沒有見佛。所以,佛陀既不是創世主,也不是主宰神,佛陀只能教導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佛陀自己雖已離苦得樂,但卻不能代替眾生離苦得樂。佛陀是大教育家、人天導師,而不是幻術家及魔術師,他用不著騙人家說“代人贖罪”,他是教我們一切要自己對自己負責——“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佛陀是什么
佛陀,這是印度古代梵文的音譯。
佛陀,含有自己覺悟、覺悟他人、覺悟一切而無所不知無時不覺的意思,所以,又被稱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覺。
佛陀,簡譯為佛,是在我們這個世界,距今二千五百八十九年(公元前623年),生于印度迦毗羅衛城的釋迦太子,成道之后稱為釋迦牟尼。釋迦是族姓,意為能仁,牟尼是印度古代對于圣者通用的尊稱,意為寂默。這就是佛教的教主。
但是,從釋迦牟尼的言教中,我們明白,在現有歷史的記載中,雖然只有釋迦一人是佛,可是過去久遠以前,這個世界曾經有佛出生,未來的久遠以后,這個世界仍將有佛出生,現在的十方世界,也有很多的佛存在。所以,佛教不以為佛陀是的,佛教承認過去、現在、未來,有著無量無數的佛陀,乃至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眾生(主要指動物),不論已經信佛與否,將來也都有成為佛陀的可能,因為佛教相信:佛陀是已經覺悟的眾生,眾生是尚未覺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圣雖有不同,在本質上,佛性一律平等,所以,佛教不將佛陀當做的神來崇拜,也不承認另有一個宇宙的創造神的存在。所以,佛教徒是無神論者。
宇宙和生命是從哪里來的
佛教既然不相信另有一個宇宙的創造神,但是宇宙的存在,不容懷疑,生命的存在,也不容否定。
佛教相信:構成宇宙的元素其自性是空的,構成生命的元素其自性也是空的,唯有空性才是永恒不變的真理。所謂永恒,就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本來如此,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實際情況。
佛教相信:宇宙情態的變化,生命過程的流轉,那是由于眾生所造的“業力”的結果。
業力是指有情眾生(動物)使每一樁或善或惡的行為,像各種顏色一樣,繼續不斷地熏染到生命的主體一一識田中去,再從識田之中,等待外緣的誘導而萌芽生長,正像播種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氣、水的誘導而萌芽生長,這在佛教稱為業力的現行。業的造作是業力現行的因,業力的現行,是業所造作的果,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就是這個意思。
業,有個人單獨造作的,也有與他人共同造作的;有的雖然是單獨造作的,但也可以和他人相同,有的雖是與他人共同造作的,但也各有輕重不同。因此,業的種類,從大體上說,分有“共業”及“不共業”兩大類。
由于共業,所以感得同樣的果報;地球,便是由于地球世界的眾生——過去、現在、未來的無數眾生的共業所感,而有各類不同的共業,所以也感得各種不同的世界,太空之中,宇宙之間,有著無量無數的世界,它們的成因,都是由于各類不同的無數眾生,所造各類不同的共業而成。所以,火星上如果真的有人,火星人的形體,未必也和地球人的形體一樣。至于那些無人的星球,乃至那些沒有生物存在的星球,雖不是眾生活動的舞臺,但卻也是為了眾生活動的舞臺而存在;宇宙之間,萬事萬物,沒有一種現象沒有其存在的理由。比如,陽上不可能有生物,但如果沒有太陽的話,地球上的生物也將無法生存。雖然尚有許多事物,無法用科學的觀點證明其存在的理由,但在佛教的解釋中,一切都是由于眾生的業力所感,那就是它們存在的理由。
至于生命在地球上的最初出現,佛教相信是由變化而來,下至單細胞的生物,上至人類,都是一樣。地球形成之后最初的人類,是從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來,他們是飛空而來的,那是由于他們的墮落,貪愛了地球上的一種天然食物,吃了之后,身體粗重不能飛行了,就在地上安居下來(《世記經》、《大樓炭經》、《起世經》等)。實際上,那也是出于他們的業報所致,天福享盡之時,必須來地上隨業受報。正像以后所有的眾生一樣,既然先由共同的業力,感成了一個地球,豈能不來接受地球生活的果報?一旦在地球世界的業報受完,又將往生至應往的他方世界中去。
又由于不共業的理由,雖然同樣生在地球世界,品類的高下也就不同,下至昆蟲,上至人類,人類之中,貧富貴賤,上智下愚,也有千差萬別。
事實上,共業,也是不共業的分類,比如地球眾生的共業與他方世界眾生的共業相比,便成了不共業;同樣地,不共業,也是共業的分類,比如非洲的黑種人與亞洲的黃種人,是由不共業所感,但因彼此都是地球世界的人類,所以仍由共業所感。以此類推,同在一個國家的人民,也有千差萬別,乃至同在一個家庭,兄弟姊妹,也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成就,各有各的生活感受。
這,就是佛教對于宇宙生命的來源及其存在的看法。
菩薩怎么講
菩薩,這也是梵文的音譯,并且是簡譯,全譯是“菩提薩捶”。它的意思,菩提是覺,薩埵是有情;菩薩,便是覺有情。有情是指有情愛與情性的生物,主要就是指動物。菩薩是覺悟的有情,并且也能覺悟一切眾生的痛苦,同情一切眾生的痛苦,進而解救一切眾生的痛苦。所以,通常都將樂善好施及扶困濟厄的人,稱為“菩薩心腸”。
菩薩的本義,和民間的觀念大不相同,菩薩是信佛學佛之后發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人。所以,泥塑木雕的土地城隍牛鬼蛇神,不能稱為菩薩。
菩薩是眾生成佛的必經身份,眾生要成佛,必須先發大愿心,最主要的有四條,稱為四弘誓愿:“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可見,要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菩薩,并不容易。
不過,從最初的發心發愿,直到成佛為止,都可稱為菩薩,所以有凡夫菩薩與賢圣菩薩的不同。通常在佛經中所說的菩薩,都是指的圣位菩薩,依《菩薩瓔珞本業經》,菩薩共分五十二階位,只有十二階位是圣人,那就是從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覺、妙覺。其實,妙覺菩薩就是佛,等覺菩薩是即將成佛的大菩薩。我們熟悉的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便是等覺位的大菩薩。
什么叫做大乘和小乘
本來,在佛的時代。并沒有分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說法的對象不同,所說的內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罷了。
佛對根器淺薄的聽眾,說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稱為人天乘;對于厭世觀念很濃的人,便說解脫生死的方法,稱為聲聞的小乘;對于根器深厚而有悲愿化世的聽眾,便是菩薩的大乘。
事實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綜合五戒十善,稱為人天道;聲聞是由于聽法修行而解脫生死的,獨覺是不由聽法無師自覺而得解脫生死的,綜合聲聞獨覺,稱為解脫道;菩薩道是既求取解脫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種法門,所以大乘的菩薩道是解脫道與人天道的綜合。
僅在人天道中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證了解脫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圣人,因他們只顧自己乘著佛法而得解脫,不愿回過頭來救度其他的眾生,所以稱為小乘。
菩薩是上求無上佛道而自己解脫生死,下化無量眾生而同離生死苦海,所以稱為大乘。
從佛教的分布上說,通常說北傳的梵文系佛教——以中國為中心而至日本、韓國、蒙、藏的佛教,是大乘佛教;南傳的巴利文系佛教——以錫蘭為中心而至泰、緬等國的佛教是小乘佛教。其實,這是北傳佛教徒的區分法,南傳佛教徒根本否認這種區分法的正確性,因在《根本有部律》卷四五及《雜阿含經》卷二八第七六九經,均有大乘之名,那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雜阿含經》卷二六第六六九經,以行四攝法為大士;《增一阿含經》卷一九,明確載有大乘的六度。
除了理論境界上的發揮,北傳佛教超過了南傳佛教,在佛教生活的實踐上,北傳地區未必全是大乘的,南傳地區也未必全是小乘的;北傳的中國佛教,除了素食而外,沒有什么可比南傳佛教更出色的。尤其是中國大乘佛學的成就,因為中國老莊思想所形成的玄學清談,在魏晉時代特別風行,所以上流社會的士君子們,也把佛學當做消遣及清談的玄理。中國的天臺宗及華嚴宗的理路,確也受有這一風尚的若干暗示,所以近代有一位日本學者木村泰賢,批評中國的佛教是屬于學問的佛教,而非實踐的佛教,實亦不無理由。
事實上,天臺宗、華嚴宗的思想架構,也多出于中國高僧的自悟境界,在印度的佛教思想方面,并沒有足夠的依據。因此,中國真正的大乘精神,從未普及到民間,更說不上成為中國民間生活信仰的依歸了。所以也有人說:中國的佛教乃是大乘的思想,小乘的行為。
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嗎
是的,因為佛陀不是某一民族的保護神,佛陀是宇宙的正遍知覺者,佛陀是屬于宇宙之所共有的,佛陀的正遍覺性,是遍滿宇宙的,佛陀的慈悲之光,是遍照一切的。所以,佛教的本質,就是世界性的,乃至是宇宙性的。
因此,二千五百多年以來,佛教已在世界各處,漸漸分布開來。
佛教在佛陀入滅之后約三四百年之間,由于佛教內部的意見不同,所以分成兩大派系,年長而保守的一派稱為上座部,年輕而新進的一派稱為大眾部。后來上座部向南傳,傳至錫蘭,他們多以印度南方的方言巴利語記錄經典,所以后來稱為巴利語系的佛教;另一派大眾部向北傳,雖沒有直接產生大乘佛教,但大乘佛教的產生,卻在大眾部盛行的區域。
這只是大致上的區分,其實,從佛教的史跡考察,傳至南方如錫、緬等地的,倒是梵文的大乘佛教,所以由海路傳人中國的南方佛教,便是大乘系的。至于向北方傳,小乘佛教的勢力影響,更是顯見的事實了。
大乘佛教的源頭,是在釋迦世尊的時代,但在佛滅之后,很少受到比丘僧團的重視和弘揚,這段暗流一直流了四五百年,才因部派佛教的分歧復雜而有大乘佛教起而代興的時代要求,先后由馬鳴、龍樹、無著、世親等人搜集整理與弘揚發揮,才產生了大乘佛教,這是以印度古代雅語梵文記錄的,所以稱為梵文系佛教。
中國佛教之傳入,是在東漢時代,相當于耶穌紀元的初期。
中國的佛教典籍,多是由梵文原本轉譯成的。中國的佛教,后來雖然盛行大乘,但小乘的經論也譯得很多,重要的小乘佛典,中國都有譯本。
魏晉南北朝直至隋唐的階段,乃是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高僧輩出,中印交流也頻繁不絕。在那個階段,中國的佛教開了花也結了果,小乘大乘,一共開出十三個宗派,漸漸又被融攝為八個大乘宗派,那便是大名鼎鼎的天臺宗、華嚴宗、三論宗、唯識宗、凈土宗、律宗、禪宗、密宗。到了五代以后,由于政治的摧殘,以及社會環境的驅使,佛教便離開文化中心,進入山林之間,僧人自耕自食,義理的研究用不著了,所以只有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宗一枝獨秀。在唐宋之間,尚有若干真修實悟的禪師,在簡單而樸質的言行之中,感化著許多的人,但也由此而種下了愚昧佛教的遠因,以致到宋明以后,佛教的僧徒與寺院雖多,但已沒有了靈魂,只是徒有其表的空殼而已!不重教育,只顧依樣畫葫蘆地上殿過堂盲修瞎參,不僅很少有杰出的高僧,一般的僧徒,也多沒有知識,自行且不知,哪還能化人?因此,僧人的素質普遍較低落,再加上儒家的排斥,致使民間對于佛教也就越來越不知其所以然了。
清末以來,總算由于楊仁山居士的振作,太虛大師的倡導,以及印光、弘一、虛云等幾位大師和歐陽競無(漸)等的弘化,中國的佛教,已略有了轉機,唯因百廢待舉,舉不勝舉,故到目前為止,應革應興的佛教事業,尚在娃娃學步的階段。
我皈依圣嚴法師多年,受益匪淺。法師的心語,猶如智慧的明燈,清心的甘泉,點點滴滴滋潤著我的心靈。 ——張國立
法鼓山慈善基金會招募義工,成立賑災醫療團,由法鼓山副住持果品法師率隊批趕赴災區關懷撫慰災民,協助災民心靈重建。同時圣嚴法師在北投農禪寺舉辦三時超度系念法會,為受災民眾祈福,所得捐款全部用作賑災。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