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學誠法師人生三書:感悟人生圖書
人氣:52

學誠法師人生三書:感悟人生

(學誠法師**漫畫,風格幽默諧趣,內容通俗易懂,漫畫與佛學思想的融合,開示讀者人生真諦,啟發人們獲得對生命的佛性感悟。附贈學誠法師首度親筆題字新年開示)
  • 所屬分類:圖書 >哲學/宗教>宗教>宗教知識讀物  
  • 作者:[學誠法師] 著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學誠法師人生三書
  • 國際刊號:9787512502895
  • 出版社:國際文化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03
  • 印刷時間:2015-03-01
  • 版次:1
  • 開本:24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感悟人生》為學誠法師人生三書系列的及時本,是用漫畫的形式闡釋佛法的繪本書。

2006年9月到12月期間,學誠法師在北京龍泉寺作了題為《感悟人生》的系列開示。《感悟人生》系列開示共10講,法師從生命的本源講起,結合日常生活、工作和修行的點點滴滴,告訴我們人生的真諦,教我們把握未來的方向,過真正有意義的人生。

《感悟人生》如同一位傳遞佛教智慧的使者,希望能夠給現代快節奏生活中奮斗的年輕人、渴望修身養性的中老年人,帶去佛性的智慧和感悟,盡早離苦得樂,過上吉祥喜樂的幸福人生。

編輯推薦

弘一法師手寫書名,“感悟人生”四字選自弘一法師李叔同親筆手寫《華嚴集聯三百》。《集聯》集高超的哲理美、文學美于一體,給人以極強的啟發性和感染力,看到之人可頓得無窮“法味”,頓生“無上清涼”之感,宏法利生,作用殊勝。它是弘一法師高超的文學、藝術、佛法造詣三合一的結晶,是法師的“大智”才調、“大悲”性情、“大雄”精神三合一的體現,功力之高,內容、形式之,并世再無第二個人能做得出來。

《感悟人生》是漫畫與佛學思想的融合!用可愛諧趣的漫畫將深邃的佛家思想,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現出來,風格幽默諧趣,內容通俗易懂,引領僧眾讀者走上人生明達、智慧、自在、清靜之路。

中國佛教協會駐會副會長,莆田廣化寺、扶風法門寺、北京龍泉寺方丈,《法音》雜志主編--學誠法師人生三書系列漫畫,師承弘一大師佛法精髓,開示讀者人生真諦,啟發人們獲得對生命的佛性感悟。

一代高僧,一顆慈悲佛心,一本佛語開示,一群可愛的小和尚,一幅幅人間百態圖,寓教于樂、融情于理,沐浴“幸福能量寺廟”龍泉寺的佛法智慧,拈花問佛,洞察世事,每個人都可以在書中找到行走人生的點滴啟發。一本在手,能斷人生之苦,收獲喜樂人生。

《感悟人生》是一本與你有佛緣的功德書。附書贈送學誠法師親筆題字新年開示,可張貼于案前,時刻啟發心性、增長福報智慧。

作者簡介

學誠法師,俗名傅瑞林,1966年出生,福建仙游人。1982年于莆田廣化寺定海長老座下剃度,并依止圓拙老法師修學。1991年于中國佛學院獲碩士學位。2007年獲授泰國朱拉隆功佛教大學教育行政學榮譽博士學位。2010年獲孟加拉國阿底峽大師和平金獎。現任全國政協常委、全國青聯副主席、中央國家機關青聯副主席、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秘書長、中國佛教協會駐會副會長、中國佛學院副院長、藏傳佛教學銜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福建省佛教協會會長、福建佛學院院長、福建莆田廣化寺方丈、陜西扶風法門寺方丈、北京龍泉寺方丈、《法音》主編、《福建佛教》主編等職務。

賢書法師,俗名劉書紅,1970年出生,2010年5月在北京龍泉寺于上學下誠法師座下剃度。2012年11月于福建莆田廣化寺受具足戒,師父學誠法師為得戒和尚。

賢帆法師,俗名王一帆,1987年出生,2012年2月在北京龍泉寺于上學下誠法師座下剃度。2012年11月于福建莆田廣化寺受具足戒,師父學誠法師為得戒和尚。

目錄

及時講 感悟人生

一、人生何去何從

二、善惡在心

三、云何降伏其心

四、環境對人的影響

五、不忘初心常省思

六、愿力和智慧

七、超越自我

第二講 認識煩惱是修行的開始

一、佛法對于我們生命的價值

二、佛法與世間法

三、名相無自性 善法是良藥

四、圓滿的信仰

五、學佛的方法和路子

六、如何與佛法相應

第三講 佛教是一種系統完整的生命教育

一、佛陀開創了生命教育

二、依師熏修 珍惜暇身

三、無常是苦

四、苦樂源自內心 生命相續無限

五、無明與智慧

六、生命教育 從心開始

第四講 欲樂與法樂的省思

一、信仰淡化的原因

二、欲樂與法樂

三、以善法欲對治私欲

四、覺照無常智慧生

第五講 建立終極信仰的意義

一、終極信仰與經驗傳承

二、自他一體惜因緣

三、佛法是心地法門

四、世間善法與出世間法

五、成佛的階梯

六、發長遠心

七、利他與如理聽聞

第六講 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與經驗

一、生命,一道深奧的命題

二、智慧對治煩惱心

三、心上用功得解脫

四、分享佛法這束陽光

第七講 從內心深處尋找苦樂源頭

一、融入團隊 利人利己

二、培養良善的習慣

三、生命真正的價值

四、走進佛法

五、正見破無明 五蘊成假我

六、尋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第八講 如何掃除自心的塵垢

一、次第修學

二、如何得解脫

三、珍惜生命

四、共業增上

第九講 尋找生命中的貴人

一、修行菩薩道

二、依師學修

三、饒益有情

四、依師踐行莫空過

五、把握緣起 離苦得樂

六、貴人引路 依教奉行

第十講 阿底峽尊者的啟示

一、阿底峽尊者

二、佛法是自覺覺他

三、善觀緣起 深信業果

在線預覽

人生何去何從

為什么皈依、受戒與修行有著緊密的聯系呢?大家可以想一想,每個人都是如何而生,為何而活?

“如何而生”就是我們能夠來到這樣一個人世間的原因。我們來到人世間以后,是為了什么而活在這個世間的?就是來到這個世間的原因是什么,活在這個世間的目的是什么,這是作為佛教徒,大家要關心、探討、解決的問題。

未皈依以前,大家在家里、在世俗社會生活。世俗社會有種種的標準、種種的價值觀、種種的生活方式。我們在世俗社會的生活中,有時候會感覺到痛苦,有時候會感覺到快樂,更多的情況下是痛苦當中有快樂,快樂當中又夾雜著痛苦,苦樂交參,苦多樂少。痛苦永遠比快樂多,痛苦的時間永遠比快樂的時間長;快樂永遠比痛苦短暫,快樂永遠比痛苦少。我們在佛門里就是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如何讓我們的快樂能夠持久,讓我們的痛苦能夠越來越淡化,越來越短暫,把這些痛苦全部消除掉。

皈依的意思就是皈投、依靠。皈投、依靠什么呢?皈投三寶,依靠三寶。比如社會上發生的一些自然災害:臺風把房子刮倒了,地震把房子震倒了,火災把房子燒沒了……你沒有房子住了,沒有東西吃了,沒有錢花了……那怎么辦呢?要去投親,要去靠友,要去皈投,要去尋找依靠,要去尋找皈依,尋找別人對我們的幫助和庇護。這是在現實生活當中,大家在生活層面、物質層面遇到問題和苦難的時候,需要別人給我們幫忙。我們內心里面的問題--煩惱、業、痛苦,在世間找來找去,找不到解決的辦法,找不到為我們解決這些問題的人,寺院里面的佛法僧三寶就是要為我們解決這樣的一些問題。兩千多年來,多少人皈投在釋迦牟尼佛的門下!多少人獲得生命的解脫,獲得人生意義的較大實現!

不忘初心常省思

1.勿忘初心

有些人來到寺廟學佛法,好像修行沒有什么進步,好像修行會恍恍惚惚,甚至修得越久越不想去修,修得越久好像佛法離自己越遠,這是什么原因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把自己最初的發心忘記了。我們學佛到一定時候,來到廟里法會參加多了,往往就會把自己最初的發心忘記掉。最初的發心很重要,是你皈依、學佛最主要的原因。你把皈依、學佛法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原因忘記掉了,當然你的行為就顯示不出它的意義。你的行為沒有意義,那么你的結果自然而然就不好了。

佛法是非常注重發心的。你是發清凈心,還是發染污心;是發善心,還是起惡念;你是散亂心,還是內心里面都是戒定慧的功夫,這種行為所顯示出來的意義是大大不一樣的。

猶如一個學生去了學校,如果不好好念書,不認真用心念書,哪怕每天去學校,考試成績也會很差。我們去了學校,自己要認真用功,用心讀書,找好的老師接受教育,并且按照老師的要求,認認真真去完成作業,才會有好的成績。如果來到學校,根本不按照老師的要求去用功學習,老師為我們指出來的問題也不能很好地改進,那么你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學校,僅僅是徒有其名。我們學得比較久的同學,常常會犯這個毛病。

有時候我們也會說:我們在三寶地就是為了要積聚資糧,為了要好好學佛法,為了要好好修行。這個時候的認識,僅僅是理論上的認可、理論上的認知而已,而實際上此時此刻你的心,跟你最初及時天、及時次來到寺廟那一刻的心,已經是大大不同了。

2.嫉妒和驕慢

佛法告訴我們,皈依、修行要殷重,要非常至誠、非常懇切,我們非常認真去修行,才能夠有感應。我們不能至誠、恭敬、殷重地去用功、祈求、修行,就說明我們已經在散亂,我們在起慢心,我們在掉舉,我們在嫉妒,我們在比較、在分別、在煩惱。這些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就會障礙我們來到廟里聽經聞法,使我們不能如理思維,不能如理抉擇,不能把法真正地聽到心里去,也就是把自己障礙住了。

我們容易犯很多毛病,嫉妒和驕慢是比較容易犯的兩個毛病。慢心的特點就是你在高處看人,嫉妒的特點就是你自己站在低處去看人。從低處看人,你就覺得好像每個人都比自己好,各方面都比自己好。那么,別人每一方面都比你好這本身不是問題,當你看到別人用功修行,具有能力、財富、品貌等,事業、家庭比自己好,你就會內心難過、內心起煩惱、內心產生痛苦,這個就叫做嫉妒,這就是問題。

什么叫做驕慢呢?我們多做了一點事情時,就覺得我做了很多,別人都不如我;我們做得好一點,就認為別人做得那么差勁;我們自己比別人聰明一點,就覺得別人都很笨;我們能力比別人強一點,就會看不起別人,會認為別人那么差勁;我們自己文化高一點,就覺得別人文化程度那么低;我們體力好一點,就覺得別人那么無能……諸如此類,內心總是不能平靜,內心總是不能平衡,內心總是不能以平常心來認識自己,以平常心來對人、對事,以平常心來學佛法。

古來祖師大德講“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道”就是能夠如實認識到自己的心,自己內心是什么狀態,內心是什么問題,看得清清楚楚,而不是有高有低。所有外在的問題,都是我們自己內心的問題。內心的問題中,有些問題是你當下的問題,認識不清楚就是你智慧缺乏,煩惱障、所知障重;有些內心的問題,是你過去世等流下來、過去累積下來的,把你內心障礙住了,把你內心那份善良的、清凈的、莊嚴的心給塞滿了。那怎么辦呢?你要把這些障礙、問題清除掉,就要去懺悔。

智慧對治煩惱心

1.調伏內心

阿羅邏迦蘭,這位修行人,他的禪定功夫佛陀很容易就達到了--“無所有定”,但這還不能制伏人的煩惱,僅僅是克制自己的煩惱。猶如搬石頭壓草一樣,雖然這棵草可能會長期被石頭壓在下面,但是草的生命依然存在,哪怕它非常微弱,這是不究竟的。

釋迦牟尼佛不滿足于這位外道的成就,所以就離開了。“無所有定”已經很不容易了,為什么這么講呢?我們能夠把自己內在的煩惱克服住,讓它不出現,對我們來說就很難了。即便我們作為佛教徒,甚至我們可能學了很多年的佛法,做到這點也不容易。佛法告訴我們,要在起心動念的時候來下功夫,來做文章,來對治煩惱。這跟外道的“無想定”不一樣。“無想定”對內在的微細煩惱,以及自己色身的障礙、束縛還沒有真正地破除。雖然自己對外在的境界--五欲的境界有很強的厭離心,甚至厭惡的心,但是內心里邊的那種功夫,那種明凈的功夫還是沒有真正得到。

我們凡夫位的人如何把握內心?很多人一開始是用壓抑的辦法,就是讓心念不起。我們內心對種種的境界,包括外在的種種境界會貪求、執著。有貪就會生執。如果我們貪求外境,內心就會一直想得到它、擁有它。我們學佛法的人,對外在的境界,尤其是五欲的境界,應該以正確的觀念、正確的態度去對待,要以智慧去抉擇它,不應該有這樣的想法,不應該有這樣的念頭。實際上,這些念頭和想法會一直出現。那怎么辦呢?也只有采取一種克制的辦法,就是我們的心有意去克服它。這樣時間一長的話,我們的心就會影響到我們的腦、心臟、身體里的細胞,甚至我們人的整個血液循環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這個心本來就像大海一樣,我們所有的念頭、所有的心念就猶如波浪一樣。我們學習佛法就是學習如何訓練我們的心,而不是讓我們的心不起心、不動念,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心念不會生起,我們就變成一潭死水了,心就變得沒有作用了,心就死了。過去說“哀莫大于心死”,這個心一死就很難解救了。

我們面對境界的時候,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境界,內心里邊的念頭又會洶涌澎湃,力量又會非常地強。只有慢慢來調伏,一點一點來調伏。

2.攀緣的心

我們內心的念頭就如大海里面的波浪一樣,力量非常強烈,洶涌澎湃。你一旦被大浪沖擊到,不要說人的生命了,甚至住的房子、莊稼、輪船都會被卷到海里去,它的作用是非常非常強烈的。我們內心的波浪也是一樣,它的作用也非常大。比如說,我們的眼睛能看到東西,看到外在的色相、色境,就會有念頭生起來。從好的方面來講,當我們看到佛像時,我們就如同見佛了,清凈、莊嚴、圓滿、智慧、慈悲……這些境界對自己、對眾生是如何好、如何有益,等等。也就是,當我們眼睛看到佛像的時候,我們的及時個念頭知道是佛像;第二個念頭,知道是佛;第三個念頭,知道佛的神通妙用;第四個念頭,想到佛對自己有什么作用和幫助……很多聯想會一直持續下去、等流下去、推理下去。

換一個角度講,我們看到不好的事情,也會這么去聯想。比如人家給我們不好看的臉色,或者不搭理我們的時候,不跟我們說話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產生不好的持續聯想的等流,會想:“昨天我是不是得罪了他?”“過去我有沒有做對不起他的事情?”會引發很多不好的聯想。這是很正常的,也是常常會發生的,每一個人都會有。這個意思就是:我們的心一直在攀緣。

攀緣就是我們對自己所緣的境界,內心一直不能平靜如水,一直在動搖。換一個角度講,我們的心一直被外境動搖。我們及時念看到、聽到這個境界,之后第二念、第三念、第四念……甚至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乃至幾天、幾個月、幾年,可能就因為無法忘懷某人的某一件事情、某一句話、某一個動作,從而影響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修行,影響我們的一生,影響我們的一世,不知不覺就會有一個力量支配著自己。你對別人有這樣的一個想法,別人未必知道,也未必會有跟你一樣的想法。你對別人有這樣強的一種執著觀念,別人未必跟你一樣。反過來說,你對別人可能會有很深的一種誤會,這個誤會一直深埋在自己的心里。而被你誤會的人,他自己可能反而不知道,他不會跟你一樣。也就是說,這不是相等的。這個就是我們凡人的一種心,凡夫的一種心態,凡夫內心的一種問題。

這些問題,每個人都會有。我們只有面對這些攀緣的心,把它慢慢地淡化,慢慢地糾正,才能夠以智慧、慈悲面對外在的境界。六根接觸六境,就會起心動念。我們必須要進行真正的實修,在我們的起心動念、在我們六根的門頭上下功夫。

3.歷事練心

剛才談到外道修“無想定”,因為他覺得心念不容易轉變、轉變不了,所以只能壓抑。他們認為我們只能壓抑自己內心對外在的貪欲、嗔恚、我慢、驕慢、嫉妒、障礙……種種不好的心理,不讓這些過失出現,如同地上長了很多雜草,拔也拔不完、拔不掉,只有搬一塊巨大的石頭把它壓住,不讓它再長起來。實際上我們內在的雜草很多,我們自己也能夠感受得到。貪欲的草、嗔恚的草、愚癡的草、懷疑的草……這些草不是一次、兩次拔掉了就沒有了。今天拔掉,明天、后天它又長出來了,我們拔一千次、一萬次都拔不完,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從根本上拔除,沒有把草根挖掉,沒有把種子去掉。

我們常常說“歷事練心”。“歷事練心”的“事”就是一種境界,通過這些境界來磨煉我們自己的內心,通過外在的這些境界把我們內在的根本煩惱、隨煩惱,種種煩惱的種子引發出來,然后去對治。

比如你嗔心比較大,喜好罵人,脾氣不好。如果你一個人待在房間里,天天不跟人見面、接觸,自然而然你就不會跟人去吵架。不跟人接觸怎么會吵架?你可能一年、兩年、三年、五年……天天面對的、看到的都是一些實物、一些花草,或者一些其他的動物,自然而然內心里面就不會有什么問題。社會上為什么很多人喜歡養花、養草、養一些寵物呢?他們覺得跟人接觸打交道太累、太苦,還不如跟這些花草等植物、這些小動物在一起。這是很現實的問題,為什么呢?因為你跟這些小動物說話他們只能聽,沒辦法回答,也不會把話傳給別人,是不是?花草也不會講話。人這樣做就是把自己的感情、自己的心轉移到小動物、花草上面。

學佛修行的人也是這樣。因為你內心不想跟別人互動,不想跟別人接觸,自然不會有什么大的問題。反過來說,如果你真正跟人接觸、跟人相處、跟人溝通、打交道、辦事情的時候,就不那么簡單了。人家不理睬你那一套,人家不聽你那一套,人家不接受你講的,那時你起不起煩惱?我們有沒有慈悲心,有沒有定力,有沒有戒律,這時才能看得出來。在這些境界上,我們才能夠真正去體現佛法、落實佛法。

4.心靜如水

當釋迦牟尼佛開始修“無想定”時,他對內心這些生滅現象已經認識到了,但是不能、徹底解決這些問題。修“無想定”的人臨終最多也只能生到無想天,而實際上內在煩惱種子的根源沒有去除,是不究竟的。我們學佛法的目的是究竟離苦得樂,是讓我們的心清凈、圓滿,沒有一點點的執著,沒有一點點的染污,心非常有力量。海水可能非常平靜,沒有一點波瀾,但是能夠承載萬噸巨輪。雖然我們的心平靜如水,但力量很大,力量就蘊含在平靜當中。反過來說,我們內心如果有起伏、有動蕩,力量就會受到影響,作用也會受到影響,并且對其他的人和事也會有妨礙和壞處。心性可以用水來作比喻,心性非常清凈,清澈見底,猶如一面鏡子一樣清凈無垢,它的本性是沒有染污的。

我們如何來慢慢凈化這種不干凈的水,凈化我們自己煩惱的心、染污的心?這需要很長的時間,不是說一年、兩年、三年、五年就能夠凈化的,要經過長時間的用功、長時間的努力,還要有佛法正確的知見作指導。

5.啟發悟性

我們學佛法的時候,常常也會打各種各樣的妄想。我們打這些妄想,起種種的煩惱,有時候對治起來非常難。你要一個一個來對治,非常不容易。

過去有一個皇帝叫梁武帝,他信佛。還有兩個人,一僧一俗,一個是傅大士,一個是寶志公,他們都是從兜率天下來護持梁武帝的。有24小時,梁武帝請傅大士給他講《金剛經》。傅大士上臺講《金剛經》的時候,只把戒尺拍一下,就下來了,什么話也沒有說,什么經也沒有講,把梁武帝搞得莫名其妙。梁武帝問寶志禪師:“今天我是不是哪里做錯了,哪里的行為不規范了,有對不起傅大士的地方?”寶志禪師對梁武帝說:“你做得一點都沒有錯,傅大士講的經也沒有錯,他確實是講完了。”梁武帝說:“我一句話都沒聽到,他都沒有開口,怎么會講完了呢?”寶志禪師說:“《金剛經》中的'金剛'是一種比喻,是一種力量的比喻--無所不摧。摧斷的就是我們的煩惱障、業障。般若智慧就像金剛一樣,能夠斷我們的業,斷我們的煩惱。他這樣的舉動就是告訴我們,要用佛法智慧的寶劍來斬斷我們煩惱和業的種子,一刀兩斷,而不是拿個石頭把草壓住。只有真正靠智慧,才能夠解除我們的煩惱、業障,智慧才能夠把心轉變過來。”寶志禪師給梁武帝這么一講,梁武帝慢慢就明白了。確實不需要講很多話,佛法是讓人去悟,去悟佛法是什么。

所以,佛法啟發我們的悟性。悟性得到啟發以后,智慧才能增長。智慧增長起來的時候,煩惱與業才能夠得到消除,不然這些很微細的內在煩惱與業對我們障礙很大。

6.有智慧才有力量

有時候我們要去懺悔,但懺悔心卻生不起來,也不容易真正生起。我們說四力懺悔,不僅僅是把這些文詞念一念就算懺悔,也不等于我們磕一些響頭就能夠把這些業障、煩惱障鏟除掉,真正要有一種很強的智慧的力量,才能夠摧毀煩惱與業的障礙和種子,才能夠把他們連根拔起。煩惱與業本身是無有形相的,它是人內心當中的一種力量--一種不好的力量,一種不好的障礙和癥結。智慧也可以說就是佛法的代表,佛法的本質就是智慧、慈悲與福德。剛才我談到了我們內心當中無有窮盡、綿綿密密、心心念念、非常深細的煩惱在起作用。常常講“剪不斷,理還亂”就是這樣一個道理。你斷除不了,想去理一理自己的頭緒都理不出來,今天理好了,明天又亂了。

其實,我們認識、了解自己的這個色身是很重要的。我們對自己血肉之軀的認識也需要靠佛法的智慧,而不是用一些世俗的、外道的,或者是自己憑空想象的辦法來對治,那樣的話也會搞出毛病來。因為我們人的身體也是受心支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心和智慧、煩惱、自己的業都有關聯,也就是我們的所作所為、一舉一動都是心在主導身體。身體本身沒有對和錯、好和壞。對和錯、好和壞都在心這個癥結上,不在外在的境上。人的身體也是一個境界,心所緣的一個境界。

尋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1.開顯內心的光明

佛法是以人為中心,以有情為中心,以一切眾生為中心的,它的著眼點是在眾生,在人,在人心,在眾生心,是從眾生的心理去作功夫,去尋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從內心方面去說明有哪些狀態、哪些問題、哪些煩惱,是從內心里去開顯出無量無邊的智慧、功德、寶藏。

我們在世俗社會中,常常認為自己痛苦的根源是外在的,是外在給我們造成的。不容易很真切地認識到所有的痛苦在我們的內心,也不容易認識到我們所有的快樂也根源于我們的內心深處,而不是來自外在。

當一個人能夠真正認識到苦樂的根源在自己內心的時候,自己就會從內心上去關注。我們內心當中做不到這一點,就說明我們具有的佛性還沒開顯出來。我們需要去突破、去尋找皈依,需要去學佛法。內心開顯出來,內在智慧的寶藏才能夠顯露出來。也就是說,內心真正有法了,內心就會真正與佛法相應。內心與佛法相應,就不會與煩惱相應,煩惱就會得到凈化。煩惱得到凈化的時候,自然而然內心這種景仰、虔誠、恭敬就能夠產生、發揮作用。我們的所作所為、點點滴滴,就不同于一般的人,自然而然,我們的舉動、言行,它所代表的一種意義,所散發出來的一種善良的氣息就會影響很多的人。很多人就會因為我們的發心、努力、造作,因為我們的出現,感受到快樂、清凈,感受到有光明、有希望。也就是自己到什么地方去,不僅不會給別人添麻煩,還會給別人帶來歡喜和快樂,帶來希望和光明。這些都是佛法的力量,都是佛菩薩給我們的力量,都是歷代傳承祖師大德們給我們的力量。

2.學佛法的意義與價值

世間的種種學科,無論教育、經濟、法律、科學、政治,沒有一個學科、一件事情、一個領域,不與有情的生命有關系,沒有一件事情不與人有關系,沒有一件事情不與人的心有關系。也就是說,世間上種種學說、種種技能,都是因為有情而出現于世間的,沒有一樣東西不是因為有情而存在的。

如果離開了人,離開了眾生,政治、經濟、科學、文化、法律也就沒有意義了。反過來說,政治、經濟、文化、科學,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人服務的,都是要讓人的心越來越快樂、越來越幸福,都是要告訴我們怎樣去關心人、幫助人、利益人。所以,佛法一開始就在這一點上特別關注,就是要指出人性的弱點,指出人性的問題,告訴我們人內心的陰暗面,然后慢慢去培養光明面,讓我們內在的無明狀態一點一點淡化,讓我們的無知一點一點消除,智慧24小時24小時增長,佛性24小時24小時開顯。這些就是我們學佛法的意義和價值,也是人生奧妙之所在。

大家到三寶地,就是要來尋求自己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來揭開自己生命當中的一些奧秘,來認識自己生命的真相。所有的佛法、佛經,都是告訴我們這些經驗、方法、下手處,以及修行用功的過程當中存在哪些問題、這些問題怎么辦、怎么去面對、怎么去解決,讓我們越學越有信心,越學越好。

龍泉寺每個禮拜六、禮拜天都有共修。諸位皈依之后,有時間常常來參加共修,這是很重要的。只有常常來參加共修,常常來熏習佛法,內心里面佛法的力量才能不斷得到增長。如果皈依以后,常常不來寺廟,或者說就不再來寺廟,那就很難把佛法學好。所以,我們皈依了,找到了生命的依靠,就要真正把佛法僧三寶作為我們今生今世的依靠,乃至生生世世的依靠。

以此供養大家!阿彌陀佛!

如何得解脫

1.掃塵除垢

如何來正確對治自己的煩惱?就要如理修行佛法、修持佛法。如理修持佛法,我們常常聽到六加行。六加行的及時加行:灑掃住處,莊嚴安布身語意所依。“灑掃住處”就是我們常常所講的清潔工作,打掃衛生、布置場地等。“莊嚴安布身語意所依”,身所依是佛像,語所依是佛經,意所依是佛塔。在印度、在南傳佛教國家的寺廟,比如泰國、斯里蘭卡、緬甸這些國家,廟里面都有塔、有菩提樹、有佛像。我們中國也有很多廟里邊有塔。佛像、佛經、塔,這代表著身語意之所依。

佛經里邊告訴我們,掃地有五種功德:

及時種功德,令自心清凈;第二種功德,令他心清凈;第三種功德,眾天神歡喜;第四種功德,造就猛利的業;第五種功德,死后往生天界。“往生天界”就是往生凈土;“造就猛利的業”就是戒律清凈;還有天神歡喜,自心、他心清凈。

灑掃住處、清潔衛生的時候能夠令自己的內心清凈,那么這是五種功德的及時種。我們又如何能夠把清潔衛生的工作同對治煩惱、如理修持佛法結合在一起?事實上我們從來就沒有這樣的一種聯想,說我們修行、對治煩惱要從搞衛生開始。我們常常覺得這種搞衛生、做清潔的工作,都是沒有文化的人、智力比較差的人、歲數比較大的人做的事情。實際上,佛法就是告訴我們從這樣一個最簡單的事情開始。我剛剛出家的時候,寺廟里面的老和尚就告訴我:你學掃地要學三年,學泡茶也要學三年。當時我就很不好理解,讓我學掃地還要學三年,這很容易就能學會,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就學會了。并且,每天都要掃,不管是有沒有灰塵、有沒有垃圾,都要去清掃。其實,這就是修行的一種功夫,培養我們的長遠心。

我們在清除塵垢的時候、清除垃圾的時候,這些塵垢、垃圾是外在的,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清除內心的貪嗔癡煩惱的塵垢。通過外在的塵垢這種比喻、這種象征,來認清我們內在的煩惱垃圾。

釋迦牟尼佛有一個弟子--周利槃陀伽,他出家以后,釋迦牟尼佛告訴他“掃塵除垢”四個字,他學了三個月都記不住,但是他能夠大徹大悟。佛陀授記他說,周利槃陀伽是他所有的聲聞弟子當中,轉變心意最殊勝的人。他天天就是掃地,掃到,佛陀這樣為他授記。

他掃地為什么能有這樣的一種成就?他就是能夠很認真地根據佛陀的開示、佛陀的教授去實踐。佛陀為他講:“此塵是貪非塵土,塵乃貪名非塵埃,諸智者眾除彼塵,如來教中不放逸。”我們掃來掃去,都是要掃內心里邊的這些塵埃--貪的塵埃、嗔的塵埃、癡的塵埃,這是三毒的垃圾。

2.對治煩惱得清凈

我們修學佛法不能認識到自己內心當中有垃圾,自己內心當中有問題,我們又如何來對治?我們又如何來清掃?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因為我們常常說,我們修行就是念經、持咒、磕頭,這才算修行,很難說我們打掃衛生是在修法,實際上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意識不到內心當中煩惱的塵垢,我們即便天天坐在這里念念有詞,但實際上你念的和心里想的是兩個不同的情況。口里一邊念佛經,內心一邊在起煩惱,甚至被煩惱包裹得越來越緊,不僅不能對治,還會包得越來越死。

我們內心怎樣才能夠有清凈的狀態呢?我們只有對治了煩惱,內心才會清凈,內心才會開明,內心才會有安樂。同時,因為我們自己內心清凈,別人看到我們,也生歡喜心,他的內心也清凈了。別人聽到我們說話,也很高興,他的內心也能夠得到清凈。天神看到我們戒律無有虧損、內心清凈,也很歡喜。所以,我們要真正去認識到底怎樣叫做如理修持佛法。

3.解除煩惱靠修行

如果我們缺乏了最基本的功夫和最基礎的條件,我們又怎樣能去修行呢?如果我們自己的心不能打開,不能凈化,修行佛法的人內心里面還有很多障礙,這是不夠條件的一種表現。所以六加行的及時加行,本身就是要清除自他的障礙、自他的違緣、同行善友之間的違緣以及同善知識的違緣。所以,認清自己的煩惱、認清自己內心的狀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

如果把我們自己內心提得很高,覺得我們這種現況、我們這種條件,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修行,那無疑就是我們繞著這條路在走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方县| 枣阳市| 聊城市| 资溪县| 抚顺市| 兴和县| 龙江县| 九江县| 武汉市| 阿鲁科尔沁旗| 铁力市| 富顺县| 大理市| 平利县| 澳门| 黄陵县| 安岳县| 托克托县| 开阳县| 田东县| 五常市| 宣化县| 仪征市| 长顺县| 沂源县| 林芝县| 兴国县| 元谋县| 定边县| 子洲县| 乌兰察布市| 江津市| 改则县| 临高县| 台山市| 灵山县| 马公市| 黎川县| 大宁县| 谢通门县| 永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