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禾主編的《中國舞蹈通史(精撰版)》是國內第 一部從遠古到21世紀初中國舞蹈通史專。該專從 歷史人文的視角,梳理中國舞蹈發展的歷史軌跡,探 究其文化特點和藝術精神,既保障了通史研究的縱向 完整性,又具備斷代史研究的階段概括性。此外,在 注重知識的性、系統性和學術的嚴謹性的同時, 兼顧可讀性、趣味性,深入淺出,明白易懂,不僅可 作為舞蹈研究的參考書籍,亦可作為大學教材,一周 一講,春、秋學期分別完成全書上、下編的內容,有 利于教師把控教學進度以及學生適時掌握規定課時內 的重點知識,促使課程教學規范化。
袁禾,舞蹈史學家,中國個舞蹈學博士,中國舞蹈意象理論創建者。因學術貢獻突出,榮獲國務院授予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現任北京舞蹈學院教授、學術委員、研究生部主任兼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研究人員。本科畢業于西南師大,后考入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現研究生院)深造,先后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述較豐,其觀點新穎,見解獨到,立論嚴謹,文風平實,多次榮獲、省部級科研成果獎。近百篇,主要專存《中國舞蹈意象論》、《中國舞蹈》、《中國古代舞蹈史教程》、《中國宮廷舞蹈藝術》、《中國古代舞蹈審美歷程》。是《中國舞蹈詞典》、《舞蹈大詞典》主要撰稿人,《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舞蹈學科副主編、古代舞蹈史分支主編。歷任“北京市高校教師專業技術職稱”評委、“北京市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資助”評委、“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評審專家。
古代編 學習導入 及時講 亙古的舞蹈文明(原始時代) 一、生存訴求 生命見證 二、拊石擊石 鳥獸蒼蒼 第二講 樂舞的功能三分(夏商西周) 一、女樂侈漫 巫舞通靈 二、舞祭樂教 以和邦國 第三講 “紫”奪“朱”的時代新風(春秋戰國) 一、三家雍徹 庭舞八佾 二、不績其麻 市也婆娑 第四講 俗舞的斑斕景象(秦漢上) 一、角抵主觀 娛目樂心 二、倡謳伎樂 列乎深堂 第五講 禮樂的舊制新貌(秦漢下) 一、靈星立祠 教田象功 二、漢樂四品 別類殊用 第六講 士族的清商之韻(魏晉南北朝上) 一、抒情言志 飄逸閑雅 二、情以物感 恣性任意 第七講 胡漢的交融互化(魏晉南北朝下) 一、女伎雜樂 備盡羌胡 二、梵音巫樂 舞撲殿庭 第八講 宮廷的典禮樂舞(隋唐五代上) 一、功成作樂 伎納中外 二、舞樂歌戲 絢麗繽紛 第九講 日常的舞蹈活動(隋唐五代中) 一、歌徹云霄 劍動四方 二、紅袖香飛 雪逐舞衣 第十講 世俗的宗教樂舞(隋唐五代下) 一、崇道尚巫 思仙祀神 二、禮佛獻樂 心馳天宮 第十一講 城鄉的舞蹈表演(宋遼西夏金上) 一、舞旋抹蹌 瓦舍獻伎 二、簫鼓振作 舞隊次第 第十二講 王室的新型歌舞(宋遼西夏金下) 一、起子“竹竿” 終于“后行” 二、事奇韻雅 哲思理趣 第十三講 朝野的多元趣味(元代) 一、姿弄漢舞 樂演菩薩 二、藝獻諸神 劇納舞蹈 第十四講 雅俗的流變興衰(明清上) 一、社歌繚繞 疊鼓喧場 二、三舞式微 夷音殊風 第十五講 舞蹈的古韻新范(明清下) 一、”科”、“介” 表意 婆娑演曲 二、《莽式》《如意》 宴舞余緒近現當代編 學習導入 及時講 傳統舞蹈的流變 一、世俗風情都市新貌 二、戲舞流變 古舞新韻 第二講 西方舞蹈的傳入 一、郡主舞姿 婆娑御前 二、西舞東漸 世風流變 第三講 學堂歌舞的興起 一、教育救國 舞藝啟蒙 二、學堂歌舞 平民之樂 第四講 新型歌舞的出現 一、都市霓虹 摩登歌舞 二、黎派歌舞 走進民眾 第五講 新舞蹈藝術的旗幟 一、人生之舞 曉邦之悟 二、邊疆舞蹈 愛蓮綻放 第六講 紅色歌舞的創建 一、革命歌舞 星火燎原 二、赤色明星 巾幗之志 三、載歌載舞 革命指向 第七講 秧歌運動的傳播 一、秧歌率行 二、紅色秧歌 國民振奮 第八講 新中國舞蹈的起步 一、舞蹈表演 人才輩出 二、舞蹈教育 神州共舉 第九講 中國古典舞的當代創建 一、戲曲尋變 古舞新韻 二、敦煌尋古 飛天婆娑 三、漢唐尋源 古貌歡顏 第十講 民族民間舞蹈的空間轉換 一、采風學舞 搶救遺產 二、蘇聯模式 洋為中用 三、時代精神 吐故納新 第十一講 中國芭蕾的民族化探索 一、跨越時空 演繹經典 二、立足民族 創造經典 第十二講 方興未艾的中國現代舞 一、現實主義 當代延續 二、民族風格 日益彰顯 第十三講 從“新舞蹈”到“當代舞” 一、軍旅舞蹈 別樣風采 二、當代題材 多元風貌 第十四講 都市舞蹈的全民動員(上) 一、道德傳揚 寓教于樂 二、政治教化 舞以載道 第十五講 都市舞蹈的全民動員(下) 一、娛樂健身 大眾之舞 二、市場經濟 藝術消費 三、普及教育 美育之舞 近現當代編參考書目 古代編 學習導入 及時講 亙古的舞蹈文明(原始時代) 一、生存訴求 生命見證 二、拊石擊石 鳥獸蒼蒼 第二講 樂舞的功能三分(夏商西周) 一、女樂侈漫 巫舞通靈 二、舞祭樂教 以和邦國 第三講 “紫”奪“朱”的時代新風(春秋戰國) 一、三家雍徹 庭舞八佾 二、不績其麻 市也婆娑 第四講 俗舞的斑斕景象(秦漢上) 一、角抵主觀 娛目樂心 二、倡謳伎樂 列乎深堂 第五講 禮樂的舊制新貌(秦漢下) 一、靈星立祠 教田象功 二、漢樂四品 別類殊用 第六講 士族的清商之韻(魏晉南北朝上) 一、抒情言志 飄逸閑雅 二、情以物感 恣性任意 第七講 胡漢的交融互化(魏晉南北朝下) 一、女伎雜樂 備盡羌胡 二、梵音巫樂 舞撲殿庭 第八講 宮廷的典禮樂舞(隋唐五代上) 一、功成作樂 伎納中外 二、舞樂歌戲 絢麗繽紛 第九講 日常的舞蹈活動(隋唐五代中) 一、歌徹云霄 劍動四方 二、紅袖香飛 雪逐舞衣 第十講 世俗的宗教樂舞(隋唐五代下) 一、崇道尚巫 思仙祀神 二、禮佛獻樂 心馳天宮 第十一講 城鄉的舞蹈表演(宋遼西夏金上) 一、舞旋抹蹌 瓦舍獻伎 二、簫鼓振作 舞隊次第 第十二講 王室的新型歌舞(宋遼西夏金下) 一、起子“竹竿” 終于“后行” 二、事奇韻雅 哲思理趣 第十三講 朝野的多元趣味(元代) 一、姿弄漢舞 樂演菩薩 二、藝獻諸神 劇納舞蹈 第十四講 雅俗的流變興衰(明清上) 一、社歌繚繞 疊鼓喧場 二、三舞式微 夷音殊風 第十五講 舞蹈的古韻新范(明清下) 一、”科”、“介” 表意 婆娑演曲 二、《莽式》《如意》 宴舞余緒 近現當代編 學習導入 及時講 傳統舞蹈的流變 一、世俗風情都市新貌 二、戲舞流變 古舞新韻 第二講 西方舞蹈的傳入 一、郡主舞姿 婆娑御前 二、西舞東漸 世風流變 第三講 學堂歌舞的興起 一、教育救國 舞藝啟蒙 二、學堂歌舞 平民之樂 第四講 新型歌舞的出現 一、都市霓虹 摩登歌舞 二、黎派歌舞 走進民眾 第五講 新舞蹈藝術的旗幟 一、人生之舞 曉邦之悟 二、邊疆舞蹈 愛蓮綻放 第六講 紅色歌舞的創建 一、革命歌舞 星火燎原 二、赤色明星 巾幗之志 三、載歌載舞 革命指向 第七講 秧歌運動的傳播 一、秧歌率行 二、紅色秧歌 國民振奮 第八講 新中國舞蹈的起步 一、舞蹈表演 人才輩出 二、舞蹈教育 神州共舉 第九講 中國古典舞的當代創建 一、戲曲尋變 古舞新韻 二、敦煌尋古 飛天婆娑 三、漢唐尋源 古貌歡顏 第十講 民族民間舞蹈的空間轉換 一、采風學舞 搶救遺產 二、蘇聯模式 洋為中用 三、時代精神 吐故納新 第十一講 中國芭蕾的民族化探索 一、跨越時空 演繹經典 二、立足民族 創造經典 第十二講 方興未艾的中國現代舞 一、現實主義 當代延續 二、民族風格 日益彰顯 第十三講 從“新舞蹈”到“當代舞” 一、軍旅舞蹈 別樣風采 二、當代題材 多元風貌 第十四講 都市舞蹈的全民動員(上) 一、道德傳揚 寓教于樂 二、政治教化 舞以載道 第十五講 都市舞蹈的全民動員(下) 一、娛樂健身 大眾之舞 二、市場經濟 藝術消費 三、普及教育 美育之舞 近現當代編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