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苛的自我要求有時候能使人進步,有時又會給人壓力,如何解決這種矛盾?這種強迫我們行為的自我批評之聲,如何掌控它?如何擺脫它?
這本書正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寫就,法國著名心理咨詢師弗雷德里克•方熱憑借自己多年的心理治療經驗,針對“自我苛求”這一人性痼疾,結合豐富的心理咨詢經驗獨創了行之有效的心理自助方法,一定能夠將你從“自我苛求”中解脫出來,使你獲得更富創造力和幸福感的生命體驗!
“我需要別人喜歡我,我不可以讓人失望……”
“我必須不斷超越,讓別人高興……”
“我必須成功,才配得上我所在的位置……”
……
總有這樣一個苛求的聲音,對我們不斷要求和勒索。
這個聲音曾經保護和支持過我們的心靈,
我們的生命受益于此,也受困于此。
自我苛求是生命活力的囹圄,
我們需要找出這個苛求聲音的源頭,
在心理咨詢師的指導下,直視它,與它對話,
直到它從我們的心靈上松脫。
——是時候從自我苛求中解放出來了!
——今天的讀者生活在競爭更加激烈、對成功要求更高的社會環境中,必須更、更,所以,也更容易成為“自我苛求”的犧牲品,所以更迫切需要去除“自我苛求”的負面影響,以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活得更加舒展、更具幸福感和尊嚴。
弗雷德里克•方熱 Frédéric Fanget
精神科醫生、心理治療師,任教于法國里昂及時大學,著有《醫治受傷的自信》(Oser. Thérapie de la confiance en soi)等廣受歡迎的暢銷書。弗雷德里克•方熱是人稱“綜合型”的治療師,實實在在地幫助人們通過行為療法來改變自己,通過認知療法來理解自己,利用存在和冥想療法來追求自己的人生意義。
及時章 解放自己的方法
不能把自己簡單等同于一種缺陷或疾病 5
痛苦與美德 8
硬幣的正反兩面 11
如何擺脫自己設定的人生準則 14
馴服內心自我批評的聲音 14
第二章 內心的聲音:窺探精神世界的一扇窗
內心的聲音,我們的精神電臺 18
內心自我批評的聲音,令人喘不過氣來 26
第三章 我理解自己:如何完成認知概念化
成為自己的同盟 33
過高的要求 33
概念化 43
第四章 擺脫自己的人生準則 及時章 解放自己的方法
不能把自己簡單等同于一種缺陷或疾病 5
痛苦與美德 8
硬幣的正反兩面 11
如何擺脫自己設定的人生準則 14
馴服內心自我批評的聲音 14
第二章 內心的聲音:窺探精神世界的一扇窗
內心的聲音,我們的精神電臺 18
內心自我批評的聲音,令人喘不過氣來 26
第三章 我理解自己:如何完成認知概念化
成為自己的同盟 33
過高的要求 33
概念化 43
第四章 擺脫自己的人生準則
傾聽內心自我批評的聲音,意識到它的負面影響 55
害怕自己做不到 56
苛求,生命難以承受之重 69
第五章 擺脫幼年的認知模式
《痛苦與美德》
我之所以想寫這本書,是為了告訴大家,那些我們最重視的、所認同的東西以及我們的價值觀和美德,有時候正是這些東西束縛了我們。
這個說法可能在你看來簡直像天方夜譚,或許大大出乎你的意料。我想說的意思是,令你痛苦的那些東西,也是你本身的一部分,是你為之自豪的,使你之所以成為你的東西。
我要告訴你,你必須掙脫自己最珍視最寶貴的東西,如果你真的想得到自由。
為什么要求你這樣做?為什么勸你放棄在你看來最重要的東西?我是如何得出這樣的結論的?
多年來,我在治療中花很多時間將病患與其內心的聲音——你知道,就是我們內心深處那個聽不見卻又無時無刻不在的聲音——之間的斗爭具體以對話的形式記錄下來。
這個內心的聲音時時刻刻在批評你,很多時候它其實是過去某個責備的聲音在回蕩,在這一重消極的聲音背后,還有一重積極的聲音在對你說:“好好做事,你會為你自己感到驕傲,還會得到別人的欣賞。”
這個內心的聲音一面鞭策著你,一面折磨著你。你聽從這個聲音的指引,因為你已經試過,當你按照它說的那樣做,地完成一件事情時,你就感到自豪,并且贏得旁人青眼相加。
可是當這個聲音顯得太強硬、太咄咄逼人和不留余地的時候,它讓你很痛苦,讓你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你所取得的結果達不到自己設定的要求。這個聲音只不過是把你給自己設定的人生準則反過來加之于你,并牽著你的鼻子走。 《痛苦與美德》
我之所以想寫這本書,是為了告訴大家,那些我們最重視的、所認同的東西以及我們的價值觀和美德,有時候正是這些東西束縛了我們。
這個說法可能在你看來簡直像天方夜譚,或許大大出乎你的意料。我想說的意思是,令你痛苦的那些東西,也是你本身的一部分,是你為之自豪的,使你之所以成為你的東西。
我要告訴你,你必須掙脫自己最珍視最寶貴的東西,如果你真的想得到自由。
為什么要求你這樣做?為什么勸你放棄在你看來最重要的東西?我是如何得出這樣的結論的?
多年來,我在治療中花很多時間將病患與其內心的聲音——你知道,就是我們內心深處那個聽不見卻又無時無刻不在的聲音——之間的斗爭具體以對話的形式記錄下來。
這個內心的聲音時時刻刻在批評你,很多時候它其實是過去某個責備的聲音在回蕩,在這一重消極的聲音背后,還有一重積極的聲音在對你說:“好好做事,你會為你自己感到驕傲,還會得到別人的欣賞。”
這個內心的聲音一面鞭策著你,一面折磨著你。你聽從這個聲音的指引,因為你已經試過,當你按照它說的那樣做,地完成一件事情時,你就感到自豪,并且贏得旁人青眼相加。
可是當這個聲音顯得太強硬、太咄咄逼人和不留余地的時候,它讓你很痛苦,讓你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你所取得的結果達不到自己設定的要求。這個聲音只不過是把你給自己設定的人生準則反過來加之于你,并牽著你的鼻子走。
那些曾經關注我的書的讀者可能已經看出來,這個是我研究的重點之——主義。主義本身并沒有什么好壞,而且對于提升自己的價值感、與他人相處以及良好地規劃人生來說,主義非常有用。我在《好上加好!主義心理學》一書中說過,當主義如同暴君一般為所欲為時,它也可以變得極其有害。主義者有些時候會過度吹毛求疵、謹小慎微。他們對自己要求過高,無法容忍自己的任何缺陷。當然,除了“人應該無缺”之外,我還可以舉出另一些人生準則的例子,比如安娜。后面我們將談到她。安娜不懂如何拒絕,她的人生準則是“永遠要讓別人高興”。她覺得“別人比自己重要”,所以她不斷地答應做一些其實她根本不愿意做的事情,比如接受別人的邀請,同意和別人的午餐,她自己事務繁雜、忙不過來,還答應幫學生修改博士論文。她來我的診所時,顯得對自己非常生氣,說:“我受夠了,醫生,我受夠了這個樣子,總是想討好別人。我總是把他們看得比我自己還重要。”很快,安娜意識到這種想法來源于自己的過去。在治療過程中,我們引導她去理解,這個想法給她的生活帶來很多麻煩,但同時也造就了她的價值。安娜是個討人喜歡、樂于助人,傾聽別人的要求的人。利他主義是安娜非??粗氐囊环N價值,這是她的美德。大家都知道她值得信賴,欣賞她。“永遠要讓別人高興”這個想法是在安娜童年時期就形成的,逐漸變成了她的一種好品質。這一點她自己知道,她明白。即使這種“要讓別人高興”的自我要求在過分的時候讓安娜氣急,因為覺得自己過于遷就別人,自身價值感降低,但是她也知道,由于她樂于傾聽別人的要求,這也給她帶來了很多,使她成為了一個非常受歡迎的人。
作為一名心理治療師,我有幸遇到很多人,治療過各種不同類型的病例,今天我提出這個觀念,我們每個人都像是一枚硬幣,有正反兩面,有消極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兩者不可分割,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