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以介紹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為主要內容的心理學專業書籍,在論述了兒童發展心理學的任務、意義,兒童心理發展的主要理論以及由受精卵開始到青年初期(高中生階段)各年齡階段心理發生、發展規律等內容的基礎上,還闡述了個體發展過程中,即兒童在胎兒期、乳兒期、嬰兒期、幼兒期、童年期、青春期以及高中生階段可能出現的各種心理和社會問題、問題產生的原因、問題解決的對策等。本書還特別針對困擾兒童家長和教師的一些實際問題,如如何進行胎教、如何選擇幼兒園、早期教育的重點內容、如何避免嬰兒的不良情緒、如何做一個讓孩子喜歡的家長、如何教會孩子學會學習、如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逆反期、如何預防青少年自殺、如何避免青少年網癮、如何解決高考生的緊張情緒、如何幫助高中生擇業或填報志愿等問題,給予了較詳細的分析和論述,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相信這些內容會有助于廣大心理學工作者、幼兒教師、中小學教師、兒童家長以及社會工作者科學地了解兒童、正確地引導兒童、理智地幫助兒童順利健康地發展。 本書適合作為師范類心理學、教育學專業基礎教材,也可供非師范類專業的學生、幼兒教師、中小學生家長、教育工作者、心理學愛好者等閱讀。
本書在《兒童發展心理學》(第1版)的基礎上,既介紹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任務、意義;心理發展的主要理論及從受精卵開始到高中生階段各年齡階段心理發生、發展規律的所有內容;個體發展過程中各階段可能出現的心理現象、心理問題以及如何做好預防的有效措施等,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包括:如何幫助家長選擇好的幼兒園、嬰幼兒早期教育的重點內容、成人如何避免嬰兒的不良情緒、如何做一個讓孩子喜歡的家長、如何教會孩子學會學習、如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逆反期、如何預防青少年自殺、如何避免青少年網癮、如何解決高考生的緊張情緒、如何幫助高中生擇業或填報志愿等。本書的特點在于:以精練的語言對深奧的理論進行講解,力爭做到通俗易懂,又不失理論深度;同時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在保障教材體系及體例更加科學的前提下,增加案例教學的內容。 本書仍遵循原書的結構設置,設有心靈故事、心靈路徑、心海暢游、心靈考場、我心行動、心靈小品等相關環節,使讀者能夠了解的理論觀點、實證研究和實踐建議,并融會貫通地將理論和研究應用于大量的真實生活情境中。
目 錄
及時章 認識我們自己的科學--
兒童發展心理學概述 1
及時節 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對象、
任務及研究方法 2
一、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對象 2
二、兒童發展心理學的任務 6
三、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 7
第二節 兒童發展心理學發展簡史 19
一、近代兒童發展心理學產生的
準備階段 19
二、近代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產生
階段 21
三、近代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分化 目 錄
及時章 認識我們自己的科學--
兒童發展心理學概述 1
及時節 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對象、
任務及研究方法 2
一、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對象 2
二、兒童發展心理學的任務 6
三、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 7
第二節 兒童發展心理學發展簡史 19
一、近代兒童發展心理學產生的
準備階段 19
二、近代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產生
階段 21
三、近代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分化
與發展階段 23
四、近代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演變
與增新階段 23
第三節 中國兒童發展心理學發展概況 24
一、中國古代的兒童發展心理學
思想 24
二、中國近代兒童心理學 25
三、中國兒童心理學體系的形成 25
本章小結 26
思考題 26
第二章 心理學家眼中的兒童心理
發展--兒童發展心理學的
基本理論 27
及時節 有關"我"的理論--精神
分析的心理發展觀點 28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發展觀 28
二、艾里克森的心理發展觀 31
第二節 研究行為的科學--行為主義
的心理發展觀 34
一、華生行為主義的心理發展觀 34
二、斯金納新行為主義的心理
發展理論 37
三、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38
第三節 研究認知結構的理論--
皮亞杰的心理發展觀 43
一、皮亞杰生平 43
二、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的
主要觀點 43
三、簡評 48
第四節 "最近發展區"的倡導者--
維果斯基的心理發展觀 48
一、維果斯基簡介 48
二、維果斯基兒童心理學的主要
觀點 48
第五節 "蒙氏教育"的啟蒙者--
蒙臺梭利的心理發展觀 51
一、蒙臺梭利簡介 51
二、蒙臺梭利的心理發展觀 52
三、蒙臺梭利的兒童心理發展與
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 54
第六節 當代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新進展 56
一、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方法的
進展 56
二、兒童青少年心理評價的進展 58
三、兒童青少年認知發展研究的
進展 61
四、兒童情緒與社會性發展研究的
進展 62
本章小結 63
思考題 64
第三章 科學發展的理論依據--
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 65
及時節 關于心理發展動因的討論 66
一、一因素說 66
二、二因素說 67
三、相互作用說 67
第二節 心理發展的動因 68
一、遺傳與生理成熟動因 68
二、環境與教育動因 73
三、活動動因 85
四、心理內部矛盾動因 86
第三節 兒童心理發展的年齡階段性 88
一、個體心理發展的形式 88
二、個體心理年齡特征的實質 89
三、個體心理年齡特征的穩定性和
可變性 89
四、個體心理發展的關鍵期 90
本章小結 92
思考題 92
第四章 人生的開端--胎兒的發展 93
及時節 人之初--胎兒的發展 93
一、生命之吻--合子的形成 93
二、怎樣生長--胎兒的生長階段 95
三、來到世上很不容易--圍產期
環境 100
第二節 教育從胎兒開始--胎教 102
一、何為胎教 102
二、胎教的影響因素--母體
內外環境 103
三、"胎兒能接受胎教"--
胎兒的活動和能力的發展 110
本章小結 113
思考題 114
第五章 感知覺動作發展的關
鍵期--乳兒心理的發展 115
及時節 新生兒的發展 116
一、應激與適應--生存環境的
巨大變化 116
二、很弱小,但潛力巨大--
乳兒生理發展特征 117
三、出生就有的能力--新生兒
的無條件反射 121
四、學習從現在開始--條件
反射的出現 123
第二節 乳兒的發展 124
一、此時,發展得很快--乳兒
生理的發展 124
二、心理發展的源泉--動作的
發展 126
三、天生就想說話--言語的
發展 132
四、怎樣認識世界--認知過程
的發展 133
第三節 乳兒社會性的發展 138
一、天生具備的社交能力 138
二、乳兒的社會關系 139
第四節 乳兒的教養 141
一、會出現什么問題--乳兒期
常見的心理問題 141
二、需要這樣教養--乳兒的
教養 143
本章小結 146
思考題 147
第六章 動作依戀發展的關鍵期--
嬰兒心理的發展 148
及時節 "長得很快的時期"--
嬰兒生理的發展 148
一、身體發育 149
二、神經系統的發展 149
第二節 心靈才能手巧--嬰兒動作、
活動的發展 152
一、動作的發展 152
二、活動的發展 157
三、動作發展對嬰兒心理發展的
作用 158
第三節 嬰兒認知的發展 159
一、嬰兒感知覺的發展 159
二、嬰兒注意的發展 161
三、嬰兒記憶的發展 162
四、用動作解決問題--直覺
行動思維的出現 163
五、怎樣會說話--嬰兒言語的
發展 164
第四節 "我"要變成社會人--
嬰兒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 169
一、請你了解我--嬰兒的氣質 169
二、不要總是嚇唬--嬰兒情緒
的發展 171
三、情感的源泉--嬰兒依戀的
發展 174
四、人生發展的關鍵--自我
意識的萌芽 180
第五節 嬰兒期的心理衛生 181
一、會出現這些問題--嬰兒
期常出現的心理問題 181
二、時刻要注意--嬰兒教養
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184
本章小結 185
思考題 185
第七章 游戲發展的關鍵期--
幼兒心理的發展 186
及時節 幼兒心理發展特點概述 187
一、活潑好動是我的本質--
幼兒心理的一般特點 187
二、更像個嬰兒--幼兒初期的
心理特點 189
三、真正的幼兒--幼兒中期的
心理特點 190
四、我像個小學生--幼兒晚期
的心理特點 190
第二節 幼兒生理的發展 191
一、幼兒身體的發育 191
二、幼兒神經系統的發展 193
第三節 兒童游戲的發展 195
一、心理學家眼里的兒童
游戲--關于游戲的心理學
理論 195
二、孩子最喜歡"玩"--游戲是
幼兒期的基本活動 197
三、會"玩"的孩子才聰明--
游戲對幼兒心理發展的作用 198
第四節 我為學習做準備--
幼兒認知的發展 200
一、幼兒感知覺的發展 200
二、幼兒注意的發展 202
三、幼兒記憶的發展 204
四、幼兒思維的發展 206
五、幼兒言語的發展 209
第五節 "三歲看大":個性形成的
關鍵期--幼兒社會性的
發展 211
一、三歲看大--幼兒個性初步
形成 212
二、怎樣控制自己--自我意識
的發展 212
三、最初的社會關系--同伴交往
的發展 214
四、對世界充滿好奇--好奇心的
發展 216
五、性別角色社會化 216
六、兒童發展的及時逆反期 218
第六節 幼兒期的心理衛生 220
一、我會出現的問題--幼兒期常
出現的心理問題 220
二、教育我,要注意--幼兒教育
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223
三、幼兒期的心理衛生 224
本章小結 225
思考題 225
第八章 學會學習的關鍵期--
小學生心理的發展 226
及時節 "童言無忌"--小學生的
一般特征 227
一、小學生身體的發育 227
二、小學生神經系統的發展 229
三、小學生心理發展的一般特征 229
第二節 童年的主要活動--學習
活動的發展 230
一、學習和游戲不一樣--學習
的特點 230
二、學會如何學習--學習活動
的發展 232
第三節 認識世界的能力--小學生
認知過程的發展 236
一、小學生注意的發展 236
二、小學生記憶的發展 240
三、小學生思維的發展 242
四、小學生言語的發展 247
第四節 "七歲看老"--小學生
社會性的發展 249
一、發展的需要--情感和
意志的發展 249
二、更認識自己--自我
意識的發展 252
三、兒童之間的"戰爭"--
道德的發展 253
四、人際交往的發展 256
第五節 小學生的心理衛生 262
一、小學生常出現的心理問題 262
二、小學生教育過程中存在的
問題及應注意的事項 263
本章小結 265
思考題 265
第九章 半幼稚半成熟錯綜矛
盾期--初中生心理的
發展 267
及時節 生理發育與心理發展的
矛盾性 269
一、生理發育高峰 269
二、心理發展的矛盾性特點 279
第二節 初中生的學習活動 282
一、初中生學習活動的特點 282
二、初中生學習的心理指導 284
三、指導初中生學習的具體方法 285
第三節 初中生的認知發展 286
一、初中生記憶的發展 286
二、初中生思維發展的特點 287
第四節 初中生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 288
一、自我意識的發展 288
二、初中生情感的發展 289
三、初中生意志發展的特點 294
四、第二逆反期 295
五、初中生人際關系的發展 297
第五節 青春期的心理衛生 304
一、青春期常見的心理社會問題
及預防措施 304
二、進行青春期性教育,提前
做好知識準備和心理準備 312
三、教給青春期少年兒童情緒
調控的方法,消除不良情緒 312
本章小結 313
思考題 313
第十章 從急風怒濤到相對平
穩期--高中生心理的
發展 314
及時節 我開始長大--高中生的
一般特征 314
一、身體發育相對穩定 314
二、心理品質日趨穩定 315
三、高中生心理主要研究課題 315
第二節 高中生認知的發展 316
一、高中生學習的特點 316
二、高中生的思維發展 317
第三節 高中生社會性的發展 320
一、青年期自我的發展 320
二、高中生性意識的發展 323
三、高中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
發展 327
第四節 高中生的心理衛生 332
一、幫高中生度過高考期--
高中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333
二、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42
三、高中生的升學就業指導 347
本章小結 349
思考題 349
參考文獻 351
第二章 心理學家眼中的兒童心理發展--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通過本章的學習,要求掌握各種心理發展階段的劃分標準及其緣由;理解各種心理發展觀點的特點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觀點,包括弗洛伊德的心理發展觀、艾里克森的心理發展觀、華生行為主義的心理發展觀、斯金納的新行為主義發展理論、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皮亞杰的心理發展觀、維果斯基的心理發展觀及蒙臺梭利的心理發展觀;了解當代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新進展。
發展心理學理論(theory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發展階段(development stage) 心理發展觀(concept of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精神分析學派(psychoanalysis) 行為主義學派(behaviorism) 發生認識論(genetic epistemology)
心靈故事2-1
潛意識與恐水癥
安娜 奧(Anna Ao)是一位21歲的青年女郎,患有"恐水癥",夏天持續高溫,使她感到十分口渴,可是嘴一接近茶杯,不知為何手就會把茶杯推開,只好盡量吃些水果來解渴。這種癥狀一直持續了六周。對她進行催眠,當她進入催眠狀態后,醫生就讓她隨便說出與病情有關的事。這時,她不由自主地講個不停,述說自己對一個英國女傭的各種不滿。突然她想起來了,有24小時當她進入房間時,發現該女傭像一只小狗一樣直接從杯子里喝水,立即對她產生了強烈的厭惡,不過為了不失禮,當時盡力克制自己什么也沒說。現在,處于催眠狀態下,安娜回憶起這段經歷來。在喋喋不休地全部講出來的時候,她表現得極為憤怒,隨即她說想喝水,醫生就給她水喝,她便安安靜靜地大口喝起來。當茶杯離開她的嘴唇后,她就從催眠狀態中醒過來,以后就能隨便喝水了。
精神分析學家認為,這些癥狀是由于情感能量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充分釋放而引起的,在催眠狀態下,通過宣泄,這些癥狀就消失了。
(資料來源:車文博. 弗洛伊德主義評論. 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在發展心理學這個百花園中,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學術觀點與科學理論,我們學習和研究兒童發展心理學,就必須重視學習和研究發展心理學的各派觀點和各派理論。
及時節 有關"我"的理論--精神分析的心理發展觀點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因為其創始人是弗洛伊德,所以,精神分析理論又叫弗洛伊德主義,它包括古典弗洛伊德主義(或弗洛伊德學說)和新弗洛伊德主義。其中具代表性的是弗洛伊德心理發展觀和艾里克森的心理發展觀。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發展觀
(一)精神分析心理學的產生
弗洛伊德是一位醫生兼心理學家,曾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19世紀的奧地利帝國,宗教氣氛十分濃厚,社會禁欲非常嚴重,兩性關系得不到正常發展,許多精神病多源于性的壓抑。這一現狀促使弗洛伊德從性心理方面研究精神病的根源及其對于人格發展的影響。他借鑒夏克的"催眠術"、布洛伊爾的"談療法"和物理學家漢霍茲的"流體力學"、生理學家布魯克本能論的思想,經過臨床研究,提出了一整套精神分析心理學的人格發展理論。
(二)弗洛伊德人格發展理論
1.心理地形說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活動包括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他更強調潛意識活動。發現潛意識是弗洛伊德的創見。
意識(conscious)是人能認識自己和認識環境的心理能量活動部分,它實際上只是心理能量活動的一種淺層的水平。
潛意識(unconscious)是心理能量活動的深層部分,包括原始沖動、本能以及出生之后的多種欲望。它不被本人意識,但積極活動,追求即時滿足,是人們經驗的巨大儲存庫。
前意識(preconscious)是指在潛意識和意識之間的意識。前意識雖然此時此刻意識不到,但可以在集中注意力、認真回憶或在沒有干擾時被回憶起來,屬于意識的一部分。
弗洛伊德認為,意識只占整個人心理的極小比例,它像馬鈴薯的皮一樣顯而易見,而在皮的下面,還隱藏著馬鈴薯最主要的部分,即意識之下埋藏著其他更重要的心理部分。
2.人格結構說
弗洛伊德后期理論認為,人格結構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部分組成的。這三部分在意識、潛意識活動機制下,在性驅力發展的關系中形成的。
本我是本能的心理能量儲藏室,它由一種先天遺傳的本能沖動或內驅力所組成,代表人的生物主體,是一切驅欲能量的來源。本我是無意識的,遵循著快樂原則,尋求滿足基本的生物要求。
自我是由本我發展而來,遵循現實原則,調節外界與本我的關系,使本我適應外界要求,推遲本我能量的釋放,直到真正能滿足需要的對象被發現或產生出來為止。乳兒最初只有本我這一部分,但乳兒不久就會反映環境中的各個方面,包括對社會方面產生反應。乳兒不斷長大,生理沖動的影響就以各種方式隨之改變。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兒童為了滿足本我的要求,逐漸懂得用某種方式和在某些地方比用其他方式和在其他地方,能夠更快、更有效地使需要得到滿足。結果是兒童會按照活動后果的教訓來發展活動或抑制活動。此時兒童的行為比生活開始的時候,盲目性變得更少。弗洛伊德說:"在環繞我們的真實外界的影響下,本我的一部分獲得了特殊的發展......產生了一個特殊的組織,作為本我和外界之間的中介,我們精神生活中的這一部分可以命名為自我。"
超我來自自我,又為超脫自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其主要職能就在于指導自我,去限制本我的沖動。超我由兩方面組成,即"自我理想(ego ideal)"和"良心"(conscience)。
自我理想突出生活的道德標準,良心負責懲罰違反自我理想的行為。這些主要是兒童受父母的是非觀念和善惡標準"同化"的結果。自我理想是以獎勵的方式形成的。當兒童的觀念和行為與父母的道德觀念相吻合,他的行為符合父母的概念標準時,父母就給予獎勵,從而形成兒童某種自我理想。良心則是通過懲罰的方式形成的,當兒童的觀念和行為與父母所鄙棄的觀念相一致時,即當這些觀念或行為出現時,父母就要給予懲罰,從而使兒童在心靈上受到責備,行為受到阻止。由此可見,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接受社會要求,作為自己的準則,這樣自我就分裂為自我本身和監督自我的超我兩部分。
本我、自我、超我這三部分的關系如何?弗洛伊德認為,這三者是一個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有機整體。本我派生出自我,自我又派生出超我,反過來超我管束自我,自我又管束本我,這三種成分同時活動。在一個正常人身上,本我、自我、超我處于相對平衡狀態,因而使人能較好地適應生活,應付體內外的各種刺激。這種平衡一旦被打破,人就會產生不良的社會行為,以至于產生精神方面的疾病。
3.本能說(動機理論)
弗洛伊德提出,存在于潛意識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動力,是決定個人和社會發展的永恒力量。他認為,人是一種能量系統,由一種強大的先天力量所推動,這種先天力量來源于軀體所產生的需要。以愿望表現出來的這些軀體興奮的心理代表者,稱為本能。弗洛伊德認為,人的一切活動都是由本能所決定的。人的行為是本能緊張迫使他去行動,人的行動是為減除這種緊張。
早期,弗洛伊德把本能分為自衛本能和生殖本能兩種。他認為,生殖本能是主要的,生殖本能由性欲代表,也由不能列入自衛本能的任何追求快樂的動機代表,這就是弗洛伊德關于力比多(libido)的看法。力比多既是自然狀態的性欲,又是心理的欲望或對性關系的渴求。所以,他把人的一切行為動機都歸結為性本能的沖動。
弗洛伊德晚期理論,除強調性本能動機外,還強調仇恨和攻擊本能的作用。他認為,人有生的本能,也有死的本能。這時,他把力比多泛化為一種包羅一切的生的本能。生的本能包括自愛、他愛、自我保存本能、繁衍種族的本能和生長并實現自己潛能的傾向??傊?,生的本能是潛伏在生命自身中的創造力。同時,弗洛伊德也觀察到他的患者中有破壞沖動--有時毀壞自己,有時傷害別人。他認為,人都不可避免地被引向死亡。假如死的本能轉向內部,結果便是自殺;轉向外部,結果便是仇恨或侵犯。
弗洛伊德認為,由于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并立共存,個體便都由相互沖突的潛意識的力量所驅動。
4.人格的性心理發展階段說
弗洛伊德根據力比多主要投射的部位來劃分年齡階段。他認為,本能的根源是身體的緊張狀態,多半集中在身體的某些部位,稱為動欲區(ego generous zone)。身體的主要動欲區的發展和改變是由生物因素決定的,許多動欲區都可能在某一時期很活躍,這些動欲區在發展早期的數年中是不斷改變的,兒童的心智和情緒成長都發生在有關部位的社會互動、焦慮和滿足上。依此,他把兒童人格發展劃分為口唇期(oral stage)、肛門期(anal stage)、崇拜性器官期(phallic stage)、潛伏期(sex latent stage)和生殖期(genital stage)。
(1) 口唇期:從出生到1歲半。這時嘴、唇以及舌頭一帶特別敏感,嬰兒在吸吮和喂食活動中獲得愉快,表現最初的性欲沖動。母親的乳房是性本能的及時個對象,其后轉到吸吮自己的拇指或舌頭。
(2) 肛門期:從1歲半到3歲。這個階段的動欲區在肛門,嬰兒在進行大小便時體驗到愉快,而父母施行的排便訓練,使其養成使用廁所的習慣,孩子開始往往表現反抗,直至對便溺規矩形成習慣,動欲區便從肛門轉移。
(3) 崇拜性器官期:從3歲到6歲。這一階段幼兒的生殖器已經變得積極起來,幼兒已覺察到自己的生殖器的存在,因此動欲區移至生殖器。弗洛伊德認為,在這一時期"也許有規則地有一個幼兒手淫的時期"。
崇拜性器官期還指幼兒對異性父母的。在弗洛伊德看來,男孩子的愛情對象是自己的母親,由于愛母便仇父,男孩子對母親的稱為"俄狄浦斯情結"(oedipus complex),即"戀母情結";女孩的愛情對象是自己父親,把母親作為多余的而置諸一邊,稱為"伊賴克卓情結"(electra complex),即"戀父情結"。
心靈路徑2-1
弗洛伊德關于戀母(父)情結階段特征的描述
男孩要獨占其母,而深恨其父:見父母擁抱則不安,見其父離開其母則滿心愉快。他常坦白地表示其情感,希望能娶其母為妻......當兒童公然對于其母作性的窺探,或想在晚上和母親同睡,或堅持想在室內看母親更衣,或竟表示出一種誘奸的行動,這是為人母所常見而引為笑談的,其對于母親的意味確定無疑了。
女孩常戀其父,要推翻其母,取而代之,有時還仿效成年人的撒嬌模樣......更加使人心煩意亂,女孩發現她確實沒有像男孩那樣的陰莖,成為她責備母親的理由,是誰把她送到世界上來,裝備如此殘缺不全。
兒童之所以能最終克服戀母情結,是由于越來越懼怕他或她的"情敵",即同性的父或母的報復。(Freud,1910)
(資料來源:林崇德. 發展心理學.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4) 潛伏期:從6歲到12歲。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孩子逐漸放棄戀母或戀父情結,男孩以父親自居,女孩以母親自居,并依照父親或母親的榜樣行事。弗洛伊德把這種現象叫作"自居作用"。這個時期兒童的興趣往往集中于同伴而不集中于父母,盡量避免性的表現。這樣,兒童的人格就逐漸變得能夠適應現實環境了。潛伏期是一個性欲被移置為潛伏性活動的時期,例如學習、體育及同輩人的團體活動。
(5) 生殖期:進入這個時期,如果以前沒有適應上的困難,一般來說,性生活就會得到正常的發展,個人就具有超我所能接受的異的生活方式。
弗洛伊德認為,個體在人格發展方面的許多差異都是由于上述各個發展階段進展的不同情況造成的。如果在某一時期,某一需要不能或過分被滿足,就會產生"固結"現象。人格的發展就會固著于某一時期,或者又回到某一時期,出現某一時期的人格特征。
(三)簡評
及時,弗洛伊德的理論是對禁欲主義、理性主義的有力反抗。19世紀的奧地利帝國,禁欲主義十分嚴重,弗洛伊德能夠不顧世人嘲諷,敢于沖破禁區,這種探索精神值得稱道。他從達爾文強調人的行為與動物行為的連續性觀點出發,強調人的生物本能尤其是性本能在人的行為中的作用,這是對理性主義的反抗。
第二,弗洛伊德的研究擴大了心理學的研究范圍。自從弗洛伊德提出潛意識理論以來,這個被人們長期忽視的心理現象才受到矚目,他開拓了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領域。
第三,弗洛伊德理論強調早期經驗有一定的意義。
第四,弗洛伊德的生物欲望說,把人的心理發展歸之于本能、性本能,排除社會、文化、意識、道德、教育對人的重大作用,他的泛性論的理論是錯誤的。
第五,弗洛伊德把意識降低到從屬地位,把潛意識放在決定一切的地位上是不的。人類發展的史實和科學研究一再證明,人是有理智的。這是人類長期進化的結果,也是人同動物的根本區別之一。
第六,弗洛伊德主張一個人孩提時期的性心理發展決定著他日后人格的發展,這種看法是偏激的。許多事例證明,一個人的人格、人格傾向性,在中年甚至老年時期也會出現顯著變化,這是由于人格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主要受社會生活條件的制約而形成的。所以,弗洛伊德認為幼兒人格將會影響人的一生的說法是偏激的。
由此可見,弗洛伊德作為一位科學家,確實發現了一些問題,但由于他思想方法的偏激,沒有把這些問題恰當、地解決,相反卻得出了一些不科學的結論。
二、艾里克森的心理發展觀
(一)艾里克森簡介
艾里克森是美國著名的精神分析醫生,也是美國現代最有成就的精神分析理論家之一。艾里克森祖籍丹麥,生于法國,于1927年到維也納,師從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 弗洛伊德(A. Freud,1895-1982),1933年起定居美國。
艾里克森接受過兒童精神分析訓練,學習了弗洛伊德理論和新精神分析學派哈特曼(H. Hartmann)與沙利文(H.S. Sullivan)的自我心理學理論。艾里克森的理論是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的。1950年出版的《兒童期與社會》是他的代表作,他把心理發展和社會結合起來,特別用兩章來專門講文化人類學。他將所調查的前蘇族和右洛克族風俗習慣的資料,運用文化人類學的觀點進行分析,研究人格發展受本族文化的影響。由此,他認為一個原始社會系統包括三個方面,即軀體的、心理的、社會的,它們之間互相同化,這就構成了他的主要學說。在《兒童期與社會》一書中,他系統地敘述了人格發展的階段理論。
墨菲(G.Murphy)曾在《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中指出:"現代弗洛伊德心理學的鋒芒是自我心理學,而其杰出的代表人物則是艾里克森。"艾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學理論已超出精神分析的臨床范圍,廣泛滲透到社會科學諸領域,在國際上影響較大。
(二)艾里克森人格發展漸成說的主要觀點
(1) 艾里克森認為,兒童行為既是心理的,又是認識的,注重自我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心理社會機制。
艾里克森的理論是在接受并修正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說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在自我心理學基礎上形成的。弗洛伊德把人格結構劃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他認為在人格發展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代表潛意識巨大力量的本我。但到20世紀20年代以后,弗洛伊德也認為,自我在人格發展中有作用,從而在美國形成自我心理學。但弗洛伊德的自我缺乏目標和目的,本我代表生物學的遺傳力量,自我代表個人學習經驗,人的發展受本我的快樂原則的調節和支配,自我是無能為力的。而艾里克森則與弗洛伊德不同,他認為自我在人格發展中起重要作用,其作用至少不亞于本我。他認為,本我代表人的先天盲目的沖動,只能使人變成動物,自我是個人過去經驗和現在經驗的綜合,是要克服本我、控制性欲方向的。超我是個人經驗以及對它有影響的觀點態度,協助自我控制本我。由此可見,艾里克森十分強調自我在人格結構中的作用。
艾里克森進而強調發展中的自我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他認為人的發展不但有生物因素,而且有心理社會因素,它們是統一體,但重點是社會文化因素。因此,他認為必須考慮社會、文化對兒童的影響,即家庭、學校、社會文化環境對兒童的影響。
(2) 艾里克森認為,發展是一個進化過程,一個人無論何時都兼為一個機體、一個自我、一個社會成員。
人格的發展包括軀體、心理和社會三個方面,這三方面是辯證的、相互影響的。因此,人的發展依存于三個變量:一是發展的內部規律,其發展過程與生物過程一樣是不可逆轉的;二是文化背景的影響,它決定發展的速度;三是每個人的特異性反應及其對社會任務作出反應時的特殊發展方式。
(3) 艾里克森認為,人的本性最初既不好,也不壞,但有向任何一方面發展的可能性。
人格的發展既是連續的又有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個特定的受文化制約的發展任務,都有一個核心的沖突或矛盾。人在這時趨向積極或消極的矛盾中實現平衡,如果人在各階段能解決矛盾,向積極品質發展,就完成了這階段的任務,就有助于自我力量的增強,有利于個人適應環境,就能順利轉向下一階段,能適當地對付下一階段將要遇到的矛盾和沖突,逐漸實現健康成熟的人格;否則就會產生消極品質,發生心理社會危機,出現情緒障礙,削弱自我力量,阻止個人適應環境,為后一階段制造麻煩,出現病態或不健全的人格。
另外,如果前一階段解決得好,就會有助于后一階段的積極解決;某一階段如果沒有解決好,后面階段還有機會解決。
(4) 艾里克森以自我漸成為中心,把人格發展分為以下八個階段。
及時階段,信任感對懷疑感(0~2歲):這時期的發展任務是獲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體驗著希望的實現。乳兒、嬰兒從生理需要的滿足中,從與母親、看護人的交往中,感受到母親和看護人的愛,同時把自己的感情投射給母親,體驗到了身體的康寧,感受到了安全,于是對周圍環境產生了一種信任感;反之,如果父母的信心不足,或育兒方式有缺陷,乳兒、嬰兒便會對周圍環境產生懷疑。艾里克森認為及時階段非常重要,獲得信任感是以后各階段,特別是青年期同一性的發展基礎。
第二階段,自主感對羞怯或疑慮(2~4歲):這時期的發展任務是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慮,體驗著意志的實現。這時兒童想做一些事情,如果父母和看管他的人承認并允許他們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兒童就覺得自己有一種自控的能力或影響環境的能力,就會出現一種自主感;反之,如果大人不耐煩或過分溺愛而干預孩子能做的事,或對兒童意外出現的事情采取粗暴的態度,孩子就會產生一種羞恥感,對自己的能力有所懷疑。
第三階段,主動感對內疚(4~7歲):這時期的發展任務是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體驗著目的的實現。這時兒童能進行各種活動,言語和思維能力得以發展,獨立性開始形成,他們可以把自己的活動擴展到超出家庭的范圍,也不限于模仿,能從言語和行動上來探索和擴充他的環境,用幼稚的好奇心探求未知事物,于是就產生了主動感。如果兒童有更多機會向外擴展以達目的,而且父母又支持,對兒童提出的問題耐心地予以解答,不嘲笑,不禁止,那么兒童的主動性就會得到加強;否則就會出現內疚感。游戲活動對主動感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
第四階段,勤奮感對自卑感(7~12歲):這時期的發展任務是獲得勤奮感和克服自卑感,體驗著能力的實現。這時兒童進入小學,能夠掌握文字工具,從而有掌握大量知識技能的可能。同時,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已經步入社會,他們的依賴重心由家庭轉移到學校、教室和社會兒童組織機構。他們勤奮學習以求學業上取得成績,但在追求成功的努力中又滲有害怕性的情緒,他們逐漸離開游戲和幻想,注重現實的實踐。如果當孩子努力學習,做一些事時,得到成人的支持,勤奮感就會加強;反之,就會產生自卑感。這時期教師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第五階段,同一感對同一混亂感(12~18歲):這時期的發展任務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混亂感,體驗著忠誠的實現。這時兒童進入青春期,發展了對周圍世界新的觀察和思考的方法,有了新發現的綜合能力,就能把自己的各種印象綜合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從而把過去各階段形成的種種自我形象加以整合,形成新的自我。認識自己是誰、在社會上應處于什么地位、將來成為什么樣的人和怎樣成為理想的人,就能對自己的過去、現在、將來產生一種內在的連續感,得到自我同一性;不然就會產生同一性的混亂。艾里克森對此階段十分重視,認為它可以補償前階段的不足,對以后的人格發展也有重大影響。
第六階段,親密感對孤獨感(18~25歲):這時期的發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體驗愛情的實現。這個階段是人們進行求愛和過早期家庭生活的時期。這時需要在自我同一性的基礎上,獲得共享的同一性,他們能對社會負有義務,并在社會活動和性生活中相互分擔苦樂、相互關懷,從而不失掉自我。在擁有美滿的婚姻、純真的友誼和合作伙伴的基礎上獲得親密感。如果一個人不能在朋友之間、夫妻之間建立一種友愛的關系,就會產生孤獨感。另外由于尋找配偶包括偶然因素,也可能孕育著害怕獨身生活的孤獨感。
第七階段,繁殖感對停滯感(25~50歲):這時期的發展任務是獲得繁殖感,避免停滯感,體驗著關懷的實現。這是成家立業階段。繁殖感主要是指關切和指導下一代,有些人從未做過父母,但在獻身的工作中深切地關心下一代的成長,體現著一種自我興趣的擴張,從而豐富了在情緒上成熟的人格;反之,就會因一心專注自己而產生停滯感。
第八階段,完善感對失望感(老年期):這時期的發展任務是獲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體驗著智慧的實現。這時期男女成人對自己的一生獲得了較充分的認識,從而產生了一種完善感。這一階段包括一種長期鍛煉出來的智慧和人生哲學,延伸到自己的生命周期以外,與新一代的生命周期融合為一體。若達不到這個目的,就會厭惡人生,對此失望。
(三)簡評
首先,艾里克森的人格發展漸成說,不再過分強調弗洛伊德的本能論和泛性論,而是強調自我在人格發展中的決定作用,強調自我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心理社會機制,強調文化和社會因素對人格的影響,重視自我教育的作用,重視家庭、社會對兒童教育的作用。這些觀點無疑是對精神分析學派的一大進步,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其次,艾里克森在提出每一階段任務的同時,把解決任務看作是兩極分化的斗爭過程,通過斗爭解決矛盾,依次向下一階段發展,具有一定的辯證觀點。另外,艾里克森所提出的人格發展階段說,給人們一個新的啟示:兒童人格發展的每一階段并不是發展不發展,而是發展的方向問題,每一階段發展的好壞,雖然會影響下一階段發展的內容,但不能影響下一階段的出現,這種二維發展觀是值得稱道的。
再次,艾里克森認為人的人格是不斷發展的,發展中有階段性,每一階段發展任務的解決都為下一階段任務的解決奠定了基礎,而每一階段的發展又都受軀體的、心理的、社會的影響,這種對人格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