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納森 斯威夫特》
薩克雷的評論性演講都收錄在《英國的幽默作家》(1853年)一書中,“喬納森 斯威夫特”則是此部文集中的首篇。
《詩歌研究》
馬修 阿諾德的名篇之一,本文可以佐證作者特有的文風:細致入微的欣賞力和雄辯。
羅斯金的代表作之一,他認為: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原則違反人性,資本家不應榨取工人的血汗。
《喬納森 斯威夫特》
薩克雷的評論性演講都收錄在《英國的幽默作家》(1853年)一書中,“喬納森 斯威夫特”則是此部文集中的首篇。
《詩歌研究》
馬修 阿諾德的名篇之一,本文可以佐證作者特有的文風:細致入微的欣賞力和雄辯。
威廉 梅克比斯 薩克雷
英國小說家,與狄更斯齊名,維多利亞時代的代表性小說家。
馬修 阿諾德
英國近代詩人、教育家、評論家,曾任牛津大學詩學教授。他主張詩要反映時代的要求,需有追求道德和智力“解放”的精神。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著名神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和語言學家。
威廉 梅克比斯 薩克雷
英國小說家,與狄更斯齊名,維多利亞時代的代表性小說家。
馬修 阿諾德
英國近代詩人、教育家、評論家,曾任牛津大學詩學教授。他主張詩要反映時代的要求,需有追求道德和智力“解放”的精神。
喬納森斯威夫特
[英] 威廉梅克比斯薩克雷
大學的理想
[英] 約翰亨利紐曼
及時篇 大學是什么
第二篇 大學的選址
第三篇 雅典的大學生活
詩歌研究
[英] 馬修阿諾德
芝麻與百合
(英國)約翰羅斯金
芝麻:打開國王的寶藏
百合:裝飾王后的花園
約翰彌爾頓
[英] 沃爾特白芝浩
科學與文化
[英國] 托馬斯亨利赫胥黎
種族與語言
[英國] 愛德華奧古斯都弗里曼
交流的實質
[英] 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
塞繆爾佩皮斯
[英] 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
《佩皮斯日記》
一個自由的天才
名望
勞動階級地位的提升
[美] 威廉埃勒里錢寧
(一)
(二)
詩歌原理
[美] 埃德加愛倫坡
漫步
[美] 亨利大衛梭羅
亞伯拉罕林肯
[美]詹姆斯羅塞爾洛威爾
論民主
[美]詹姆斯羅塞爾洛威爾
譯后記
大學的理想
TheIdeaOfAUniversity
[英]約翰 亨利 紐曼
主編序言
約翰 亨利 紐曼1801年2月21日出生于倫敦。他16歲考入牛津大學,獲三一學院學士學位,畢業后任牛津大學奧瑞爾學院的特別研究員和導師,成為該大學最活躍的一員。1828年,他被委任為牛津大學圣瑪麗教區牧師。1832年,他由于與院長存在意見分歧,便辭去了導師職位。
1833年,英國圣公會內牛津運動a興起后,紐曼和與牛津大學的其他教士一起發表了《時代書冊》(也稱發起了“書冊運動”)。書冊運動旨在捍衛“教徒承繼說以及禱告書的完整性”。幾年后,“書冊運動”在英國主教的禁令下結束。為此,紐曼離開牛津大學。1845年10月,他加入羅馬天主教。
1846年,紐曼前往羅馬,回國后在英國開辦講演學校。1854年,他去都柏林,在天主教大學里擔任了四年校長。也就在那時,他開始撰寫演講論文集《大學的理想》。在這本書里,他以清晰的思路和優美的文字表達了他對教育的看法。1879年,紐曼因對英國宗教事業的貢獻被封為紅衣主教。他于1890年逝世。關于紐曼的宗教觀點及其影響的記錄很少,我們找不到太多的線索。下面的文字真正揭示了他的信仰體系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元素。但是,一些大學名師和評論大家卻把這些元素片面地理解成自然生物觀點和文化價值。
查爾斯 艾略特
及時篇大學是什么
如果讓我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地描述大學一詞的含義,我會在其過往的稱謂——“普遍性的學術機關”——中尋找答案。這一稱謂意指:“一群互不相識的人來自不同的地域,聚集在一起”。一方面,這群人“來自不同的地域”,要不然,我們怎么為每一學院尋找教授和學生?另一方面,他們“聚集在一起”,要不然,學校如何生存?由此,從大學最初的簡單形式來看,它是一個涵蓋一切知識的場所,由來自各地的師生組成。想要完整充實這一描述所體現的內容,有很多東西必不可少;本質上說,大學是一個借助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在國內使得思想得以交流和傳播的場所。
在我們所提出的這一理念中,沒有任何牽強附會或不切實際的東西。如果我們所說的是大學,那么大學不過是滿足我們自身的需求,不過是為該需求提供許多特定媒介的一個實例罷了。相互之間的教育,從廣義上講,是人類社會偉大的、永無止境的一項事業,有時有計劃而為之,有時卻并非如此。一代人影響另一代人,每個個體都參與其中。在這個過程中,書籍文字就成為了一種特殊的工具,在現在這個時代尤為如此。考慮到出版傳播的強大力量及其如何在期刊、短文、宣傳小冊、系列作品和通俗文藝中發展起來,我們必須得承認出版物將取代其他一切知識的傳播。人們會認為,對于全人類,甚至對于每個人的智育來說,已經有了豐富多樣的知識,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想獲得什么呢?你可能會問:既然知識會自己呈現在我們眼前,我們又何必“渴求”知識呢?古代預言家把預言寫在樹葉上,這些樹葉一旦被摧毀——通常樹葉難以保存,人們便再也無法知道這些預言了。然而,時至今日,每個人都能奢侈地享用信息大餐。因為工業文明時明了許多工具,今天的我們擁有的詞匯大而雜,各類書籍汗牛充棟。我們可以在這些書籍中學到比古人更為廣泛的知識。這些書籍也更加便于傳播,以日行千里的速度發行到世界各地。各種書單堆滿我們的座位,分發在街道兩側。城市的每一面墻都在傳遞智慧和信息,告訴我們什么地方可以買到物美價廉的東西。
……
胡適先生稱《哈佛經典》為“奇書”:“奇書,指是日所送來的《五尺叢書》,又名《哈佛叢書》,是哈佛大學校長伊里鶚(Eliot)主編之叢書,收集古今名著,印成50巨冊,長約五英尺,故有‘五尺’之名。”
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哲學家趙元任先生更加認同《哈佛經典》:“我瀏覽了《哈佛經典》,雖然我想不久離開芝加哥,我仍然買了一套《哈佛經典》。”
北京師范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陳會昌先生向學生推薦:“《哈佛經典》是美國哈佛大學所有學生必修的課程,是哈佛大學建校以來著名教授們經多年選擇確定的人類最重要的學術遺產清單。學習這些著名,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通過學習這門課程,學生們可以了解自古代希臘、羅馬以來人類歷史上影響的一些人文學術著作,包括歷史學、政治學、倫理學、宗教、文學、戲劇、經濟學等各方面內容。向我國大學生介紹這份清單,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國外的大學生接受什么教育,他們平時讀什么書,可能具備什么人文知識,他們可能會形成什么樣的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