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時代,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國內利率市場化加速推進、金融脫媒化不斷顯現、企業機構間跨界競爭愈演愈烈、制度改革持續深入、金融監管日趨嚴格、民營銀行和網絡銀行蓬勃發展、全民金融資產配置意識日益覺醒,傳統銀行業不斷面臨壓力和挑戰。
本書以上述社會經濟發展形勢為背景,具體列述了銀行業在這場互聯網金融變革浪潮中所做的積極應對和轉型布局:積極進行銀行輕型化改造、大力發展直銷銀行和交易銀行、試水P2P網貸平臺、搭建銀行系電商平臺、深度布局移動支付領域、搶灘消費金融市場,等等。呈現給讀者的是以開放的姿態積極擁抱互聯網的銀行業形象,用大量數據和案例闡述和論證了國內銀行業依然堅挺的實力、戰略轉型的定力和毋庸置疑的未來發展潛力。
互聯網科技的迅猛發展,正在改變傳統金融生態和商業模式:新興金融科技公司崛起,快速向支付結算、消費信貸和財富管理等銀行業務領域滲透;而銀行則用互聯網思維適時調整經營方式,將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和人工智能等引入金融創新中,以此來重構業務流程、驅動產品研發、增強風控能力和改善客戶體驗,重塑其難以撼動的資產組織、風險管理和綜合金融服務等優勢。
互聯網金融對銀行所帶來的影響,與其說是沖擊顛覆的挑戰,不如說是轉型升級的機遇,它恰恰加速了國內傳統銀行業的變革與重生。風潮過后,銀行將更受信賴,未來智慧銀行讓人充滿期待。
韓友誠,男,管理學碩士,畢業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現供職于招商銀行。長期專注于商業銀行的績效管理與組織激勵,親歷商業銀行在互聯網大潮中的轉舵航行,對商業銀行經營、互聯網金融、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等領域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和實踐。
備受沖擊 8
及時章 金融脫媒 9
一、萬達、綠地等實體企業在融資上的“另立門戶” 10
(一)萬達集團的“穩賺1號” 10
(二)綠地集團的“綠地地產寶” 11
二、第三方支付與銀行的競合博弈 12
(一)“快捷支付”對傳統支付的脫媒 13
(二)被擠占的銀行結算和業務 14
(三)被攫取的客戶資源 15
(四)被爭奪的移動金融入口 15
第二章 網絡理財 17
一、余額寶等“寶寶”類理財產品的洶涌來勢 17
二、P2P網貸的迅速崛起 18
第三章 網絡銀行 20
一、全國及時家民營銀行—微眾銀行 20
二、馬云的“銀行夢歸處”—網商銀行 22
(一)旺農貸 22
(二)口碑貸 23
(三)信任付 23
轉型與應對 25
及時章 “互聯網 ”時代,銀行讓自己“輕”起來 26
一、招商銀行的“輕型銀行”戰略 26
二、興業銀行的“輕資產、輕資本”發展方向 27
三、平安銀行的個人網銀2.0 30
第二章 銀行網點的輕型化改造 32
一、智慧網點建設成銀行網點轉型利器 33
(一)工商銀行的智慧網點 34
(二)中國農業銀行的“超級柜臺” 35
(三)中信銀行的別樣智慧網點打造 36
(四)廣發銀行的“智慧營業廳” 39
(五)招商銀行的ATM“刷臉取款”業務 40
二、直銷銀行成銀行業“互聯網 ”試水平臺 41
(一)直銷銀行的迅猛發展 41
(二)國內首家直銷銀行—民生直銷銀行 43
(三)低調上線的興業直銷銀行 44
(四)從“工銀融e行”到“工銀直銷銀行” 45
(五)廣發銀行的泛金融服務平臺—廣發有米直銷銀行 47
(六)江蘇銀行直銷銀行上線 48
(七)平安橙子銀行的年輕人市場戰略 50
(八)光大銀行的“陽光銀行” 52
第三章 試水P2P網貸平臺 54
一、招商銀行試水P2P網貸業務 54
二、最早涉足P2P資金存管的民生銀行 56
三、推出“網絡借貸資金存管綜合服務方案”的浙商銀行 56
四、獨具先天優勢的銀行系P2P網貸平臺 57
第四章 搭建銀行系電商平臺 59
一、國內首家由銀行建設、經營的電子商務金融服務平臺— 善融商務 59
二、中國工商銀行的“融e購”電商平臺 60
三、中國交通銀行開放式金融電商平臺—交博匯 63
四、中國銀行的“中銀易商” 65
五、中國農業銀行的“E商管家” 66
六、中國光大銀行的“購精彩” 67
七、銀行系電商平臺的優勢 69
第五章 與運營商合力布局互聯網金融 70
一、招商銀行與中國聯通合作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 70
二、浦發銀行與中國移動的戰略合作布局 71
三、積極與運營商合作,搶占移動支付領地 73
(一)首家與三大運營商簽約合作的中國光大銀行 73
(二)與中國移動首推手機支付銀行卡產品的浦發銀行 74
(三)華夏銀行與運營商的合作布局 75
第六章 創新支付手段 深度布局移動支付領域 76
一、興業銀行的移動支付布局 77
(一)推出國內首款可穿戴移動支付產品 77
(二)云閃付—將手機秒變“信用卡” 78
(三)企業移動支付利器—興業管家 79
(四)NFC“手機錢包”業務 81
(五)聯手微信為商家提供移動支付服務 81
二、中國建設銀行的移動支付布局 82
(一)聯合中國銀聯推出龍卡云支付 82
(二)向中國建設銀行龍卡用戶推出Apple Pay 82
三、浦發銀行的移動支付布局 84
(一)推出NFC手機支付產品 84
(二)布局近場支付領域 85
(三)布局遠程支付領域 86
(四)構建“移動金融生態圈” 86
(五)成立國內首個定位于移動支付產業鏈環境安全建設的公益平臺 87
(六)推出“E-GO”虛擬信用卡 88
(七)支持Apple Pay支付方式 88
四、中國銀行的移動支付布局 89
(一)“中銀移動支付”APP應用 89
(二)支持Apple Pay服務 90
(三)在移動支付領域積極尋求合作 90
五、招商銀行的移動支付布局 91
(一)較早布局移動支付領域 91
(二)推出移動金融產品“一閃通” 92
(三)以虛擬貨幣入手,進軍移動支付領域 92
(四)與滴滴出行達成戰略合作 93
(五)在移動支付領域擁有多個“國內及時”的招商銀行 94
六、中信銀行的移動支付布局 95
(一)攜手順豐推出“中信順手付”移動支付APP 95
(二)攜手華為打造及時款移動支付應用 96
(三)推出手機“云支付” 97
(四)支持Apple Pay服務 98
(五)支持Samsung Pay服務 99
(六)引領移動支付潮流 100
七、中國農業銀行的移動支付布局 100
(一)推出“手機POS”產品 100
(二)與微信支付合作推出“條碼支付”手段 101
(三)推出“變碼支付”服務 102
(四)推出云閃付信用卡產品 102
(五)支持Apple Pay服務 105
(六)追求,不斷發展 105
八、銀行移動支付大有可期 106
第七章 涉足“電商貸”業務 108
一、 率先試水“電商貸”業務的華夏銀行 108
二、招商銀行的“閃電貸” 110
三、中國建設銀行的“善融e貸” 112
四、廣發銀行的“電商流水貸” 113
五、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的“電商貸”業務系列產品 114
(一)“電商貸”產品 114
(二)“郵E貸”產品 116
第八章 銀行系搶灘消費金融 117
一、中國消費增長潛力巨大 117
二、政策利好推動消費金融迎來爆發機遇 118
三、BAT三巨頭的消費金融生態 118
四、銀行系搶灘消費金融 120
五、光大銀行的消費金融布局 121
(一)籌建消費金融公司 121
(二)聯合京東金融光大“白條”聯名信用卡—小白卡 122
六、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的消費金融布局 123
(一)大力發展消費信貸業務 123
(二)成立消費金融公司,實現多方位、多元化發展 126
七、 招商銀行的消費金融布局 127
(一)推出針對小微企業、個體商戶的“生意貸” 127
(二)升級招商銀行“消費貸” 129
(三)與中國聯通合作成立招聯消費金融有限公司 130
八、 民生銀行的消費金融布局 131
(一)重啟消費信貸業務 131
九、興業銀行的消費金融布局 132
(一)成立興業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132
十、平安銀行的消費金融布局 135
(一)信用卡經營上的“細分市場 互聯網創新” 135
(二)量身打造年輕人的專屬信用卡 136
第九章 積極探索交易銀行業務發展路徑 138
一、招商銀行的交易銀行業務實踐 140
二、 中信銀行交易銀行的探索之路 143
三、浦發銀行的交易銀行戰略 146
四、廣發銀行交易銀行業務的不斷升級 148
大有可為 151
及時章 互聯網金融發展依然迅猛 152
第二章 大有可為銀行業 153
一、 構建互聯網金融生態圈的中國工商銀行 153
二、沉著布局“互聯網 ”金融生態系統的中國建設銀行 155
三、互聯網金融布局較早的中國農業銀行 158
四、不斷進行轉型升級的中國銀行 160
五、穩中提速的中國交通銀行互聯網金融布局 162
六、不斷創造奇跡的招商銀行 164
七、走在行業前列的中國民生銀行 168
八、不斷加快網絡金融創新步伐的興業銀行 169
九、做互聯網時代新金融的平安銀行 172
十、構建立體化金融服務網絡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 175
第三章 未來發展展望 177
一、大數據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177
二、私人銀行業務成銀行業發展重點 177
三、銀行從資產驅動型向交易驅動型轉變 178
四、風潮過后,銀行將更受信賴 179
參考文獻 180
后記 192
第三章 未來發展展望 一、大數據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大數據時代已經悄然來臨。大數據用來描述規模巨大、類型復雜的數據集合,被譽為是繼云計算、物聯網之后,IT 產業又一次顛覆性技術變革,引起各方高度關注。2011年,著名咨詢公司麥肯錫宣布“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近年來,IBM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的簡稱,國際商業機器公司)、甲骨文公司、SAP公司等業界巨頭紛紛收購與大數據有關的公司,加速布局大數據領域;2012年達沃斯論壇報告《大數據,大影響》稱,大數據像貨幣和黃金一樣,將成為新的經濟資產;2012年,美國奧巴馬政府宣布投資2億美元啟動“大數據研究和發展計劃”,旨在增強對海量數據的搜集和分析萃取能力。
在大數據時代,作為擁有大量數據資源基礎的銀行業來說,顯然將迎來無限商機。銀行利用現有大數據資源,進一步、完整、系統地挖掘自身的數據財富,既是時展之趨勢,也是自身變革之需要。銀行業要保持在互聯網金融時代的長效競爭優勢,就要在既有的大數據資源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和懂得利用先進的大數據分析能力來獲取客戶消費習慣和理財偏好,以此來制定以客戶為中心的產品設計和營銷推廣模式,使得產品更加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從而大大提升客戶的使用體驗和忠誠度。此外,大數據在銀行業的深入挖掘和掌握,還將進一步優化銀行內部運營流程,提升管理度,提高銀行的整體經營管理水平,加速轉型發展步伐。未來,銀行業對大數據的重視和應用能力將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二、私人銀行業務成銀行業發展重點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經過近40年的經濟發展,中國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萬元人民幣,私人財富得到了迅速積累,財富管理意識也在逐步加強。根據波士頓咨詢全球財富市場數據庫數據顯示,2013~2015年三年間,得益于較高的GDP增長、人口紅利和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等因素,中國私人財富規模的年復合增速高達21%,預計2015年年底,中國個人可投資資產總額大約為110萬億元人民幣;其中,高凈值家庭財富約占全部個人資產的41%,全年高凈值人群可投資資產總額將達44萬億元。中國私人財富規模發展與中國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未來五年,隨著中國經濟邁入新常態,私人財富累積增速進一步放緩,但預計仍將以13%左右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平穩增長至196萬億元;中國私人銀行客戶的資產,也會出現高速增長逐漸趨緩的情況,轉向穩中求進。
一方面是國內私人財富規模的高企增速,一方面是傳統銀行經營模式的低企下行,面對深刻行業變化的中國銀行業未來必將會把具有輕資產、回報穩定、風險資產占用低等優勢的私人銀行業務作為其未來戰略轉型發展的重點。未來,隨著國內財富管理行業的快速發展,銀行業將憑借其靈活的機制及運營模式,打造完善、,讓客戶信得過的私人銀行業務體系,滿足客戶對貼心財務管家式私人業務的服務需求。
目前,國內私人銀行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私人銀行業務在高凈值人群中的滲透率還很低,高凈值人群對于獲得個性化、高層次、高品質、一站式的財富管理服務需求正日益旺盛,私人銀行業務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三、銀行從資產驅動型向交易驅動型轉變 隨著國內利率市場化的進一步深入,過去傳統銀行業一直保持的依靠貸款吃利息的“利息差”主要盈利模式將一去不復返,目前的國內市場環境決定了傳統銀行業必須改變單純的利差模式,轉而開發具有浮動利率的矩陣化產品模式,從資產驅動型向交易驅動型轉變,從而以交易驅動帶來中間業務收入。國內銀行業現在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并不斷銳意進取創新,進行各種新的業務探索和嘗試。
國內的經濟發展和消費趨勢也為傳統銀行從資產驅動型向交易驅動型轉變提供了土壤。隨著國內經濟方針從投資拉動改為內需拉動,其刺激內部需求及民生消費等內容成了傳統銀行業務轉型的政策依托,而日常居民消費需求的持續增長更進一步推動了其業務轉型的步伐。此外,隨著傳統銀行從資產驅動型向交易驅動型轉變,零售、消費金融業務可通過更低的資本消耗以及更好的交易驅動產品匹配和客群定位來將銀行的風險系數水平降低,使銀行走上“輕型銀行”的發展道路。
四、風潮過后,銀行將更受信賴 眾所周知,由于互聯網的介入,傳統銀行之間、銀行與互聯網金融企業之間的產品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人們在享受競爭所帶來的便捷和優惠的同時,也越來越發現還是具有強大風險控制能力的傳統銀行機構更能給予客戶以安全感。特別是在余額寶等互聯網金融企業理財產品紛紛走下神壇,P2P網貸平臺倒閉跑路事件頻發的今天,人們轉而更為理性地看待銀行的資金托管能力和各項金融業務產品。
在過去互聯網金融“瘋行”的時間里,人們對于它的高漲熱情更多地來源于其高昂的理財利潤回報,但隨著風潮趨于平穩,人們的選擇行為恢復理性時,很多人也意識到,自己就像是寓言里擠進農場吃雞的狐貍,冒險進來,還不一定吃得到雞,少數吃到雞的也會因為撐肥了肚子而出不去柵欄,非要餓上幾天把吃肥的肚子瘦回來才能從柵欄里擠出去,忙里忙外,頂多過了個嘴癮,再啥啥也沒見到。就像業界對于迷戀于各種互聯網金融各種五花八門投資理財產品的公眾給出的點評是:“你惦記的是人家的高收益,人家還惦記著你手里的本金呢!”
風潮過后,基于傳統銀行業強大的風險控制能力、對公對私業務更多的渠道和保障,公眾和企業顯然更加相信銀行在照顧好自己受益的同時也能夠照顧好客戶的資金,也更愿意同銀行或者是具有銀行背景的公司、企業展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