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醫生建議吸煙,現在又說吸煙致命;我們一度認為地球是宇宙中心,認定冥王星是一顆行星,深信雷龍是一種真實存在的恐龍,但這些事實已經通通被推翻。可見,事實并非一成不變。
但是,知識的變化并不是毫無章法,而是有跡可循的。在眾多領域,知識的進化是系統的、有規律的,這種進化以一種有趣的方式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本書中,阿貝斯曼把我們帶入了文學、考古學等諸多領域,有的領域瞬息萬變,有的領域的興衰需要若干年,有的領域的變遷則跨越了幾個世紀。
書中有很多引人入勝的例子:英語專業的學生從《坎特伯雷故事集》的統計分析里能學到什么?丈量一座山的高度為什么這么難?為什么許多家長仍然告訴孩子要多吃菠菜?
《失實》一書是通往科學新世界的精彩旅途,讓我們在當今的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反想過去,應對當下,預知未來。
哈佛學者、TED演講人帶你探知"事實"如何"失實"。 《失實》中,哈佛大學學者阿貝斯曼進一步擴展了《思考,快與慢》和《黑天鵝》中闡述的思維的不性、世界的不確定性等主題;通過對大數據的探究,講述了"知識"到"虛假知識"的相變。《失實》有助于我們在接受認識不、有局限性這一事實的同時,不斷發現測算世界的新方法。 在大數據時代,如何反想過去,應對當下,預知未來?阿貝斯曼給我們呈現了為妙趣橫生、發人深省的答案。
塞繆爾 · 阿貝斯曼,知名應用數學家、網絡科學家、考夫曼基金會的博學學者、哈佛大學定量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文章屢見于《紐約時報》、《大西洋月刊》、《連線》、《新科學家》、《波士頓城市雜志》等。
第1章 事實半衰期
第2章 發現的步伐
第3章 真相的漸近線
第4章 萬事萬物的摩爾定律
第5章 事實的傳播
第6章 隱藏的事實
第7章 知識相變
第8章 珠穆朗瑪峰與錯誤的發現
第9章被人類影響的事實
第10章 知識的邊緣
知道知識如何變化,究竟有多大用處呢?你可能覺得挺有意思,我們兒時所知道的恐龍——行動緩慢、長著鱗片、灰綠色的——現在移動快速、長滿羽毛、色彩鮮艷得如同美國國家廣播電視臺(NBC)里的孔雀。但是,若不是家中有一個6歲的孩子,這些變化可能并不會對你的生活產生任何顯著的影響。
我可以告訴你,在某些醫學領域,知識的新舊更替還用不上半個世紀——時間比一個人的壽命都短——知道這一點能激勵我們不斷地更新已有知識,我們要想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掌握正確的鍛煉方式,就不能依賴年少時別人告訴我們的那一套。我可以這么說,了解語言如何變化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下一代人的俚語和方言。
話說回來,這樣的實例固然重要(錯誤的醫學知識仍會不斷出現),但這還不是關鍵所在。事實如何變化、知識如何傳播、我們如何適應新的想法,通曉這些問題的重要性在于:了解知識的運作有益于我們認知世界。而更為重要的是,由此我們每個人便可防患于未然,并彌補這些知識的內在缺陷。
我們如何組織和解釋我們周遭的一切,這就是事實。人們不會只學習新知,卻把它獨立于已有知識以外。我們會不斷把新知融入自幼形成的個人知識小體系內。如果未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就說:認知失調了。
人類總是在規范周圍的環境。在童年時代,我們給玩具起名字,成年后,我們給物種、化學元素、小行星和城市起名字。通過命名,或者更廣義地說,通過分類,我們要創建一種規則,從而避免世界陷入混亂,變得可怕。
而我們認知事實時也是這么做的。事實——無論它是關于我們的周遭環境、現有的知識形態,還是關于我們自己——可以給予我們一種掌控感和舒適感。當我們在黃昏時分瞟見什么東西,我們不必以為那是一只令人毛骨悚然的夜鳥:我們稱之為蝙蝠,它是一種有翼的哺乳動物,夜間出來活動,通過自身的回聲定位來"看"東西,很可能它被附近的雙足哺乳動物弄得擔驚受怕。這么一說,就不那么可怕了吧?
但是,當事實變化時,我們會有一點點的失控。突然間,事情就變了模樣。如果幾十年來醫生一直不知道吸煙危害著我們的健康,我們就會擔心,今天的醫學知識究竟還有多少也是錯誤的。假若我剛剛發現我的父母與我的育兒方法大相徑庭——在他們的時代,那樣的育兒方法是可以接受的——我會有點兒擔心他們對我的撫養。又比方說,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數以百計的太陽系外行星,而我卻一直以為行星只有那么零星幾個,那么我可能會感到些許震驚,至少會有點兒驚訝。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掌握事實變化的基本規律和模式,我們就可以更好地應對身邊的種種不確定性。
需要明確的是:我說的"事實"非常直觀——我指的是個人、社會或與世界現狀有關的任何主體所知道的一些知識。我們總是希望事實能地代表和展現客觀真相,但其實不然。
某些領域的事實就是客觀真理。對科學的不懈追求讓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這個真相,而也正是因為不斷逼近真相,我們才有了許多新的發現,以往的認識才得以發生變化。不過,我指的"事實"也很寬泛,我只是想指我們的個人知識覺悟狀態。它可以指無論成立與否的科學性知識,也可以指一種更加明確的事實,比如當前跑得最快的人或者是最強大的計算機,它們都是你我身邊的事實。
人人都滿意是不可能的,盡管這樣,我還是想說說我選擇這個詞的兩個原因:及時個原因是不想卷入某種認識論的兔子洞,我這么說你可能很不解。套用美國較高法院大法官波特·斯圖爾特(Potter Stewart)的話說,當我們看到的時候我們會知道那是事實。而第二個原因,也是更為重要的原因,就算很多知識類型不同,但是它們的變化方式卻是類似的。雖然一些事實是關于逼近真相的,一些事實是關于我們周遭的,但是只有把各種類型的事實視為一體,我們才能清楚地看出它們是如何運作的。
而且,我有一個簡單易行的方法,用我的方法組織事實,甚至能免去探究知識變化背后的數學和科學知識的麻煩。我的方法就是通過變化率來組織我們已有的事實。
假使我們把世界上所有的事實(涵蓋了我們知道的一切知識)全都按照其變化速率依次排列。在隊列的最左邊,是變化速率最快的事實,它們一直瞬息萬變。例如,明天天氣將會如何,或者昨天股市收盤于多少點。而在最右邊,是變化非常緩慢的事實,實際上,說它們一成不變更為確切。例如,地球分為多少個大洲,或者人的手有幾根指頭。
在這兩者之間,是那些不斷變化但是變化速率不會太快的事實——因此,它們可以算是最難應對的事實。事實可能會在幾年或者幾十年間,或者一生中發生改變。這個星球上有多少億人,就屬于這類事實。我上學那會兒,這個數字還是50億,而在2012年,全球人口又跨過了70億大關。我的祖父出生于1917年,那時的全球人口總數還不足20億。同屬此類的事實還有太陽系外已知行星的數目,或者類似的,在我們的太陽系里有多少顆行星。我們對恐龍的了解,以及一臺電腦的平均計算速率,都屬于這個范疇。我們所知道的絕大多數事實似乎都屬于此類,我稱之為"中央事實"(Mesofacts)——變化速率位于中間的事實。
大量的科學知識是由中央事實組成的。比方說,已知的化學元素的數目是一個中央事實。如果你在嬰兒潮時期出生,于1970年學習高中化學,并且和我們一樣,你沒有定期更新化學知識的習慣,那么你不會發現周期表中至少又新出現了12個元素,現在元素總數達到了118個。在你高中畢業之后,人們又發現了不少新元素,這個數目比原來元素總數的1/10還多。我之前所提到的所有關于恐龍的知識,也都是由中央事實組成的。
科技也含有非常多的中央事實,從交通提速到信息存儲——從軟盤到云存儲。技術進步還使得摩天大樓屢創新高。
在人類能力領域,世界紀錄不斷被打破。我們一度認為,有些游戲對計算機來說過于復雜,但是現在,從"奧賽羅"和跳棋到國際象棋,在與機器的屢次較量中,我們已經開始力不從心,而機器越來越多地穩操勝券。
中央事實就在我們的身邊,意識到此類事實的存在將大有裨益,它們的存在使我們免于一些生活插曲的攪擾。
如果我的祖父在牙醫學校的時候就得知,那兒傳授的某些知識將會在他畢業不久之后過時,他至少會有個心理準備。他這一代牙醫就不會驚訝于基本的生物學事實更迭,也不會一直使用過時的知識。其實,許多醫學院校現在都在這樣做:他們接納醫學中的中央事實,并教導外科醫生,知識的變化是常態,而不是偶然現象。
但是僅僅知道知識在這樣變化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最終會有點兒瘋狂,因為我們太想跟上身邊那些事實變化的腳步,結果永遠奔跑在某種信息跑步機上。不過這又何苦呢,畢竟變化有跡可循:事實的變化蘊含著數學規律,我們要做的是掌握知識的演化模式。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為知識的變化做準備。
不斷變化的科學知識背后蘊含著數學規律。科學知識的積累進展順利,因此,我們尋求更好地了解世界的過程,也就是事實被定期推翻的過程。同樣地,科技知識(從處理能力到信息存儲)的進步和變化也是規律變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無須多言,科學和技術這兩個領域影響著我們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實:從疾病的傳播到我們的旅行方式,甚至還有計算機病毒在互聯網上的蔓延。這些領域的知識都在系統地發生改變。
事實的創造遵循特定的科學原則,同理,知識的傳播也遵循特定的科學原則;我們如何獲得新的信息,如何消除錯誤,這些問題都遵循數學規律。而且,當我們對認知偏差有了新的認識以后,我們就會發現,許多熟知的東西其實是萬變不離其宗的:這些變化遵循一定的科學模式,而這些模式又可以通過認知科學的研究成果來解釋。
這并不是說我們可以了解一切。世事難料,但是一旦我們察覺到了這些新事實,我們就不能置之不理。我是想說,我們總是有辦法去了解知識的改變方式,并且我們可以讓錯綜復雜、變幻無窮的事實變得井井有條。
威廉·麥克尼爾·狄克遜(William Macneile Dixon)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英國的一位文學教授,他曾經這樣寫道:"現實不會靜靜地坐著等你為它畫像。它們不斷振動,滿是混亂和困惑。"
現在,物理學知識讓我們懂得了振動的原理。我們再也不會困惑為什么撥動吉他的弦,節奏和音調就變了。我們已有的知識瞬息萬變,現在是時候去揭開它的面紗了,知識的變化都是有規律的。關于事實振動背后的科學,本書將為你一一道來。
人類有多少條染色體?珠穆朗瑪峰有多高?菠菜會像大力水手認為的那樣有益嗎?《失實》引人入勝,妙趣橫生,里面有各種各樣的科學趣事,還有對事實的誕生、發展、衰亡的敏銳洞見。塞繆爾 · 阿貝斯曼的書值得品讀。——史蒂芬 ·斯托加茨(美國康奈爾大學數學教授)
世界要被事實淹沒了,這是什么意思?我把《失實》看做科技進化領域舉足輕重的一本新書。——泰勒 ·考恩(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教授)
《失實》是一場智力狂歡之旅。塞繆爾·阿貝斯曼與我們分享了他廣博的知識,他的熱情具有感染力,他的文章妙筆生花。盡管我們身邊的事實一直在衰變,但這本書中生動有趣的內容將有一個很長的保質期!——邁克爾·莫布森(美盛資產管理公司首席投資策略家)
《失實》告訴我們,被事實淹沒是有可能的。塞繆爾·阿貝斯曼是一位具有創新精神的學者,他以一種連貫的方式探討了實驗性知識悖論。他的佳作讓我們受益匪淺,里面不僅談到中世紀的手稿與遺傳基因的相似性,也涉及細菌與計算芯片的共性。這本書為我們揭開了獲取知識的神秘面紗。——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醫學博士,公共衛生博士)